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调教盛唐-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不是吧?”杜甫难以置信的道:“刚才他要是不服软,你还真敢打他一顿不成?”
“没有那回事,就吓吓他。”杨钊理所当然的道:“刚要参加会试,就把礼部尚书的公子给暴搓一顿,我还没有那么大的本事。不过让他吃点小苦头还是可以的”
“有一有二就有三,第三回怎么办?”杜甫压根就不相信杨钊的这些言论:“直接抽刀吓他?”
“如果有第三回的话。”杨钊无奈的道:“我绝对会考虑你的提议。”
“以前听人传说,我还不相信。”杜甫定定的看着杨钊道:“现在我相信了,你绝对是个事儿精。有你在,就甭指望风平浪静。”
杨钊竖起一根大拇指道:“子美兄的高论果然一针见血,一语中的。除非立马世界末日,否则人生延续斗争不止。听过这么一句话没?不遭人妒是庸才?”
“得,你每次都有歪理。”杜甫向着屋内走去:“跟你争纯粹是浪费时间。”
杨钊哈哈大笑:“知道就好……嘿嘿。对了老杜有一点,我得先跟你说说。别到时候你一点准备都没有。”
“哦?”杜甫奇怪的问道:“什么事说的这么郑重?”
“关系到会试结果,人生前途的事。”杨钊走进去坐下,道:“你说严重不严重?”
“那你说吧。”杜甫好整以暇的道:“虽然你的话十有**都不怎么靠谱,但哥哥我还是听听的好。”
“这句话就四个字。”杨钊一字一顿的道:“放低姿态!”
杜甫听到眉头邹成一小把:“什么意思?”
“太把自己当回事的人,别人往往就把他不当一回事。”杨钊指着那本策论大全道:“看见没有?上面有则故事很有意思。说是孟浩然于三年前参加科举会试之时,最后一题赋诗,卷上要求要写一首六句诗。结果他老大文人脾气发作,十分仗己的愣是只写了四句。于是落榜了,冤的两眼发青,还没地儿说理。”
“你那意思就是让我少点棱角,不要标新立异对吧?”
杜甫笑着道:“子午,你不觉得,我能和你成为至交好友,还不能说明我脾气很好吗?”
“@#¥%%&;*”
………………………………
开元十七年,七月初八,按照黄历上来讲,这是个大好的日子。
杨钊起了个大早,洗刷停当,带着一应工具,在马车的护送之下,同杜甫一起,在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便乘着马车,向着试院而去。
试院在城东,靠近国子监和四门学。那里原本是太学的学府。后来张说任国子监祭酒的时候,将太学迁到了靠近泽水岸边,空出来的学府变成了试院。
全国凡是秀才以上的学子,大概有进三万人左右,三万多人齐集京城。就为了争夺那二百来个进士名额。竞争程度可谓是激烈异常。而大唐进五千万人口,每年也仅仅只有一个状元郎。
看着天还没亮,已经熙熙攘攘,布满来往行人的朱雀大街,杜甫跟杨钊两人都没有说话。
车水马龙,学子们如同过江之鲤一般,快速的涌向四个试院。其中有多少人可以鱼跃龙门就很难说了。
马车紧赶慢赶,刚好在日出之时,来到了试院。
试院的前方是一排御林军把守,兵丁们衣甲鲜亮,身形威武。试院高墙森森,大门深宅,气象威严。
杨钊跟杜甫两人只好提着箱子,在后面慢慢的往前蹭。人流排除老长一队。等到近卯时的时候,才轮到两人入场。
负责检查的兵丁,冷着一张苦瓜脸,恨不得将所有人都扒光了里里外外都检查三遍才过瘾。放考具的箱子,被另外一队兵丁给翻来覆去的检查。就连带进去的干粮都包括在内。
幸运的是,杨钊和杜甫都分配到了乙字号房,条件不算很差,也好不到那里去。
等到所有学子都入场以后,试院大门正式关闭。迟到的,早退的一律不得放行。会试三天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之内,防备这些学子作弊,绝对堪比大内宝库那样森严。
将考桌收拾一番,杨钊又将那个硬板床也收拾了一下,草草吃了点东西,便静静的等待着。等待午时一刻,分发试卷。
不同于乡试的是,在每一位的考生面前,都会有一个单刀的士卒寸步不离。每两个时辰换班一次,每次换班均在国子监四门学太学等等,派出的监考官的全程监视下才可以。
这些人的宗旨就是防火防盗防作弊,盯梢盯人盯考试。一旦某个倒霉蛋被发现,刑部大牢就会在第一时间给他腾出一个单间来,至于什么时候能出去,就要看罪行轻重了。
午时一到,一帮子老夫子便精神抖擞的捧出了尚未开封的试卷走了出来……
第116章:第一场
会试进士科,一共考取三场,三天三场,学子不得外出。
其中第一场考诗和赋,根据以往的情况,或是以诗为主,或是以赋为主。当然诗赋不分家的情况也有,但两者的形式毕竟不同。
第二场考经文。大抵上是是帖经和墨意两种,其中又以墨意为主。墨意,一为默写,随便从经文上找个由头,然后默写之后的一大段,能全部默写出来,错字在三个以内,为甲等;在这个标准线之下,道默写对百分之八十,错别字在十个以内,为乙等;两个标准都没有达到,为丙等。
墨意的意为解释经文,比较随意,解释流畅正确的为甲等,解释流畅,但在主旨上稍有些偏离的为乙等,两样都达不到的为丙等。
第三场考对策;这个相当于议论文写作,一般是两篇,但三篇四篇的情况也有过,根据时政或者某些经文来回答问题。写成议论文或者别的文章。文笔流畅,论据充实,论点明确贴合主旨的为甲等,其下为乙等,再下为丙等。
考官会根据文章的字体,文采,内涵等等的做出不同的判断,评定时主观性很强。
