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风-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胶卷。这篇报道的真实度在王静辉的心中有些怀疑,但至少能够说明一个问题:如果辽国的印刷业被自己给打垮了,那辽国市面上书籍的价格可就是自己说了算了!  在辽国卖书可不是任何一个书商都能够有这样的资格的,在大宋的地盘上,你可以在汴都开封印刷书籍运到海南岛去卖都可以,只要你能够承担的起其中的风险,而到辽国去卖书那是国际贸易,这些商家都是得到官府的特殊许可的。好在书籍这东西不像铁制品和粮食那么敏感,获得这种“贸易出口”的资格还是比较容易的,不过由于大宋印刷业的中心在江浙一带,距离辽国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远了,做这样的买卖实在是不划算,除非他们能够把印刷书籍的成本降到和商务印书馆一样,否则就是“出口”到辽国,也只能和对方的同行打个平手。  虽然大宋对辽国“出口”书籍利润低下,但并不代表没有人去做,不过就是少罢了。曾掌柜经过仔细挑选,来“翠玉阁”赴王静辉的宴会的书商也不过只有三个,但对于王静辉来说这些就足够了。  三个书商的老板来到翠玉阁后,还很纳闷怎么这个开封第一印书狂人会给自己下帖子请自己来吃饭呢?自己过年的时候可是给他拜过年送过礼,平时没有得罪过他的地方啊?正当他们内心还在嘀咕的时候,王静辉在曾掌柜的陪同下走进了他在翠玉阁提前订下的单间了。  他们相互打过招呼问好后就进入宴席了,在饭桌上讨论问题谈生意这个习惯是中国人的传统,即使这个传统在一千年前的宋朝也不例外。王静辉在酒过三巡后,就直截了当的把自己想把自己商务印书馆要贩书到辽国去卖的想法向三个正在战战兢兢的书商说了。  其中一个姓陈的书商看来是他们推举出来的头儿,陈老板说道:“王老板,向辽国贩卖书籍这也没有什么困难,我们三家也都干过,但我们以前从江浙的钱、燕两家进货先运送到汴都在运往辽国,这中间距离太远,刨除损耗、运费后,可以获得的利润十分微薄,甚至是亏本儿也不稀奇。自从你开了商务印书馆后,书籍的价格是降下来了,这样的进货价格贩运到辽国我们还是可以得利的,但贵店所印刷的书籍大都是《太平御览》那样的皇家御览书籍,《论语》这样的大宗书籍很少,只能在本地范围内出售。不过我们也试着贩运了一百多套《太平御览》到辽国,确实好卖,获利不少,这还是承蒙贵店的照顾!“  王静辉的商务印书馆采用的是铅活字水力印刷机来印刷书籍,但这一消息还不是在外界广为流传,只是有些内行通过其印刷的字体猜到可能是使用活字印刷,但泥活字的印刷效果还很差,所以也就推翻了自己的假设。外界的大部分书商还是以为商务印书馆故意降低价格来冲击市场呢,再加上商务印书馆只是在开业的时候大量出售了一批大宗普及书籍后,以后的出货量就大大减少,更加坚定了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  王静辉笑着说道:“商务印书馆印刷书籍是采用了完全不同于流行的雕版印刷的技术,其产量大,成本低,排版快等优点是现在其他印刷作坊广泛采用的雕版印刷所不可比拟的!去年商务印书馆之所以出货量比较低一是因为我们承接了皇家御览书籍的印刷;二是因为我们初次出货,价格很低以至于汴都周边的一些小印刷作坊为此而倒闭破产,这让我于心不安,所以就减少了出货量,把书籍的价格稍微往下压了些。”  三个书商听完王静辉的话后,后背立刻流汗了:他们也听说过因为商务印书馆的关系,一些小作坊因此而倒闭破产,但没有想到这还是人家手下留情的结果。