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苏联-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5月9日开始,纳粹德国正式从地图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2个占领区——一个是由英美法联军占领的下萨克森西部地区,以不莱梅为中心,面积只有德国全国的4%。而其余的96%德国国土则由苏联红军所控制,包含了德国除不莱梅以外的所有大城市和工业区。
自从停战条约签订开始,苏联和西方盟军之间就轴心国领土分配的事宜展开了接触和磋商,英国首相丘吉尔更希望苏联能撤出法国东南部地区和德国莱茵河以西地区,让法国拿回自己在蓝色海岸和普罗旺斯地区的领土,并且让英美法都在德国拥有自己的占领区。
斯大林当然不肯接受这样的条件,苏联红军辛辛苦苦打下了这么多的地方,消灭了纳粹德军六百多个师(占纳粹德军85%以上的兵力),自然要取得更多的报酬。
西方盟军只消灭了区区一百多个师,趁纳粹德国与苏联火并之际在后面摘桃子,摘完桃子还要求从苏联手上拿更多,这样得寸进尺的买卖斯大林怎么能答应呢?
苏联方面提出的建议就公平多了,只要求西方同盟国撤出德国不莱梅一带地区,苏军同时撤出法国蓝色海岸和普罗旺斯地区,让出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以换取苏联在整个德国的控制权,同时也让法国拿回所有国土,保全国领土的完整。
法国对苏联提出的条件大感满意,但丘吉尔却担心苏联得到完整的德国之后会如虎添翼,所以想方设法地试图让苏联做出让步。
丘吉尔甚至还提出了进攻苏联的计划,趁苏联在欧洲没站稳脚跟,对苏联占领的中欧、东欧地区发起一场突如其来的攻势,以达到从苏联口中夺食,将中东欧国家纳入西方阵营的目的。
但当时,苏联红军部署在欧洲的兵力已经远远超过了英美联军的总和,而且苏军的装备并不落后,坦克技术更是比英美先进了一代。
丘吉尔并不是不知道这些事实,所以他并没有期望能消灭苏联政权,只要能达到“解放波兰”,扶持波兰流亡政府重新上台,并且“解放”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家,将苏联势力范围移出东欧的目的就行。
当该计划移交到英国军方高层手上的时候,立马就遭到了英国陆军参谋委员会的一直反对,英国陆军总长艾伦·布鲁克在日记中写道:“这个计划想当然尔是异想天开的,而成功的概率相当不可能。从现在起俄罗斯无庸置疑的在欧洲可说是拥有绝对的力量。”
美国总统罗斯福听了丘吉尔的打算之后,甚至还说这是胡闹,认为丘吉尔是在和他开玩笑,因为美国也不认为他们有反攻苏联的实力。
几个月后,同盟国在柏林举行胜利阅兵时,英美两国才彻底被苏联展现出的军事实力所折服,放弃了与苏联对抗的打算,并且暗自庆幸自己对苏联作出了让步。
在阅兵仪式上,当苏联的IS…3坦克、T…54坦克驶过阅兵场的时候,在场的所有同盟国将领都感受到苏维埃坦克洪流的实力,这两款坦克在装甲、防护和机动力上都已经处于世界第一流的位置,甚至比英美同期的坦克先进一代。
紧接着,天空上飞过的拉…9、米格…9战斗机(和历史不同,这个米格…9使用的是苏联自主研发的留里卡AL…1离心式喷气引擎)更是让同盟国领导大开眼界,其展现出的飞机技术并不比同盟国落后多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苏联红军的强大实力,确实把英美两国给折服了下来,使他们放弃了发起对苏战争的计划,并且在轴心国领土分配的问题上对苏联作出了让步。
最终,苏联如愿以偿地将整个德国,以及挪威、丹麦、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等国家纳入了势力范围,并且在意大利北部地区(罗马以北)成立了亲苏的意大利社会主义共和国。
除此之外,苏联还从罗马尼亚手上得到了比萨拉比亚地区,从匈牙利手上得到了喀尔巴阡—鲁塞尼亚地区,从德国手上取得了东普鲁士地区,还从波兰手上收回了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和东立陶宛地区。
但波兰也是同盟国成员之一,苏联从波兰手上夺得领土的同时也要从德国划出波美拉尼亚、西普鲁士、波森和西里西亚地区作为对波兰的赔偿。
此后德国和波兰两国以奥德河…尼斯河线为国界,波兰因此得到了约十一万平方公里、资源丰富、发展较好的德国领土,而苏联也得以从波兰手中收复了多年前被波兰从基辅罗斯手上侵占而来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
343 战后的麻烦事()
战争结束后,曼图洛夫手上的工作就多了起来。
作为分管工业和建设事务的副总理,他被委任为“拆迁委员会”主席,负责轴心国占领区的工业拆迁和技术转移工作。
本来,斯大林是打算把德国境内所有的工业设备都拆除干净,统统搬到苏联恢复生产,但这样一来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会对社会主义德国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
考虑到历史上苏联大规模拆迁所造成的后果,曼图洛夫向斯大林提出了“以技术为主”的工业转移方针。
按照他的设想,苏联在德国的工作应该以转移技术文件和技术人员为主,而前期的工业的拆迁规模也不宜过大,只需要带走部分设备作为样本,供苏联技术人员研发参考使用就可以,剩余的东西就留给社会主义德国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资本。
而德国对苏联的战争赔偿则以工业产品的形式来偿还,这样不但不会对未来社会主义德国的发展带来过分严重的损害,而且还能刺激他们的工业经济发展,同时可以提高苏联的物资供应量,也能增加德国对于苏联的经济依赖,做到双赢的局面。
