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海上马车夫-第3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康木褪且蛲ò吕锶⒖坡蘼隆⒈燃制斩⒙砝汀⑽嫉确饨熘鞯男砜桑岢煞茨远恕�
奥里萨作为印南地区最大的封建领主,拿到了中华帝国政府两百多万银元的资金援助。为此,奥里萨封建主主导了印南五大主要封建领主同中华帝国的军事结盟,共同对抗南下的莫卧儿帝**队。该军事同盟地处印度南大陆,因此称南联盟。
此时,莫卧儿帝**队总兵力超过七十万,集结在那波普尔。戈达瓦里河北面已经全部被莫卧儿帝**占领,南面还在奥里萨和比贾普尔联军的控制之下,但显然情况不容乐观。
为了迫使莫卧儿帝国将北方德里附近的兵力全部或者大部分抽调至南方作战,给中华帝**队制造偷袭德里的机会,中华帝国从东南亚殖民地征调了五十万土著仆从军,投入戈达瓦里河战场。
这样一来,南联盟军队总兵力超过了八十万,使得莫卧儿帝**南渡戈达瓦里河的计划破产。
然而,南联盟的军队整体作战能力很差,使用的基本上都是冷兵器。尤其是中华帝国派出的五十万土著仆从军,数量庞大,但是战斗力极其低下,并不能给河北的莫卧儿帝**造成多大的威胁。
为此,中华帝国政府又从东南亚的四个主要附属国越南、东吁王朝、暹罗王朝、澜沧等国家抽调了二十万军队,以暹罗的阿萨姆为跳板,直接攻击恒河口的孟加拉三角洲区。恒河西边的奥里萨封建主拿了帝国两百多万银元的好处,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从戈达瓦里河南线抽调了五万军队,配合攻击恒河西岸的孟加拉地区。
同时,英国和法国东印度公司也趁火打劫,从各自据点中出兵,配合南联盟军队侵占孟加拉三角洲。
莫卧儿帝国的繁荣都是靠着恒河流域的三角洲平原得来的,其主要城市从恒河最北端的朱木拿河上的德里,一直到恒河入海口的加尔各答,都是靠着这条河流才发展起来的。
这样一来,莫卧儿帝国为了控制帝国的主要赋税区,不得不向孟加拉地区增派兵力防守。
但是,莫卧儿帝国四处扩张导致四面受敌。南面戈达瓦里河战场上有八十万南联盟军队,七十万莫卧儿帝**勉强抽调了十万增援孟加拉。西面的塔塔地区,波斯人和阿富汗人同样一直不甘心失去印度大陆,一直喊着驱逐莫卧儿回大漠的口号,并不断发动战争。那里有十万莫卧儿帝**,但却一兵一卒都动不了。
因此,莫卧儿帝国大汗只好从北方西域诸国的防线上悄悄抽调了五万大军,配合德里首都的五万禁军,组成十万大军增援孟加拉。
但显然,二十万莫卧儿帝**无法驱逐二十五万南联盟军队,加上英法两国东印度公司的火枪队从中捣乱,使得莫卧儿帝**只能被动防御。然而,南联盟军队虽然占据了上风,但是七国联军,指挥上面屡次出现问题,尤其是英法两国的火枪队,动不动就缺席战斗,跑到周边城镇抢劫去了,这使得南联盟军队也无法打垮莫卧儿帝**,孟加拉三角洲战场同样陷入了胶着状态。
莫卧儿帝国三面受敌,能够支撑得住就已经很不错了。北方德里地区就剩下了五万禁军防御,显得有些孤单。
德里城内,有些官员担心中华帝国参战后,印度次大陆的未来扑朔迷离。对于莫卧儿帝国能否挺得住这次危机感到了不安。这种不安甚至一度动摇了莫卧儿帝国内部的各个封建主的想法,好在莫卧儿帝国大汗即时进行安抚,才避免帝国内部出现了分裂。
北方兵力空虚,这本是中华帝国迅速出击偷袭德里的好时机,然而帝**方过高的估计了后勤部的能力。陆军两个步兵师和三个骑兵师通过了喜马拉雅山狭道,但是步兵师最重要的步兵炮却是迟迟无法按时抵达。后勤部已经尽量加派马匹托运火炮和弹药了,但是一直拖了一个月也未能达到陆军发起攻击的数量要求。
