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美元的诡计-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掌控了中东这一要塞,事实上就等于掌控了世界,在美国将石油资源地占为己有的时候,美元的腰杆就挺得更直了。
  中东计划是美国战略中的重要一步,着力点是中东,而影响的却是欧元区的国家。当美国将这一财富尽收囊中的时候,美国也就拥有了撬动全球经济的杠杆。
  说到底,一切都是为了尊重资本的意志!
  在遵循这一理念的过程中,石油与政治、经济最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就了一段巧妙的联姻。
  在货币经济时代里,石油无疑成为一个新的主题、新的利器,谁掌控了它,谁就驾驭了全世界,谁就成为财富的宠儿。
  

“终止英国人的托管权!”
历史的教科书上清楚地记载着:1947年11月末的联合国大会上,成员们通过了终止英国对巴勒斯坦“托管”的决议。此次大会将巴勒斯坦地区进行了划分,分别建立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个国家。此后,1948年5月,以色列宣布成立。然而,就在以色列成立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军队便开进了以色列境内,并对其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至此,第一次中东战争打响了……
  英国人被夺权并不是偶然,事实上,在国际要务上,从来就没有偶然。战后的英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成为美国麾下的“亲密盟友”。当联合国要员手里握着美国发放的美元贷款时,他们也就成为美国的办事员,而为美国所办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收回英国的监管权。
  英国是美国接管中东事务的首要障碍,这一过去的“亲密盟友”显然已成为美国眼中的绊脚石。在核心利益的面前,美国首先遵从的是资本的意志,这是不可动摇的铁律。此时,将英国踢出局,就意味着顺从了美国最高的利益。
  ▲犹太人流离失所而此时的犹太人,历尽千辛万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颠沛流离后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国家,然而,在这一“迁徙”的过程中,美国显然是煞费苦心。
  以色列的人口总数仅有巴勒斯坦地区总数的1/10,但是美国人却让他们分得了超过一半的土地,而且在位置的选择上也引人争议。以色列无疑成了美国的“盟友”,仰仗美国的鼻息,成了其手中的棋子。
  第一次中东战争打响后,最初以色列军队节节败退,为了扭转战争局势,保住刚刚得来的土地,以色列总理急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班,要求其向联合国申请,暂时中止这场战役,让以色列人得以喘息。于是,在第3天,这一要求便得到了满足。5月17日,美国驻联合国的代表便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议案,提出了开战双方停火3天的请求。
  这份议案引起了一连串的反应:处于冷战状态中的苏联希望取得与西方国家的合作,因此顺从了美国的意志,也提出了相同的请求;刚刚被美国人“夺权”的英国开始不赞同双方停火,并恐吓说自己还会继续增派部队支援阿拉伯国家。但是英国的反对声音也没有持续多久,不久便同意双方停火,撤走了原来派去的军队,并不再向埃及、伊拉克等国家提供武器。而英国的这一转变,原因在于“美元”之上。不论美国是“威逼”还是“利诱”,英国必将会妥协。英国国内处于一片慌乱之中,一切都等着战后重整,没有美元,这一切都将成为幻想。
  就这样,在联合国内部达成了统一的意见,以色列人获得了4周重整军备的时间。在此期间,美国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支援。再次交战,结果以色列反败为胜。战争以一种令美国和以色列都满意的方式圆满地结束了。此外,这次战争中,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分布状况也发生了些许变化。除了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80%的土地,这实际上比当时联合国为其划分时多了6700多平方公里。于是,失去了土地的近百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成了第三世界最底层的人。此后,巴勒斯坦、以色列之间的和谈与冲突不断,“渔翁得利”的故事在中东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不断重演。
  此外,英国人在战争中的出尔反尔激怒了阿拉伯人,致使英国的“托管权”不再仅以书面的形式被终止,英国在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力也被美国终结了。
  

中东:精英们的战争“俱乐部”
在中东的问题上,美国政府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态度常常随着局势的转变而发生变化,除去一些不为人知的暗箱操作,显露在表面的各种政治产物——协议、路线图等也不断地更新,但是没有变化的是,中东石油的控制权属于美国。欧洲在不断地做出努力,希望能从美国手中分得一些权益。他们从未放弃过重返中东的愿望,因为其深层利益过分诱人。
  美国及欧洲部分国家都在伺机而动,希望找到一个完美的切入点。机会很快到来,1956年7月26日,埃及的纳赛尔总统突然宣布要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埃及的这一举措深深地触犯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于是,过了3个月,英国、法国以及以色列的联军便采取了对埃及的军事行动,至此,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中东战场上的美国士兵作为中东的“东道主”,美国自然不甘落后,因为美国政府深知,英、法的这一举动无非是想再次插足中东事务。于是,不久之后美国也加入到了这一战局之中。
  美国不欢迎欧洲插手中东事务,而这一次它又胜利了。美国手里握着铸币权,英、法只能俯首帖耳。入侵者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便宣布停火,在宣布停火的下一个月,即12月,英法联军便撤出了埃及。
