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山渐青-第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心里极甚,大哥武略出众,作战勇猛,料想将来必能名震朝野,所以二弟我不得不提醒大哥一句,多读些书,就算考不上进士,至少也要博个儒将之名,将来我才有机在陛下面前,为大哥谋一个功名,目前陛下对大哥极为好看,只要大哥能传出些文名,想必恩赐一个功名不难。”
许清没有说尽,他内心其实已经想好,只要狄青熟读一下经书,自己到时不惜帮他作弊一下,用尽任何手段也要帮他弄一个功名出来,这对狄青来说太重要了,一但有了功名,今后文人们对他的打压便会少得多,也不至少让他壮年便抑郁而终,大宋需要他这样的名将,自己对他如亲大哥般的感情,也绝不容他再落到历史上那种四面楚歌,连欧阳修、文彦博都出面打压的地步,之所以这样,无非就是狄青缺一功名而已。
自己说完,见狄青还在沉yín思索,许清不由得急了,紧盯着他道:“大哥,你无论如何也要听我的,根据你西北军细作从西夏传回的情报,李元昊再经昨夜大败,可以预见宋夏之间必将进入很长僵持阶段,一但西北僵持下来,朝中马上也要有一场大变,接下来战事会少得多,大哥你别的事先不必多管,一心把,哪怕就是作弊,也不惜帮你弄到一个功名,将来你战功越高,这个功名就越重要,你明白了吗?”
“作弊?这如何使得?大丈夫当……”
狄青话还未说完,就被许清毫不留情的打断道:“大哥,你少拿什么大丈夫说事,韩信还能忍胯下之辱呢,你变通一下就不行,所谓兵不厌诈,弄个功名只是为了更好的挥你的作战才能,免得将来出师未捷先被人污蔑猜忌,此事就此决定,不必再议,你若还当我是你二弟,就听我的,领兵之余,另觅良师苦读经书。”
狄青不禁愕然,见他一片用心良苦,感动之余只得答应下来。其实自两三年前得范仲淹提点,他自己一直也非常努力在读书,只不过侧重于兵书战策及史书而已。
“二弟此翻来西北,真的只是想来前线看一看,了却你那驰骋疆场的愿望?”狄青轻声问道。
许清瞄了他一眼,又回复了那种戏谑的表情:“大锅,你说捏?昨晚一战不是清楚的表明了我来的目的了吗?”
狄青气得直翻白眼:“你再这付皮赖模样,别怪大哥我bsp;“大锅,你少来,我才该抽你呢,咱们自家兄弟,不管出于谁的受意,你用得着这么试探我吗?有什么话不能直说呢?”
狄青为之一窒,不过想想了是,是自己太过见外了些,他竟起身认真地向许清拱手赔礼起来,让许清更是恨不得踢他屁股,不过这也就想想,先不说狄青是他大哥,就算不是,那也是老虎的屁股碰不得啊,恐怕自己才起脚,就被狄青一脚踢飞,腾云驾雾回东京去,到哪时若狄青再浪漫一点,说不定会在下面高唱‘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
“大锅,你能不能别这样,我好不容易来趟西北,你就不能让我自在点?”
