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时空门-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香港上流社会一个常态,不同圈子里的人想要搭上关系,需要一名中间人搭桥,而陆景天既然肯为对方做引荐人,想必他们两人的关系不一般。
果不其然,双方按照宾客礼仪坐下来后,陆景天就开门见山说起了他与李毅夫之间的关系。原来在五十年代陆景天举家搬到香港时,就在李毅夫的船厂打工。
在船厂打工期间,陆景天头脑灵活,业务能力也强,为李氏船厂拉来了很多的订单,而这笔订单对刚刚起步的李氏船厂来说可谓的救命的稻草。
就这样,陆景天受到李毅夫赏识,短短几年就被提拔为香江船厂总经理。
六十年初,陆景天见RB电视机业在国际上蓬勃发展,而当时香港有钱的居民买的都是RB牌子的电视机,香港没有自己的电视产业,于是陆景天有了自己创业的念头。
后面就不需多说了,陆景天与他的东家好聚好散,离开船厂后就创立了陆氏电子。一年后,香港有了自己的黑白电视机——香江电视机。他的前东家李氏船厂,也是陆氏电子的第一个客户,后来更成了儿女亲家。
李陆两家的关系匪浅,这是陆景天这次愿意做中间人的原因。
至于李氏船厂就更不要说了,李氏船厂的全称叫香港李氏造船厂,李家是香港的老牌坐地户,李毅夫被人称为船李。
李氏船厂也不是一开始就造船的,早先叫李氏修船厂。熟知香港历史的人都知道,香港最初是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早先香港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打鱼业。
出海打鱼自然就得有船,于是香港的船舶制造业很自然的就发展了起来。
造船厂有了,还得有修船的行业,因为船是要定期维护和修理的,于是香港的修船业与造船业开始了同步发展。李家就是从修船起家再发展到造船的。
香港早先渔船制造很长时间来都一直被英国人垄断,外人根本没有机会染指,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本地人才有了机会染指造船业。
说起造船,就不得不说修船,跟世界所有国家一样,早先的打渔船都是木船,而木船的修理是非常辛苦的活计,那些高高在上的英国白人哪里肯放下身段去做这种又脏又累收入又少活计,于是修船这一行当自然也就落在了本地人的头上。
李氏造船厂是由原来的香江造船厂和李氏修船厂合并而来。香江造船厂的东家是名标准的英国白人。
二战时期,日军侵略香港,船东带着自己的家人跑了。很可惜刚刚出海没两天,就被日军潜艇发射的鱼雷给击沉了,造船厂成了无主工厂。
战争结束后,英国人想把香港造船厂重新运作起来,就向英国本土求救。
但那时的英国在战争期间被德国的飞机炸得厉害,英伦三岛上到处都是废墟,自己都顾不过来呢,哪里有余力去管殖民地上一个造船厂,而且还是小得不能再小的造船厂。
得不到本土的技术支援怎么办?干脆卖了吧。港府里有人提出了建议。
可卖给谁呢?日军占领香港后,把造船厂破坏得不成样子,与其说是船厂,还不如说是废墟。谁愿意接手这么一个烂摊子?没人接手。就这样放置了四年。
在船厂放置的四年时间里,北方发生了巨变,共得了天下,国被迫迁到了宝岛。香港的英国人人心惶惶,担心有一天北方会武力收复香港。又是一阵鸡飞狗跳,不少英国人准备跑路。
下面的在准备跑路,可英国上层且不愿意放弃这块东方明珠,为了能够继续维持自己在香港的殖民统治,英国政府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外交力量与****交涉;一方面处于殖民统治的考虑,开始对香港民众进行政策上的安抚,允许本地人可以进入以前只有英国人才能涉足的行业,而香江造船厂也在这个范围之内。
英国人是这么考虑的,既然这么多年了都没有人愿意接手,还不如干脆交给当地人算了,他们接手之后如果没有起色,那是他们自己的事;可一旦发展良好,他们会更加的倒向港英政府。因为北方反对私有化,香港支持私有化。
那时刚过40的李毅夫从事修船行业多年,港府的这一政策刚一公布,就感到自己的机会来了,由于当时香港人心惶惶,生怕大陆打过来,最后还是落得个一无所有,因此没有人对港府的政策感冒。
家人非常担心,但李毅夫还是决定冒险,他当时对家人是这么说的:“不接手,跟其他人一起跑路,我们又能去哪里呢?都是白人的地方,那有我们的容身之地,到了陌生的地方我们又能干什么呢?继续修船,那都是铁船,人家才不要我们呢。只能留下,只能接手,李家才会有未来。至于说北方,我感觉应该不会打过来,不要问我为什么,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有这种感觉。现在是决定李家命运的时刻,是赌一把的时候了。”
于是李毅夫来到了港府,以比大白菜还低的价格接手了香江造船厂,没人接手当然就低了,再加上当时的环境,整个过程不要太容易。
