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无冕之王-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老李哈哈笑着主动过来跟郭阳握手寒暄,随口说了两句鼓励赞赏的话。袁涛无动于衷,继续坐在那里摆弄自己笨重的摄像机,彭彩英矜持地扭头向郭阳投过一抹淡然的微笑,还有几个人只是略略扫了郭阳一眼,就转回头去自顾谈笑生风。
郭阳坦然处之,他没有指望自己会因为一篇稿子得到铺天盖地的鲜花和掌声,获得同行们的认可,这并不现实。但如果说大老李几个人的反应还算正常,孙欣庆的表现就明显有些过头了。
孙欣庆坐在第一排撇了撇嘴,冷冷道:“年纪轻轻刚入职就不学好,写这种花里胡哨东拼西凑的吹捧文章,还自以为得意吗?”
孙欣庆的话音一落,正在谈笑的前排几个人顿时沉默了下去。孙某人是出了名的刺头,他虽然有才却嫉妒成性、最见不得年轻人比他更有才,尤其是他的评论员文章昨天都定版了却被郭阳的稿子临时撤换下来,心里早就憋着一股无名邪火。见到郭阳本人,以他的个性,想要忍住不反弹都很难。
孙欣庆这么一开口,几乎所有人都下意识地回头望着最后排的郭阳。
眼镜张很不高兴,皱了皱眉道:“孙主任,你说这话啥意思?什么叫花里胡哨的吹捧文章?如果稿子质量不高,还能发通稿吗?”
孙欣庆嗤笑着:“发通稿就了不起了啊?张坤,你少给我装糊涂!我只是奉劝年轻人,还是踏踏实实有点实干精神的好,少走歪门邪道,投机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时,却并不长久!”
孙欣庆站起身来目光咄咄逼人望向了郭阳,大声道:“年轻人,你说是不是这样?”
郭阳深吸了一口气。他本来不想跟孙欣庆一般见识,更不愿意在这种场合下跟他发生什么冲突。如果他只是泛泛叫嚣两句也就罢了,却不料他竟然得寸进尺,当众挑衅起来。
重生后郭阳现在的心态大抵就是——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面对扑面而来的洪水猛兽,他永远不会心慈手软、时时刻刻心如铁石;而如果是置身于曼妙花园,该有的细腻柔情和诗情画意他一点都不会缺。
他缓缓起身,神色平静得实际上过于老成了。
眼镜张心里暗道一声不妙,从昨天下午开始,眼镜张就察觉到了郭阳的巨大变化,这个过去一年大家公认的沉默寡言的老实孩子,好像一下子变了个人,不但变得强势果断绝不拖泥带水,言行举止间还隐含威势。
郭阳微微一笑,声调不高却清清楚楚地传进一车记者的耳朵:“孙主任,我走了什么投机取巧的歪门邪道呢?我不过是完成工作任务,碰巧发了通稿而已。就像你说的,这没什么了不起的,我没有得意,更不可能沾沾自喜。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孙主任才是最擅长这种花里胡哨的吹捧文章吧?不信翻翻过去两年你们家的报纸,凡此种种,哪一篇不是孙主任亲自操刀?在这方面,我是晚辈后进,与孙主任相比,差距那可不是一般的大呢。”
众人发出轻轻地哄笑声。
郭阳的话一针见血,轻描淡写的反问中暗藏讥讽,不过说的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孙欣庆正因为擅长文字迎合,才被破格提拔为新闻理论部的副主任,这一点,同行们个个心知肚明。当然,这也很正常。只是你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成了问题——你写就是高大上,别人偶尔为之就变成马屁精,这种心态本身就是一种眼红脖子粗的蛇精病。
孙欣庆被噎得面红耳赤。他嘴角颤抖,扬手指着郭阳恼羞成怒了:“混账东西,你就是这样跟前辈和老师说话的吗?没有规矩,放肆!”