狄青坐下呵呵笑道:“既然如此,哥哥我也不再虚言了,事情是这样,范公对你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设想非常关心,加上前次你信中提及青苗款之事,我也向范公提及,范公极为称道,所以想和你细谈一下,但你们毕竟是初见,所以只好先让我和你沟通一下。”
第一百五十二章 范仲淹革新十策
第一百五十二章范仲淹革新十策
许清淡淡一笑,范仲淹这是想和自己坐而论道了,许清自己也知道,经过一系列的事情,自己在赵祯心里的分量绝对不轻,若再加上昨夜一场大功,到此时,自己对赵祯的影响能力已不比范仲淹差多少。
想必范仲淹也看清了这一点,加上青苗款的设想绝对合他主张,在这朝中大变将至之时,范仲淹也迫不及待的想与自己这个皇帝近臣一谈了。
这一夜,许清与狄青抵足而眠,jiao谈到半夜方休。
第二天无所是事的许清先是跟着狄青巡视四城,然后再去看看那些战马,在城南的片空旷之地,四面被围了起来,两万战马就暂时安置在这里,渭州残破,而这两万多战马光是草料每天消耗就非常惊人,所以范仲淹他们已着人分批先向后方转移,等待廷朝处置方案。
对此许清也提出的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利用这两万战马,在西北扩充出两万骑兵来,两万战马若分散于大宋百万禁军之中,那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他认为,这批战马不但不能分散,还要尽量从各军chou调出战马来,在西北真正组成一支三万人以上的强大骑兵队伍,一改大宋西北面对党项人时,机动力不足只能被动挨打的局面。
范仲淹经历几年的战事磨砺,轻易便看出了许清这个建议的好处,虽然他认为朝廷未必会同意这么处置,但在奏报之中仍力陈集中使用的好处,许清自个也以私信的形式,向赵祯申明这批战马集中使用的重要xìng,只要赵祯同意,那么阻力便不会太大了。
现在许清也深深了解到了大宋皇帝对军队的掌控能力,大宋的调兵机构枢密院,事实上等于是皇帝的参谋一般,不过是贯彻皇帝意志而已,而统兵的三衙长官又长期空置,各军都指挥使职务太低,都不足已形成对皇帝的制约对抗,所以,只要赵祯答应,这事通过的可能xìng就无限放大。
大宋要想革新军制,最大的阻力不会是来自于军队本身,反而是来自于文官集团,文臣和武将之间的对抗每朝每代都存在,如今文官将武将牢牢地压制着,若不是边境连连吃紧,有了革新的契机,许清根本就不敢想象,谁若提出变革的话,会遭到文官们何样的打击。
许清也不客气,让人给自己挑选了两匹上等的好马,一黑一白,极为神骏,连持身甚正范仲淹对此都没说什么,谁让这两万战马是人家夺回来的呢,范仲淹还对他打趣道:“子澄啊,这可真正算是万中选一的好马了,你一次选两匹,是不是打算将来用作长途奔袭啊?”
许清诡异一笑道:“范公说得没错,下官打算下次长途奔袭到李元昊的老巢去,那可不光抢李元昊的战马,连他马子也要抢过来。”
许清说完自己哈哈大笑,范仲淹倒不觉得有什么好笑,他还以为许清所说的马子是指小马驹呢。
初告大捷,众人心情都极好,说说笑笑回到衙门,是夜,于后衙范仲淹临时书房之中,一灯如豆,淡淡的茶香飘散满室,许清与范仲淹对桌而坐。
范仲淹开门见山地说道:“子澄短短时日,建银行为朝廷聚财功不可没,建船厂准备开丝绸之路的设想更是高屋建瓴,复闻子澄以银行提供贷款形式,要在大宋之内实施青苗之法,建立国家粮食储备,种种策略可谓精辟入理,只是不知子澄对目前我大宋的其它时弊是如何看待?”
许清淡淡笑道:“范公几次上书朝廷要求革新,所提变法之策略下官也有所了解,都可谓切中时弊的中肯之言,下官也非常认同,如今朝中政局也不用下官多作赘述了,下官明说了吧,此次陛下原本并不同意我来西北,皆因下官申明来西北有一会范公之意,陛下才肯我西北之行。”
范仲淹先是一怔,然后花白的胡子轻轻一抖,久经风霜的脸上也禁不住露出一丝喜色来,从许清的话里,他能明确地理解到,随着吕夷简的离去,赵祯是托许清向自己问策来了。
他深深地看了许清一眼,如此重要之事,赵祯竟要通过许清来问策,这其中的意味就不同了,光这一点,就能体会到许清在赵祯心目中已经有了多重的分量,许清才是十七岁的少年啊,范仲淹一时心里也五味杂陈。
他抛开心头的杂念,再次深深地看了许清一眼,然后缓缓从书案chou出一张折叠整齐的纸张,递给了许清,许清既然已经申明来意,他也无时不在等待这一刻,还有什么好保留的呢?
