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华尔街之死-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己的财富。
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只能在法律和职业道德的框架下,在得到他人授权下才能去挖别人的耳朵,以换取跟自己劳动相匹配的黄金财富。
但有一天,其中的一个“挖耳者”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许多有钱人家的女子喜欢在耳朵上戴着黄金耳环。这个最有智慧的“挖耳者”费尽心思,想知道为什么这些人愿意忍受非同寻常的痛苦,而让自己违背自然的本性去带上一个其实也并不怎样的“黄金耳环”。
在研究的过程中,这个最有智慧的“挖耳者”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居于以下两点:
第一是黄金的特殊属性:黄金在自然界可以以单质形态存在,而其他金属往往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黄金在阳光照耀下可发出高贵的灿烂的黄色光泽,黄金在拉丁文的意思是“曙光”,在古埃及文字中的意思是“可以触摸的太阳”。黄金因为极其稀有而十分珍贵,黄金开采成本非常高、诸多物理特性非常好,具有极好的稳定性便于长期保存,这些特点使得黄金得到了人类社会的格外青睐,黄金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复杂机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黄金具有的这些特殊自然属性,被人类赋予了社会属性,也就是流通货币功能。黄金成为人类的物质财富,成为人类储藏财富的重要手段。*在《资本论》里写道:“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然就是货币”。
第二是人有爱慕虚荣的本性:人本来应该是生而平等的。从自然属性来看,人本来应该都属于有鼻子有眼睛、能吃饭能唱歌、能哭能笑、能思考能行走的高级哺乳动物。人有别于一般动物的最大特征就是能思考。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因为思考就意味着人有了战胜低级趣味的武器,有了走出蛮荒拥抱文明的能力。但大多数人最大的悲哀来源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昆德拉说:“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因为人每次思考都想的是如何给自己增加更多的不满足,而不是从自己身上发现更多的幸福与恩赐。人本来是生而平等的,但人一直希望向世界证明相比于其他人自己有更高的智商、更大的权力、更多的财富。于是,每个人在骨子里面都会做着看起来多少有些荒诞不羁的“帝王贵族”梦。而黄金正好是能够让这些心存幻想的人多少有种自欺欺人的满足感。
因为在人类历史过去的几千年里,黄金基本上属于帝王贵族才能拥有的财富,拥有黄金意味着权势的象征,是黄金使得古埃及及古罗马的文明显得异样的辉煌,在世界上的几大古代文明中,黄金都在当时的社会中有着极高的地位;黄金除了为帝王贵族所拥有外,还被人类社会普遍认为是神灵才能拥有的神物,人们将黄金进献给崇拜的神灵,黄金成为供奉器具和修饰保护神灵形象的特殊材料。
这个最聪明的“挖耳者”想明白了这点,马上想到了一个精妙绝伦的主意。如果能够所以想戴黄金耳环的人,把自己的耳朵都挖掉,然后给他们换一个由纯粹的黄金做成的“黄金耳”,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得向这些客户收取一定比例的黄金作为服务费了。
但如果要批量打造这样的一批“黄金耳”,对黄金总量的要求远远超过自身的储备,于是这个聪明的“挖耳者”找到了另外几个专门负责黄金储备的“挖耳者”,准备把大家储存在他们手里的“黄金”套出来,做出一些样品。
最开始的时候,其他“挖耳者”对于这个想法不是特别感兴趣,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应该不需要用额外的方式来赚取黄金。但当这个聪明的“挖耳者”告诉了他的同伙,赚到的黄金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给他们分成的时候,他们终于心动了。
这个聪明的“挖耳者”得到了足够的黄金,马上找到了当地最有名的金匠,让这个金匠用这些黄金打造出了历史上第一个最豪华的“黄金耳”。可是,“黄金耳”打造出来了以后,却发现没有人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者。因为谁都不清楚,这个“黄金耳”真要装到人体上,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这个困难一度让这个聪明的“挖耳者”陷入绝望,直到有一天他从其他“挖耳者”那里得到了一个信息,说某一个科学家开发出了一套仿真软件,可以用来模拟人体结构发生各种变化对人体机能产生的各种影响。
于是,这个聪明的“挖耳者”马上找到了这个科学家,让这个科学家在仿真人身上安上这个“黄金耳”看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科学家在收取了佣金之后,开始按照这个聪明的“挖耳者”的指示对这种情景做了一个仿真实验。实验结果很理想,人安上了这个“黄金耳”之后,的确对声音的敏感性有了大大的增强,能够听到过去从来听不到的声音。