经过一番的商讨后,曼图洛夫的提议最终得到政治局的采纳,“拆迁委员会”也因此更名为“工业技术转移委员会”,开始对德国的工业技术进行转移工作。
工业技术转移委员会的工作并不多,因为从苏军进入巴伐利亚开始,相关的部门就已经开始把德国各大企业的技术文件转移到苏联,并且以威逼利诱的手段挖走了苏占区里的德国技术专家。
在战争结束后,德国各大工业企业的技术文件基本上已经被苏联人员带走,德国技术专家也在苏联内务部、国家安全部的威逼利诱之下转移到苏联工作,只有一小部分还留在德国,或者逃到了荷兰、比利时的英美占领区里。
剩下来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技术含量不太高的技术文件,还有一些不太重要,或者知识水平不太高的专家。这些文件和专家苏联都不太需要,绝大部分都留在了德国,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德国政府的工业发展之用。
如此一来,曼图洛夫这个委员会的工作就只剩下工业设备拆迁了,但由于他们只需要拆走部分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设备作为研究样本之用,所以工作量还不算大,谁都能应付得来。
不过,曼图洛夫的工作并不止这些,作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他还需要参与联共(布)第19次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
精通苏联历史的大大们可能会问我,苏共19大不是在1952年召开的吗?没错,在历史上是的,但在这个世界里,因为战争的提前结束,斯大林不得不遵守苏共代表大会五年一届的惯例,在1939年联共(布)18大之后的第5年(1944年)召开第19大代表大会。
作为苏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曼图洛夫手上的工作并不少。他需要对下一届苏共中央委员会正式委员和候补委员的人选进行考察,作为中央书记的他,又要出席多场中央书记处会议,就第19次代表大会的详情,以及会议上即将提出的决策、决议进行商讨。
这些事情虽然多,但还不算麻烦。最麻烦的事情还是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人选的考察和任命工作。
1944年5月10日,也就是德国投降后的第二天,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兼中央书记处书记亚历山大·谢尔巴科夫在一场庆祝卫国战争胜利的酒会上喝了过量的酒精饮料,导致心脏衰竭,最终不治。
事实上,谢尔巴科夫一直以来都有酗酒的坏习惯,使他本人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5月10日胜利酒会的时候,喝的酒量更是平时的两三倍,结果他本来就不怎么健康,不怎么年轻(43岁)的身体最终不支。
谢尔巴科夫去世后,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苏共中央国际联络部长和一个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位置就空了出来。
对于接任的人选,苏共高层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人选,因为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兼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位置实在是太吸引人,每一股政治势力都希望放自己的人上去。
目前来说,最有能力竞争这个位置的人选有两个,一个是莫斯科市委第二书记卡蒂娅·曼图洛娃(伏罗希洛娃),第二个就是莫斯科市苏维埃行政委员会主席格奥尔基·波波夫。
按照惯例,苏联的市委第一书记通常由本市的市委第二书记接任,如果第二书记不上去的话,就从外面的州份/加盟共和国调人过来。
因为莫斯科是苏联首都的缘故,其市委第一书记的地位甚至比一些州委书记、加盟国书记还要高,所以从加盟共和国书记接任莫斯科市委书记其实也是一种升迁。
在历史上,赫鲁晓夫就是从在1949年从乌克兰共和国党委第一书记的位置升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兼中央书记处书记,这样他才有了竞逐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机会。
否则的话,无论他这个乌克兰党委第一书记当得多好,只要他没有当上中央书记处书记,那也是没有竞逐苏共第一书记的机会的。
如果接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的人选是由本市产生的话,那作为第二书记的卡蒂娅机会就比较大,也有可能会由市苏维埃行政委员会主席格奥尔基·波波夫接任。
但如果从外面调人过来的话,那就有很多可能性了,一般现任重要州份/加盟共和国的第一把手都有机会当上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只要当上这个位置,同时兼任中央书记处书记,那就能进入苏共高层决策机构当中。
在曼图洛夫看来,让卡蒂娅当上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兼任中央书记处书记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毕竟她是自己的女人,在政治上比任何人还要可靠,比任何人都值得信任,而且她在莫斯科市发展的规划设想比较有前瞻性,熟悉莫斯科的情况。
