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首席御医-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潘紫苏亦点头道:“晋王担任开封府尹十余年,汴京怕早已盘根错节,皆是他的势力。二殿下只挂了几个无实权的虚职,哪里有机会来经营自己的势力。”
“开封府尹……”
潘紫苏的话,似乎给了石韦某种启发,他的表情忽然间变得振奋起来。
他腾的站了起来,踱步于房中,口中喃喃道:“晋王之所以有现在的势力,全赖于他那开封府尹之职,他占着这个位子,就等于控制着京城,如果……”
突然之间,石韦的眼眸中闪烁出前所未有的兴奋之sè。
他一把将潘紫苏的手携起,兴奋的叫道:“紫苏,太谢谢你了,你可是给我解决了一下大难题呀。”
潘紫苏看着他那般开心,也跟着高兴起来,却又茫然道:“远志,你说什么,什么大难题呀?”
“以后再跟你解释,我现在要去写一篇奏表。”
石韦兴奋之下,捧起潘紫苏的脸来狠狠的亲了口气,然后便大步流星的奔了出去,直奔书房而去。
茫然不解潘紫苏,只给他这一wěn亲得面红耳赤,呼吸加剧,羞怔了好一会却才回过神来。
当她清醒过来时,石韦已是不见了人影。
潘紫苏指尖轻抚着脸上那残留的温度,jiāo羞的眸中,不禁掠过一抹窃喜之sè。
次日天一亮,石韦便携着他一道连夜写好的奏表,直奔武功郡王府而去。
密室之中,赵德昭手捧着石韦的奏表细细观看,原本平淡的表情,渐渐的变得凝重起来。
半晌之后,他将那奏表放下,惊讶的问道:“远志,你竟然想劝父皇迁都洛阳?”
石韦缓缓道:“汴梁京畿之地,一片平原,乃四战之地却无险可恃,陛下收天下精兵驻扎于此,出军攻伐四方固然方便,但他人来攻击汴梁也极为便利。似北方之辽国铁骑,数日之内便可长驱直入汴梁城下,此等地方,岂能适合长久作为帝都所在。”
石韦的目光高瞻远瞩,已然将大宋的威胁转向了辽国。
他这番话颇有道理,赵德昭听着渐为所动,不禁也微微点头。
石韦接着又道:“臣想陛下以汴梁作为帝都,只是沿袭前朝,便宜行事而已。如今南方诸国已被削平,河东伪汉傀儡小国,不足为惧,眼下我大宋所面临的劲敌,只剩下辽国。”
他喘了口气,继续道:“辽国又以骑兵为利,似如今这般将都城置于平原之地,聚大量不事生产的兵员于京城,既耗费民力,一旦开战,又无法及时阻止辽人铁骑南下直逼京师。有此两大不利,固可见时下汴梁已不适合于做帝都。”
石韦这洋洋洒洒的一番分析,倒也不是无地放矢,毕竟他可是有千年的历史经验教训作底的。
因是宋朝建都于平原之地,无山川险恃,所以就必须聚养着大量的士兵在京城周围,凭借人数的优势守备京师。
曾经历史上的宋朝,其兵马之多可谓历代之盛,从赵匡胤时期的三十余万,至北宋灭亡的钦宗时代,禁军总数竟已达到一百四十余万。
然而,如此庞大的宋队,却没有一次能阻挡北方胡虏的铁骑,无论是辽国还是金国,强大的铁骑每一次都可以从容的越过河北广阔的平原,直抵汴梁城下。
上百万的军队不但挡不住敌人的铁骑,反而使得国家财政日益沉重,冗兵之害终北宋一朝都无法解决石韦相信,定都汴梁虽然不是北宋灭亡的决定xìng原因,但却绝对是主要原因之一。
石韦目光长远,赵德昭亦非短视之辈,这一番话令渐渐陷入了沉思。
从德昭的眼神中,石韦看得出德昭已然心动。
但是,沉思半晌后,赵德昭却道:“洛阳虽有山河之险,但此唐末以来,洛阳漕运不畅,粮食不济,远不如汴京这般便利。而若无便利漕运,又如何养活京城数十万禁军?”