时间拖得越久,已经悄悄进入朱木拿河上游地区埋伏的五万大军的寄养开销就越大。狭道运输武器和给养相互碰车,后勤部忙的焦头烂额却收效不大。最后必须先保证给养,再挤出空间和时间来运输武器。
这样一来,帝**队发动袭击的时间一推再推,好几个月没有进展。然而,还有更加严重的事情,那就是喜马拉雅山南北两侧的气候差距相当大,刚刚经历了青藏地区严寒的帝**队,又在帕尼巴特深林地区度过了几个月的热带生活,上至将官,下旨列兵、伙夫,身体抵抗能力骤减,军队中疾病蔓延,非战斗减员严重影响了战斗力。
南亚的战局陷入了僵持和尴尬状态,在北京的神武大帝邓浩楠对此没有任何好办法。他倒是想要修建青藏公路,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修一条青藏公路得十年八年的,工程量不比苏伊士运河少。
南亚如此,西亚也有了危机。
眼瞅着苏伊士运河即将开凿完毕,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獠牙也开始露出来。正如邓浩楠先前判断的那样,土耳其帝国将开凿权让给中华帝国,不过是借助中华帝国的财力帮助其开凿完成运河而已,一旦中华帝国将运河开凿成功,那么土耳其帝国将立刻翻脸,武力夺取运河。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惜坑中华帝国的钱财,还要翻脸开战,如此大的战略决策都是因为苏伊士运河的巨大经济价值。正如中华帝国掌控了苏伊士运河就等于打通了欧洲的大门一样,土耳其帝国掌控了运河,就等于掌控了欧洲的咽喉,将海上贸易从大西洋再次转移回地中海,促进土耳其帝国中兴。
如此巨大的战略意义,土耳其人不惜代价也要夺回来,为此对方很可能会放弃乌克兰,结束俄土战争,而权力夺回苏伊士。
邓浩楠已经看到了苏伊士战场上的浓浓硝烟,他知道哪里将会爆发一场血战,甚至是旷日持久的血战。E!~!
┏━━━━━━━━━━━━━━━━━━━━━━━━━┓
┃∷书∷书∷网∷∷∷∷∷∷∷∷∷∷∷∷∷∷∷∷∷∷∷┃
┃∷∷∷∷∷∷∷∷∷∷∷∷∷∷∷∷∷∷∷∷∷∷∷∷∷┃
┃∷W∷W∷W.S∷H∷U∷S∷H∷U∷W.C∷N∷┃
┃∷∷∷∷∷∷∷∷∷∷∷∷∷∷∷∷∷∷∷∷∷∷∷∷∷┃
┗━━━━━━━━━━━━━━━━━━━━━━━━━┛
第三卷 怒海争锋 第355章集团军群
第355章集团军群
神武八年,中华帝国从朝鲜征召了二十万仆从军,其中十万人被送往夏威夷,准备参加帝国对秘鲁的殖民战争,另外十万人被派往平户,对日作战。wWw、
由于德川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华帝国对日本的贸易。帝国政府一方面大规模在平户、长崎等地推行鸦片贸易,准备对日长期作战。另一方面,帝国政府也不放弃武力征服日本的计划。
不过,对抗德川幕府军,帝国政府有更好的方法,那就是征召朝鲜军队,用朝鲜人来打日本人。
朝日壬辰战争才结束不过三十多年,德川幕府三十多年前对朝鲜的侵略,给朝鲜老百姓来了灾难,朝鲜人对日本人的痛恨依然强烈。
基于这一点,帝国政府在朝鲜都护府进行了大量的动员工作。比如对朝鲜人许诺,如果当兵可以得到高薪俸、高福利,参与对日作战,福利加倍,掠夺的财富七成归自己,功勋卓著者可以在日本得到大量的土地,甚至是封地。
这样一来,朝鲜人不管是出于对日本人的仇恨还是出于对利益的追逐,都踊跃参军。
神武八年二月,中华帝国即征召了二十万朝鲜仆从军出征日本和秘鲁后,再次征召了三十万人投入对日殖民战争中去。
