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建筑大师-第1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国人对南京长江大桥倾注了更多情感,说它是又一个里程碑应该同样没有争议。
而除了前面两座著名桥梁外,李华勇认为有资格排在第三的,那应该就是申城的南浦大桥了。而这座桥的特殊意义,关键就在于它的建造技术,如果用工程学的完整名词,这是一座“一跨过江式双塔双索面叠合梁结构斜拉桥”。
没错了,正是因为这是一座咱们国家自行设计、自行建造,最早建成的现代化斜拉桥,这就让它有资格排名第三。
这里有必要提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关于什么叫做“现代化桥梁”。
这样说吧,假如你问一个普通人:南京长江大桥算不算是“现代化桥梁”,普通人可能会很大声很骄傲的回答到,当然是,南京长江大桥是咱们国家自主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长江大桥。
但假如你用相同的问题问一个新世纪的桥梁工程师呢?那么这位工程师的回答可能就会稍微有点犹豫了,他可能同样也会说是,不过说完是后他可能会进一步跟你解释:“南京长江大桥算是一座现代化的传统桥梁”。
但假如你再问这位桥梁工程师另外一个问题,申城的南浦大桥算是现代化桥梁吗?这回那位桥梁工程师就不会有任何犹豫了,他会像那位普通人一样很骄傲很大声的告诉你:当然是,南浦大桥是咱们国家自主建设的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桥梁”。
请注意这其中的差别,南京长江大桥是“现代化传统桥梁”,而申城南浦大桥是“真正意义上现代化桥梁”。
正是因为这个差别,这就让它有资格排在第3。
那么以什么来区分“传统”和“真正意义现代化”呢?关键就在于不同的建造技术,南京长江大桥采用的是传统的“墩台”桥梁做法,而南浦大桥采用的是悬索斜拉技术。而在现代桥梁学中,悬索斜拉技术非常重要,在现代桥梁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这种技术甚至成为一个标志,现代桥梁的标志,后来大家只把“悬索桥”和“斜拉桥”这一类型的桥梁,才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桥梁。
虽然真要说起来的话,这项技术也不是现代才有,“悬索桥”自古有之。尤其是咱们国家,“基建狂魔”的称谓可不是后世的中国专属,咱们的老祖宗在这方面同样不承多让。特别是在桥梁方面,在曾经的岁月,咱们国家的造桥技术不知道领先世界多少年。
像“赵州桥”这种经典的拱桥技术咱们就不用吹了,随便举几个其他例子,让大家看看咱们的老祖宗有多牛。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我军”长征时候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座“泸定桥”是什么类型的桥梁呢?那当然也是传统意义上的“悬索桥”。那么这座桥是什么时候建好的呢?大概在清代康熙年间就已经建成。
再比如世界上第一座跨海大桥在哪个国家呢?那是咱们国家泉州的“洛阳桥”,这座桥在宋代就已经建成,并且到现在还能使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座桥采用了一种叫做“种砺固基”的技术,也就说在桥基上种殖牡蛎。由于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我们的老祖宗就是用这样一种方式来确保基础稳固。
而这种用生物学的原理运用到建筑工程中,这是世界首例,并且这样的奇思妙想大概也只有咱们中国人才想得出来。
当然喽,老祖宗的荣光不代表咱们现在的荣光,老祖宗牛逼不代表我们这个时候牛逼。就现代桥梁技术来说,尤其是目前这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必须承认咱们国家还是比较落后的。
李华勇还是那个观念,中国建筑在这个年代落后,那绝不是什么理念上的落后,差距主要还是在新材料的掌握和新技术的运用方面。
就拿造桥来说,咱们国家现在还造不出现代化的“悬索桥”和“斜拉桥”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早在30年代就能建造类似的桥梁。
是差在什么思想或理念上吗?不是的,现代“悬索桥”的思路其实和泸定桥没什么两样,两者是一样的思路和原理。这个年代咱们和西方的差距,主要还是差在那些实实在在的基础技术上面。
比方说建这座桥需要用到的钢材,大家完全可以想象,斜拉桥上需要运用的钢筋当然不是普通钢材能不,这需要极高的抗拉强度,而这种钢材咱们国家目前还生产不出来,材料都造不出来的话,那修桥当然就无从谈起。8)
第三一六章 卡门涡街()
猜测到钱教授等人现在手头在做的,很可能就是南浦大桥的课题攻关,李华勇打定主意在这个项目上一定要掺合一杠子。
李华勇的想法当然十分正常,这年头“金桥银路”的说法可不是白叫的,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干桥梁的包工头那也一定不是个好包工头。这辈子既然选择这样一条发展道路,那么桥梁领域,李华勇是想方设法都要进入。
只可惜他以前一直没有碰到类似的项目,甚至没有像样的机会,毕竟他以前都是在跟着华建九局在混,而华夏建总虽然在民建领域算是在国内执牛耳,但是在路桥,尤其是桥梁领域,他们的底蕴和实力还是要差点。
业内众所周知咱们国家两支桥梁建设的王牌军,一个是中铁的大桥局,另外一个则算是中交的二航局,重生到现在,李华勇还没有跟这样一些同行产生交结。现在难得碰到这样一个机会,李华勇当然不想放过。
必须指出的是,李华勇这时候并没想过要把这个项目揽下来自己来做,先不说这个想法不切实际,就算把这个活交给他,以他现在手头那点资源,他也没有那个实力和底蕴。所谓“掺合一杠子”的意思就是:想办法在这样一个项目中刷点存在感,认识一些人,最好能交上一些朋友,为自己进入这个领域做好准备。
就是带着这样一种目的,李华勇和人家钱正英教授聊开了。
“钱教授,这到底是一座怎么样的桥要搞得那么郑重其事,又是课题攻关,还是什么各大高校联合攻关,有必要搞得这么夸张吗?”