结果不用说了,最后两国政府达成和解,北方不进攻香港,李毅夫身价倍增,开启了一代香江船王的传奇一生。
说起香港船王,很多人都会说香港的船王是包玉刚,可在李怡炫眼里,包玉刚只是负责运货的海上搬运工,真正的香港船王才是眼前这位,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用他单薄的臂膀撑起了香港唯一的造船工业,虽然他的船厂很小,只能生产捕渔船。
别看船厂小的可怜,但他的占地是一点都不小,要知道当初哪位船厂主人,在新界可是买下了很大的一片土地,这片土地超过了22平方公里,现在可都归了李毅夫。
那片地方李怡炫去过,李超人告诉他,别看这地方偏僻荒凉,人也不见几个,可一旦开发起来,李毅夫立马成为香港最大的地王。
李超人是盖房子的,三句话自然离不开他的老本行,这么大片地方他自然会想如何在这上面开发地产。
可李怡炫就不同了,超过22平方公里的土地,再把造船厂和修船厂的占地面积算上,再把周围的两个小渔村搬迁,好好规划一下,就是第二个舟山或者大连造船厂啊,西北边的延伸部分哪里如果再填海造陆一下,海那边的那个岛屿与这里连成一片,不要说一个造船船,再加一个钢铁城都能放得下。
想想新加坡是怎么发展的?一个撮尔小国,国土面积只有香港的三分二多一点,但人家不但建了个特大型的造船厂,还建了好几座石油化工城。不是化工厂而是化工城啊,而且还是好几座。
虽然没法和美国的艾弗森和英国的壳牌相比,但新加坡的石油化工行业并不比国内的三桶油任何一家差。再加上坐拥马六甲海峡的地利之便,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坦。
反观香港,搞得什么玩意。大家都在填海造陆,人家填海是造工厂,你填海是搞房地产。
搞工厂,先前发展缓慢,但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金融和房地产,先期非常红火,可没有工业作为支撑,终将是镜中花水中月。白白浪费了上天赐予的优良港口。
跟李超人看得时候,李怡炫就想过,像新加坡那样建个石油化工城肯定是不行,但要建个特大型的造船厂这片地是足够了,海上延伸的部位再填一下,与那座岛屿连接起来,还可以再建一座大型钢厂。
造船离不开钢,丛观世界船厂跟钢厂在位置上都挨得很近,钢厂出来的钢被直接拉到船厂,这样就可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世界各国都概莫如是。
作为时空穿越者,知晓未来的他自然知道这片地在21世纪有多么的值钱,有点羡慕李毅夫手中的这块地。
没想到这位正主今天登门来了,不知道对方有什么事情?难道他想卖掉船厂移居加拿大?
不可能,李怡炫摇了摇头,他记得在八十年代的时候,香江船厂接到了很多来自大陆的订单,很是兴旺了一时期,李毅夫没有理由现在卖掉它。
既然不卖,那又为何而来呢,两家公司又能产生什么交集?
等等,李怡炫想到了什么,造船除了要有钢以外,还有一项最不可或缺的东西,而这东西肯定就与德玛吉有关了。
什么东西?当然是推进系统了,现在早已不是当年的风帆木船的时代,钢铁造的渔船才是现代的主流,要造钢铁渔船,自然就离不开船用内燃机,难道他是为这个而来?
可这么一想也觉得不对,早在六十年代,他们就已经实现了钢铁渔船的制造,发动机用的基本上是RB的三菱发动机,按理说李毅夫是不缺发动机的来源,那今天是有什么事呢?
与李毅夫握手的瞬间,李怡炫想了很多,可都没有想出个头绪,请大家坐下后就没有说话,静静地等着对方的发言。
他相信对方肯定有事,而且事还不小。
第210章 谋划将来()
陆景天说完后,坐在他旁边的李毅夫开口了,“李老板,我这次冒昧来访,是有事相求的。”
正题来了,李怡炫做了个请的手势,“李老请说。能帮的我一定帮。”
李毅夫苦笑道:“我也是没招了才来了,如果连你也帮不了我,香港就没有人帮得了我了。”
“什么困难会让你这么难?”
李毅夫说道:“是发动机的问题,早先我们船厂的发动机都是买RB三菱公司的,前些日子三菱发函给我,他们将停止向我们供货。”
还真是发动机出了问题,但李怡炫并没有急着表态说,没关系,你的发动机我包了。而是对李毅夫说道:“能生产船用发动机企业并不止三菱公司一家,他不提供换其他公司啊。像英国的RR,意大利的斯太尔、德国的MUT、RB的铃木都在制造船用发动机。”
李毅夫苦笑道:“英国RR的船用发动机技术太老了,油耗太高,石油危机以前还能凑合,石油危机一来,这种高油耗的发动机没人愿意要了,用了也没人会买,渔民需要节油型发动机。目前能提供节油型发动机只有三菱公司和德国的MUT公司。至于斯太尔公司,生产的节油型发动机可靠性不高经常出故障,没人愿意使用。MUT节油效率不理想,而且价格也太高,因此市面上渔船用发动机基本上都用三菱的。”
怪不得,李怡炫问道:“知道三菱公司不提供发动机给你的原因吗?”