二月七日,中华帝国陆军部将三十万朝鲜军,以及之前抵达平户的十万朝鲜仆从军统一进行整编,编成中华帝国皇家陆军第五十一集团军群,正式将朝鲜仆从军列入中华帝国皇家陆军战斗序列,使得朝鲜军队不再有被汉人排斥感,地位的提升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对日作战当中,将会越战越勇。
虽然朝鲜仆从军被编为帝国皇家陆军第五十一集团军群,但是在汉人军队看来,他们依然只是高等级的炮灰而已。这从授予他们的番号就可以看出来。他们被编成第五十一集团军群,因为前五十个集团军群的番号只能属于中华帝国汉人军队所有。
第五十一集团军群,下辖五个集团军,每个集团军下辖五个军,每军两万人,编成二十个千人队。从兵力配置上就可以看出来,朝鲜军使用的还是冷兵器。每军包括一个骑兵万人队,一个步兵万人队,骑兵装备蒙古马和一等军刀,没有盔甲套装,属轻骑兵范畴。步兵万人队使用长矛、刀盾等武器作战。
五十一集团军群标准配备五十万人,千人队以下军官由朝鲜人自己担任,千人队以上正职军官由汉族人担任,副职由朝鲜人担任。
五十一集团军群中四个集团军参加对日作战,105集团军远调夏威夷都护府,组成对秘鲁作战的殖民军。
赴日作战的四十万朝鲜军成为入侵日本的急先锋,朝鲜都护府的社会矛盾很快转移到了对日作战上去,家家户户盼望着儿子和丈夫能够在日本获得军工和封地。
生活有了盼头,朝鲜人便忘记了曾经的朝鲜王国,把自己当做中华帝国大家族的一份子。
中华帝国皇家陆军目前只有三个集团军群,分别是汉族人组成的第一集团军群,朝鲜族组成的五十一集团军群,以及东南亚殖民地土著组成的五十二集团军群。
跨度非常大,除了中间的番号作为预留之外,更是对外形成一种强大的威慑信号。让外国人看到中华帝国派出的军队已经排号到了五十二集团军群,可想而知中华帝国境内本土上还有五十个强大的集团军群。
这种威慑力会让敌国感到巨大的军事压力。
当然,军事上总是这样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就好比当年红军第一个成立的方面军是红二方面军一样,给国民党造成红军还有一个强大的红一方面军的假象,仅此而已。
不过,对于中华帝国皇家陆军来说,帝国陆军的第一集团军群只有四十万人。这都是因为帝国政府不想让军队拖累经济复苏而设置的帝**队总量维持在五十万常备军上面。
第一集团军群下辖五个集团军,每个集团军十万人,下辖五个军、十个师。步兵师从第一步兵师到第二十步兵师,骑兵师从第一骑兵师到第三十骑兵师。每个军标注组成两个步兵师和三个骑兵师,根据战争态势不同,集团军群内可以进行协调安排,组成纯步兵集团军,也可以组成纯骑兵集团军。
五十万常备军不包括皇家禁卫军和皇家御林军,皇家禁卫军只驻扎京畿地区,负责保护北京城,总兵力八万人,其中步兵师五万人,编为禁卫第一师至第五师。骑兵三万人,编为禁卫第一骑兵师、禁卫第二骑兵师和禁卫第三骑兵师。
御林军两万人,守卫皇城、皇宫,清一色重骑兵,装饰、装备豪华,非战斗部队,编为御林军第一骑兵师和第二骑兵师。
禁卫军和御林军总兵力十万人,直属皇帝指挥。但实际上皇帝只调用御林军,而禁卫军由国防部代皇帝指挥。
禁卫军和御林军都不属于一线战斗部队,两军装备豪华,观赏性大于实战性。虽然不是一线战斗部队,但是官兵的战斗素质并不低,不属于花拳绣腿型。
当然,这是在神武大帝的督促下才有这种效果的,至于将来神武大帝的后代皇帝们,他们时代的京军战斗力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随着美洲殖民战争、南亚殖民战争、对日殖民战争的爆发,以及北非埃及苏伊士运河的潜在战争接踵而至,帝国政府不得不修改法律,临时增加常备军数量,以应对当前的战争需要。