“我敬重所有值得敬重的前辈和老师,但对于那些不知自重、嫉贤妒能的人,我从来都不客气。为人师长,要有师长的胸怀和风度,如果连基本的容人之量都没有,我看就别舔着脸自称师长了。”
郭阳嘴角浮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容来,他的声调却是骤然间拔高了上去:“更重要的是,弘扬抗洪精神,这是从上到下的舆论导向,怎么到了孙主任的嘴里就变成了吹捧和唱赞歌?您什么意思呢?另外,我的稿子是市委蒋书记亲自批示要求发通稿的——您跳出来冷嘲热讽,这是要跟市委唱反调吗?!”
郭阳言辞慷慨有力,目光锋利如刀,一步步向孙欣庆走去。
孙欣庆脸色骤变。郭阳这番话虽然有故意上纲上线的嫌疑,但这么一顶大帽子扣下来,他是半点也不敢接的。要是消息传出去,不要说传到市委蒋书记和宣传部领导那里,就是让报社的领导知道,他都要吃不了兜着走。
孙欣庆一念及此,额头上冷汗直流,慌乱地一屁股瘫坐了下去。他本想压一压郭阳的风头,发泄一点心中的私愤,结果谁知道这孩子口风如刀、字字诛心,一顿冷箭回击过来,他连反抗的余地都没有了。
“请问孙主任,我们要不要下车讲讲理去?或者找蒋书记亲自评评理?”郭阳走过去,迈向了车门处。这个时候,身材高大神色威严的蒋书记已经带着不少人从机关大楼里快步走出,正准备上车出发。
孙欣庆被郭阳当面指责难堪到死,因为羞愤因为慌乱连肩头都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却是坐在那里死死不敢动弹。
眼镜张干咳两声,清了清嗓子:“小郭!”
郭阳朝眼镜张笑了笑,冷漠的眼神在孙欣庆的身上一掠而过,然后他大步又走回了原位。
中巴车缓缓开动,车上气氛沉闷压抑,只能听见孙欣庆急促的呼吸声。识趣的驾驶员似是为了缓解一下气氛,就摁下了车载音响的按钮,某当红女歌手个性嘶哑略带点歇斯底里的歌声骤然响起——
“山上的野花为谁开又为谁败,静静地等待是否能有人采摘……”
第十四章 毛纺厂()
本市的纺织工业一度是支柱产业,起步于民国,曾经出现七大毛纺厂、两大印染厂的辉煌时代。但进入九零年代之后,无论国有还是民营毛纺企业开始大面积亏损,渐渐走向穷途末路,频频倒闭破产关门。
蒋书记要去的毛纺厂全称叫“第三毛纺厂”,老百姓俗称“三毛”的最大的毛纺国有企业。五年前就资不抵债,难以为继了。三毛的破产清算问题早已摆上了市政府的议事日程,只是因为涉及数千名国企职工的出路安置问题,市里一直下不了这个壮士断腕的决心。
前任书记犹豫不决,问题就拖到了现在。厂里拖欠职工的工资高达数千万,职工上访隔三差五,负面影响很大,这是蒋书记将上任后的第一次公开活动安排在毛纺厂的重要因素。
两辆中巴车加上呼啸开道的警车疾驰在车流稀少的新华北路上,这条路后来变成本市的主干道,其后三次改扩建为双向八车道。
郭阳透过车窗向外望着,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景象在他眼前飞掠而过,不多时,毛纺厂破旧且又杂草丛生的大门出现在他的视野中,同时出现在视野中的还有密密麻麻拥挤在路边等候蒋书记到来的厂里职工。
