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区域经济学原理-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42 本处所述是中国大陆的区域经济学学科演进概况。中国台湾的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始于1950年代,1980年代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代表性成果是《空间经济学》(经济百科全书第八编,台湾联经出版实业公司1986年版);1990年代以来,台湾学者在都市及区域规划(City and Region Planning)、城市行销(City Marketing)、地区行销(Place Marketing)等理论研究方面成果极其丰硕,东吴大学、逢甲大学等大学都开设有《区域经济学》或《城市和区域经济学》本科、研究生学位课程。台湾区域经济学研究队伍主要分为〃经济学派〃、〃地理学派〃和〃都市及区域规划(设计)学派〃。
43 陆大道(1995)指出,杜能的〃孤立国〃1937年被译成中文传入中国。参见陆大道。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30。
② 吴传清。 论任美锷关于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研究'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4):27…33。
44 张文忠。 经济区位论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
45 童旭红。 企业区位决策因素分析'J'。 现代企业; 2004 ( 11): 11…12。
46 最低(小)成本学派区位论以完全竞争理论为基础,认为企业区位选择的动机是追求最小成本,最小成本点即最佳区位点。其代表人物是杜能(1826)、龙哈特(1882)、韦伯(1909)、俄林(1933)、高兹(1943)、胡佛(1937、1948)等。
47 相互依存学派区位论以不完全竞争理论为基础,强调需求对区位的影响以及企业区位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其代表人物是费特尔(1924)、霍特林(1929)、帕兰德(1935)等。
48 市场学派(最大利润学派)区位论从需求因子出发,认为最佳区位既非成本最小点也非收入最大点,而是利润(收入和成本的差额)最大点。其代表人物是克里斯塔勒(1933)、廖什(1939)等。
49 张文忠在《经济区位论》(张文忠,科学出版社,2000)、《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李小建,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现代区域经济学》(魏后凯,等。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等专著和教科书中,对西方经济区位理论作了系统而精炼的总结,是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最具代表性的西方区位论思想研究成果。本章主要参综了张文忠的相关研究成果。
50 '德'约翰·冯·杜能。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 吴衡康;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9…20。
51 李瑜;郑少锋。 农业区位论与西部退耕还林区农业产业布局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147~150。
52 '德'阿尔弗雷德·韦伯。 工业区位论'M'。 李刚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2。
53 '德'阿尔弗雷德·韦伯。 工业区位论'M'。 李刚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2。
54 '德'阿尔弗雷德·韦伯。 工业区位论'M'。 李刚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1。
55 '德'阿尔弗雷德·韦伯。 工业区位论'M'。 李刚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7…48。
56 '德'阿尔弗雷德·韦伯。 工业区位论'M'。 李刚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0。
57 '德'阿尔弗雷德·韦伯。 工业区位论'M'。 李刚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8…59。
58 '德'阿尔弗雷德·韦伯。 工业区位论'M'。 李刚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9。
59 '德'阿尔弗雷德·韦伯。 工业区位论'M'。 李刚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7。
60 '德'阿尔弗雷德·韦伯。 工业区位论'M'。 李刚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18…120。
61 中译本书名为《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
62 张文忠。 经济区位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0:251。
63《经济空间秩序》是德国经济学家廖什(又译为〃勒施〃,1906…1945)的代表作,德文版1939年首版,1943年再版,1962年第三版。该书德文版书名为《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英译本书名为《区位经济学》;俄译本书名为《经济的地理配置》;日译本书名为《经济立地论》。该书内容由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组成,理论部分涉及区位论(工业区位、农业区位和城市区位)、经济区论(经济区、市场区、市场网状组织)和贸易论三部分。中心地理论只是其庞大理论体系中的一小部分。参见'德'奥古斯特·勒施。 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M'。 王守礼;译。出版前言,中译者绪言。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10。
64 SMITH D M。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Geographical Studies of Industrial Location'J'。Economic Geography;1966;142:86…113; Smith。 D M。 Industrical location: an economic geographical analysis'M'。 New York:John Wiley&Sons;1971。
65这一理论由英国地理学家劳斯顿(E。 M。Rawstron,1958)首倡,后由史密斯进一步发展成为系统化的区位理论。参见魏后凯,等。 现代区域经济学'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90。