这个聪明的“挖耳者”得到了这个完美的实验结果之后马上喜出望外,立刻找到了当地最有钱的名媛,向她兜售了自己的想法。这个名媛最初对这种设想不感冒,但禁不住这个聪明的“挖耳者”百般蛊惑,再加上自己的小情人因为收了“挖耳者”的贿赂,一个劲在背后扇风点火。于是,挖掉了自己的耳朵,安上了这个“黄金耳”。
刚开始的时候,名媛的确感觉很舒服。因为,安上这双“黄金耳”之后,由于黄金在导热和导声方面的良好属性,名媛对外部的冷热和静噪变得尤其敏感起来。名媛经常能够从外界听到一些从前听不到的故事和音乐,名媛开始在自己的交际圈夸夸其谈得讲述自己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许多绯闻趣事,并因此而在自己的交际圈内得到了相当大的尊崇。再加上“黄金耳”本身的装饰效果,名媛很快就在自己的交际圈内成为红的不能再红的超级明星。
名媛的成功带动了自己红粉知己的仿效,从此以后把肉耳挖掉,装上“黄金耳”成为了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并且这个风俗不仅仅在富裕家庭中扩散了开来,而且由于这个聪明的“挖耳者”想到了利用一些衍生工具让一些穷人通过合伙打包的方式来安装“黄金耳”。很快这个“挖耳者”成为了当地最有智慧者和最有财富者的代表。
但好景不长的是,名媛很快发现由于“黄金耳”的出现,自己越来越难于在晚上睡一个安稳觉了。因为听觉太灵感的缘故,名媛经常会半夜三更被莫名其妙的声音惊醒,而且自从安上“黄金耳”之后,名媛也越来越容易察觉到自己的老公和情人在旁人背后是如何诋毁自己愚蠢,又是如何恬不知耻得背着自己在外面鬼混。
名媛禁不住这种痛苦,找到了这个聪明的“挖耳者”,而这之前已经有好几百人向后者反应这种情况了。聪明的“挖耳者”害怕自己很快会因为身败名裂,立刻承诺名媛说,只要名媛能够找到更多的人来安装“黄金耳”自己也给名媛足够比例的黄金作为提成。
名媛接受了这种利诱,开始成为了“挖耳者”的利益同盟者。于是,一场发端于“挖耳街”的怪诞风俗开始向全世界蔓延。直到有一天,全世界的人发现有肉耳和有黄金的人越来越少,“挖耳者”内部也出现了严重的分化,于是一场全世界的恐慌迅速蔓延。所有人开始都为自己失去了耳朵而痛苦,更为自己竟然会相信这样一个连傻瓜都可以识破的谎言而感到震惊。并且,由于许多人在诱迫自己周围人加入“挖耳族”时所使用的卑劣与狡诈感到一种令人发指般的后怕。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整蛊专家”游戏又开始上演了。
而这就是对这场百年难遇的金融海啸的另外一个更直白的比喻。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从金融海啸看华尔街如何怂恿华盛顿不穿衣服
事实上,这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一场“庞式骗局”。
在这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中美国五大投行所使用的欺诈手段和20世纪20年代的那位意大利裔投机商查尔斯&;#8226;庞兹所设计的金融骗局在本质上没有半点分别,都是通过向客户承诺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收益来实现大规模的资金聚集,然后顺理成章把客户的财富转变为自己的财富来谋求私利。
如果一定要分辨由美国投行所主导的这次次贷金融欺诈和上世纪初由查尔斯&;#8226;庞兹所策划的那场“庞氏欺诈”到底有哪些差别,那就是前者用到了更多更复杂的金融模型,吸引了更多的金融机构的参与,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更严重的破坏。
稍微具备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金融衍生工具”本身不能够创造实际的物质财富。在金融领域,“金融衍生工具”很多时候承担的只是一种镜子的角色。
有过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镜子本身不能够增加我们日常所需的面包和锄头,但镜子却可以帮助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我们日常所需的面包和锄头,让我们在挑选面包和锄头的时候更不容易被卖面包和卖锄头的人欺骗。这是我们在购买镜子时的初衷,但这种初衷往往在某些居心叵测的投机者的误导下变成了一种不自觉的欺骗与自我欺骗。因为,镜子能够让我们同时看到两个面包和两把锄头,让我们产生了一种财富倍增的错觉,而在这种错觉的驱使下,人们很容易就开始放弃了对真实物质的生产,转而通过购买更多的镜子来追求更多“虚拟财富”的创造。
熟悉经济和金融运作规律的人也都知道,“金融衍生工具”本身不能够增加一个国家日常所需的黄油和大炮,但“金融衍生工具”却可以帮助黄油与大炮的生产者很好去对冲未来市场需求变化所带来的经营风险,避免由于对市场需求的误判而做出错误的生产决定,导致供应不足或者生产过剩,进而对整个市场秩序造成严重的破坏。但“金融衍生工具”的模拟性往往让市场把对未来几十年黄油与面包供应与需求总量的预测当做既定事实从而产生巨大的财富错觉,进而诱发市场群体性投机,对整个国家的金融秩序和实体经济产生致命影响,最终让整个国家陷入一场巨大的由金融投机引发的经济灾难。
