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异宋-第2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次日天亮后,吴铭亲自赶到阵地前沿,观察了一下宋军的现状,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士气已经越发低落,军官只会打骂士兵来化解压力,而士卒看上去则个个有气无力。这倒令他有些担心起来,如果宋军太早崩溃的话,那他打援的计划就泡汤了。不过若能擒住赵性,也许一样有机会逼大宋求和,想到这一点吴铭的脸色才变得稍微好看了一点。
而他的运气似乎还算不错,就在宋军被围的第二天,离这里最近的一个团听说皇长子被围,立刻不顾双方的实力差距急吼吼地赶了过来。吴铭虽然有些嫌少,但总比没有好,便松开了口子请君入瓮。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被围的宋军终于崩溃了
一大群宋军士兵乱糟糟地从简易工事中逃了出来,想要向越军乞降,而赵性和那些不愿投降的军官则怒不可遏地拉弓就射,不少逃兵中箭倒地,有些当场死去,有些则带着入肉寸许的箭支痛苦地哭嚎。这时反倒是作为敌人的越军救了他们的命,吴铭深知激怒大宋的后果,所以一直要求越军优待俘虏,以达到分化瓦解宋军的目的。现在越军看到宋军射杀逃兵,立即射出了更加密集的箭雨进行压制,这下赵性等人便只能干瞪眼了,结果还是有三百多个宋兵活着逃到了越军那边。由于他们都已经丢弃了武器,而吴铭的主力那边宋军又有两个团赶来,使得越军全歼宋军的难度增大,吴铭要求这边的越军立刻派兵增援,所以抽不出多少人手来看管那些大宋逃兵,便暂时将他们安置到了营地里面,只派出了十几个人进行看管。
可谁也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眼见逃兵全部进了越军营地之后,赵性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随即吹响了号角下令全军出击。由于这两天这支宋军显得士气低落,今天更是出现了大批逃兵,连吴铭都开始小看他们,何况是那些越军基层官兵?结果越军很自然地出现了应变迟缓的情况,即使如此,数量上至少是宋军三倍的越军还是很快集结起足够的弓弩手,希望用猛烈的箭雨将宋军逼回土围之中,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变故在这时发生了
宋军那三百多名降兵听到土围方向传来的喊杀声后,其中某个相貌平常的士兵突然喊了一声“动手!”,他的同伴们立刻抽出贴身暗藏的短剑将那些负责看管他们的越军士兵刺翻在地。原来他们投降不过是赵性的计策罢了,为了戏演得像一些赵性和留下的官兵甚至还真的用弓箭射他们,所以赵性才感谢这些官兵对他们的信任,因为他们愿意当箭靶子,一是说明这些人相信他们射出的箭可以避过要害,二是说明这些人相信他们不会趁此机会公报私仇。其中一些人为了将戏演得更像一点,中箭之后还装死一动不动,即使箭伤再痛也依然坚持到宋军反击的那一刻,但其中有几个倒霉的家伙还是因为失血过多,装死变成了真死
这三百多人都是悍勇之士,而且个个擅长近身刺杀,随身暗藏了短剑以待时机。而他们逃到越军阵前的时候大多带着制式兵器,便利用越军思维上的盲区避过了搜身,现在越军的主力已经被赵性他们吸引过去,这些家伙轻易便摆平了少得可怜的看守越兵,并大肆屠杀大多为非战斗人员的越军留守官兵,同时四处点火焚烧营帐,正在激战的越军见到后院起火,军心立刻大乱
第五百六十八章 战地晋升
利用越军军心动摇的机会,赵性所部主力忍受着箭雨带来的大量伤亡,终于突破封锁杀入越军阵中。赵性的这个团本就是宋军之中的精锐,如今虽然阵亡了将近三分之一,近身肉搏中的战斗力仍然远在同等数量的越军之上。而就在这时,那三百多名勇士也完成了任务反身杀来,越军受到前后夹击,局势越发不利起来。眼见胜负就在一瞬之间,赵性大喝一声,手仗长刀带头冲锋,宋军见到身为皇长子的团长却能视生死如无物,士气登时大涨,越军抵挡不住,很快便不约而同地向吴铭所率主力的方向溃退而去。
虽然成功突围,但赵性也身中两箭,由于现在没空处理,他便将箭杆折断以免碍手碍脚。箭头却没有拔出,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使得自己失血过多,而他现在还根本没有休息的余裕。见到部下都有懈怠之意,赵性厉声指着远处的战场喝道,“那边被围的都是我们的兄弟,他们是为了我们才陷入死地,难道我们可以丢下他们自己逃命吗?”