三天之内考完三场,考生在这三天,都只能窝在那个长三米,宽两米的考房中,吃喝拉撒睡都不能离开。至于气味啊,蚊虫啊什么什么的,一个字:忍。
接过分发下来的试卷,杨钊二话没说便翻看了起来。
果然不出所料,要求不多,只是写三首诗。第一首,基本跟自荐信差不多,要求在诗文中明确自己的态度,或者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没有格式上,题目上的要求。想写什么写什么。
毕竟不可能每一个学子都能拉到关系,拜访名士替其扬名,所以这一首就成了必须。
自主性大了,同时难度相对的也就大了,并且第一首诗,在整个会试中,往往起关键作用。
考官会从第一首诗中看出考生的为人,志向,报复,以及能力等等,这是一个印象分,在这里被刷掉的人,往往是十之**。一首能恰如其分,不张扬,不骄纵的好诗,会是最为理想的敲门砖。
看到这个,杨钊便明白了那些字大贤们,为什么会刷刷的被踢出去了。
那些人哪一个是没有脾气的人?孤傲清高,等等的态度,肯定会惹得某些人不高兴。即便主考官是个真君子,但是他也不可能每一份试卷都过一遍。
考官一看,乖乖,这货清高啊,你没当官的时候都清高,当了还了得?
虽然清高是好事,可是置其他人于何地?要知清高也是在别人衬托之下,才会显现出来的。两个字:不中。
骄傲就更不用说了,不中。看似轻飘飘的不中两个字,累得多少人来往奔波蹉跎年华。历史上杜甫,孟浩然等等的都是。
看了看题目,杨钊拿起事先准备好的笔墨砚台等等,先将姓名,按照规定写在卷子的开头等等地方。
然后等着国子监的长官宣布开始的时候,这场关乎的到很多人一声的会试才会正式开始。
填好姓名,放下笔,杨钊开始思索到底写什么好。自荐诗,要想写的,别人不管抱着哪种心思都没话说,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儿。
人有千张嘴,众口难调。讽刺同性恋的句子保不准都可能犯某个考官的忌讳。
想要所有人都没有话说。首先诗必须简单,不管是四句二十个字,还是七律都要简单,要简单到某些人借题发挥,都找不着地方。当然谁要是能写出千儿八百字的万古经典诗也成,这个不抬杠。
其次是文采好,让人一看就是好诗,才能脱颖而出。这时玩深沉,写那种意境深奥,需要细品的诗就是找死。那么多考官,谁也不可能在一张试卷上墨迹半天。等人家在几十年后才品出味儿来,黄花菜都凉的结冰了。
再次要内容好,让人一读之下就拍案叫绝。讽刺映射等等的手法,可以直接排除,标新立异迥然与众不同也可以排除。健康向上的内容才是王道。
想到这里,杨钊难为了,这么多要求,而且是不能打折扣的那种。想要一天之内写出来都难,何况后面还有两首。
写不出来只好偷,但偷谁的就是问题了。做人,志向,态度等等综合起来,这样的好诗似乎很少,要是讽刺科举的,那就多了去了。
杨钊咬着笔杆子,看着一片空白的试卷,思绪开始跟飞机的涡轮似的,飞快旋转。
历史上有名的诗人走马观花似的,一个接一个出现在杨钊的脑子里,李杜之前的全部排除,开元之后的可以考虑。孟浩然王昌龄,杜牧李商隐……
约莫过了一个时辰,杨钊还在咬笔杆子,这样的诗本来在科考之前就应该想好的,可惜杨钊都将心思用到了后面的策论上去了,忘了大唐是一个诗文至上的朝代。
最后杨钊还真想到了一首这样的好诗,条件上全部符合。而且超级经典,和孟浩然的春晓,一样,经典到下至一岁,上至一百岁都能倒背如流的好诗。题目就一个字:草。
提起笔,杨钊用自创的杨氏书体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的《赋得古城草送别》堪称经典。虽然原诗一共八句,为送别之意,但是后四句砍掉以后,丝毫没有影响。换个换个题目,杨钊很无耻的将之占为己有。
这首诗将自身放倒了一个低的无以复加的程度,把自身比喻成一颗小草,别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四句二十个字,简单。
其次文采好,四句分开来看,平实无奇。但是凑在一起就显得匠心独具了。越是能把简单的东西玩出花儿来,越是水平高。
再次内容上也好,根本挑不出刺儿来,不但表示出了顽强拼搏的态度,还透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一旦春风化雨,又是一朝拼搏。
巧合的是,当年白居易谒见大名士顾况,就是用这首诗当的敲门砖。而后无论科举还是仕途都轻轻松松,没有辜负“居易”二字……
第117章:会试结束
第一场轻松搞定,除了第一首之外,第二首第三首都有了些要求,但并没有限定必须写什么样的题目。一首要求雄浑壮美,一首要求细腻温婉。
两种不同的风格,实际上只要写好一首就能合格了。属于三选二的那种。
但杨钊并不知道这些,雄浑壮美的好找,李白这个时候肯定没有写那首脍炙人口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拿过来,谁的风格有它雄浑壮美?至于最后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句子,直接删了。等回头不考试了,再补上。
至于婉约的更简单了,一首忆江南就能解决。有些人就会问了,忆江南好像不是婉约诗吧?不是没关系,有前面两首诗垫底,谁敢说不经典?