在但她的短板也很明显,今年才30岁的她,工作经验没人家丰富,党龄、年龄都没人家强,如果只当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估计还是可以的,但同时兼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话,就有点争议了(虽然安德烈耶夫和曼图洛夫当上中央书记的时候都比她年轻)。
相比之下,莫斯科市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主席格奥尔基·波波夫的工作经验就丰富得多,在莫斯科工作的时间更长,对莫斯科的了解和认知也比卡蒂娅还要深,但他在自己位置上的表现并不突出,而且按照惯例,很少会有市苏维埃主席升任第一书记的情况出现。
344 苏共19大()
1944年10月5日,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19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
参加会议的代表人数达到1359人,其中1192人有投票决策权,剩余的167人只能旁听,无法参加投票。
除了苏联本国的代表外,德国、北意大利、希腊、挪威、蒙古、丹麦、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阿尔巴尼亚等国的共产党也派出了代表出席这场第一社会主义大国的代表性会议,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会议召开时,苏德战争已经结束,整个中欧、东欧、东南欧,还有大半个北欧都已经被苏联解放,成立社会主义政权是迟早的事情。
苏联在战争中展现出来的强大国力,增添了全世界的共产党员的革命信心,使他们相信建设社会主义国度会让国家变得强大起来。
和上次一样,大会前期的项目都是以发表报告为主,首先由苏共中央第二书记日丹诺夫发表了联共(布)工作报告,然后是中央审计委员会主席弗拉基米尔斯基发表中央审计委员会工作报告。这些报告的内容没啥新意,报告里提到的内容都在大家的预料之内。
接着,国家计委主席沃兹涅先斯基又发表了第四个五年计划。
和历史上不同,因为苏联的钢产量、煤炭产量和石油产量都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缘故,这次的第四个五年计划并没有把冶金和燃料工业列入重点发展项目,而是把轻工业、食品工业、机械制造业、机床制造业和农业列为五年计划的发展重点。
这几个行业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绝大部分人民吃的,用的,都是轻工业和农业的产品,而发展轻工业,实现农业机械化就需要有机床设备和农业机械,所以机械制造业和机床设备制造业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被列入了发展重点。
持续三年的战争,并没有对苏联的经济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受到战火波及的地区以西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还有西白俄罗斯为主。
在这些地区受到战火破坏的同时,苏联后方的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伏尔加河沿岸地区都在蓬勃发展,一座又一座的军事工业、重工业设施在苏联后方立地而起。
因为战争的缘故,苏联全国的钢铁、煤炭、油料和军需品(包括加工食品和红军的被服)等战争物资产量不断提升,带动了这些行业及其配套行业的发展。
苏联的GDP也因此从1940年的5000亿美元升至1944年的6400亿美元,虽然整张速度和总量都不如大洋彼岸的美国,但这样的局面,至少比历史上的苏联还要好了不少。
不过,战争也给苏联带来了不少劳动力损失,超过一千万苏联人死于战争(虽然当中有不少是波罗的海三国、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的平民或反苏维埃武装分子),导致战后苏联出现了劳动力紧缺的问题。
幸好,因为苏联伤亡比历史上少一倍的缘故,苏联的劳动力缺失情况并不算太严重,暂时还能够接受。
事实上,这场战争带给苏联的,除了破坏以外,还有发展的契机。因为战争的爆发,苏联本国的军事工业及其配套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而在苏联接收德国和北意大利的工业体系后,更得到了德国和意大利的工业技术和先进设备。
这些从德国和意大利得来的技术设备,正好弥补了苏联在精细加工、冶金技术和机床、电器生产上的技术短板。
在得到这些技术后,苏联相关企业部门都已经展开了相关的技术学习工作。部分企业甚至已经开始“学以致用”,利用从轴心国企业得来的技术改良现有的产品,以提升自家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有的工厂甚至还开始设立“山寨”生产线,使用从德国/意大利搬来的设备,应用德国/意大利的生产技术来生产“高仿真度”的工业产品,使苏联的工业生产水平在短期内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第四个五年计划的公布,引来了全国党代表们的关注,之后5年的地方政府经济工作重点都将会以这个计划为基准,重点发展轻工业、食品工业、机械制造业、机床制造业和农业,加强推动农业机械化和工业技术高精化。
五年计划公布完成后,斯大林就上台发表讲话,并且提出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