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官商-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米油盐酱醋茶,卖米应该是个旱涝保收的营生。
  可是冯虞刚把这心思给忠叔透了点儿口风,就见他直拨楞脑袋。
  “咱们福建蔗、茶、麻、苧、蜡、蓝靛、果木多的是,唯独缺粮。市面上的米,不是从温州、赣州运进,就是从广东海运过来。如今老爷故去,原本那些货源全都断了关联,少爷你从哪儿进货去?长途贩米量大利薄,本钱吃得极多,赚的却没多少。当初老爷花了十年功夫慢慢转行,为的就是这个。咱们家中这状况去哪儿寻那本钱?贩米这会子只怕是行不通了。”
  这些天不知道吃了忠叔多少盆冷水,冯虞的抗打击能力早就锻炼出来了。心中冷静盘算一番,果然这碗饭不是那么好吃的。做不了就做不了吧,反正本来也没多大兴致。可是,不卖米,又能卖什么呢?归根结底,还是困在“本钱”二字啊。
  冯虞低头背着手,在铺子里兜来转去,心中暗自叨念,前生做的那些行当这会儿哪个能用上呢?
  当记者?这么不靠谱的事儿就不说了。炒股炒汇买基金也不挨边。开茶楼?装修钱在哪儿?有钱人总不至于到米行来喝茶吧。搞个产品代理?这年头能代理个啥?连‘代理’这词儿都没出来呢。搞庆典服务?还是没本钱哪,设备人工不备齐了哪敢开张……
  唉,敢问路在何方?
    正文 第四章 寺院奇遇记
     更新时间:2009…6…18 18:22:03 本章字数:2230
  冯虞越琢磨越郁闷,到后头一心只想着弄两瓶啤酒灌上一气。对了,这年头还没啤酒呢,看这事儿闹的,算了,黄酒也凑合吧。出了铺子,两人拼上门板,冯虞转头问道:“忠叔,市面上哪里吃食最多?”
  “鼓东那边……啊,少爷,不回家吃饭了?依妍在家里做了炖肉了。”不说这个还好,一提起这“爱心肉”,冯虞那张脸顿时就扭成一团了。哪怕是山珍海味,也架不住一顿不落连吃几十来天啊。
  冯虞还不好说自己想借酒浇愁,只能推说是要做个市场调研。忠叔听了也不再说什么,只管头前带路,边走还边琢磨,这“调研”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鼓楼东头经院巷民居聚集,商业繁华,南朝古寺开元寺边上满街的餐馆小食。冯虞在街上兜了一圈,发现这个年代的街头小吃除了本土特有的鱼丸、燕皮之外,还有些个中原传来的馄饨、豆浆、春卷,民间饮食就是清粥小菜拌虾米,偶尔有些鱼肉,也是以酒糟、卤料调制。
  福州居民多是唐末王审知开闽以及北宋末年避战乱南迁而来。虽说也是中原血脉,但是北方人爱吃的包子、馒头之类的面食,这边却是少有人问津。冯虞还发现,八宝芋泥、葱肉汤、海蛎饼、鼎边糊、太平燕、鱼滑、粉干、光饼这些前生他再熟悉不过的地道福州小吃,这会儿市面上还是一概不见踪影。
  这一圈逛下来,冯虞忽然生出个念头,何不开个小食店,就卖些这会儿还没问世的独门小吃,指不定就能一炮打响。
  福州男子自古一直有着顾家、体贴的好名声,家务样样拿得起放得下,要不怎么福建到处流传着“好女要嫁福州男”的说法呢。冯虞前生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福州男人,自然继承了这一光荣传统,家常菜样样拿得起放得下,抱本菜谱就能琢磨半天。开个小食店在技术上还真是不成问题。
  至于本钱嘛,小吃便在家中做,沿街铺面里弄些桌椅一搁就成了,因陋就简吧。至于这小吃生意多久方能做大,说实话冯虞心中也没数,做起来看看吧,推算过去一年落个二三十两银子应该还是有的。
  想到这儿,冯虞随便进了家街边小店,招呼店家来两碗鱼丸,再切一碟卤牛肉。自从穿越之后,冯虞一直有个心结,就是语言沟通问题。前生看水浒红楼,那些明清口语的文法语态与后世的普通话还是大有区别。今日市面上走走,冯虞发现后世的福州话竟然与五百年前相差无几!
