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6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么学术的增进主要是靠谈来交流。

    这种情况到两晋时期发生了变化。因为那时候门阀垄断了进身之阶,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第一不不需要看工作成绩,第二那时候不用考科举。只要是士家大族子弟,天生就有了当大官的本钱。这样子,自然没有必要关心实际的东西,再加上门阀子弟天生就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所以更不愿意谈论世俗的话题。有关国计民生,自然物理,军事政治等等一概视为降低身份的东西。反而谁要是能“谈“,能把人侃晕,谁就被视为水平高。

    所以那时候是在朝也谈,在野也谈,谁也不管正经事。甚至有州县官一到任就关起门来喝酒清谈,在任数年都不知道本地人口多少,赋税几何的。这在当时被视为“清高脱俗”,以此为荣。大家是要争相仿效的。即使是很久后,还有人不断的仰慕,有“可怜东晋最风流”的诗句。这就是后人所说“清谈误国”的由来。

    清谈还有一位形影不离的兄弟,就是清议。南北朝时期外族对中原的扫荡和军阀混战,摧毁了门阀士族的社会基础。隋唐始创科举,又打破了士家大族对人事的垄断,寒门出身的知识份子可以参政,官员定期要考核,清谈也只好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就是清议了。

    与清谈不同,清议在于论政,针对当时的政治和人物。清议是清谈的孪生兄弟。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总是与政治息息相关,所以谈着谈着,自然就免不了瞻否时事,品评人物。早在汉末,阉宦当道,官场成了买卖场。在野文士无由仕进,又痛恨政局腐败,所以就“匹夫激扬,处士横议”。

    由是可知,清议一开始是在野人士的专利。因为既关心又插不上手,所以就只有“议”。清议当然也不是谁都能议。这些“议员“都是所谓的清流,也就是纯正的文化人。富商大贾再有钱也是没有资格议的,后来甚至不靠科举而登入仕途,或在战场上一刀一枪爬上来的武官,都算不得清流。

    而清议比起清谈,显然进了一大步,它所本的是入世哲学。由于清流士风使然,他们不畏权贵,倡导廉洁正义,揭露贪官污吏。如果晋代时还有不同的学派和学说,那么自宋以后,士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已经高度统一。他们的清议,往往众口同声,其利断金。

    在以名节为重的当时社会文士阶层出身的官僚不论在朝在野,都为其所左右。清议俨然已经成为政治舆论的导向,时事的风向标,让统治者都不得不重视起来,因为它的背后是整个封建官僚的土壤——士大夫阶层。

    当然任何时代都有主流文化和非主流的文化之分。清议在另一方面,赵昺也以为喜欢研究时事不是坏事,但是一旦脱离实际,胡说八道那就成祸事了。因为他们对待政事和人物,总是从道德角度出发。政务的讨论也首先抢占道德至高点,而不注重量化标准。其实这不奇怪,儒家学说本来就是道德哲学,也是他们立身的根本。可清议之风如此盛行,它对国家人民到底有什么帮助,赵昺以为就很难说了。

    就拿大宋的历代皇帝来说,其中不乏有想做些事情的人,但凡想做点改革每每都遇到清议的强大阻力。许多加强国防,改进民生的改革都无法实施。南宋长期偏安江南,北伐一直难以成功,除了皇帝昏庸、朝政腐败的原因外,可以说清流士大夫要负一大半的责任。可以说清议之风成事寡,败事多。

    在赵昺的记忆中,清谈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之时,应该是在明朝。可他觉得当下清谈也有愈演愈烈之势,他觉得自己也没有干什么天怒人怨,伤天害理之事,可反对的声音一直就不断。为此自己也做过反思,他以为自己的一系列改革还是动了一些士人的奶酪,从而遭至他们明里暗里的抵制。

    赵昺最终是不顾朝野舆论,借助军队的力量强行推行,更而激发了他们的‘凶性’。而北伐以来,各种声音是尘嚣日上,连几位丞相都被牵扯其中,被骂为助纣为虐的奸相……

第1180章 矛盾难消() 
清议对于统治者来讲,可以用一句武侠风的话来概括:剑本无所谓正邪,执剑的人才分善恶。清谈的人里面有很多山涛、嵇绍、王导和谢安这样的国之股肱,也有像王衍、殷浩和大量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权贵子弟。但他们偏爱空泛的行政改革,依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格标准来评议朝政,裁量人物。而本身多是词垣台谏、翰林之流,长于奏疏,短于治民、治军,缺乏实际的治国才能,在外交和军事上既无实战经验,也无真知灼见。

    因此历代统治者对于‘清议’多是持反感态度,甚至不惜大开杀戒。仅赵昺知道的就有东汉末年的汉桓帝、汉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唐哀帝李柷在位时,权臣朱温有一次下令大开杀戒,杀了大批当朝的“衣冠清流”名士,将他们的尸首扔进浑浊的黄河;明代甚至动用锦衣卫对付清流们,常常施以廷杖、酷刑;彪悍的满清入主中原以后,不买传统的账,把清流文人狠狠杀了一批。