陈老板说道:“如果商务印书馆能够保证出货量,在价格上能够让我们满意,我们三家愿意为公子贩运书籍去辽国出售!不知道王公子的商务印书馆的出货量有多少?价格怎么样?”  三个书商今天也是看明白了:即使他们不答应商务印书馆贩书到辽国,凭借王静辉的财力也可以轻而易举的自己组织辽国的销售渠道,书籍这东西又不是兵器和粮食,朝廷控制的严格,朝廷还巴不得把书籍买到辽国去,也好树立自己文治的声名。与其竖此大敌,还不如自己把这件事接下来,一方面让这个年轻的东家承自己一个人情;另外一方面就是商务印书馆的出货价格要远远低于江浙一带的书商,就是把书贩运到辽国去卖,也会获得非常丰厚的利润,当然这个前提必须是大宗交易。  王静辉听后笑着不紧不慢的对三个书商说道:“各位老板,你们想要多少就有多少,除非我商务印书馆没有印书的纸张了!你们想要多少呢?当然价格好商量,你们要的越多,我这里的出货价格就越低!”  三个书商听了王静辉的话后又是吃了一惊:有多少就有多少?这口气未免太大了吧!不过想想人家商务印书馆连《太平御览》那样的一千卷的超级大部头书都敢上千套的印刷,这种实力可是自己从来不敢想象的,即便是财大气粗的江浙的印刷巨头都不敢干,他现在说这些话也许是真的,管他是不是真的,只有钱是真的!这可是笔实实在在的大买卖,放着这些钱都不挣,自己连自己都不会原谅!  陈老板说道:“好!王老板既然这么爽快,我们也不能这么孬种!我们三个回去后就商量一下进货的多少和种类,定下来后就立刻给王老板你回信!”  王静辉慢慢的喝了口茶说道:“三位老板多谢了!价格嘛好商量,我在这里给你们一个底:这《论语》在市面上你们书商进价可能是在二百三四十文制钱的价格上,你们订货如果能够超过五千本的话,我给你们二百文的价格,其他的书籍照此类推!”  三个书商相互看了一眼,他们都从对方的眼睛中看到了兴奋的神采:现在《论语》在辽国的市面上一本差不多在四百多文上,王静辉给的价格算是极为优惠的了,这简直就是白送钱嘛!  王静辉又继续对他们说道:“在这里我先向三位透个底,你们都知道商务印书馆要无偿刊印本朝才子佳士的优秀文章了吧?”  三个书商马上点点头说道:“听说了,王老板果然是好手笔,是不是你有什么困难,要我们帮忙?”他们还以为王静辉说这件事打算来敲他们竹杠的,不过相对于马上就要到手的财富来说,这个竹杠他们还是能够承受的起的。  他们没有想到王静辉不是趁机来敲竹杠的,王静辉说道:“这件事我已经妥善安排好了,这到不需要各位慷慨解囊了,在这里我倒是先谢谢你们了。相信你们也知道,本朝的才子的文章在辽国也一样受欢迎,甚至到了苏轼苏子瞻今天在汴都开封写词,明天上京的大街上就可以听到歌妓在传唱的地步。苏大才子也是这件事评审团的成员,还有欧阳修、司马光、曾巩等人也都是负责这件事呈送上来的文章的评审。你们想想有这么一帮人共同推荐的文章,想必其文才也是冠盖一时了!你们说我们把这些书籍运到辽国去卖,销路怎么样?”  三个书商也是常年在江湖上跑动的主儿,当然是闻声知雅意,立刻就明白了王静辉的想法,说道:“不就是把书运到辽国吗?这个好办,我们包下了!”这件事对于他们来说必须要应承下来,这也算是生意上有来有往,互相给个面子,这个面子无论如何也是必须要给的。  王静辉说道:“这种书籍比较特殊,我在大宋地界上定价在一百文钱一本成本价,你们从我这里订购贩运到辽国,价格上你们可以自己来订,不过我想从你们的利润里面抽出两成,这不过分吧!”   三个书商立刻就答应下来,在这件事上他们只能是有赚无亏的生意。一百文钱,这么低的价格,而且又是得到大宋文坛泰斗们首肯的文章所汇编出来的书籍,想不好卖都难。虽然他们对要让出两成的利润感到有些肉痛,但相比自己可以看到的利润,这就算不得什么了!  