  福州方言由上古闽越族语言、古吴语、古楚语、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融汇而来,由于山高水远独处一隅,始终不曾收到官话、国语、普通话的有力影响,哪怕到了冯虞穿越时的二十一世纪,许多福州人的普通话水平还是一塌糊涂,原因就在这里。
  店家动作很快,没一会儿功夫就拿个托盘一股脑端了过来。还没动筷,冯虞提鼻子闻了闻味儿,鱼丸掺了葱花、虾油,和后世没什么分别,只是那卤菜香味似乎欠了几分。挟了块牛肉往嘴里一放,嚼上两口,茴香、八角、料酒、酱油,就这么几样调料,难怪还不如前生自个儿家里做的有味。
  到了这会儿,冯虞可以说是心中大定,这生意,能做。招呼忠叔匆匆吃过,搁下十来枚铜板起身离去。
  心中一块石头落地,冯虞这会儿不禁有些飘飘然,抬头看见斜对面的开元古寺,游兴大发。说来惭愧,前生在福州呆了三十来年,还没进去过一回呢。看庙门口男男女女进进出出,香火还不是一般的旺。反正这年头不用买门票,冯虞倒背了手,带着忠叔一路溜达过去。
  开元寺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最早名叫“灵山寺”,后改为“大云寺”,唐初又名隆兴寺,唐开元二十三年才改名为开元寺,沿用至今。寺额“开元寺”三个字,出自唐朝书法名家欧阳询之手。冯虞立在门外盯着匾额品味一番,果然是笔力苍遒。
  随人流进了山门,冯虞心中暗叹,好大个所在。这开元寺最盛时东起七星井,西至后世的尚宾路,南达三牧坊,北跨龙山、芝山,面积大约占到整个福州府城的十分之一。宋以后为官署、民居陆续侵蚀,占地仅余下原先的一半,即便如此,依然称得上是规模浩大。寺中大雄宝殿、铁佛殿、地藏殿、毗卢藏经阁、观音阁、灵源阁、四面佛阁、罗汉堂、观音苑、禅悦斋、僧寮、石塔等建筑林立有致,却丝毫不显得拥挤。
  冯虞原本是个无神论者,这次说不清道不明的穿越却让他不敢再妄下断语,恭恭敬敬进大殿烧了柱香,拜了三拜。随后,冯虞又进了后头的铁佛殿,烧香之后绕着殿中大佛细细观看。
  这尊大佛可是颇有讲究,名唤“阿弥陀佛”,铁胎泥贴,高有丈八。冯虞还记得前生在乡土读物上看到,这尊铁佛据说铸于北宋元丰六年,重达十万斤。铁佛殿前柱子两侧还刻有明末举人曾异所撰楹联:“古佛由来皆铁汉,凡夫但说是金身。”当然这会儿是看不到了。
  冯虞默念着那副楹联,口中竟不自觉地跟着念出声来。只听着后头有人断喝一声:“好对子!”吓得冯虞一哆嗦,赶忙回头,只见殿门口处不知什么时候站了三人。
  立在左手的是个和尚,须发皆白,身披大红袈裟,宝相庄严。居中一人头戴东坡巾,身穿石青色宝相花织金圆领大袖锦袍,脸颊微胖,光洁无须,面有傲色。右边这位却是让冯虞眼前一亮,头戴无翅乌纱,身穿交领的金色麒麟纹遥ヒ啡觯ㄒ恢殖ば淙址鞔缙谝话阕魑倮簟⒛谑讨品窖泻笃谥鸾ダ┱刮看蠓虺7豢谛宕旱叮话汛蠛樱寄看掷逼U獗闶谴抵械慕跻挛烂矗浚�
    正文 第五章 大反派变身财神爷
     更新时间:2009…6…18 18:22:03 本章字数:3022
  见了冯虞一脸吃惊的神色,那老和尚单手作礼问讯,朗声说道:“老衲是此间住持明性。惊扰了小施主,请多担待。”
  “原来是明性长老,小子有礼了。”听说是主人到了,冯虞赶紧稽首施礼。