心情愉悦之下的杨钊,很快将之搞定。卷面上面骨骼瘦硬,筋骨天生,又不乏刚正的字体,再加上人们传唱了千多年的超级经典诗,要是不中还有天理吗?
铺好自己的硬板床,杨钊这试院的第一夜睡的那叫一个踏实。跟隔壁的那个脸色蜡白,黑眼圈直逼熊猫的仁兄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
第二天一早,试卷被收走以后,第二场便紧锣密鼓的开始了。
默写经文,解释一部分经文的意思。这个也不难,考的都是硬功夫。
三道题,一道出自论语,道出自孝经注,还有一道是出自大学。四书五经翻来覆去就那么点字数,每次考试抽两句,考到后来什么样的题没见过,一些心灵手巧的老夫子收集一下,便是纵横科场的独门秘籍。
而这些独门秘籍,最后往往都是转换成了金钱。
杨钊手里就至少有三本之多。早研究的滚瓜烂熟了。
第一题,默写论语尔雅篇,并且解释尔雅篇到底说了些什么,对于杨钊而言,这题目跟吃豆芽似的简单,要知道他可是论语正义的作者,保不准那本论语正义也为成为答案的标准之一。
第二题是默写孝经注的庶人之孝,这个也简单,老男人当初注释孝经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将孝的重点给放在了对家国的孝上面。这个只要摸着老男人的脉搏,就不会有大问题。
第三题是大学的一段,按道理讲,在唐代大学并没有其他的几部经典招人待见。
因为这个时候的大学仅仅是礼记中的一篇而已,远没有后来将之单成一书的荣耀。但是两题都出在热门上了,来一题大冷门也在情理之中。
大学这本书的主旨只有一句话,正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要把握好这个意思,基本上无往而不利。当然,如果解释的时候顺便拍拍老男人的马屁就更好了。
开元年间的老男人确实值得拍马屁,社会空前繁荣,政治安定,开元年间的大唐帝国确实无愧于开元二字。这个时候确实不服不行,至于后来老男人不争气的问题……
他就长成那样了,谁有办法?
杨钊提起笔,寸许大的小楷工工整整的将打好草稿给誊写道卷面上,这三题并不难,能同样搞定的学子大概占百分之八十左右。
第三天考两道策论。策论就是对策议论。两点缺一不可。先议论找出问题,然后有对策解决,是策论的最基本写法。
两道策论,一道是关于民生的,一道是关于如何对待异族的。这两道题都是老生常谈,前世干过公务员的杨钊在这方面自然是行家里手。
关于民生的,杨钊在藏富于民这一点上立论,分析一些生活水平处于中低下县城的百姓生活,然后分析他们为什么会处于贫困的状态。然后将解决的办法给提出来。
中间再穿插着一些唐朝以前的名人名言,以及后世的一些地方规章,检不重要的写出来,写这些的时候,杨钊格外小心,一来不能跟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起冲突;二来又要合乎实际。
所以能带上的规章也不多。涉及到具体的地方偶尔说上两句,真正的细枝末节一概不提。
因为有些地方一提,就可能涉及到既得利益者,在考试的文章中跟人家放对,纯粹是没有脑子的行为。
关于对待异族的就更简单了,杨钊立足于和平共处,然后议论怎么获得和平共处这四个字。
其解决办法无外乎两点,一是武力征服,二是用经济手段和平演变,必要的时候两者结合。只有征服以后,再加上合适的政策才能和平共处。
杨钊恬着脸说什么已经统治的异族就是自己人,恨不得把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言论给飚出来,后来想想还是算了,尽管李唐皇家的人往上追几辈,搞不好就是胡人来着。
至于一些真正不受王化的蛮夷该怎么办?杨钊提都没提。那种民族矛盾并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彻底杀光这种狠招,想都不用想。
就这样杨钊三天的会试就过完了,第四天的中午,在考官正式宣布收卷的时候,考场中一片轰动,有的没写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