许清接过纸张在灯下打开一看,只见上面罗列着十条革新之策。
许清看完静静等待着他解说,范仲淹喝了口茶才开言道:“第一条明黜陟,是针对我大宋目前考核官员制度而言,如今官员升降不问劳逸,不看政绩,只以资历为准,造成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边,因循苟且,因此必须以政绩考核为升降机制,破格提拔有大功、政绩明显之人,撤换不称职官员。”
“第二条抑侥幸,如今朝中官员每年自荐子弟充官,一个三品官员十年便有十名自家子弟受荐为官,此等荐官人浮于事,结党营私,为政治之清明、减少财政开支,应对恩荫特权加以限制。”
“第三条精贡举,为培养有真才实学之人,必须对科举内容只注重诗赋做法改为重策论,明经科只求死背儒家经书改为阐述经义。”
“第四条择长官,如今州县官员不称职者十居**,应派员往地方各路,检查政绩,奖励能员,罢免不才,防止冗滥。”
“第五条均公田,公田作为地方官员定额收入之一,但分配高低不均,供给不均岂能苛求官员尽职办事,朝廷应均衡公田,使各级官员有足够收入养活自己,便于督责其廉洁奉公。”
“第六条厚农桑,责令地方兴修水利,大兴农桑,并作为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之一。”
“第七条修武备,于京畿地区就地召募壮丁守卫京城,用以辅助禁军,这些卫士每年三季可作务农,一季教练武艺战阵之法,如此可节省给养,若京城见效,再按此于地方施行。”
“第八条推恩信,重处拖延或违反赦文施行之官员,派遣能员往各路巡察朝廷政令施行情况,使政令处处通达。”
“第九条重命令,法度乃示信于民,侧不可朝令夕改,因此朝廷在政令施行之前应详加思虑,将繁杂冗赘条文删除方可施行。”
“第十条减徭役,如今户口已然减少,而民间对官府供给却较前更繁重,应将户口少的县裁减为镇,将各州军使院与州院塥署,并为一院,地方可派州城兵士承担公役,让那些本不该承担公役之人归农。”
范仲淹说完又喝了口茶,这才沉声对许清问道:“子澄以为如何?”
如今范仲淹还真想听听许清的见解,从种种迹象来看,许清对赵祯的决定已经能有极大的影响力,如果许清不认可,在赵祯面前有所抵毁,那么极有可能造成赵祯的犹豫。
许清却对范仲淹颔为礼后,依然沉yín思索着,在他看来,范仲淹看出了时弊,所做的改革却主要集中在前五条上,也提出一些措施,但明显力度不够,后面五条,有关农桑军备等等更是无关痛痒,有充数之嫌,而且大多策划过于空泛,没有如何实施的细则及可行方法。
象厚农桑这条,喊几句兴修水利,大兴农桑就完了,这些空话朝廷年年在喊,可怎么个大兴农桑你总得有个详细计划啊,光嘴上喊几句有什么用。
再说军备,这本是许清最关心的一项,范仲淹既没有提到如何精武备,或如何逐步裁军之类,更不提如何对军制改革,只是说在京城附近就地召募些丁壮代替禁军守卫京师,许清估计,这样做不但减少不了多少军费,反而让本就不堪一战的内地禁军更加糜烂。
说真的,许清很失望,非常失望,按范仲淹这么改革,既把人都得罪完了,但成效却不会有多大,一眼就可以看出,范仲淹把目光全放在了吏治上,是想把吏治都nong清明了,再去处理其它问题。但他不敢把自己的心情表露出来,无论如何,还得范仲淹这些人去打头阵。
最后许清也不先去评论他这些策略的好坏,而去转而问道:“恕下官冒昧,斗胆问几句,若是朝廷启用范公施行这些变法,范公可有具体如何施行的细则?比如是十条策略同时施行还是先施行哪一条,而且范公将如何保证这些策略能由上而下不变形,不被歪曲的贯彻下去?”