66 PRED A。 Behaviour and location: foundations for a geographic and dynamic location theory;part I'M'。 Lund: C。 W。 K。 Gleerup;1967。
67 郝寿义,安虎森,等。 区域经济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21;郝寿义,安虎森,等。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33。
68 陈秀山,张可云。 区域经济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55…156。
69 郝寿义,安虎森,等。 区域经济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20-142;郝寿义,安虎森,等。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34-153。
70 陈栋生,等。 区域经济学'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37。
71 魏后凯。 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西方区域经济学述评(下)'J'。开发研究;1990(5):54…59。
72 '台' 于宗先,等。空间经济学'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140-142;陈栋生,等。区域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38…42; 郝寿义,安虎森,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20-142;郝寿义,安虎森,等。区域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34-153。
73 产生于1950年代的输出基础理论是关于区域经济增长动力的经典理论,该理论强调区外需求是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区域输出产业部门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胡佛认为,需求和供给都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不仅是输出产业,而且还包括减少区域货币流出的其他产业。参见'美'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导论'M'。王翼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48…253。
74 SOLOW R M。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Qua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1):65…94。
75NORTH D C。 Location Theory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ofpolitical Economy;1955;63(3):243…258。
76TIEBOUT C M。 Exports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64(2):160…164。
77 陈秀山,张可云。 区域经济理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134…135。
78 MYRDAL G。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M'。London:Duckworth;1957。
79 KALDOR N。 The case for regional policies'J'。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0;17(3):337…348。
80 DIXON R J;THIRLWALL A P。A model of regional Growth Rates differences along Kaldorian lines'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75;27(2):201…214。
81 此处〃世界〃主要指区域出口产品的市场或潜在市场。
82 SIEBERT H。Regional economic growth:Theory and Policy'M'。Scranton:international textbook co。;1969。
83 '台'于宗先,等。 空间经济学'M'。 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136…139。
84 RICHARDSON H W。Regional growth theory'M' London:MacMillan; 1973。
85 '台'于宗先,等。 空间经济学'M'。 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139…140。
86 徐滇庆。 不平衡发展是区域经济的一般规律'N'。 经济学消息报,1997…05…30(2)。
87 有关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阐述另见第三章第二节、第六章第二节;有关赫希曼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的阐述另见第六章第二节;有关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的阐述另见第五章第二、四节。
88 PERROUX F。 Economic spa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0;64:89…104。
89 PERROUX F。 Note sur la notion des p?les de croissance。econimie appliqué'J'。 1955(1…2):307…320; '法'弗朗索瓦·佩鲁。略论增长极概念'J'。李仁贵,译。经济学译丛,1988(9):67…72。
90 参见郭熙保,陈澍。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地区不平衡发展理论'J'。教学与研究,1998(5):34…40。
91 该论文写于1985年,后收入希金斯等1988年编缉出版的《区域经济发展:纪念佩鲁论文集》(Higgins B and Savoie D ,ed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ssays in Honour of Francois Perroux。 Boston:Unwin Hyman;1988)。该文中译文参见'法'弗朗索瓦·佩鲁。发展极概念在经济活动一般理论中的新地位'J'。张立球,译。经济译文,1990(6):34…39。