大家虽然现在已经有些疲惫,而且大多带伤,但经过这次奇迹般的突围,大家已经对这位年轻的团长建立起特殊的信任。听到他激昂的话语后,全团将士但觉胸中热血翻涌,战意如同烈火一样熊熊燃烧起来,“不能!”
赵性见士气可用,大喜道,“贼军被我击溃,已然胆寒,我们现在必须一鼓作气,紧追不舍,只顾逃命的他们便无法保持秩序,必然会冲乱他们主力的阵脚,我们那时趁势杀入阵中,不但有望救出友军,甚至可能反败为胜,立下足以光宗耀祖的大功。等到你们老了,便可以昂着头告诉你们的孙子,想当年,你爷爷也是一个英雄!”
在团长赵性的率领下,近卫军团新编第一团(大宋现在有五大野战军团,其中近卫军团一般不会参加大规模战役,所以军团之下便直接是团级编制了,但人数虽少,却全是精兵。)的将士们以猛虎下山之势尾随越南败军之后穷追不舍。越军早已胆寒,此时更是大骇,根本不敢交战,只顾拔腿就逃。吴铭虽然极具军事才能,但更多地表现在谋略上,带兵能力却只能说是合格而已。现在越军眼看就可以全歼宋军三个团万余人马,却被自己的溃兵一冲,原本严整的阵型立刻露出了破绽。宋军的三个团长是担心赵性的安危才不管不顾地走进了吴铭的陷阱,并非是他们能力平庸,现在见越军原本无懈可击的阵势出现了漏洞,他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从天而降的有限生机。在他们的奋力厮杀下,越军阵势的漏洞越来越大,而吴铭则显得很无奈,因为他的部下终于渐渐意识到大营已丢的事实,士气受到了很大影响,看来想要吃掉这三个团是不太可能了。可吴铭很快就发现,要平安地撤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赵性的新一团已经杀到他的面前了
宋军四个团成功会师,令他们士气大振,而身为皇长子的赵性带头突阵,逼得大家不得不拼死跟进。虽然这样一来宋军的伤亡人数直线上升,但他们却以一往无前的的气势将厚实的越军阵势完全打穿!而吴铭带兵经验不足的缺陷则第一次暴露了出来,由于他没能及时变阵,越军很快陷入了不利局面。说起来,吴铭也不是没有带过兵,前不久对付各地叛军就是由他指挥的,但是强度和现在相比却有着天壤之别。本来即使如此,越军在人数上依然有着绝对的优势,而且宋军明显要疲劳得多,但是赵性之所以敢拼命黏上越军,自然有他的想法。结果,真的如他所料,离战场更远一些的宋军各部也陆续来援,越军再也支撑不住,终于全线溃败。而吴铭虽然竭力收聚败兵,但他汉人的身份在这时成了最大的阻碍,征侧现在又还滞留国外,最后越南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再组织起有力的抵抗。
赵性虽然年轻,也深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道理,竭力劝说宋军各部暂时忍受伤亡和疲劳继续追击。虽然那些将领中有很多人军阶不在他之下,但一来他是皇长子,有意示好的家伙多得很;二来他在这次战役中的成长有目共睹;三来大家也被他的热情所感染,最后还是被他说服了。虽然最后这批宋军伤亡过半,光战死的就有七千多人,但越军的防线根本没机会重建,损失远比宋军大得多,不久之后吴铭为了保全年幼的孩子向赵性投降,随后被要求立刻迁居燕云地区,以免遗留后患,而征侧则不愿投降,在确认子女平安之后自尽身亡。而由于异族叛军的乘火打劫,本就远未恢复的越南人口急遽萎缩,几十年后这个民族就从世界上彻底消失了
