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歌-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袁到任后,就传来几个捷报,虽说都是小胜,但足够国家渡过炎热的夏天了。
趁着袁崇焕的捷报,小朱终于顺利下发了两道久违的圣旨:
1。盛暑祁寒,可免朝会经筵。着各部内阁轮值文华殿即可。
2。复外吏久任及举保连坐之法,禁有司私派。
第一条施行又被废止,现在老话重提,已经不存当初的矛盾了。大热天的,谁愿意多跑啊!第二条,则加了一个小框框,举保建功者,举保者亦赏。
这样一来,大家就都平衡了。都忙着收夏税的工作去了。
说到小朱之前颁行的‘驿站明刊令’,其良好效果显现出来,下发的欠饷、赈济的银两数额,因为被细化到每人多少,由驿站供平民和底层士兵们任意观阅,大家都知道自己该拿多少,当官的该拿多少。开始还是出现了贪污的事情,但驿站同样发明刊上报,着实是查处了很多的贪官墨吏,只是小朱有言在先,近三年属于贪墨安全期,所以,这些人都是撤职还乡,没在国家这里丢性命。但流寇也知道这些人啊,杀了这些人,又有银子,又有名声,多么好的业务啊!于是这些被撤职的贪官墨吏,居然被流寇、土匪杀了个七七八八。搞的现在饷银的发放,很是顺利。
义学的事情也上了点轨道,已经有官员上书,说低下的老百姓很欢迎这种方式,每日竟有老叟老妪、顽童小女,都过来听义师的启蒙教育。
其中有个小事故:一位花甲老人,在学会写自己名字之后,竟然乐极生悲,去世了。
这样的事情就看你怎么处理,如果杀了义师,那绝对是蠢办法。但经过钱谦益的处理,用“朝闻道,夕死无憾。”这句名言一解释,那个幸运的义师,竟然得到了十两银子的嘉奖。那名幸又不幸的老者也由官府、乡绅,合钱办了一场风光的葬礼。虽说这么处理有些过于弄机,但效果是好的,义学的名声越来越大,参与义学政策的君臣四人,也都得到了好名声,温体仁的日子也稍稍好过了一些。
总算是轻闲了许多,那天小朱和礼妃在承乾宫里嘻笑玩乐的时候,筱筠进来禀告。
“皇上、礼妃娘娘,孙承宗大人文华殿外求见。”
筱筠丰满婀娜的身子,裹在月白色的薄纱宫衣内,再被殿外的阳光一照,可以清晰看见里面绣花的中衣,这番美景映入小朱的眼中,是那样的诱惑。
礼妃很聪明,她轻笑着说:
“筱筠,你来帮皇上更衣吧。”说完,轻轻的在皇帝胳膊上捏了一下,便去桌边吃葡萄去了。
小朱毕竟当了快一年的皇上了,整天被圣上、主子的乱喊。时间久了,脑海中自然产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样的想法,对于‘一夫多妻’的概念也接受了不少,以至于在面对筱筠这样极具成熟魅力的女子时,顺理成章的,脑海中时常浮现出毫无罪恶感的‘想法’来。
礼妃平时跟皇后、袁妃争风吃醋的,但对身边的人,她倒不忌讳,因为在此时的后宫中,这种方式叫做‘固宠’。也因此,她才刻意纵容小朱,当着她的面儿,对筱筠公开流露出来的欲念。
主子的意思,筱筠是清楚的,如果不是小朱内心中那最后仅存的一点道德感,估计她早就被小朱XX了,呵呵。
夏天的衣服真的太少了,更衣时,还要重新换上新的中衣,在筱筠服侍小朱更衣的过程中,他的欲火不争气的显现出来。
筱筠羞红着脸颊,略抖着双手帮皇帝换好衣服后,两人同时嘘了一口长气。小朱偷眼看了看她,正好碰上筱筠瞟过来的眼神,热烈的烫人。
烫的小朱连忙离她远远的,随即逃也似的跑了出去。身后是田妃轻轻的笑声和筱筠羞恼着嗔怪她的语声。
夏天,果然是个麻烦的季节。');
第九章:整顿三大营
孙承宗找小朱没什么好事。
夏天,这么热的天气,预示着中国北方的天旱。也预示着秋收的结果不容乐观。仿佛为了印证‘祸不单行’这句话,杨鹤那边传来的,是战乱的消息。