    但是结果却并却并没有使清议销声匿迹,刀斧酷刑依然无法堵住清流们的嘴。赵昺分析其中的原因其实与统治者有脱不开的干系,帝王们为了控制官僚,言官、御史颇受倚重,于是他们也成了清议影响国策的主要渠道。而本朝更甚,因为太祖誓约中有言‘不杀言官’,这使得他们更肆无忌惮,即使说错了也不能惩处,使得清议盛行,动不动就给皇帝提意见。

    其次,统治者选择了‘士大夫治国’的国策,同时又以科举制度控制士人,使得教育的目的是传播儒家正统思想,捍卫封建礼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读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改变自身命运。也就是说,意识形态方面的权力绝大部分由清流派来掌握。

    再者,历史上历朝都存在着‘权力寻租’现象,而用于寻租的权力一般都是政治和文化的权力,目的是获取政治利益。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小农自给经济,商业长期以来得不到充分发展,经济腐败对社会影响不大,对政府官员的冲击也很小。

    此外,因为清流派成员大多数都是士大夫阶层,间接掌握着科举考试这个重要的工具,进而控制社会的意识形态。所以各个朝代除了皇帝的治统之外,还存在着一个‘道统’,而道统就掌握在士大夫阶层中,成为经常和皇帝争执的本钱,导致官员常常不以皇帝的标准看问题,敢于动辄在朝堂与皇帝发生争执而据理力争。

    赵昺知道想要压制清流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千百年来儒学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秉承的理念成为每个阶层的共识,从而控制了舆论导向。作为统治者的皇帝,一个普通百姓终生难见龙颜,好与坏同其都十分遥远。而与他们接触最多的则是儒士出身的官员,或是身边能耐人——乡绅。

    再加上信息的闭塞,对外界了解不多,这些身边的读书人的话就成百姓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评判对错、分别善恶的标准,往往他们的一句话就能够挑起官民之间的对立,甚至动乱。如此影响力让皇帝也是十分忌惮的,不得不容忍他们的挑衅。

    更为重要的是士人阶层成为帝王依仗的统治工具,双方之间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因而对于清流,皇帝也是又恨又爱,却更像一对相爱相杀的冤家。即便时有打压,却也不敢赶尽杀绝,毕竟还需要士人们维护自己的统治,平衡各个阶层间的利益,消除阶级矛盾。

    当然士人之中既有心怀天下,济世救民的忠义之士,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能直面现实反对侵略,表现出爱国热忱,这个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也有只会呱呱奇谈,眼高手低,追逐所谓清名,哗众取宠之辈,一旦朝廷稍有不合自己心意,或仅是不满某位官员的做派,就能惹得他们一顿‘狂喷’,丝毫不顾大局和国家利益。

    朱元璋立国初期杀的士人以万计,以致各级政权官员空缺,最终还得借助士人维持统治,而被皇帝处罚的同时,清流却获得了另一种荣誉……整个国家,整个文化界,都认为大臣是对的,而皇帝错了;满清大肆屠戮清流之后,不仅未能将其清除,反而当满族也出现了士大夫阶层以后,就更加不得了,清议的性质越来越走向了腐朽和反动,维新的失败,革命的艰难,到处可见它的影子,成为历史前进的思想阻力。

    赵昺想着自己这些年来之所以能在数次弹劾风波中立于不败之地,既有有意的谋划布置,也有无意间的巧合从而得以挫败了数次针对自己的阴谋。当然牢牢的控制了军权是最为主要的,这使得他在争斗中首先立于了不败之地,毕竟有着‘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的说法,只靠嘴是说不死人,也不能从宝座上将他掀下去。

    其次赵昺任用了一批志同道合,忠于自己的文臣,从而使自己可以掌控朝政,做到政令通达,决策得以实施。其中既有应节严、江璆和邓光荐这几位师傅的鼎力支持,也有像文天祥和陆秀夫、刘黻、陈仲微、陈则翁等这样的心怀天下,誓死捍卫君王的先朝臣僚。还有不忘旧国,心向朝廷的谢枋得、谢翱、刘辰翁、胡三省、邓文原这些在野清流的归附。

    与此同时,赵昺也培养了一批班底,将过去出身不高,名不见经传的蔡乔、蔡若水、林之武、庄氏兄弟安置到重要岗位,又通过重用吏员解决了基层问题;再举行科举选拔了一批士子,并进行再教育,使得他们能够接受自己的理念,成为他的拥趸者。然后逐步替换掉那些与自己貌合心离,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尸位素餐的官员,使官员体系中的反对声音式微。

    另外赵昺通过改革进谕司办报纸,与清流们抢占舆论高地,将热点问题拿到明面上进行辩论,使得他们无法通过私下传播影响民间的舆论风向。同时在通过暴力手段进行打压,使得他们的声音日衰,难以左右国家政策的推行。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赵昺控制了国家财政,现代说经济基础决定政治基础,但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其实对士人的影响并不大。可随着他大力发展工商业,许多失地的农民走进工坊,或是从商,使得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与传统的重农轻工商的传统冲突不断。而在冲突中,用脚丫子想这些人也会转而支持政策的制定者,因为他们从中获得了利益,士人们却阻碍了他们发财。