得知越南彻底灭亡之后,大宋帝国西南军团统帅郑南臣对赵性的表现非常赞赏,火线晋升其为师长,并同时将处理原越南领地的重任全部交给他来负责。而郑南臣自己则继续留在大理,他的下一个目标将是从未被人征服过的吐蕃高原,以他现在的身体状况和高原上极度恶劣的环境,这很可能将是他一生中指挥的最后一次军事行动了。
赵性得到了军方第一大将郑南臣的赞赏,这实在是出乎意料的惊喜,这可是他将来争取储君之位的有力凭仗。说起来,他那个文绉绉的三弟这次担任郑南臣的参谋,还着实令他紧张了一把,看来武将们还是更偏爱他这样的实战派啊!赵性一边取笑自己当时过于担心结果才中了越军的奸计,一边全身心地投入处理越南遗留问题中去。说起来赵性处理这类政治问题并不怎么擅长,但他有个优点,那就是没架子,不耻下问,而且用人不拘一格,因为没花多少工夫就将越南的问题全部摆平,而且基本上可以说是一劳永逸了
在一个谋士的建议下,赵性并没有将越南原来的土地一下子全部并入大宋帝国的版图,而只笑纳了其中的一部分。大宋在其上建立了两个行省,即安南和暹罗。这两个省虽然面积加起来还不到原越南版图的一半,但却是昔日南洋的最大粮仓所在。其他部分先分封给倒戈的叛军首领,等他们之间斗得只剩一口气时,大宋有的是理由处理他们。就算他们够聪明,彼此之间精诚团结,只要他们粮食不能自给,就没什么好怕的。何况若他们真的够乖,让他们在那些物资匮乏的地方当个世袭藩王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第五百六十九章 吐蕃归化
相比起早已进入农耕社会而且深受汉文化影响的越南,目前仍以游牧为主要经济基础的吐蕃显然更加难缠,即使是天下有数的名将郑南臣这次也碰了个头破血流。其实攻略吐蕃的决定早在赵抗出国前就已经作出,但由于难度过大,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尽管如此,郑南臣的西南军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组建的,精选到其中的官兵除了适应雨林环境的那部分以外,剩下的都是专精于山地作战的山地师,一共有四个之多,总兵力超过十万人。尽管如此,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地方可以复制吐蕃高原上独特的气候与环境,即使这些专门用来进行山地作战的军队也是一样。所以,虽然面对一盘散沙的吐蕃诸部时,宋军的战斗力占据明显优势,一开始就三战三捷,但非战斗减员的数量居然是战死人数的三倍之多!照这样下去,大宋想要拿下吐蕃全境,至少得准备好一百个山地师
“大帅,我今天想到一个办法,不知道您愿不愿听?”,这时一位看上去尚显稚嫩的华服少年走进了帅帐,其儒雅的气质似乎与肃杀的军队气氛有些格格不入。这位少年正是大宋帝国皇帝赵训的第三子赵恢,现在才区区十五岁稚龄。他自小就聪颖过人,父皇赵训在诸子之中对其也最为喜爱,然而他由于早产而先天不足,所以就算随军也只能当当参谋,比不上他大哥的文武双全。但也正因如此,文官们普遍更希望日后由他登基,可惜按照大宋帝国的继承制度,军功是决定继承顺位的最重要因素,这实在对赵恢太不利了。其实比起性格略显冲动的老大,父亲赵训也更看重老三,所以才派他到郑南臣身边当个参谋,一来是蹭点功勋,二来也是想要他向郑南臣多多学习,身体不好也可以做儒将嘛!
看得出郑南臣跟这个孩子相处得也很不错,一看见他进来便露出了笑容,拍了他一掌佯怒道,“你这小子什么都好,就是不知道从哪儿学会的,老喜欢卖关子!”