“呵呵,这次我们市里是准备采用新技术修一座国内还没修过的桥,准备采用悬。。。小李这样跟你说吧,这次准备修的桥,江里面是不准备修桥墩的,就在江的两岸修两个大桥墩,然后整个桥体就用那种强度很高的钢索把它拉住,你可以想一下,这种类型的桥梁对技术要求当然是比较高的,并且我们准备修的这座桥还比较长,修好之后它的跨度在世界同类型桥梁中能够排名第3,因此组织联合攻关还是很有必要。”
李华勇心里一乐,他当然能听出来,老钱这是照顾自己“高中生”的身份,因此他的话里一个专业名词都没有,他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在跟自己科普。
“对了您刚才说咱们学校的攻关课题是建筑抗风,难道这么先进的桥也要考虑这个问题吗?”
面对好奇宝宝一样的李华勇,老钱并没有感到不耐烦,与此相反,作为一名真正的研究型学者,他倒是非常愿意对李华勇这样的人科普:
“需要,太需要了,这个。。。。小李,共振你应该是知道的吧?这个你们应该在中学时候学过,不过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共振现象对于一座桥梁来说很重要,这种现象对桥梁的危害极大,世界上就曾经有那么一座桥是被共振振垮的,而我们现在的攻关课题呀,那就是关于这方面的,如何预防共振现象,确保整座大桥安全。”
“呵呵,钱教授说的那座桥,应该是美国的塔科马海峡大桥吧?”
老钱顿时对李华勇刮目相看:“哟,小李你的知识面还挺宽?哈哈,不过想想也正常,你那天既然能驳得人孔博士哑口无言,知道这座桥那太正常了,你说得没错,虽然被共振振垮的桥可能还有很多,但这座应该是最有名的,这座桥的事故现在已经成为近代工程学绕不过去的话题了,这座桥的坍塌也使得空气动力学和共振实验成为了建筑工程学的必修课。比如说我们这个实验室,假如没有这座桥倒塌的话,那没准就没有我这个实验室,哈哈。”
可以说直到现在这个时候,钱教授依然在用科普的语气在和李华勇说话,老钱确保他的话能让一名普通中学生听得懂。他对李华勇的“刮目相看”,那也仅限于“见多识广”层面。
然而在下一刻,当李华勇嘴里冒出一个专业名词,这才让他真正的刮目相看,同时也再次刷新老钱对李华勇的认识。
“是呀,我听说塔科马大桥的倒塌,是因为卡门涡街引起的,啧啧,谁能想到那么漂亮的一个个涡旋,竟然是大桥坍塌的元凶呢。”
“对对对,那个事故是应该和卡门涡街现象有关。。。咦?小李不错嘛,你竟然知道卡门涡街?你,你怎么会知道这个东西?”
这时候不能怪老钱感到惊讶了,如果说李华勇知道塔科马大桥的倒塌,包括他那天和孔大博士的辩论,李华勇展现出来的东西毕竟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只会让人觉他这人见多识广,知识面宽。
然而“卡门涡街”却不一样,这是真正的专业知识,甚至是比较深的专业知识,可以说除了相关专业,就算大多数本科生听过这个名词,那也仅限于科普层面,了解它的原理那必须是硕士以上。
李华勇这时也感觉有点装过了头,不好回老钱的话,急中生智之下:
“这个,我听说这种现象是冯。卡门发现的,所以称为“卡门涡街”,而这个冯。卡门先生不就是咱们国家钱学森先生的导师吗,所以我就。。。。。。”
“哈哈没错没错,冯。卡门的确是钱学森钱老的导师。。。。。”
听到这里老钱释然了。“卡门涡街”是什么东西呢?这是一种物理现象,一种空气动力学或者流体力学领域的一种物理现象。这种现象是钱学森先生的导师冯。卡门发现的,所以被称为“卡门涡街”。而因为钱学森先生的缘故,让很多普通人都知道冯。卡门这号人,毕竟“这家伙一个人就可以顶五个师”这话就是出自此人之口。
所以说八卦有的时候真是好东西呀,李华勇想要解释自己为什么知道“卡门涡街”,他只要用上如此拐弯抹角的八卦,很快就让老钱释然。
老钱“释然”以后,两人的交流自然就更顺畅一点。虽然这个“顺畅”只是李华勇自己这样认为,人老钱心里怎么想李华勇可不知道。
不过李华勇本来就是抱着“套近乎”的态度在和老钱聊相关话题的,他尽量往大桥上扯,人老钱说话累不累他现在可管不了。
不过很快的,李华勇发现一个机会了,就是这样在和老钱的闲聊中,他找到一个插手这个项目的机会。
问题还是要从美国倒塌的那座塔科马海峡大桥说起。
“你说什么!卡门涡街就是塔科马大桥倒塌的元凶?这在国外已经有了定论?真的,真的已经有了定论?”