内阁对于军方的扩军呼声虽然不是很乐意,但是考虑到帝国从海外掠夺回来的巨额财富,为了维护这些财富源源不断的供应帝国发展所需,内阁不得不从帝国金库的金山银山当中,挤出一些经费来进行扩军。
此时,帝**队一线战斗序列中,皇家海军占了十万,更新最快皇家陆军只有四十万。朝鲜族的五十万军队已经被冠名皇家陆军第五十一集团军群,因此内阁为了维持汉族军队的绝对数量和质量优势,不得不给皇家陆军增加了一个集团军群,皇家陆军第二集团军群就此诞生,兵力五十万。
因为重装战马数量不足,蒙古战马优先供应五十一集团军群和五十二集团军群,所以第二集团军群以步兵师为主。包括三十五个步兵师和十五个骑兵师。
陆军常备军从五十万增加到了一百万,海军同样也要增加,从现有的十万编制增加到了二十万编制。不过海军编制受战舰建造速度和数量影响,加上海军要求远高于陆军兵种,考核严格,因此海军人数编制一直不满员。
神武八年的中华帝国,资金和物资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因此总参谋部对于军队指挥官、士兵的素质要求十分高。
除了入伍第一天必须熟练背诵黄帝训令,并对着国旗发誓效忠皇室和帝国之外,军官必须是帝国各个军校学习的合格毕业生,以及经过多年的军旅生活,或者有着实战经验的现役军官和士兵中选拔。
对于普通士兵来说,除了体质合格外,必须有户籍所在地政府出具的有效证明,无不良嗜好,不良信仰,新兵入伍三个月内进行基础队列和条令训练,再经过半年的政治洗脑,使其成为和军官们一样对帝国皇帝绝对效忠的力量,然后才能成为列兵到正规军中服役。
严格的选拔制度,使得帝**队的战斗力强大,单一的效忠皇室思想,使得军队凝聚力空前,加上国民对神武大帝特有的个人崇拜,一切都显得那么的顺理成章。
帝国政府文武百官们都奉行一个原则,那就是上智下愚的基本国策。然而,邓浩楠认为那不是长远之计,想要让皇室永远在帝国内存在,就必须向后世的英国和日本那样奉行君主立宪制度。
好在中国不缺乏这个基础,从宋朝开始,君臣的关系就已经接近君主立宪制了,到了明朝中后期,这种制度已经事实上存在并被明朝的官僚集团所接受。唯一不同的是,皇帝依然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
邓浩楠自然要为了他的后代着想,但他并不急于一时,他有着大把的时间。因此他希望在他的长期执政期间,慢慢的,利用他个人的影响力逐步的推进君主立宪制改革。
邓浩楠希望开启民智,文武百官们希望上智下愚,这个冲突需要慢慢调节,否则就会酿成大祸,像英国的内战一样。为此,邓浩楠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在所有的教育机构范围内,在所有的书籍上,都专门找来一大群文笔出众的文人,让他们在制定教学教材资料的同时,将忠君爱国的思想强化、深化,使得帝国国民从小到大所有接触过的政治、军事、文化思想上面,第一条思想便是“忠于皇室热爱祖国”八个字。就好比后世的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八个字一样。
这种折中的办法获得了文武百官们的认可,使得在国家维稳教育方面避免了直接冲突。
忠于皇室,热爱祖国的八字信条,在神武大帝的个人崇拜风潮中被帝国国民所接受,并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即使到了后世皇权消失的时代里,中华帝国的皇室依然是帝国的精神和荣誉的象征。
全国征兵工作紧张有序的进行着,五十万军队的征召工作并不顺利,因为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