    还有基于商业经济的经济权力相对独立于政治权力,根据经济决定政治的基本原则,钱的作用显然也是不容忽视的。朝廷依靠传统的田赋已经难以支付财政开支,维持国家的运转,更没有办法通过赈济灾荒、兴修水利、减免赋税来收买人心,这对士人为主体的官僚系统冲击力不小。而有钱的赵昺却能通过赏赐的方式做到,且通过向朝廷借贷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不过这套在琼州行之有效的方法,待赵昺进入中原后却不大灵光了,给了自己一个狠狠的下马威,他们因为对自己‘滥杀’士人深表不满,联络朝中一些权臣发难联名上书质疑自己正统的身份,要将他赶下台去。使得自己不得不暂且退居幕后,由太后监国,很是吃了瘪。

    赵昺在退居观中也曾想过为何会出现如此问题,以为琼州毕竟是个弹丸之地,自己可以轻易的了解局势的变化,从而及时处置。且在国难当头之时,仍然能够追随行朝的人多数还是心怀忠义,以忠君为国为己任的。而江南沦陷后,诸多的士人或者当了带路党,或是被征辟仕元,或者退隐乡野,人员构成复杂。

    而收复江南后,赵昺下旨镇压了诸多叛国者从而引发恐慌,担心被牵扯其中,又因为没有重新获得启用,有被抛弃之嫌,于是引发了动荡。但是在杨太后的支持及众臣的力保,自己动用军队平息了这场变乱。但也使得赵昺明白江南士人潜在势力的强大,迫使自己不得不在某些事情上做出妥协,以免引发更大的动荡,以致牺牲了自己的婚姻。

    但赵昺明白不同的历史时期,具体的社会问题不同,可以凭借的政治资源可能不同。尤其是从旧的统一局面的解体到新的统一局面重建这段时间内,社会问题重心的变化也会引发新的矛盾,而他要建立新秩序就必然会使矛盾日益尖锐,引发新的对抗。可如何调整相应的政策,渡过危机,维护自己的统治,这个课题可以说让他伤透了脑筋

第1181章 难以调和() 
“陛下,不要动气,以免伤身!”马端临送来新的奏章,却看到小皇帝将一叠奏章杂乱的扔在一边,他边收拾边翻看了几本,上边有的以朱砂笔写着‘胡言乱语’、‘失心疯’、‘其心可诛’等等,甚至有的只是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叉,马上意识到小皇帝被气着了。

    “都是些混账话,那个淫徒居然声称对蒙元用兵乃是失策,摘指朕是穷兵黩武之举,陷江南百姓于险境,应该尽快与鞑子议和,结百年之好!”赵昺在手中的奏折上又恨恨的划了个叉子言道。

    “其就是个老糊涂,定是又醉了才有癫狂之语,陛下何必与其动气!”马端临自然知道陛下口中的老淫徒是指吟月诗社的方回,讪笑着道。

    “这个难道也喝多了,居然说什么造火枪、铸火炮乃是劳民伤财之举,无益于成败之数。还说只要朕仿效尧舜修心、修德就能让蒙元臣服,百姓恭顺。重用陈普等名士,就会让天下贤人聚集,大宋中兴可待!这岂不是屁话,真该将他们送到前线,让他们给鞑子们讲讲尧舜之道,劝他们修心修德!”赵昺冷笑着言道。

    “唉,他们也是欲向陛下举荐贤能,只是情急之下方法欠妥……”马端临也知道陈普确实是儒学名家,但在军事上是十足的外行,根本提不出‘隆中对’那样的战略规划。而底下这班人定是入仕无门,便想借举荐其入朝为自己也寻条出路,可这言语与陛下治国之策相勃,反成了火上浇油,让陛下更为厌恶。他本想为其辩解几句,但是想想其行实在是龌龊,自己的脸先红了,难以再说下去。

    “他们若是有真才实学,朕也不会吝啬高官厚禄,可他们所献之策皆是误国、误君之言,只会夸夸其谈,根本没有治世安民之才,任用他们为官岂不要国破家亡,百姓遭殃!”赵昺反感地道。他也清楚当下收复两淮后,朝廷需要派遣大批官员前去牧守,却又没有他们的份儿,情急之下就毛遂自荐。若是自荐也就罢了,居然狮子大张口,主政一地州府都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却要出将入相,掌管中枢,真是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了。

    “他们可能也仅是报国心切,才出狂妄之语,陛下又何必与他们置气!”马端临虽然在陛下身边待了不过两年,但也是有见识的,心说这些人真是疯了,自己骨头几斤几两都不知道了,毫无执政经验就要当国相。即便退而让他们主政两淮也是不放心的,一帮人只知道谈论风月的主儿,哪里懂得如何治理地方,不肖说蒙元放扑,就是几个盗匪只怕他们都会束手无策。出了事情他们自可一走了之,可帐却要算到陛下身上的。

    “以后这些奏章不必都送到案上了,直接打回中书,让他们处置得了!”赵昺已经是不耐烦,看看又送来的一大叠奏章皱皱眉道。

    “陛下,还是要看看,其中许多人是参刘都统的!”马端临苦笑着言道,他却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