  “施主客气了。我来引荐一下,这位是福建镇守中官梁裕梁公公,这位是锦衣卫福建千户所千户杨雄杨大人。”
  这两个人名儿冯虞是没什么印象,可是这两个官职,和它所代表的权势,却足以将当世一些胆小的吓得当场瘫在地上。
  所谓中官,就是太监。所谓镇守太监,洪熙元年首次设置这一职位,最初只管掌兵,正统年间各省各镇都分派了镇守太监,职权也延伸到监管地方行政,可以说是代天巡狩总镇一方位高权重,在地方上那是说一不二的角色。
  至于锦衣卫,就更不用多说了,生杀予夺不经法司,权势滔天为所欲为。各地官民提到锦衣卫,哪个不是骇然色变。刚刚故去的弘治皇帝在位时,政治清明,对太监、厂卫严加约束,这些人在地方上还不算太嚣张。等着再过两年刘瑾弄权,你看吧,这些出镇一方的太监、锦衣卫可就是活阎王的角色了。
  所谓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冯虞赶忙躬身向两人施礼问安,心下却犯着嘀咕,这两个阎王爷今日怎么跟寺中的方丈混作一团了,难道要皈依佛门不成?
  其实这也是冯虞的习惯性思维作祟。前生那些官员干部虽然烧香的也不少,终归还是有些忌讳,总要躲躲藏藏的避人耳目。而这个年头,烧香礼佛什么的是再正常不过了,而且越是心有亏欠的,上寺庙越是勤快。今日不过是这俩牛人一时性起,结伴过来烧烧香捐点儿供奉,那明性作为寺庙住持自然不敢怠慢,免不了要全程陪同。
  方才明性不留神一声喝彩,把冯虞勾连进来,这才赶紧着点明这两位的身份,怕这小施主一时失礼惹来无明之祸。只可惜,这番苦心,冯虞一时半会儿还是无法体会得到,自然生不出感恩之心,幸好人家大和尚也不图这个。
  梁裕、杨雄二人这会儿倒是对冯虞生出了点儿兴趣,上下打量一番面前这少年。自从出京以来,地方上不说平头百姓,便是那些有品级功名的,遇着他们那个不是战战兢兢。偏这少年,看穿戴不过是寻常人家,见着他们虽然恭敬,却是举止从容,一点儿没有畏惧阿谀的丑态,却是极为少见。
  其实冯虞对明代特务政治的酷烈毫无切肤之痛,自然也不知道什么叫做“避之唯恐不及”,说起来倒是好奇居多。前生只能在小说和影视剧里头看见这些人物,还是一水的反派角色,今天居然见着活的了!
  片刻之后,梁裕的下巴微微一点,操着尖细的公鸭嗓向冯虞问道:“方才这对子是你做的?小小年纪却也有些见识。”
  听着梁裕的北地口音,冯虞居然有些激动起来。这就是明朝的官话?除了保留着古汉语的去声,没有儿字音,其他的倒和后世的普通话没多大差别了。于是冯虞也试着以普通话应答。“是。小子游戏之作,让公公见笑了。”
  听着冯虞中规中距的官话发音,梁裕更觉稀奇。要知道,明代闽粤两地方言音调与官话差异极大,那会儿又不曾兴起推广普通话运动,以至两地官员说起官话生涩拗口,常被北地官员戏称为“鸟语”。这梁裕到了福建之后,除了身边几个亲随,每日接触的都是叽里呱啦的福建官话,听得他头皮发麻。今日竟然遇到个能说标准官话的,一时竟是有些激动起来。
  “嘿,咱家到福建几年,还没遇着一个能说好官话的闽人。你可是本地人?怎生称呼?”
  “回公公话,小子是地地道道的福州人,家住杨桥巷,名冯虞,还未及冠不曾取字。先父行商,天南海北的客人也都遇到过,小子便胡乱学了些个。”
  “哈哈,胡乱学便能到说到这个份上?只怕人后也花了不少心思吧。你家中做的什么营生?方才听你说‘先父’,难道你父已经过世?”