赵德昭提及了漕运,而自五代以来,诸朝定都于汴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汴梁漕运之便利。
这一节,石韦自然也早有思虑。
他便道:“国家正因聚重兵拱卫京师,所以才需要大量的粮食,因此才依赖于东南漕运。汴梁无险可守,所需之兵只会越来越多,反过来对粮食的愈重,如此恶xìng循环,纵使汴梁有漕运之利,早晚也会因此而耗尽天下民力,此绝非长久之计也。”
赵德昭听得神sè微变,似是石韦那一句“此非长久之计”,令他颇为震动。
石韦接着又道:“迁都洛阳,朝廷则可依八关之险,无需养庞大的军队于京师,对粮食的需求自然也就不及汴京。再则,洛阳漕运没落,也与几条运河经年失修有关,只要国家能够有效的重修运河,便可增加洛阳漕运之量,相信绝不会受制于粮食问题。”
石韦洋洋洒洒一大通话,终于是把赵德昭说得心服口服。
他当即赞许道:“远志你果然是深谋远虑,迁都洛阳,实为国家长治久安之策也。”
顿了一顿,德昭又道:“只是我朝建都汴梁已久,上至皇公臣僚,下至军民百姓,早已习惯于汴京,若然迁都洛阳,只怕一定会遭到许多人的反对。”
石韦淡然笑道:“大家习惯了汴京的生活,这时让他们搬往洛阳,自然会不情愿,但只要陛下坚持,这迁都之事便必然能成。”
赵德昭点头道:“父皇英明神武,眼光超群,必然也能想到迁都洛阳的长远好处,而且父皇乃洛阳人氏,迁都洛阳也正有衣锦还乡的荣耀。”
经过这一番对话,赵德昭的思想已转过了弯来,从持怀疑态度,到变得支持迁都。
这个时候,石韦的神情却又严肃起来,压低声音道:“其实下官所提的这个迁都之议,不但是为了大宋的长治久安,更是为了二殿下的将来设想。”
“为了我?”赵德昭面lù茫然,一时有点反应不过来石韦这言外之意。
石韦将声音压得更低,沉声道:“殿下,你忘了你的三叔晋王殿下,他是何官职了吗?”!。
第八十九章 打情骂俏
三叔?
赵德昭一怔,心想石韦怎么又扯到了晋王这里来。
“三叔的官职,自然是开封府尹呀。”赵德昭心怀狐疑的回答。
石韦嘴角扬起一抹诡笑,“晋王担当开封府尹十余载,其势力已根植于京畿,倘若陛下迁都洛阳,岂非将晋王苦心经营的势力连根拔起,这其中最大的受益人,自非殿下莫属。”
石韦终于道出了他此计真正的目的所在。
赵光义的势力已庞大到令天子难以控制的地步,如若再这么纵容下去,只怕历史的那一幕就会重演。
如今石韦已是骑虎难下,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他必须帮助赵德昭打败赵光义这个强大的对手。
思来想去,还是潘紫苏给了他灵感。
既然赵光义嚣张的资本,来自于他担当开封府尹多年所培植的势力,那么,想要打败赵光义,就必须要除掉盘踞于他周围的爪牙。
迁都洛阳,一切重新开始,岂不正是一个冠冕堂皇,却又一劳永逸的计策吗。
石韦将这层窗户纸捅破时,赵德昭的神sè立时一变。
石韦知道赵德昭在顾虑什么,这位xìng格仁厚的二皇子,还顾虑着几分所谓的亲情。
“自古以来,皇位父传子乃是正道,唯有万不得已之时,方才会有父传兄。现在殿下业已年长,被立为储君是理所当然之事,然而晋王近些年来却时时以储君自居,殿下难道能对此熟视无睹吗?”