原本杨鹤刚到陕西的时候,军情还算乐观,银子发放及时足额,他本人素有清廉的盛名。利用驿站明刊的效力,免除税赋,惩处贪官,招抚流民。收效非常显著。
但是进入夏季以来,赤地千里,原本就贫瘠的土地,更是难以承受。眼见今年的收成难有保障,很多人的心思又活泛起来。
更严重的是,大明军制,边军不得擅自调动。他手下的卫所军吏,根本几近于无。将才更是寥寥,不得已,他启用了进士出身的陕西参政洪承畴来担任军队指挥者。
这个洪承畴的确是为了历史而来,小小官衔,小小权力,上面既有知遇之恩的杨鹤杨总督,还有连皇上都改变不了的招抚国策。他依然诱杀了300名降卒。
这一下子,谣言四起,综合来看,主要是说,今年全国收成不好,国家那里没粮食再赈济灾民了,所以,招抚政策变成剿杀了。于是,陕西的流寇迅速打下了几州几府,更招小朱心疼的是五名义师也被他们给杀了。这些个怀抱天下为己任的举子们,被小朱一道旨意,赶往了危地,枉送了性命。
“可恼,可恼,这洪承畴果然不是好东西,这些叛匪也确实可恨,杀人也便算了,竟然连义师也给杀了。朕对不起他们啊!”
“圣上息怒,圣上息怒。”刘鸿训等人连忙劝慰。
“皇上,杨大人另写了一个疏奏,说的是,洪承畴的确人才,此次民变,错虽在他,但是希望皇上看在人才难得的份上,能予以留用。”
“留用?留用就能平息流寇了吗?你写信去陕西,去问问洪承畴,他有法子平息民变吗?他有吗?杨鹤有吗?”
“皇上,洪承畴所杀的那三百人,确实罪大恶极之徒。杀之前也曾递过折子给杨大人的。杨大人复信说希望他妥善处理,应该也是批准了的。”
“胡闹,这是军情,这是国策!他杨鹤竟然回了一个语焉不详的回信,难不成,杨鹤老糊涂了吗?”
“圣上息怒,维今之计,不是惩办官员,而是尽快拿出政策招抚流民,赈济灾民才是啊。”
“呵呵”小朱苦笑了一下,指着温体仁接着说:“温先生,刘先生要你拿银子出来呢,你跟几位先生说说,户部这半年多,一共花了多少银子了。”
“回皇上,回刘首辅,户部自天启七年冬开始,至今已经花出去1300万两白银了,这还没算上内帑支取的240万两白银。这些银子多是出于恩许令所筹措的银两。况且前日南直隶塘报,浙江发生海溢(啸),死了数万人,南直隶开府库赈济,也花了200多万出去。这钱也要早晚补给过去的。”
温体仁从3月起,就每隔60天,会给皇帝和内阁提供一个四柱帐,花了多少,还有多少,都很详细。听到温体仁的介绍,大家都默不作声。这1740万两白银,说穿了,都应该是内帑银子,皇上这么花钱,自己还节衣缩食的过紧日子,着实令他们感动。
但感动归感动,这次民变的势头更猛,要想平复,军饷、赈济、安置等等银两又将是天文数字。
“户部现在还有存银4089万两白银,这些银子,还要留着今后几年的用度,皇上的内帑银也仅剩下370万两了。这钱怎么出?还要好好谋划才是。”
“不单这些,朕已经提前知会了王洽,预支300万两,用来兵器、炼铁、修造船坞之用。恩许令的银子,4000多万两已经到达极限了,再有增加,也不过十万十万的增加,现在我大明就靠着这4000万两白银过活了。”
“皇上,那皇商的孝敬银、镇海舰队的海事银,年底前…”
“孙先生,”小朱不仅苦笑一下,“这两笔银子,今年你我君臣就不要做想了,万事开头难,孝敬银最多最多200多万两,海事银,能有个100万两就谢天谢地了。”
“皇上,不如这样,先发那预支的300万两银子过去,等孝敬、海事二银到户部后,再做补足之用。”这是周延儒的主意。借贷消费,他倒是挺超前。
“现在也只能这样了,但朕先前的预支银子,还是要花费的,好在先期投入不是很多,暂时,先让王洽从内帑支用吧。”
300万,随随便便的就要填无底洞了,明末越招抚越壮大,越壮大越要花钱招抚的恶性怪圈,仿佛重新以历史的惯性出现了。
“列位卿家,朕最先提出的,剿杀策略,失之急躁,但剿抚并举的方略呢?列位卿家有何打算?”