赵恢并不因为郑南臣语气的随便而生气,郑南臣是现在大宋帝国的第一战将,而且还是两朝元老和事实上的“开国功臣”,他是有这个资格的。赵恢反而非常高兴,要想登上天下第一人的宝座,没有军方的支持是不可能的,赵恢想要积累巨量军功有些先天不足,走感情路线应该是他在这方面打开缺口的唯一途径了。他觊觎储君之位并不是因为他贪恋权力,而是因为他很明白如果没有权力,那么自己的想法便无法付诸实施。与其让不称职的人坐那个位子,不如由自己来当大宋的皇帝,他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而且比自己所有的兄弟都更合适
看到郑南臣已经有些不耐烦,赵恢不敢再岔开话题,便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赵恢的方法其实很多人都用过,但是郑南臣却因为可行性的原因而在一开始就放弃了这个念头,那就是“以夷制夷”,利用吐蕃人来对付吐蕃人。而赵恢明知郑南臣曾经的想法还是再次提出,说明他一定另有高招相配合,郑南臣的好奇心也不觉被吊了起来,在他看来吐蕃各部汉化程度相当低,连找个听得懂汉语的都不容易,再加上崇佛的缘故,想要他们大规模内斗简直比登天还难。
原来赵恢注意到吐蕃人中农奴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不但生活极其贫苦,而且连最基本的人身自由和安全都不能得到保证,于是赵恢便有了一个想法,似乎可以走下层路线,也许会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也说不定。郑南臣听了也觉得似乎可以一试,而赵恢博学多才的优势也得以展现出来,团级以上军官里就他一个会说当地土语,再加上计划也是由他提出,郑南臣便全权将此事交给赵恢来处理。而郑南臣自己则利用这点空闲对已经进入高原的军队进行进一步筛选,只留下那些能够完全适应的士兵,以免继续出现不必要的伤亡。这样一来,宋军兵力一下子萎缩到了一万多人,连一个师的兵力都不到,若赵恢的计策不能奏效,他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逼吐蕃人臣服好了,直接占领或是可控自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赵恢生平第一次主管某事,自然是干劲十足,他下令全军首先对已占领地区的吐蕃人区别对待,没收残余抵抗的那些农奴主所有财产,并分给他们的农奴,但赵恢却没有杀掉那些农奴主,反而将其纵放,这样一来农奴们担心主人回来报复,就算心里不愿也不得不依靠大宋了。这一政策在其后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不过一万多人的宋军在苦寒的高原上竟然越打越多,一年后竟然暴增到十万之众
虽然对吐蕃贵族对农奴们残酷的压迫非常愤慨,而喇嘛中的“活佛”们也有不少劣迹斑斑,但赵恢知道即使是那些农奴,依然有很多人还对他们奉若神明,这种信仰并不是光靠利益驱动就能粉碎的,再加上农奴普遍没怎么受过教育,天生聪明的毕竟是极少数,全靠他们来治理吐蕃很不靠谱。于是赵恢又对吐蕃的上层进行了分化瓦解,原吐蕃各部头人土司之中中只要拥护大宋领导的就尽量予以留用甚至升迁,当然这只是官阶上升,论手中权柄的话无论如何也不能和当初的土皇帝相比,但他们见识了大宋如今可怕的实力之后,也只能用这个来自我安慰了。至于那些“活佛”之类的高僧赵恢就更加优待(至少形式上是这样),只要他们不明确鼓动吐蕃牧民反对大宋朝廷,大宋就保证他们的地位财富不受损失。但权力是肯定与他们无缘了,这些家伙的影响力太大,放权的话很容易尾大不掉。
除此之外,赵恢为了免除后患,还将原吐蕃的土地一分为三,将其中有汉人杂居的那一半土地独立建省或是并入相邻省份,这样以后就算吐蕃出问题,危害也要小得多了。而以后大宋会无偿给农奴等下层出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