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风云-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要能拖到一九一五年底,那么皇家海军的困难处境就将一去不复返。
关键就是“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这是第一种在速度上能与战列巡洋舰媲美,又具有战列舰的火力与防护的主力舰,可以看成是高速战列舰。
问题是,如何才能拖到一九一五年底。
很明显,公海舰队在开战后打得如此积极主动,肯定不会龟缩在港口里面,而会不断的挑战大舰队。
可以说,这正是杰利科面对的最为严峻的问题。
毫无疑问,杰利科本人并不主张出战。在他看来,只要大舰队呆在港口里面,公海舰队就很那有所作为。至于政治家担心的问题,在杰利科看来都不是问题。比如,英国本土有较为完善的岸防设施,公海舰队绝对不敢冒险攻击英国本土的重要军事目标。又比如,英吉利海峡已经被水雷封锁,小型舰艇就能确保航线畅通无阻,而且公海舰队也不会冒险进入水雷密布的海域。再比如,公海舰队主力舰的续航能力都极为有限,即便冲出了北海,也不可能在大洋上长期活动。
可惜的是,并非所有人都有类似的观点。
别的不说,丘吉尔就坚决反对避战,认为大舰队龟缩在港口里面,除了是军事上的严重失败,更是政治上的失策。
必须承认,丘吉尔比杰利科看得更加真切。
要知道,如果公海舰队用行动证明英国皇家海军是可以击败的,那么那些还在观望的国家就会偏向于德意志第二帝国,而不是偏向于英国。仅此一点,就足以让英国输掉战场。或者说,就算英国打赢了这场战争,也会在政治上大败亏输。对英国来说,参与这场战争的最高目的就是保住其全球霸主的地位。
显然,不管杰利科怎么想,大舰队肯定不能一直留在朴茨茅斯。
到了九月中旬,在丘吉尔的积极推动下,英国皇家海军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大舰队转移到比斯开湾。
虽然比斯开湾的基础建设工作还没完成,但是此举至少能表明决心。
更重要的是,大舰队进驻比斯开湾,才能更好的应对来自北海对面的挑战。
第八十九章 联合进攻
英国皇家海军大舰队进驻比斯开湾,不是当时最重要的事情。
九月二十七日,俄军对奥匈帝国军队盘踞的莱姆堡发动总共,吹响了攻占西里西亚平原的号角。
大战爆发后,俄军就攻入了西里西亚平原,在一个月内扫荡了大部分地区,只是一直没能攻占莱姆堡。只要三十多万奥军还在莱姆堡坚守,俄军就别想在西里西亚站稳脚跟,也别想取得更大的胜利。
只有攻占莱姆堡,才能挺进喀尔巴阡山,也才能攻入奥匈帝国腹地。
虽然才在坦能堡吃了大败仗,但是俄国上下有着非常清楚的认识,特别是俄军总参谋长布鲁希洛夫。在坦能堡会战还没结束的时候,布鲁希洛夫就提出,应该集中兵力攻打奥匈帝国,而不是急于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交战。按照布鲁希洛夫的部署,俄军首先就得攻占波兰南面的西里西亚。
正是在布鲁希洛夫的坚持下,俄军策划了攻占莱姆堡的作战行动。
在战略上,布鲁希洛夫的决策非常正确。虽然俄国号称拥有六百万大军,但是基础设施极为糟糕,根本不足以支持这么多部队在前线作战。以俄国在波兰地区的道路与铁路等基础设施为准,支持一百万军队作战都显得有点困难。如果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死扛,俄军占不到半点便宜。
相对而言,奥匈帝国差得多,更容易打败。
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暂时只有这么一个盟友,不可能见死不救。因此只要俄军猛攻奥匈帝国,德军就会向东线增兵。也就是说,攻打奥匈帝国,同样能够起到牵制德军的作用。
正是在这个时候,英法提出,俄国应该在东线发动一场有意义的进攻。
有趣的是,九月初,在坦能堡打响的会战就是俄国应英法的要求,在东线发动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进攻。当时,正是英法提出,俄国不能仅盯着奥匈帝国,应该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施加一些压力。可以说,如果不是英法明确提出,俄国应该进攻德意志第二帝国,就不会有坦能堡会战。
现在,英法却认为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毫无意义。
这下,别说俄军将士,连沙皇都非常气愤。俄国在坦能堡会战中损失了数十万兵力,英法不但没有表示同情,还认为俄军的损失毫无意义。跟这样的盟友搭上边,不叫人失望与气愤才是怪事。
只是,当前的战局,让沙皇与俄军将领没法多想。
在西线战场上,德军已经挺进到了离巴黎不到一百五十公里的地方,法军仍然处于混乱之中。如果俄军不能在东线发动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前置住德军,那么法国很有可能在年内战败。
至于隔岸观火的英国,短期内根本没有什么好指望的。
显然,压力全部集中到了俄国身上。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沙皇批准了布鲁希洛夫提交的作战方案,决定动用一百二十万俄军强攻莱姆堡。
当时,布鲁希洛夫也知道,英法正策划在西线发动一场大规模战役。
