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花都猎手-第3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
    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
    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
    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
    西塞山在长江边。
    忆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作者】
    772-846,字乐天,太原
    拜左拾遗,后贬江州刺史,又为苏州
    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
    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词人中的
    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
    《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
    字,皆平韵。②谙:熟悉。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品评】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
    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
    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
    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
    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
    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
    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
    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
    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
    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
    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菩萨蛮①
    敦煌曲子词
    枕前发尽千般愿,
    要休且待青山烂。②
    水面上秤錘浮,
    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③
    北斗回南面,④
    休即未能休,⑤
    且待三更见日头。
    【作者】
    本世纪初,大量五代写本被发现于甘肃敦煌莫高窟。随之而重
    新问世的唐五代民间词曲,或称为敦煌曲子词,或称为敦煌歌辞。它们是千年
    词史的椎轮大辂,内容广泛,形式活泼,风格繁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郁
    的生活气息,反映了词兴起于民间时的原始形态。敦煌词的辑本,有王重民的
    《敦煌曲子词集》,饶宗颐的《敦煌曲》,任二北的《敦煌歌辞总集》等。
    【注释】
    ①近水杨宁益《零墨新笺》考证《菩萨蛮》为古缅甸曲调,唐玄宗时传入中国,
    列于教坊曲。变调,四十四字,两仄韵,两平韵。②休:罢休,双方断绝关
    系。③参在东方,晚间
    此出彼灭,不能并见;白天一同隐没,更难觅得。④北斗:星座名,以位置
    在北、形状如斗而得名。⑤即:同“则”。
    【品评】
    此词写爱情的盟誓,充满了磐石般的信念和火焰般的热情。它以不可实现
    之事,示不可变异之心,新颖泼辣,奇特生动,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坚
    贞不渝。汉乐府民歌中有一首《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其命意与构
    思或为此词所本。但《上邪》是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此词中的誓言发
    自男方抑或女方,却任人想象,因而更见灵动活泼。不言而喻,此词的抒情主
    人公是在两情最为浓烈与炽热的欢娱之际向对方陈词的。发愿于“枕前”,表
    明他们是已结连理的伉俚。而所发誓愿多达“千般”,则见出主人公发愿时为
    激情所驱滔滔不能自已,作者再现于笔端的只不过是其中的片言语罢了:他
    时而指譬日月星辰,
    时而引喻河流山川,时而又从生活中信手拈来实例(“水
    面上秤錘浮”),而它们无一例外,都是绝无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借以比况
    拳拳爱心的坚贞不渝,是极为确切而又富于联想的。作者省略了比喻之词,而
    直接托出喻体,一气排开,直贯到底,不稍停顿,使人于目不暇接之际留下鲜
    明而又深刻的印象。这正是此词在艺术上显著特点。同时,此词无意象文人词
    那样追求含蓄蕴藉之致,其抒情方式以直率、热烈、大胆、泼辣见长,遣词造
    句亦不假雕饰,形同白话,充分表现出民间歌辞的拙朴、自然的本色。
    虞美人①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②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③
    只是朱颜改。④
    问君能有几多愁,⑤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
    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01年嗣位,史称南唐
    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975年,宋
    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太平兴国三年七月
    卒。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他精于书画,谙于音
    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
    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
    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②了:了结,完结。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品评】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
    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
    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
    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
    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
    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
    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
    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
    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
    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
    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
    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
    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
    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
    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
    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
    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
    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浪淘沙①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②
    春意阑珊。③
    罗衾不耐五更寒。④
    梦里不知身是客,⑤
    一晌贪欢。⑥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注释】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
    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平韵,
    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②潺潺:形容雨声。
    ③阑珊:衰残。一作“将阑”。④罗衾:绸被子。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⑤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⑥一晌:一
    会儿,片刻。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品评】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
    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
    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
    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
    则婉转曲折。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下片
    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两种读法。作“莫凭
    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
    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
    “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间”句,
    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
    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
    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
    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
    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
    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
    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
    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如此,此词
    亦复如此。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是
    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无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
    遭遇。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
    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相见欢①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②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③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④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
    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③离愁:指去国之愁。④别是一般:另有
    一种。
    【品评】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
    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
    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
    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
    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
    见他对故国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
    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
    河”,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
    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
    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
    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
    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
    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
    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
    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
    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
    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
    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
    之处。
    乌夜啼②
    【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②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③
    相留醉,
    几时重,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三十六字,
    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②谢:凋谢。②胭脂泪:指女子的眼泪。
    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④几时重:何时
    再度相会。
    【品评】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
    范之作。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
    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
    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
    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
    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
    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