  欧洲人登陆中东的梦想又一次破灭了,这一次次的破灭让原本的“东道主”——英国离中东越来越远。与英国人遭受同样命运的法国人,他们只能在巴黎博物馆中面对着法老文物聊以自慰。
  在中东战场上爆发的历次战争,无一不是石油开采权的争夺战。对于阿拉伯人来说,石油既是上天的恩赐,也给中东人带来了灾难性的宿命。在中东战场上出现的对峙局面,是建立在美苏冷战和美欧对抗的背景下的,世人看着这些大国为争夺石油而大打出手,但是,美国人心里真正算计的却不仅于此。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一次中东访问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一些端倪……
  

“大媒婆”——基辛格
自1974年起,中东常常会接待一位重要的客人,他就是美国的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基辛格对中东展开的一系列访问中,石油与美元成了不变的主题。
  当美元失去了黄金这一信用支撑之后,便寻找到了新的替代品——石油,一场蓄谋已久的经济联姻由此展开,而国务卿基辛格成了举世瞩目的“牵线人”。
  基辛格的目的很简单,即迫使石油输出组织以美元作为石油贸易结算的唯一货币。
  早在1973年,在美国支持下的以色列又一次打赢中东战争之后,美国便开始为这场经济联姻进行暗箱操作。
  美国的第一个棋子便是沙特阿拉伯。这个富饶国家的大部分资产都在美国,这让美国轻而易举地从沙特阿拉伯身上打开了缺口,而沙特也乖乖地为美国政府做了3件事情:首先,沙特同意以美元作为石油贸易结算中的唯一货币;其次,沙特还会将美元再以投资的形式回流到美国;第三,沙特帮助美国游说其他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让他们也使用美元作为贸易结算中唯一货币。
  就这样,在这个星球上,2/3的石油贸易结算都需要以美元来支付,美元的地位被稳稳地固定在了石油身上。人们都知道,每个国家都需要石油,那么购买石油所需要的美元便成了必要的外汇储备——尽管它的成本只有4美分。
  至此,前面的数次中东战争便一目了然。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及它与欧洲国家的暗战,都是货币经济时代争夺货币霸权的战争。很显然,美国获胜了,并一直以胜利者的姿态凌驾于世界之上。
  石油美元这一词汇在这场经济、政治联姻中被成功地绑定在一起,美国先掌控了中东,控制了全球2/3的石油,然后将美元“嫁”给了石油。自此,美国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再一次巩固了自己的货币霸主地位。
  在“石油美元”成功问世之后,美国便开始一场持久的、不懈的美元保卫战。任何威胁美元地位的举动都不能被容忍,任何想要颠覆“美元政权”的阴谋都将被覆灭。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渔翁得利——中东上演“模仿秀”
在1979年2月11日这天,伊朗爆发了二月革命,这场革命是由霍梅尼领导。革命宣告了长达2 500年的王权统治的结束,伊朗境内江山易主,同年4月1日,伊朗成立了###共和国。
  共和国的成立,使伊朗与美国的关系急剧恶化,美国辛辛苦苦打造的中东着力点就这样同伊朗王权一起被颠覆了。更让美国政府气愤的是,伊朗开始向中东其他国家“输出革命”,妄图将美国及其他西方强国一同赶出中东本土。
  在中东这片饱受蹂躏的土地上,残存着少数不屈的灵魂,这些灵魂集结于什叶派“什叶”,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党人”、“派别”。是###教中除逊尼派外人数最多的一个教派。该派以拥护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领袖伊玛目,故又称作阿里派。与“逊尼派”相对。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0%~15%的穆斯林属于这个教派,约80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伊拉克、伊朗、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巴基斯坦、巴林等地区。教会的门下,宣扬该教会的教义,他们拒绝接受传统###文化,并反抗不公正的待遇。在这一教义的指引下,倔强的伊朗新统治者揭竿而起。
  伊朗的这一举动深深地刺伤了美国,也严重地威胁到了石油美元。美国人当然不会容忍这一公然的反抗,于是,充满戏剧性的一幕再一次在中东上演。
  伊朗江山易主不到半年,伊拉克的总统便在美国的“操作”下称病辞职,而美国当时的宠儿——萨达姆顺利地登上了总统的宝座,成了伊拉克新的领导人。
  萨达姆是深受美国栽培的新总统,他在开罗大学攻读法学学位时,便时常与美国的“FBI”接触。
  萨达姆一上台便身兼数职,他除了担任总统之外,还兼任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总理等重要职务。在美国的影响下,萨达姆上台后不久,两伊战争便爆发了……
  战争爆发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最主要的看法是伊拉克与伊朗正在争夺波斯湾西北部的“Shattal…Arab”水道。而事实上,伊拉克对伊朗宣战之前,所提出的借口是伊朗参与了刺杀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行动。不论是哪种原因,在中东的战场上,伊拉克人知道自己的后盾正是头号帝国——美利坚合众国。而伊拉克发动此次战争的目的更是不用说,伊拉克已成为了美国的棋子。在中东这个棋局上,美国总是高高在上又隐约在后。美国不仅为伊拉克提供了巨额的战争贷款,还为伊拉克提供军火。美国又一次成为了得利的渔翁,而伊朗和伊拉克在历时8年的战争后,富饶的土地变得贫瘠,无数人在战火中失去了生命。
  两伊战争让明眼的欧佩克成员国感到害怕,幕后巨大的美国黑手随时等待着操纵另一个木偶。迫于压力与威胁,很多国家不得不向美国靠拢。石油美元在新一轮的动荡中重新站稳脚跟,而此时,捆绑着中东的美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垄断计划,把矛头直接指向了美国的头号军事劲敌——苏联。
   。。

沙特——压垮苏联的一根稻草
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苏维埃政府覆灭了。苏联这个大骆驼终于倒下,而让世人疑惑的是:到底是谁压垮了苏联?