  “小子家中原本做些日杂生意,家父前些日子染病身故,原先的生意也已是做不下去。如今家中只有老母、管家和……和养媳。”冯虞还是脸皮薄了些。“坐吃山空不是长久之策,老母、养媳不好抛头露面,家中生计只有小子一力承当了。今日本就想着出来琢磨些营生,到了山门口不自觉就进来了。”
  梁裕听了这话,也跟着唏嘘了一会儿。突然有了个主意,这少年如此晓事,是本地人,官话说得又好,不如招来做个通译,本地人熟门熟路的有些事也好交办。“既然这样……冯虞是吧?不如到咱家镇守府担个差事,养几个人那是不在话下,怎么样?”
  什么叫天上掉馅饼?冯虞觉得自己脑门上刚刚就挨了一块。这年头,各地镇守太监、矿监、税监自己就不用说了,手下哪个不是富得流油。只是他转念一想,又有些举棋不定。这些给太监效力的,民间有个既定称谓,叫做“狗腿子”。虽说风评骂不死人,可是接受了小半辈子革命教育的冯虞,还是很不愿意将自己与穆仁智的猥琐形象划上等号。只是这推托之词可得想好,要是无意间触怒了梁公公,当场翻脸,那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回公公,非是小子不愿高攀,只是家中世代为商,先父遗言望我重振祖业。公公如果有什么活计,随时吩咐,小子一定尽心竭力。只是平日里,小子还想着好好做一门生意,对家中、对先父都有个交待。”
  听了冯虞这般回话,三个人不由得都瞪大了眼睛。镇守太监是什么人?一般人等想巴结还巴结不上,竟有向外推的。今天真是遇着奇人了。梁裕倒是来了兴致:“这样啊,也罢。不知道你打算靠什么营生养家?”
  “说来不怕公公笑话,小子自幼对厨艺有些心得。近日看街上那些寻常饮食,只怕没一家胜得过我。只是小子家中余财所剩无几,如何起步颇费些周章。”
  在边上憋了半天的杨雄突然开腔:“呵呵,你口气忒大了。若说有些手艺倒还罢了,这么多家经年老铺都不在你眼中么?”
  “回大人。美食讲的是博采众家、推陈出新,而非家学渊源。不过,小子在这儿再怎么说也就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两位大人若是有暇,不妨到舍下小坐,亲口尝上几味,便知真假。”
  这时那杨雄与梁裕耳语几句,又问冯虞:“我看你也是识文断字的,怎么不去考取功名?孟夫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做这饮食营生,不怕别家嚼舌根?”
  “回梁大人,孟夫子原文说的是‘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不是说做厨子的是贱业,君子世人就应当看不起他们。而是说君子应怀有仁者之心,不忍杀生,可是又想吃肉,怎么办呢?”
  顿了顿,看几人听得凝神,冯虞接茬说。“只好离着厨房远远的,眼不见为净。所以汉代贾宜说过一句‘故远庖厨,仁之至也’,算是解得透彻。此外,历代名士好美食者众多,比方说东坡居士,就亲手创制过‘东坡肉’,还作诗道‘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可见厨艺美食其实也是件风雅趣事呢。”
  “哈哈哈,说得好!咱家历年来没少会过一些所谓君子名士,多是些张口掉书袋行事迂腐孟浪的呆头鹅,小兄弟却是个实在的趣人,说起话来好生对我的胃口。这么着,咱家便助你……”说着梁裕随手从怀中掏出一张会票,低头看了看面额。“本金二百两,头一年先用着。之后是折股还是怎么的你看着办。开张之日记得叫上咱家和杨大人,看看你家的菜到底有什么高明之处。”
    正文 第六章 这钱烫手
     更新时间:2009…6…18 18:22:03 本章字数:2493
  所谓会票,是明代中叶开始商贾钱庄发行的领款票证,方便商人远行经商资金流动。木木地接过会票,冯虞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只是将这张桑麻纸,翻过来掉过去看了又看,只见上头标着“纹银二百两立付”字样,另有骑缝印、钤印标明钱庄号。
  若是往日,冯虞只怕是要寻个由头当即退还的,这钱是好拿的吗?这会儿他心里头却矛盾得很。
  二百两银子,苦思无着的第一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