男女老少扶老携幼眼巴巴地盯着来路,将进厂的道路两侧围了一个水泄不通,这种场面让郭阳看得叹为观止。
官员中巴车上,市委办的孙主任脸色大变心里很是恼火,暗暗抱怨下属办事不利保密工作做得不到位。一下子冒出来这么多人,对领导的出行构成了潜在的隐患。但到了这个份上,来都来了,绝对没有半途而废的道理。
蒋书记一下车,黑压压的人群就轰然一声包围了过来,随行的市公安局干警很是紧张,只能背靠背尽量将蒋书记护卫其中。
郭阳也下了车,一群记者站在情绪激动的人群外围,放眼所及都是黑乎乎的人头,根本看不到蒋书记和一干官员人在何处。
这种场面,显然不适合拍照和摄影,拍出来也不能发表,所以记者们也没事干,只能扛着设备焦躁地等候在路边,且看有关方面怎么收场。
郭阳没有理会眼前这嘈杂喧嚣的一幕,其实在他看来这也没什么可怕的,这些老国企职工不过是想要冲市里主要领导诉诉苦情、提提要求罢了——实际上要求也不过分,补上这几年拖欠的工资就可,然后给一个明确的说法,毛纺厂今后该怎么办,破产倒闭就倒闭吧,反正也不是头一家破产的毛纺厂了,可职工却必须要安置妥当。
职工固然对厂子有深厚的感情,舍不得关,但终归还是最关切个人的利益去处。
在郭阳的记忆中,毛纺厂这一带厂区包括职工生活区在内,后来在市里的推动下,土地打包出售给省里一家大型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起商品房小区,同时开工建设的还有一家医院和一所小学。
市里用土地出让金偿还了毛纺厂拖欠的职工工资,大量职工买断工龄自谋出路。如此,资金还有富余,就追加财政拨款建了医院和学校。郭阳认为,这是蒋书记在任四年最耀眼的一项政绩工程,同时也拉开了本市土地财政取代税收财政的时代序幕,而房地产行业由此开始兴旺蓬勃,房价逐渐上涨,到08年前后更是出现一波接一波的飙升。
很显然,蒋书记对此早就应该是胸有成竹了,所以他才会公开亮相毛纺厂,敢于面对群情激愤的国企职工。
郭阳信步而行,绕过了这群七嘴八舌“前赴后继”试图与蒋书记直接对话的毛纺厂职工,进了相邻一侧只有一墙之隔的毛纺厂职工生活区。
一排排一栋栋米黄色的四层小楼鳞次栉比,一眼望不到边,规划得整整齐齐。两条南北和东西走向的水泥道路呈十字形,贯通整个生活区。沿着道路分布的有职工食堂、商店、卫生室,竟然还有俱乐部、篮球场和为生活区供暖的锅炉房。
郭阳站在门口点燃了一根烟,随意望去,几个顽童嬉笑着推着铁圈从生活区深处奔跑过来,他笑了笑,在扭头的瞬间突然目光骤然发亮起来。
没有人注意到,他深邃的目光投射在左前方那栋楼面墙体用马赛克小瓷砖拼出来的两个男女纺织工人的图像上,记忆的闸门因为某种载体触动被打开,潮水般的信息浩浩荡荡席卷过郭阳的心底,他原本平静的面孔竟然涨红起来,嘴角隐隐有些激动的颤抖。
“职工同志们,大家不要乱,也不要抢,我今天来就是想听一听大家的心声,这样,你们选出几个代表来,我们去厂里的会议室面对面的谈,怎么样?请大家放心,我蒋某人绝不回避问题,一定想办法给大家解决问题,好不好?!”