这时候陆景天插话道:“三菱公司不给发动机的原因,是李老板与RB的造船公司是竞争关系。”
“没错,这就三菱不给我们的原因,”李毅夫点头道:“这种竞争关系从我接手船厂的那一天开始,就与RB的船厂处于竞争关系,一直到现在。”
“那他以前为什么愿意提供给你。”
李毅夫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起了他接手船厂后的事情,”我刚接手船厂时,整座船厂被鬼子破坏得一干二净,到处都是废墟,到处都是残墙破瓦,工厂里长满了齐腰高的野草,是鼠蛇横行。鬼子没来以前,造船厂是能生产铁船的,现在工厂被破坏成这样,船厂原先的工人是死的死、逃的逃,造铁船是痴人说梦。
于是我决定先造木船,等有了钱以后再造铁船。那时候铁船虽好,可价格也高啊!刚刚经过战乱的香港渔民又怎么买得起,木船虽然没铁船好用,但胜在价格便宜,没过几年就恢复并走入了正轨。
六十年代初,香港的渔民开始换铁船,木船没有了市场,于是我向渣打银行贷了一笔款子,对船厂进行升级开始造铁船,最开始我们选用的是英国的发动机和荷兰欧泰华公司的船用变速箱。
73年石油危机爆发,船厂整整两年没有卖掉哪怕一条船,那时我们唯一能依靠的就是给渔船做保养和维修。就在这个时候,三菱公司来了,向我们推销一种新型发动机,说这发动机很省油。
船厂的经营非常的惨淡,已经没有别的路了,我决定试试。我跑遍了香港所有的渔村,没有一家愿意买船,于是我就把目光放到了马来西亚。
我去了三个月,拉到了二十条船的订单。哦,顺便说一下,当时的马来西亚的造船厂生产还是木船,铁船那是RB人的市场,其实整个南洋的铁船都是RB人的市场,我的出现对RB的船厂造成了冲击,竞争在所难免。”
李怡炫才不相信李毅夫接手船厂后只接香港的订单,南洋的订单肯定也在接,否则船厂将近两千名员工又怎么养活?应该就是哪个时候就与RB船厂企业杠上了吧?
结合他所知道的历史,那时候三菱公司找上门来,应该是他自二战后初次涉及渔船动力市场,而且卖得不是很理想,为了打开局面,所以就找上了李毅夫。
至于后来为什么又不供应了,还用问吗,肯定是RB船厂的施压,让三菱不得不妥协,加上这时候的三菱早已不是当初,仗着他生产的船用发动机经济性能良好,在整个东南亚形成了垄断之势,无需在看李毅夫的脸色了,RB船厂再这么一闹……悲剧了。
“李先生,你的情况我已经了解了,船用发动机没问题,多大功率的、几台?”
李毅夫楞了一下,怀疑的说道:“李老板,我要的是船用发动机,不是航空发动机,你真有?”
“我当然有了,德玛吉不光做航空发动机,船用发动机我们也做,说吧几台,多大功率的?”
“先来二十台吧,一百六十马力。”
“小船啊,”李怡炫笑了,眼睛似笑非笑的看着对方,“我现在就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你现在交钱就能提货,不过不是活塞发动机,而是四角转子发动机,你要不要?”
“这转子发动机不是给飞机用的吗?”陆景天嘀咕了一句。
李怡炫眼睛看着陆景天,说道:“这是多用途发动机,飞机能用、汽车能用、船……也能用。不但经济省油,还很皮实,装上喷水推进器,能让你的船飞起来。这种功率的发动机到目前为止,我公司已经卖出了1500多台,客户反应良好。”
两人被李怡炫的话给镇住了,四角转子发动机在香港可谓是如雷贯耳,香港的报纸都报道了无数遍,号称是香港的第一款航空发动机,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款发动机居然这么牛。不但能用于飞机,船舶、汽车都可以。
————————
等两人走后,李怡炫问秘书程霞道:“李毅夫这人你怎么看?”
程霞想了刚才的会面场景,“他被你吓倒了。”
“哦,怎么说?”李怡炫来了兴趣。
“他应该不是在忽悠你,李毅夫的船厂我关注过一段时间,三菱公司的确不再向他提供发动机了,其他公司生产的船用发动机在性能和经济性上,都并不让他满意,没有三菱公司提供的发动机,他与RB船厂竞争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他来找我们想来是想碰碰运气,结果他没有料到,你不但有,还能提供现货,一下就把他给镇住了。”
李怡炫呼了口气,他今天发现自己忽略了一个市场,那就是船舶动力市场,一直以来他主要心思都放在航空发动机上,船舶发动机根本就没有留心,若不是李毅夫今天过来,说不定他会一直忽略这块大市场。
船舶发动机一般使用的是柴油活塞发动机,因热效率高、经济性好、起动容易、对各类船舶有很大适应性,问世以后很快就被用作船舶推进动力。
用转子发动机作为船舶推进动力的极少,历史上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