王静辉看他们答应下来,也很高兴的说道:“各位老板果然是够爽快!今后你们就是我商务印书馆的亲密合作伙伴了,我会让商务印书馆在各个方面给予各位最优惠的便利条件,为了今后合作愉快,我们干了这杯!”  其实王静辉要求分瓜书商贩运汇编书籍的两成利润也不是放进自己的腰包,他现在每天都会有大量的进账,这样速度的积累财富是极为惊人的,仅仅两次承接皇家御览书籍的刊印发行就给他带来了不下一百五十万贯的收入,更何况还有从玻璃产业上的每月上十万贯的收入和济民制药、神火煤火行每天都会产生的财富,这两成利润再多他也不会放在眼里。他之所以要瓜分这两成利润,一方面做后备资金;另外一方面就是拿来做稿酬的。虽然不能事先对辽国市场的利润进行预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种汇编书籍的销量将会是大宋和辽国市场总和,这样就大大保障了这件事的顺利进行。  在王静辉心目中,这种汇编数家作者文章的书籍在定位上是属于后世月刊的地位。如果他在现在这个阶段就火烧屁股的开印报纸,那可真是个无底洞了。虽然宋朝文风鼎盛,但真正能够受到教育的与总人口相比,这个比例还是太低,只有大力开展普及教育,才能够培养报纸的市场基础,但这可不是一两天拿钱就可以砸出来的,王静辉的家产虽多,在全民普及教育面前也只是杯水车薪,完全不够看。  虽然有些遗憾,但王静辉对此并不沮丧,他还年轻,有的是时间去慢慢的推动教育的发展。他现在只想做今天有实力,能够做到的事情。    
第一第三十一章 安排
第三十一章 安排  正当那三个获得“国际贸易出口权”的书商为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而高兴的合不拢嘴的时候,身处皇宫紫宸殿中的英宗赵曙的心情可就没有这么乐观了。这正月还没有过去,大宋帝国繁重的政务已经让英宗赵曙早就没有了过年的喜庆精神了:宋夏边境又传来烽火,夏主谅祚又强词夺理骚扰边境;可这还没有完,许、蔡两州因为旱灾,灾民又闹饥荒了,今天君臣刚刚商议好赐两州钱钞十万贯,任命户部员外郎(《续资治通鉴》中所写的官职是驾部员外郎,但作者认为这可能是排版中的错字,所以改为户部员外郎)李希逸为提举赈灾……  英宗赵曙将紧急事件处理好后,伸了个懒腰喝口茶后随意拿起了书案上的一个奏章,这是参政知事欧阳修的奏章,他在奏章中描述了王静辉的功绩和才学,并且大力推荐了他,希望朝廷能够招揽此等贤才。  这已经是英宗赵曙看过第n份关于招揽王静辉的奏章了,而推荐的官员也是高低有别,从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的苏轼到知谏院司马光,从参政知事欧阳修到三司使、给事中蔡襄,等等不下十几份奏章,就连宰相韩琦也上书保荐王静辉,这是他执政以来非常罕见的事情。  赵曙早就从儿子颍王赵顼那里得知了王静辉的一些消息,颍王赵顼也极力看好王静辉的才华想推荐他做官,但他也从儿子那里知道王静辉最讨厌的便是做官。正因为如此,英宗赵曙面对着这十几份奏章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这就是当宋朝皇帝倒霉的地方了:皇帝最怕的便是有才华而偏偏又屡召不起文人,这种人又不好对他用强,不然的话反倒成全了当事人的名节,不过屡召不起又是很不给皇帝的面子,让皇帝很扫兴,这又成全了当事人的贤才的名声,这中间的代表人物便是那个现在还在金陵丁忧的王安石。  这种痛苦还真是宋朝皇帝,尤其是北宋皇帝所特有的烦恼,从儿子颍王赵顼那里英宗赵曙曾了解过,王静辉是那种绝对不喜欢做官的人,他已经反复试探过王静辉,到后来王静辉知道赵顼的真实身份后,干脆就疏远了与自己的关系,看来王静辉不想当官是铁了心了。