范仲淹稍作沉yín便说道:“自是先施行前面五条策略,裁减冗员,选任贤能,精简机构,这样才能保证法令的施行。”
许清点点,果然不出所料,范仲淹是要先拿人事开刀了,而且还是拿着大砍刀猛劈。
第一百五十三章 军国主义?
第一百五十三章军国主义?
书房之中灯光昏黄,映照在四壁上,两人的影子被无形的放大,气氛也有些沉重,许清和范仲淹都清楚,今夜商谈之事是何等重大,所以两人皆是言必慎之又慎,更不会去催促对方言。
许清这几个月来,最关心的便是这场变法的走向,从他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现在呼吁变法的人除范仲淹、韩琦、富弼外,最要还有杜衍、欧阳修、蔡襄﹙谏官﹚、孙甫﹙谏官﹚、苏舜钦﹙集贤校理、临进奏院﹚、王益柔﹙集贤校理﹚、石介﹙国子监直讲﹚等人
如果单论声望,这些人个个是公认的君子,象欧阳修、石介两人可称得坛领袖这般的人物,蔡襄是著名的书法家,但在许清看来,这些人之中却缺少那种可以一锤定音的领袖人物
都没有足够的震慑力,而范仲淹从吏治入手,就等于是把所有人都得罪完了,自己却没有足够的震慑力,别人能不群起而攻之吗?
许清个人认为,范仲淹他们在个人威望不足的情况下,要想把变法施行起来,那只有结党一途,把上面这些呼吁变法的人全都紧紧团结在一起,但这样一来更给了人家攻击的借口,宋代初期及中期,皇帝的极力还比较集中,他们可不光是提防军人,对文人结党同样十分忌讳。
许清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劝说范仲淹,茶已饮完了两杯,他才说道:“范公要拿整顿吏治作为变法的核心内容,这个下官可以理解,范公以诚待我,在此晚生也开诚布公与范公说说自己的想法及见解,自古以来每场变法,特别是触及吏治的变法,要想成功,先决条件必定是先掌握朝中的实权,才有可能成功打压所有反对的声音,范公是君子,今夜我也不怕说些犯忌之言,如今我大宋六部形同虚设,中书之权也被极大地分散,虽承唐制,但宰相之权与唐时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即使范公能执宰中书,也没有足够的权力来保证新法的施行,除非陛下能坚定支持范公到底,然而范公想过没有,陛下的xìng格宽仁、善于纳谏不错,但却不是那种雷厉风行,能在众多反对的声音中坚持己见的人主,一但将来陛下动摇,范公可想过后果。”
许清的话可谓是推心置腹了,范仲淹也甚为感动,许清所言血淋淋地切开了自己的要害,对吏治动手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反弹最利害的,甚至原本有些人是支持变法的,一但触及他们自己的根本利益之后,也会犹豫甚至坚决反对起来。
大部分既得利益官员反对更是必然,这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能力去压制这些反对的声音。
赵祯有足够的权力去压制,但正如许清所言,赵祯并不是那种能坚持原则的君主,范仲淹早就知道这些,但他之所以仍决心一试,甚至作好了和商鞅一样落个不得善终的打算,因为,他没有更好的选择。
“虽千万人,吾往矣﹗”范仲淹突然坚定地说道。
许清没想到范仲淹突然冒出这样一句来,心里更加着急,再顾不得许多了,他接着说道:“范公,这不是凭勇气和决心就能解决的问题,综合以上的情形,如果先全力肃清吏治,下官敢拿xìng命担保,变法必败无疑,而且我估计,范公你们怕是坚持不到半年,便会一溃千里,纷纷被逐离朝堂。而这不单是你们个人前途命运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新法能否施行,关系到我大宋万年基业的问题,现在内忧外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