“皇上,此事还当缓行,”钱谦益率先反对,但是见皇上眉毛一立,他连忙接着说下去:“不过,不过嘛,臣倒是想,可继续留用洪承畴,此人杀伐决断,颇有大将之风。先明旨饬斥,并罚俸一年。再发暗旨提拔他为陕西左参政,这样一来既可以平息民怨,又可以暗中向他表明一个态度,朝廷一力招抚,但不得已情况下,可相机行剿杀之策。不知皇上圣裁如何?”
“温体仁,你的意见呢?”想通过这个法子,必须先得到温体仁的认可,因为这是钱谦益的主意。
“臣附议!”
“嗯,”小朱稍稍坐的舒服一些,再开口就缓下了语气。“其他卿家的意见呢?”
“回皇上,发暗旨倒是可行,只是六科给事中那里…”
“哦,这点周大人可不必挂怀,钱某愿当这个说客。”
“那臣亦附议。”
“刘卿家,孙卿家!”这个事情必须人人表态,否则一定会出乱子,洪承畴的本事小朱知道,冷静下来一想,留用还是必要的。
“臣,臣附议。”刘鸿训犹豫权衡了半天了,只能附议。
“臣想的是,以京营出陕西,或可能节省一些银子。”
看看,这就是国家这届的内阁,连主理兵部的阁臣,都在琢磨如何能扣出银子来,可敬的朝臣,悲哀的朝政。
“孙卿家你仔细说说。”
“回皇上,京三营并没有历年欠饷的问题,对付流寇应有胜算的把握。但空饷、冒饷的积弊陋习,也到了整顿的时候。以京三营出陕西对付流寇的名义,既可以帮杨大人和洪承畴出一点助力,又可以借机清理积弊。可谓一举两得。”
“好,孙卿家此言,想必也是附议钱先生的方略了,那就赶紧拟旨,另外,赐杨鹤‘士责搁笔’一件,让他知道,朕对他信任如故,重用有加,切不可再出差池了。”
“臣这就拟旨。”
随着旨意发出,洪承畴的奏表也上来了,他里面的意思,竟然和北京这边的想法差不多,国家虽有恩许银垫底,但是这些银子要留给今后几年使用的,明抚暗剿才是正理。对于自己矫诏杀降的问题,他自请带枷理兵。
看到这个折子,小朱心中感慨,这小子在这个时候来看,不愧名臣风采啊。
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是为京师三大营,向来是拱卫京师,用做皇上亲军来使用的,当年成组亲征蒙古,三大营着着实实打了几场漂亮仗,也打出了汉军威名。但是两百多年了,积弊逐渐严重起来,不清理是不行了。接到这个不派饷银,去打白仗的旨意,居然没什么反弹,想来也是因为不论是领兵的,还是当兵的,心里都清楚。天下的军系都盯着他们,不打个漂亮仗说不过去。再一个,皇上恐怕也是实在没法子,才想到他们。所以,出兵准备倒是挺痛快,很快三大营就齐备了6万兵马。
国家这边也没什么好客气的,直接下令,让他们连夜出发。
他们前脚走,小朱就把孙承宗推荐的李邦华给任命为右都督,主理三大营的清理工作了。从出兵六万来看,估计剩下的,就都是歪瓜裂枣了。张庆臻,这个懿安皇太嫂的亲哥哥,也成为总督三大营的督师了。
一个干吏,一个皇亲,加上整个内阁和兵部的支持,清理起来还是没问题的。
这个清理工作在最开始,李邦华就跟大家都说清楚了,得罪人的事情他干,也就是俗称‘唱白脸’的,至于唱红脸的,由张庆臻来干,其余的阁臣九卿包括小朱这个皇上,都不能露面,免得事情复杂化。并且时间不会太短,起码前线那边还有六万人在打仗呢!你先把人家后院给烧了,不炸营才怪!