赵德昭的眉头微微一凝,显然石韦的话戳中了他的痛楚。
赵德昭虽然仁厚,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愚蠢,更不代表他对皇位没有觊觎。
先前他的那番谦让姿态,与其说是出于仁厚,倒不如说他在潜意识里一直认为,自己身为天子的嫡长子,将来是皇位理所当然的继承人,根本不必担心有人会跟自己想。
但自近些年来,他也越来越意识到,事情绝非他想的那么简单,他的那位三叔,显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之辈。
石韦此番话,只不过是将赵德昭的心事点了出来而已。
沉吟片刻,赵德昭却叹道:“三叔之事,我并非看不见,只是我想国之稳定,最忌的就是皇族之间骨肉相残,争权夺利,我实在不愿为此和三叔起争端。”
“殿下此言差矣。”
石韦当即否认了德昭之言,语重心长道:“殿下心xìng仁厚,自然会这般想,但我观那晋王城府yīn沉,却未必有殿下这般厚实之心。倘若将来殿下身登大宝,自然会善待晋王,可若皇位让晋王夺去,我只怕殿下失去的就不仅仅是皇位了……”
石韦记得,历史上赵光义北伐幽燕失利,军中诸将不见其人,便人议立随军的德昭为太子的想法,结果后来赵光义知之,深以为忌。
那场战争结束之后,赵光义迟迟不按惯例给将士们封赏,德昭替将士们请赏,结果却被赵光义恶言相讽。
最后德昭忧愤成疾,最终英年早逝。
尽管这些历史并不见得就是真实的,但也未必是空xué来风,自从石韦与赵光义接触以来,了解其为人之后,就越发的相信那些流传的历史是真实存在的。
当然,这些顾虑,石韦自然不能跟赵德昭直言。
尽管如此,石韦那一番警示之词,亦足以惊起德昭的警剔之心。
这位饱读诗书的二皇子,熟读历史,自然知道前朝诸代中,那些在皇位争夺战中失败者的下场。
那些失败者,大多都不得善终。
密室之内,陷入了沉寂。
赵德昭站了起来,踱步于昏暗的房间内,变幻不定的神情,显示着他内心正在进行着一场jī烈的较量。
是继续忍让,还是开始反抗。
赵德昭必须要做一个决断,因为他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
许久之后,赵德昭紧凝的眉头突然散了。
石韦从这位仁厚的二皇子身上,看到了此前从未曾看到过的几分刚烈之气。
石韦暗松了一口气。
果然,赵德昭愤然拍案,厉声道:“我念着孝道,一再的忍让,谁知三叔却不知好歹,一味的逼迫,我赵德昭若再不予以回击,岂非一点血xìng也没有,还怎配做父皇的儿子!”
石韦心中大喜。
欣喜过后,石韦却又保持了难得的冷静。
他熟思片刻,说道:“殿下有此决心,下官也甚为欣慰,不过关于迁都这件事,下官觉得还是不要由殿下向陛下上奏为好。”
赵德昭想了一想,说道:“你的意思是,换成是与咱们亲近的大臣,代为向父皇上奏吗?”