英宗赵曙这几天一直压着这些奏章不肯批复,最大的顾虑便是怕王静辉也来个屡召不起,那他可就惨了。  而且最要命的是这些奏章上所保荐的理由也不同:苏轼、司马光、蔡襄认为王静辉诗词才华绝世,当世无人可比;参政知事欧阳修却认为王静辉精明强干并且乐于助人,收养孤儿,很有春秋战国时代隐士钟离子和叶阳子的风范,朝廷应对此人嘉奖委任官职;而宰相韩琦却是看中了王静辉那手医术,他的奏章上说王静辉能开刀治病,并且仗义疏财,有古之神医华陀的风范,并且所写的医书经过手下的太医验证后是没有问题的,而校正医书局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所以恳请皇帝一定把他请过来……英宗赵曙感到越来越头大,所以干脆叫内侍把颍王赵顼找来。  颍王赵顼很快便来到了紫宸殿,对英宗行过礼后,英宗赵曙把推荐王静辉入朝为官的奏折摆给他看,赵顼很快的便把这些奏折一一浏览了一遍。赵曙看他把奏章全部看过一遍后,问道:“顼儿,你看过奏章后有什么想法?”  颍王赵顼说道:“王静辉胸中有才,这样的人无论走到那里都会显露出来的,如果朝中的大臣们没有人站出来推荐他,那到令孩儿生疑了,不过有这么多人来推荐他,并且推荐的理由也是各种各样,这倒是我大宋立国以来的第一人。”说完他笑了笑继续说道:“王静辉确实是个奇才,这些奏章上所说的也都没有错,没有谎报王静辉的经历,说起来还是我认识他时间最长,接触最多的朝廷官员,不过现在最大的难题不是给他什么样的官职,而是如何去招揽他!此人虽然除了诗词才华外,还是个医术高明的郎中,也还经商算是个家产不少的商人,但他外心性高洁,一心不肯为官,以孩儿的眼光来看这倒不是他做作,到时候又来个屡召不起,恐怕会有损咱们皇家朝廷的面子!”  英宗赵曙听后点点头说:“我之所以这几天压下这些奏章,考虑的就是到时候王静辉不肯应召,这可是件麻烦事!皇儿,你和他有来往,有什么好办法吗?能不能私下里去找他谈谈?再看看他的口风,他是否愿意出来做官?”  颍王赵顼苦笑着摇摇头说道:“其实在我认识他的时候便被他的才华所打动,有意推荐他入朝为官,但他早就百般推辞了,这个时候再去探问,恐怕还是这个结果。”  英宗赵曙听后感到有些沮丧,默不作声。颍王赵顼看到父皇的样子说道:“但此事也不是完全没有转机!据儿臣观察得知,王静辉此人对外界最为闻名的诗词似乎并不是很在乎,他经商赚了不少钱,但他也不是很在意,更多的钱用来投入医馆,减免贫困百姓的医药费用,据闻平民医馆每月光是药钱便有三千贯以上的亏空,还有他属下的商务印书馆最近打算免费为本朝的才子刊印其优秀的文章,可见此人乐善好施并不是徒有虚名。不过他更在乎的便是他的医术,他对皇家馆阁中所收藏的医书非常感兴趣,曾经叹息不能借阅。儿臣看到这里有宰辅大臣韩琦的奏章,他保荐王静辉进校正医书局。虽然这个保荐位置不是很恰当,但这个官职将是最能吸引王静辉的官职了,其他的官职想要授给王静辉的话,肯定会遭到他的拒绝,所以儿臣以为还是让王静辉进入校正医书局,这样一是他不会拒绝,二是可以堵上朝堂上众位大臣的嘴。”  英宗赵曙听后感到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虽然让王静辉进入校正医书局相对他的才子之名有些不是很对口,但也解决了王静辉屡召不起不肯入朝为官的风险。赵曙就让颍王赵顼去办这件事,并且写好了诏书给赵顼收藏,因为他觉得这个时候即便是让王静辉进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