钱正英教授在说这话的时候,他神情激动的看着李华勇。
而李华勇同样表情诧异的看着老钱。
这时候李华勇心里暗暗吐槽,他心说不会吧?老钱好歹也是未来的工程院院士,他难道连这个也不知道?这个在工程界不是常识吗?连自己不是专研这个方向的人都了解的一清二楚。难道自己有碰到一个像孔大博士那样的伪院士?
可是以自己前世对老钱的了解,他好像也不是那样的人啊?
就在李华勇有点凌乱的时候,他重新梳理一下思路,尤其他重新回忆起美国塔科马海峡大桥这个工程界的经典案例,他慢慢明白过来,想通一些事情。而等他想通之后,李华勇嘴角露出一丝笑容。
没错,美国塔科马海峡大桥虽然在1940年就已经倒塌,距离现在已经有40多年,后来大家也知道,这座大桥倒塌的原因是因为共振现象,卡门涡街算是元凶,这在后世的工程界已经形成共识。
然而人类完全搞清楚这件事情,那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了,科学家们为了完全破解这个问题,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这个时间有多长呢?整整40多年时间,并且这个研究还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这座大桥倒塌之日开始算起,尤其是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围绕塔科马海峡大桥风毁事故的原因,工程界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与试验研究。
当时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塔科马桥的振动与机翼的颤振类同,是一种风致扭转发散振动;另一种观点认为塔科马桥的主梁是型断面,存在明显的涡流脱落,因此是一种涡激共振。
二种观点互相争论,这一争论就是将近20年时间,这20年也被认为是研究的第一阶段。也就说到这个时候,大家已经认识到“共振”的危害,但到底是那种形式的“共振”,人类还不清楚。
直到1969年,科学家斯坎伦()提出了钝体断面的分离流颤振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塔科马桥的风毁机理,并由此奠定了桥梁颤振分析的理论基础,大家才慢慢形成共识。
请注意,在这个时候大家仅仅是形成共识,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大家是沿着这条道路继续研究,直到80年代,也就是最近几年,国外才完全搞清其中的基理。
考虑到目前国内的现状,老钱他们的研究要比国外稍微落后几年,这种事当然是非常正常的。
想通这些之后李华勇心里笑了。“金手指”啊,自己貌似又有一次开金手指的机会了。同时李华勇心里也有些好笑,为什么自己的金手指总显得有点特别呢?好像很少有穿越前辈像自己这样开金手指啊。
“但不管怎么说,自己开的金手指,貌似逼格还是很高的。”
李华勇带点沾沾自喜的想道。
第三一七章 越洋电话()
济同大学招待所,林凯时而兴致勃勃,时而一脸不耐烦,听着李华勇和他姐打电话。
“。。。喂,莲花,你现在在哪呢?。。。什么?哦,已经到了比利时了?那咱们的计划进行得怎么样啊?。。。。。。啊!不要脸,什么我不要脸?。。。。。。呵呵,行行行,你姐制定的计划就你姐制定的计划。。。。。。嗯,嗯嗯,顺利就好。。。。。。哦?还有惊喜,什么惊喜说来听听。。。。哦,。这个呀,莲花我跟你说,我觉得咱们现在对待订单还是谨慎点好,最好抱着宁缺毋滥的态度来接,莲花你觉得呢?”
“。。。。。。对对对,你要记住咱们现在主要就是扬名,卖货倒是其次,既要让整个市场知道有这种来自神秘东方的极品大理石,又要告诉大家这种东西储量稀少,数量不多,设法营造出一种货源紧张的假象,这样才是对我们最有利的嘛。所以我建议普通的订单咱们不接,要接就接那种成品订单,由我们来帮他加工,走私人定制路线,这样我们才有钱赚嘛。就像前面那张来自中东的订单一样,我们的货卖得不算贵吧?现在市场上最贵的大理石要卖到500多而我们才卖400,那当然就只好再收他们400美金一平米的加工费啦。。。。。。”
“。。。。。。呵呵你说什么?奸商?我这怎么能叫奸商,我这明明是很普通的饥饿营销好不好。并且莲花你别忘了,我们现在可是债台高筑,借了好几个亿呢,你都不知道我现在压力有多大,不从这里多赚点那怎么能行。。。。。。”
“。。。。。。哦,你问我现在在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