  二战后的苏联一心想着通过出口能源来振兴千疮百孔的民族经济,此时石油出口成了苏联新生的一线希望。众所周知,苏联是重工业大国,其国内的轻工业和农业都较为落后,所以,苏联通过出口重工业产品及进口轻工业产品和农产品来促使经济平稳复苏。
  就在此时,沙特出现了。让苏联没有想到的是,沙特这根微不足道的“稻草”竟然成了摧毁苏联经济的元凶。
  沙特每年都以低于35美元/桶的原油出口价格,极力地打击苏联的石油出口业,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苏联经济内部的运转。此外,由于美苏之间的冷战,苏联拒绝使用美元,因此在进行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不得不以黄金作为支付品。到了80年代末,卢布的信用破产,最终导致克里姆林宫上空悬挂着的“镰刀斧头旗帜”悄然降落。而此时,为此庆祝的正是美国。
  沙特为什么以如此低的出口价格将矛头直接指向苏联,这也成了全世界最为公开的秘密。
  在除掉了军事劲敌苏联之后,美国开始向世人亮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而此时,机会再次悄然降临……
  回顾中东上空的风云变幻,人们永远看不清这片不安宁的土地上到底发生着什么。在生灵涂炭的同时,很多中东国家也都因为美国而举世闻名,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伊拉克。为了帮助美国制服伊朗,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欠科威特的债务高达140亿美元。为了化解巨大的财政危机,萨达姆在“泛阿拉伯主义”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在反对外来侵略者斗争中要求实现民族独立,并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或联邦的政治主张和运动。也指中东各阿拉伯国家谋求政治上协调一致的运动。
  它的基本纲领是:摆脱异族统治和殖民压迫,阿拉伯人应当在团结斗争中实现民族独立;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各独立的阿拉伯国家联合组成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或联邦;阿拉伯国家之间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协调彼此政策和实际活动。野心的驱使下,指挥海军、空军共3个师越过边境,进军科威特。
  此时,野心勃勃的“解放伊朗独裁统治的英雄”——萨达姆总统,将自己公然置放在了全世界的对立面上,而让他诧异的是,昔日的“亲密盟友”——美国,一反从前温文尔雅的常态,派出了45万士兵,在波斯湾沿岸整装待战,伊拉克顿时成了众矢之的。
  事实上,经过近8年的两伊战争之后,萨达姆已经把伊拉克打造成了闻名遐迩的战争机器。在战争结束后,萨达姆的军队是其唯一的筹码。而在海湾战争中,令世人所惊愕的是,这部曾经将伊朗打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国的著名战争机器,在与美军交锋的过程中,很快就崩溃了。萨达姆所仅存的希望被美军击碎了,只有他本人知道,在美国的重压之下,重新整合中东大陆,是可望不可即的梦想。
  萨达姆的事例是美国向中东其他国家敲响的警钟,这个方法十分有效,沙特和科威特等国都感到了来自于美国的强大力量。而这个事件又成为美元回流的推动力,大批的军火订单飞向美国,沙特和科威特等军事大国除了成为美国的石油王牌之后,又成了美国军事体系中的一部分。
  沙特已经帮助美国压垮了苏联,美国再无后顾之忧,美国部队直接进驻中东,大肆地炫耀自己的军事装备,让战斗机随心地开到中东的每一处领空。
  随着美苏冷战的结束,笼罩在美欧大陆上的阴云渐渐散去,欧洲也开始计划自己的将来。而此时,美国明显地感觉到与“盟友”们的距离越来越远。
  ▲战争在中东留下一地废墟离开美元一直是欧洲人心中潜藏的梦想,但是,由于美国紧紧地控制了东欧的石油,并将美元和石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