很明显,俄军在莱姆堡发动的进攻,只是为了牵制住德军。至于能否打下来,并不是关键问题。
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俄军开始强攻莱姆堡的第四天,也就是九月的最后一天,英法联军在西线发动了马恩河战役。
这才是真正有决定性意义的大会战。
九月初,英法联军就撤退到了马恩河以南,在巴黎到凡尔登部署了新的防线,而德军的进攻势头也有所减弱。虽然这个时候,协约国内部的悲观情绪依然非常严重,法国国内也极为动荡,仅九月的前十天,就有差不多五十万法国人逃离巴黎,但是战场局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德军打到这个时候,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在战线的最西面,马肯森与德马维茨的两个军团连续遭到削弱,就算两位将领都极具指挥才华,也无法弥补兵力欠缺导致的问题。战线中部,围攻凡尔登的第四军团与第五军团在得到数次增强之后,依然没有拿下这座至关重要的要塞群。更要命的是,为于中央的第三军团也遭到削弱。
很明显,德军战线中央出现了漏洞。
在战线对面,法军统帅霞飞已经组建了两个新的军团,兵力得到增强,而英国的远征军正在源源不断的赶来。
有趣的是,英法联军没有盯住德军的要害。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英法联军在九月二十日左右,在战线中部投入两个刚刚成立的法国集团军,并且动用部分英国远征军在西面牵制住德军的两个集团军,就很有可能把德军拦腰斩断,彻底瓦解德军的攻势。
错过了一次机会,英法联军没有错过第二次机会。
因为追击溃退的法国第五集团军,德马维兹的第二军团偏离了原定的进攻路线,与第一军团之间出现了一处不大不小的缺口,迫使马肯森提前向左回旋,并且从原本就不多的兵力中抽调部分去填补漏洞。
这样一来,新的问题就出现了。
按照原计划,马肯森的第一军团应该从巴黎西面通过,与德马维兹的第二军团共同包围巴黎。马肯森被迫提前回旋,等于是从巴黎东面通过。暂且不说能不能包围巴黎,最大问题是,马肯森的右翼暴露在了英法联军面前。更要命的是,在马肯森前方,正是英法联军防区的结合部。
也就是说,马肯森即将一头撞上英法联军的主力部队。
当时,霞飞看到的,也正是这一点,因此决定集中兵力攻打德军右翼,争取围歼马肯森的第一军团。
事实上,霞飞有更好的选择,只是他本人并没察觉到。
当时,如果用英军牵制住马肯森的第一军团与德马维兹的第二军团,法军完全有能力在战线的正中央打一场漂亮的反击战。只要突破了德军的中央防线,就算无法包围与歼灭最外围的两个军团,也能挫败德军的战略进攻。
只是,即便按照霞飞的部署打,德军也有大麻烦。
在施利芬元帅制订的大回旋进攻战略中,位于最外围的两个军团至关重要。说得形象一点,进行大回旋进攻的德军就像一把大铁锤,而第一军团与第二军团就是锤头,能够一举砸碎目标,就得看这两个军团能否顺利完成目标,而位于内侧的三个军团,只是起到支撑作用的锤柄。
小毛奇犯的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削弱锤头,去加强锤柄。
显然,霞飞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让英法联军直接进攻马肯森的第一军团,无异于与德军硬碰硬的正面交锋。
当时,德军并非没有扭转局面的机会。
如果及时向马肯森提供支援,德军完全有能力在马恩河站住脚跟,甚至在这里击溃英法联军。可惜的是,小毛奇依然坚持应该把重点放在凡尔登地区。他的理由是,占领了凡尔登就打开了通往巴黎的大门。此外,俄军在莱姆堡发动进攻,也对德军产生了影响,比如迫使鲁登道夫在东线策划一场反击。
马恩河会战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冯承乾非常清楚。
如果小毛奇依然一意孤行,那么德军的战略进攻将到此为止。
只是,冯承乾是海军军官,即便已经被德皇破格提拔为海军上校,还获得了象征着帝国军人最高荣誉的蓝色马克斯勋章,他也只能提出建议,即尽量加强第一军团,在马恩河南面顶住英法联军。
当时,冯承乾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策划下一次海上作战行动。
这不是冯承乾的意思,而是德皇的授意。
在冯承乾看来,还没有必要急着策划海上作战行动,更应该关心一下那几艘还在外面活动的袭击舰,特别是斯佩伯爵的远东舰队。关键不是帝国海军不能打,而是英国皇家海军会不会出来打。可是在德皇看来,挑战英国皇家海军,才能最大限度的减轻德军在地面战场上的压力。
必须承认,德皇的观点也有一些道理。
设得兰海战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在北海上的主动权大大减弱。仅在九月分,从英国运往法国的军队与物资就比原定计划减少了百分之五十,主要就是英国当局担心帝国海军会封锁英吉利海峡。当然,这也与德军在地面战场上的作战行动有关,即在九月中旬攻占了比利时的安特卫普。
很明显,如果帝国海军表现得更加积极一些,英法联军的处境就将变得更加艰难。
问题是,冯承乾暂时还没有能力组织发动一场大规模海上战役。一是英国皇家海军不见得肯出来决战,二是帝国海军也需要时间整顿。别的不说,在设得兰海战中遭到重创的两艘战列巡洋舰就需要三个月才能修复。
那么,让战列舰出去打一场?