蒋书记微微嘶哑低沉的声音通过扩音器震荡在全场,郭阳深吸了一口气,定定神,再不犹豫,转身大步流星地离去。
蒋书记在毛纺厂与职工代表对话座谈。从上午一直持续到了下午两点多,中午都没有吃饭。一开始,座谈在毛纺厂的会议室封闭进行,只是到了后期,才允许各路媒体记者进入采访听会。
按照宣传部的要求,这次的舆论报道口径主要集中在蒋书记如何亲临毛纺厂、与职工对话座谈、关心职工生活等方面,但至于你怎么采写稿件,那取决于记者个人寻找挖掘的切入点了。
两点半,蒋书记乘车离开,记者们也就都散了。郭阳和眼镜张在打车返回报社的路上,接到了周冰的传呼信息:“阳阳,我想你啦……”
郭阳翻看着自己的摩托罗拉汉显传呼机屏幕,嘴角浮起一丝平静的笑容。
眼镜张犹豫了一下,从自己的书包里掏出新买的略有些笨重的天蓝色翻盖爱立信手机来,笑了笑:“女朋友?小郭,用我的手机回电话吧。”
手机在当下,暂时还属于昂贵新鲜的奢侈品,率先用上手机的人,非富即贵。眼镜张竟然也有手机,这让郭阳倒是吃了一惊。
“不用,谢谢,电话费好贵,也没什么正事,回单位打就是。”郭阳摇摇头,虽然婉拒了眼镜张的好意,却还是忍不住笑问道:“张主任,你真够奢侈,竟然悄悄地用上了手提电话。”
“我媳妇买的,临时给我用用。”眼镜张随手将手机塞进包里,郭阳眨了眨眼,他这才想起眼镜张的老婆似乎是做生意的,开了一家贸易公司。
“我倒是忘了,嫂子是做大生意的,对了,是什么公司来着?”郭阳随意问了一句。
眼镜张叹了口气:“哪是什么大生意,就是开了一家舞厅,整天不着家,孩子也不管,这种钱不赚也罢。”
眼镜张的兴致明显不高。
郭阳哦了一声,知道这涉及人家的隐私,不能多问了。
第十五章 三年前的黑帮火并案()
今天关于蒋书记毛纺厂活动的新闻稿对于郭阳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不过了。他与眼镜张碰了碰头,敲定了思路,没有半个小时就交差了事。
等待审稿的当口,郭阳一头扎进了报社的资料室,翻出了三年前的封存的档案旧报,坐在那里一张张仔细翻看着。
不多时,1996年3月18日的北方晨报就被他找了出来,四版一个整版的重磅新闻写实——“黑帮‘帮主’覆灭记”赫然映入眼帘。
郭阳低头认真读着当年眼镜张采写的这篇新闻纪实,眸光中越来越亮。
“提起张顺,北方黑道上的混混们无人不晓,此人心狠手辣、诡计多端,麾下有‘八大金刚’、‘六大打手’,骨干成员数十人。这伙悍匪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仅1992年以来,就在本市中心城区一带杀人越货作案数十起,制造了震惊全省的‘南山绑票案’等大案。张顺被列为公安部督捕的一级逃犯,全省头号目标案件首犯……”
“张顺,1964年出生在本市一个贫寒家庭。1982年,初中没有毕业就辍学到鹤山煤矿当了一名挖煤工人。在矿上,善用心机的他整日喝酒斗殴、拉帮结派,逐渐形成一股黑势力……”
“张顺团伙势力渐大,引起了另一黑帮‘帮主’赵二狗的不安……关乎利益,赵二狗岂能容忍张顺坐大,威胁他的霸主地位,为了争夺地盘,一场震惊全省乃至全国的黑帮大火并拉开了战幕……”
郭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仔细阅读眼镜张的稿子,他这才发现,实际上眼镜张的文笔流畅、文风严谨,倒是符合他的性格。
关于三年前那轰动一时的黑帮火并案,前世的郭阳其实知道的细节并不多。张顺在火并中被赵二狗用柴刀砍死,张顺的手下多人伤亡。而余党被警方当场抓捕,市局专案组顺藤摸瓜理清了张顺一伙犯下的累累大案。
但一系列的大案虽然告破,可张顺这些年积累下的个人财富却因为张顺的死亡而石沉大海。十年以来,张顺敲诈勒索、巧取豪夺、欺男霸女、绑票生财、收取商家保护费……当然也有少数漂白经营的产业,攒下了万贯家财,住别墅、开豪车、出入打手喽啰相随,纸醉金迷的生活需要大量的金钱来支撑。
张顺心性狡猾奸诈,疑心深重。就是对于身边的马仔小弟,他也防着几分。因此,警方只查封了他明面上的两处住宅和三辆汽车,并在住宅内发现了现金十多万和金银珠宝首饰古玩字画一宗,价值在三十万左右。被查封的财物显然与张顺黑道大佬的“身价”不完全相称,谁都知道张顺名下的财产不可能只有这么点,但因为没有线索,警方也只能不了了之。
在本市家喻户晓的黑帮老大张顺早已因为时过境迁渐渐被世人遗忘。张顺最猖獗的时候,郭阳还在上中学,自然不甚了了。但两年之后的2001年7月14日,晨报记者郭阳却图文报道了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