一个对于镜子过分依赖的人,往往很难在现实与幻像中建立一种严格的分辨。一个对于“金融衍生工具”过分依赖的机构,往往很难在实际物质财富与虚拟资产价值之间建立一道清晰的界限。由于对镜子的过分依赖,“白雪公主”后母的良知不自觉被自己的虚荣与骄傲完全扼杀,最终自食其果惨死在山崖下,由于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过分依赖,美国的金融机构们不得不在自己吹起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接受被收购或者被清算的命运。
2008年的这场金融海啸给了华尔街这些一直以来自命不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天才们一个有力的耳光,告诉了他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谎言即使重复一万遍也无法变成真理”。但华尔街这些金融机构和金融天才们在不断重复他们“美国房市和美国股市能够可持续繁荣”下去这个谎言时,的确在全球各个国家、各个地区诓骗了不少金融机构和普通投资者,让他们在这场次贷危机中蒙受了巨大的资金损失。
但全球其他国家、其他地区的普通投资者因为对华尔街里面的操作内幕不太了解而上当受骗这还是情有可原的,对于他们来说这次的经历就算做是花钱买一次大教训。但是与华尔街交往甚密的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对于日益盛行在华尔街的金融投机之风却长时间保持着不闻不问的态势,甚至在某些时候还通过一些带有极强偏向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来助长这种投机之风,就实在是说不过去了。
作为LTV Media出版传播咨询公司总裁,理查德&;#8226;比特纳有过14年抵押贷款从业经验,其中有五年担任凯尔纳投资公司总裁的经历,2008年理查德&;#8226;。比特纳在新书《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中,作者从一个业内人士的视角,为我们揭开了美国次贷行业的内幕,描绘了一个行业全景和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与故事,反映了交易背后的利益关联,揭示了造成这次危机的原因和真相。书中,作者对次贷行业的发展历史做了如下描述:
美国次级贷在正式进入历史舞台之前,有三件事情为其形成铺平了道路:
&;#61548; 1980年的《存款机构解除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案》允许贷款公司收取更高的利率和费用,令次级贷款合法化。
&;#61548; 1982年的《可选择按揭贷款交易平价法案》允许使用浮动利率抵押贷款(ARMs)和大额尾金负贷款。
&;#61548; 1986年的《税收改革法案》禁止下调消费者贷款利率,但是允许下调主要住房的抵押贷款利率,从而刺激了对抵押债务的需求。考虑到利率下调空间,即便抵押贷款成本高,那也好过消费者贷款。
但次级贷真正大范围进入市场还是开始于1993年底华尔街投资机构将这些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尝试。华尔街的投资机构通过以借款人支付的本息为投资担保的形式把很多抵押贷款打包成金融产品,把它们叫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s)。华尔街的投资机构也通过这个把抵押贷款打包证券化的过程将这些无法轻易变现的非流动性资产变成了流动性资产,并且通过二级市场很快培养起了投资者购买这些高收益证券的需求。
到了2000年,次级贷款行业已经形成了矩阵式操作,这意味着贷款公司要把借款人的信用报告(信用评分,破产纪录,赎回取消等等)分别装进表格里,以决定他们的信用评级。信用评级越高,首付款就越少,利率也越低。当一个借款人因为信用评级太低而没有足够钱支付首付款的时候,他该怎么办?假定他又没有一个富有的叔叔能施以援手,可选的方案就很明显了:放弃贷款、欺诈以及另辟蹊径。
如果说次级贷款业务有什么艺术性可言的话,那就是“无中生有”。当在RFC作为贷款投资方从事贷款业务的时候,我们的重点是购买那些申请资料符合贷款指引的闭合贷款。而当贷款审批人看到这些闭合贷款文件的时候,它已经经过了揉、挤、推、拉的工序,被修剪成现有的模样。直到我直接和经纪商接触和往来,我才了解到创新金融是怎样一回事。我的销售经理罗伯&;#8226;雷格将此过程称之为“用鸡屎做鸡肉沙拉。虽然无甚诗意,不过概括了这个行业的“真谛”。
美国次贷行业的发展与壮大过程实际上就是金融欺诈与金融投机发展与壮大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而随意调整货币政策,借款人为了买一套更大的房子或者以更低的利率进行再融资,抵押贷款零售商为了获得更多的佣金收入,华尔街投资银行与评级机构为了创造一个更为庞大的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开始成全了这套复杂而形式多样的欺诈与反欺诈的游戏。
早在2003年底,美国相关部门就注意到信贷标准降低隐含的毁灭性危险。其时惠誉评级机构(Fitch Rating)早已将一家主要次级房贷机构列入“信用观察”名单,表示对该机构次级房贷业务的担忧。
但最高层对于这一些迹象并没有足够重视,反而到2004年2月,联储领导层还似乎在鼓励开发并使用可调整利率房贷,暗示放宽信贷标准。直到2007年2月23日,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18亿美元坏账拨备,美最大次级房贷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