反复考虑之后,冯承乾还是决定把发动进攻的时间延迟到年底或者明年年初,等到舰队实力得到充实之后,再做考虑。
当时,最需要冯承乾关注的,正是还在太平洋上活动的斯佩舰队。
第九十章 力挽狂澜
维修战舰与整顿舰队的事情由希佩尔与舍尔负责,冯承乾没有返回威廉港,而是留在了柏林。
当时,最牵动人心的,正是斯佩伯爵的远东舰队。
虽然在过去一个月里,斯佩伯爵有很多惊人之举,比如在南海干掉了两艘英国皇家海军的轻巡洋舰,还拦截了十多艘英国商船,但是斯佩的处境极为凶险,因为英国皇家海军已经派出了以“澳大利亚”号跟“新西兰”号战列巡洋舰为首的两支舰队,分别在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上等着他自投罗网。
显然,斯佩去印度洋,肯定是送死。
为此,提尔皮茨已经命令斯佩该走南太平洋航线,从麦哲伦海峡进入南大西洋,然后再返回帝国本土。
问题是,这条航线也绝非一帆风顺。
别的不说,就算斯佩能够通过掳掠的方式,在沿途获取一些燃油,也没有足够的能力返回帝国本土。中途,舰队肯定得停靠一次,对锅炉、轮机等进行检修,而在这条航线上,没有帝国的殖民地。
提尔皮茨能做的,只是尽量说服一些中立国,让这些国家向斯佩开放港口。
即便不开放港口,让斯佩舰队在内河停泊也可以。
为此,帝国外交大臣已经照会阿根廷,希望阿根廷当局能够睁一眼闭一眼,在斯佩舰队到达后提供方便。
似乎,问题已经解决了。
当然,威胁依然存在,而且十分巨大。
首先,斯佩最快也要到年底才能进入南大西洋。在长达数个月的航行中,谁也无法保证那几艘装甲巡洋舰不出鼓掌。其次,英国皇家海军已经有所准备,早就把“无敌”号战列舰派往南大西洋。最后,即便斯佩能够在南大西洋进行补给,在回到北大西洋之后,也不见得能够突破英国皇家海军的封锁。
当然,现在说这些还为时过早。
冯承乾留在柏林,就是要协助提尔皮茨解决这个问题。
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斯佩伯爵在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南大西洋之后,却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即福克兰群岛被英国舰队逮住,最终“德累斯顿”号轻巡洋舰逃脱,“沙恩霍斯特”号与“格耐森瑙”号装甲巡洋舰等多艘战舰战沉,到最后,“德累斯顿”号也没能回到本土。
虽然斯佩舰队对英德海军实力对比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让斯佩回到本土,肯定有助于提高士气,更能打击英国皇家海军的嚣张气焰。更重要的是,如果斯佩舰队能够回到北大西洋,说不定能够创造一次决战机会。
要知道,死咬着不肯放的不是帝国海军,而是英国皇家海军。
在设得兰海战之后,英国皇家海军急于挽回颜面,肯定会对斯佩穷追不舍,甚至把干掉斯佩舰队看当成扭转战局的行动。相反,在帝国海军这边,提尔皮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斯佩舰队回到本土。
那么,如何让斯佩舰队回到本土呢?
冯承乾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动用仍然在非洲附近海域活动、还没有被英国皇家海军消灭掉的船只,为斯佩舰队运送煤炭等补给品;二是避开福克兰群岛,避免在这里与英国舰队遭遇;三是尽快在北海发起一次行动,牵制住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舰队,并且吸引英国佬的注意力。
当时,冯承乾能做的,就是在北海挑战大舰队。
与提尔皮茨商量好之后,冯承乾就准备返回威廉港。
十月四日,在他离开柏林的前一天,东线传来消息,俄军攻占了莱姆堡,近四十万奥军被歼,残余的二十多万奥军退守喀尔巴阡山。鲁登道夫已经采取行动,把东普鲁士的两个军团向南调动,预计在十天之内发动进攻。鲁登道夫的目的很明确,趁俄军在西里西亚立足未稳,打一场反击战。
这一情况,并没超出冯承乾的预料。
因为鲁登道夫早有准备,第九军团与第十军团也完成了备战工作,所以冯承乾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鲁登道夫能够再次创造辉煌。
关键,依然在西线。
马恩河战役已经打响,马肯森在坚守了数日之后,不得不撤退,而德马维兹也被迫跟着后撤。
这是开战之后,德军第一次在西线进行战役级别的撤退。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施利芬计划已经破产了,准确的说,是经小毛奇大幅度修改之后的施利芬计划破产了。
虽然到最后,小毛奇都不肯承认,是他葬送了德军的大好前程,但是随着德军在马恩河一线开始后撤,小毛奇的位置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