石韦摇头道:“这也不妥,无论是谁,这迁都之表一上,晋王必然会认为这是殿下对他在开战,眼下这种是时候,还不是与他挑明的时候。”
“那依你之见,却当如何是好?”赵德昭有些束手无策。
石韦道:“如果能让陛下自己生出迁都的想法,殿下和下官等在从旁附合,这样一来的话,咱们的处境就要更主动一些。”
“让父皇主动生出迁都之念?这恐怕可有点不好办吧。”赵德昭叹道。
石韦这时也站将起来,学着德昭的样子,踱步半晌。
忽然间,他的眼眸为之一亮。
心生之计,石韦便诡笑着,将那计策附耳告知了德昭。
赵德昭听罢,不禁面lù喜sè。
听罢之后,赵德昭更是对赞叹道:“远志,你先能想到迁都之策,现下又想到这般妙计,你的智谋,我看丝毫不逊于赵相,让你去做区区一个翰林医官使,实在是屈才了。”
听赵德昭这由衷的赞叹,石韦心中自有几分得意。
不过,听他这口气,似乎又有让石韦弃医从政的意思。
石韦当即谦逊道:“殿下过奖了,韦也不过是些小聪明而已,怎及得殿下这般大智慧。再者,韦生xìng庸懒,做个医官使,治病救人最适合不过,若是让我去干别的,只怕烦也烦死。”
石韦倒也不是虚伪,此言确实出于真心。
当官不是目的,目的在于潇洒。
似眼下这般闲时治治病,救救人,暗中在出谋划策,低调左右局势,此等潇酒,远非那些看似风光的高官来得痛快。
赵德昭听得石韦这番,便暂时息了方生的念头。
他哈哈一笑,说道:“旁人是日思夜想的做大官,远志你却能如此淡薄于名利,当真是难能可贵啊。”
赵德昭又是一番的赞叹,石韦跟着一番的谦逊。
几番话后,二人定下计议,石韦便告辞而去。
从武功郡王府出来之后,石韦心情大快,想起小周后的居处就在附近,石韦便顺道前去看望。
因是害怕被眼线盯上,故是石韦特意的在附近的街上转了几圈,瞅得没有盯哨时,方才从后门入得他的那间sī府。
自打石韦把小周后带到汴京之后,因是诸事繁忙,故而未能抽得空来时常探望,只托得几个心腹的下人照看小周后。
这时难得来一趟,小周后自然是分外的开心。
花园石亭中,闲品凉茶之时,小周后在小芸的搀扶下盈盈而来。
抬头望去,却见她今日梳了汴京城流行的发式,身着一件白sè襦衫,内中粉sè的抹xiōng,衬着那一片雪砌般的xiōng脯分外光洁无暇。
她轻摇着不堪一握的纤腰,面带着浅浅的笑意,这般徐徐而来,只令石韦瞧着有些失神。
“看什么呢,呆子。”
小周后笑嗔一声,那一句“呆子”中,更流lù着几分情人间打情骂俏似的意味。
石韦心头更是微微一dàng,便是笑道:“娘娘国sè天香,我除了看娘娘,还能看谁呢。”
尽管小周后早就受惯了旁人的赞美,但听得石韦这般赞词,绝美的脸庞上,还是泛起几许晕sè,那般浅笑含羞之中,更暗含着几分欢喜之sè。
“你这人,小芸还在这里呢,净胡说些什么。”小周后埋怨之际,已盈盈落座。
石韦一呆,忙又道:“许久不见,小芸姑娘亦出落得越发标致了,真真也是美到不得了呢。”
小芸听得石韦赞他,眸中顿时闪烁着欢喜之sè。
她却是以绢帕半掩脸庞,不好意思的道:“娘娘面前,我哪里敢称美,石大人你这是故意讽我呢。”
石韦当即正sè道:“我怎敢啊,正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小芸姑娘整日陪着娘娘身边,久而熏染之下,当然就越变越变了。”
他这一番赞可谓一箭双雕,夸小芸的同时,又将小周后盛赞了一变。
女人爱美之心亘古长存,再多的赞美她们也不会嫌多。
几番话后,只将小周后那主仆二人哄得心花怒放。
片刻间,石韦便将这气氛调节得融洽起来。
借着小周后开心之际,石韦便问道:“汴京风俗气候与金陵大异,不知娘娘还适应这里的生活吗?”
“还好了,倒也没什么不适应的。”小周后说着,眉sè间又泛起几分忧sè,叹道:“只是整日呆在这府里,没什么好清闲的玩物,实在是太过无趣。”
汴京虽然繁华,但石韦自不敢让她多上街走动,而久居这府里,又比不上金陵皇宫有许多玩乐,小周后感到无聊也是自然。
听得她这抱怨,石韦眼珠子转了几转,忽然间有了主意。
他遂是笑道:“娘娘若觉无聊,我倒有一样东西,定可帮娘娘打发了这无聊的时间。”
……!。
第九十章 谁输谁脱
感谢kr兄月票,新的一周求票啊
小周后顿时精神一振,忙问他有什么好玩的。
石韦便道:“娘娘稍安勿躁,且让我去准备一下。”
石韦便叫下人去弄了几张硬纸来,又是裁,又是画的,忙得不亦乐乎。
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