这些方略,可以看出李邦华的胆气和才气,小朱着实的褒奖他一番,并且把他的这番话,拿给内阁来看,大家也都表示了适当的赞许。不是充分的赞许,是因为事情还没成功呢。等结果再表态,毕竟是中国官场上,几千年的习惯了。
‘整吧,整吧,李邦华,我以前还真不知道你,看来原先那个崇祯挺背的,这么多人才,这么好的火器基础,竟然还是输给了后金?真是匪夷所思。’小朱心里面自言自语。
************
ps:大明地方官职:布政使相当于省长,左右布政使,相当于副省长,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是都是正副布政使的副手,参政又是辅助参议分管地方的官员。
主角的定位是中等素质,并不知道赫赫有名的李邦华,情有可原。呵呵!');
第十章:郑芝龙
一方面是李邦华在恪尽职守的整顿三大营,一方面是各种各样的要钱折子。国家西南边陲也有叛乱,各级官员的俸禄,九边军费,辽东银饷,甚至还有各地拆建魏忠贤的生祠也要用银钱来摆平,毕竟现在是募兵、募工制度,工钱再少,也要花的。
当小朱面对各地催要银钱的折子,心中很有一种急躁情绪,虽说国库现在有几千万两白银,但这钱要算着花,如果想到是将来五年内的用度,五年之后,还不定怎么着的时候,心中的急躁更是剧烈。
花钱是痛苦的,尤其是这钱本来就赚的不容易,更可悲的是,这钱还是一次性买卖,以后不会再有。
这里说的是‘恩许令’的银子。
当小朱试图说服自己,争取年年开征恩许令的时候,他心里知道,这是动摇国家根本,极其混蛋的昏君之举。国家信用不可废,当年的崇祯,因为有魏忠贤的赃银垫底,先是减增辽饷,用内帑的银子填补亏空赤字。后来魏忠贤的赃银花的差不多了,不得已再次复征辽饷,甚至还加增了练饷和剿饷,这一下子,国家信用成为负数。老百姓和军人,都不再相信你这个国家了,你靠什么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正是当年崇祯朝因为政策反复,造成国民对国家极度不信任,进而到处出现漏洞,弥补漏洞,又需要大量的金钱,为了大量的金钱,不得已,再次透支自己的信用,循环往复之后,大家最终选择放弃你,这才是最终导致了他失败的内因之一。
因此,‘恩许令’的银子再诱人,也不能重新征收。否则,全天下的地主、官僚阶级会率先抛弃他这个皇上。比之前,因复征、加征三饷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因为前一个举措,撕碎的是农民阶级的心。而后一个,则是撕碎士人阶层的心。毕竟眼前这个国家,是摆明了的地主阶级社会。
于是,小朱全部的希望便只能寄托在‘孝敬银’和‘海事银’这两项上面。
仿佛这个平行世界的老天是公平的,郑芝龙招安了。
熊文灿通过驿站明刊,知道了皇上对海事的政策,他也利用这点,招抚了郑芝龙。而郑芝龙比照毛文龙之后,所做出的判断更实惠,此时国家用人之际,接受招安,南洋、西洋的海事一定会归他管理,不仅不用再背负海匪的恶名,也不用冒着官军清剿的危险当海盗了。不仅如此,还能稳定的拿到海事银的分成。并且郑家的门楣还能光耀。何乐而不为?
于是在熊文灿孤身一人,上他的战舰前来谈判的时候,他一方面为大明士子的气度折服,一方面敬佩熊文灿的胆量。
谈判的时候,双方均谈到了海事银的问题,郑芝龙的胃口不大,因为他知道,一成半的银子,足够他的船队吃喝玩乐了。要知道南洋和西洋的海事利润,可不是东瀛、朝鲜这两地可比的。
这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到了整个世界。大航海时代,即便一艘满载贵重商品的货船沉没,它的船主也不会因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