92 PERROUX F。 Economic space:theory and applic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0,64:89…104。 转引自李仁贵。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理论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1988(9):63…70。
93 PERROUX F。 La firme motrice dans une region; et la region motrice。 Cahiers de l'ISEA; Série l。; 1961 (9):17…21。 转引自李仁贵。增长极理论与政策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5:24。
94 '法'弗朗索瓦·佩鲁。略论增长极概念'J'。李仁贵,译。经济学译丛,1988(9):67…72。
95 此处内容参综了李仁贵的研究成果。参见李仁贵。增长极理论的形成与演进评述'G' //顾海良、颜鹏飞;等 。经济思想史评论(第一辑)'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09…233。
96 '法'弗朗索瓦·佩鲁。发展极概念在经济活动一般理论中的新地位'J'。张立球,译。经济译文,1990(6):34…39。
97 BOUDEVILLE J R。 Problems of Regional Economic Planning'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66:2。
98 '美'赫希曼。 经济发展战略'M'。 曹征海、潘照东,译。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65。
99 参见于建玮,等。经济发展辞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443。
100 '美'埃德加·M·胡佛。 区域经济学导论'M'。王翼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73…274。
101 '美'Garrison。J。区域经济增长极核理论简介'J',孙晓光,译,经济学译丛,1982(1)。
102 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3:564…566。
103 李仁贵在1985…2005年间一直致力于国外增长极理论文献的收集、整理、翻译和研究,先后完成、发表了一系列成果。代表性译文有:'法'弗朗索瓦·佩鲁。略论增长极概念'J'。李仁贵,译。经济学译丛,1988(9):67…72;'英'哈里·理查森。增长点战略'J'。李仁贵,译。经济学译丛,1989(6);'英'查尔斯·哥尔。增长极概念及其初始意义'J'。李仁贵,译。经济译文,1990(3):1…4;'法'马克·佩努伊。增长点·增长极·增长轴'J'。李仁贵,译。开发研究,1997(1):28…29。期刊论文有:李仁贵。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理论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1988(9):63…70;李仁贵。增长极思想在世界各地的实践透视'J'。甘肃社会科学,1995(4):56…58;李仁贵。西方区域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演进'J'。经济评论,2005(6):57…62。学位论文有:李仁贵。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理论与政策研究'D'。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生产布局专业(西方生产布局导论方向)硕士学位论文,1988。 李仁贵。增长极理论与政策研究'D'。 武汉:武汉大学西方经济学专业(发展经济学方向)博士学位论文,2005。
104 点轴系统理论最早见于陆大道在1984年10月全国经济地理和国土规划学术讨论会(乌鲁木齐)上所作的《二○○○年我国工业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的报告,该报告正式文本发表于《地理科学》1986年第2期。此后20余年间,陆大道对点轴系统理论作了不断的丰富和完善。魏后凯。在《区域开发理论研究》(载《地域开发与研究》1988年第1期)中,基于增长极理论、点轴系统理论,进一步提出了网络开发理论模式。
105姚士谋,等。中国城市群'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姚士谋,等。中国城市群(第二版)'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姚士谋,等。中国城市群(第三版)'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高汝熹,罗明义。 城市圈域经济论'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106 赵旭。 区域开发中的〃三角增长极〃初步探讨'J'。国土开发与整治,1994,4(3):30…36。
107 陆玉麒。 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08 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09 杨开忠。 论我国地区发展战略的抉择…兼论地区增长极的选择'J'。开发研究,1987(6):15…19。
110 李小建,苗长虹。增长极理论分析及选择研究'J'。地理研究,1993(3):45…53。
111 代表性文献有:杜俊涛,陈迅,雷森,王亚娜。增长极理论的模型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4):103…106。 刘朝明,蹇明。区域增长极的理论模型及其应用创新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6(6):56…63。
112 WILLIAMSON J G。 Reg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 Description of the Patterns'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65(13):3…45。
113 参见宋栋。对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几点思考'J'。经济评论,1998(3):66…69。
114 Alonso W。 Five Bell Shaped Curves'J'。 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80(45):5…16。
115 参见武友德。不发达地域经济成长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50。
116 魏后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67。
117 饶会林。城市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