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清末-第2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十骑兵联队的冲锋再现了当年日俄战争旅顺战役的惨状,整个战争过程只能看到进攻一方的尸体,整个冲锋在弹雨之下没有取得任何的成果。
第一波进攻没有缺德任何成果后,山中信仪立即布置了第二波的进攻,第九联队在联队长的指挥下毅然决然的步入了第二十骑兵联队的后尘,不过与第二十骑兵联队不同的是进攻的第九联队却用他们的三八式步枪为摩托化步兵第一团带来了一定的杀伤力。
不过,在大势所趋之下个人的勇武已经无法决定战局的成败,第九联队在取得重大伤亡后依然无法进入摩托化步兵第一团的阵地。于是山中信仪又将步兵第二十联队、第三十三联队、步兵第三十八联队相继部署进了战场。
在进攻中,第十六师团承受着巨大的损失。好在第十六师团都是入伍多年的老兵,还不至于出现溃败的情况。同时兵力上的优势并不是一点作用没有,最先进攻的第二十骑兵联队在几乎全军尽没的情况下还是进入了摩托化步兵第一团的阵地。
不过,还没等第二十骑兵联队将军刀插进摩托化步兵第一团最前线士兵的身体内,便迎来了铺天盖地的手榴弹攻势,瞬间将剩余的骑兵消灭殆尽。
看着第十六师团士兵不断哀嚎着倒在进攻的路上,在后面亲自督战的山中信仪早已经心如刀割,他在后面把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对面的这支部队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几乎打光了第六师团一年的弹药,这种火力是他军事生涯中闻所未闻。
第二十骑兵联队全军尽没后。第九联队变成了冲在最前面的部队,这支联队是第十六师团最主力的联队,联队的士兵向来以神枪手著称,但是现在第九联队的联队长却不再以此为傲,因为他发现自己的士兵纵然射得再准,可那也要士兵将子弹射出去。
此时第九联队的士兵们全都被对面的弹雨压制的直不起身子,所有的射击都是凭感觉胡乱放枪,是不是打到天上都不确定,更不要说准确度了。更重要的是这名联队长悲哀的发现原来帝国引以为豪的猪突式攻击在绝对的火力优势面前只能是一个荒唐的笑话。
第九联队的联队长有心命令部队撤退,但是一想到师团长那双透着寒光的眼神,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现在想来与其被师团长勒令剖腹。还不如战死在战场上,也免得家人受到牵连和歧视。
有了决死之心,这名联队长也就不再畏惧在战场上不断飞驰的子弹。随即直起身子挥舞着军刀,大声的吼道:“帝国的勇士们。报效天皇陛下的时候到了,冲锋!”
在联队长的鼓励下。已经快要被子弹压制到地上的联队士兵也纷纷挺起了身子,迎着弹雨向前冲去,期待着能像他们的军神乃木希典吹嘘的那样,肉弹必能战胜钢弹,不过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回应他们的依然是对面守军更猛烈的射击。
第九联队联队长的心愿很快就达成了,一颗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子弹在他胸前打出一个大洞,不过在他闭上眼睛的那一刻,他仿佛看到家里那集美丽温柔体贴于一身的妻子以及正等待着自己回家带礼物的儿子。
“八嘎,山中信仪在干什么?他难道想把自己的部队都打光吗?”司令部内的木越安纲看到了第十六师团士兵前仆后继的向前冲锋,却又一片片倒下,心里不禁充满了怒火:“这个山中信仪连对面支那人守军的火力配置和部署都没摸清楚就命令全师团的士兵全体压上,这种人是不配当一名高级指挥官的,充其量也就是个敢死队长的角色,难道他以为自己是乃木希典吗?传令兵,命令山中信仪立刻停止攻击,部队撤下来之后立刻过来见我!”
看着如一头暴怒狮子的木越安纲,传令兵用上自己吃奶的力气跑出指挥部,以防暴怒下的木越安纲将自己当做出气筒。
“山中信仪中将,司令官命令你立刻停止攻击,先把部队撤下来。”传令兵用最快的速度跑到山中信仪的指挥部,向他传达了木越安纲的命令。
“撤?他们还撤得下来吗?”山中信仪惨笑了一下,心中一片凄然。
现在第九联队已经全部逼近了摩托化步兵第一团不足两百多米的距离内,正被他们打得连头都抬不起来,现在对方毫不吝啬的泼洒着子弹,摆明了就是要把战场上的士兵全部留在阵地上啊,这些可恶支那人难道就不知道浪费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吗!
第九联队是彻底撤不下来了,不过其后的第二十联队、第三十三联队、步兵第三十八联队还是比较容易脱离战场的,随后山中信仪向司令部申请了重炮的权利掩护。这才拖住摩托化步兵第一团的火力,为此维新政府的重炮部队还损失了一门280毫米榴弹炮。
乃木希典虽然被维新政府标榜为战神。但在日本确实有很多的人不太喜欢这个日俄战争的英雄,尤其是那些在战争中战死士兵的亲人。更是视其为魔鬼,而木越安纲就是这一类人。
的确,乃木希典在第一次旅顺攻击战采用了人海战术,但之所以采用这种战术,主要原因是大本营对旅顺坚固程度预估不够,不仅地图有误,甚至把旅顺周围工事标记为半永久工事,要知道当时旅顺要塞能够禁得起0毫米炮火攻击,日军当时最大口径火炮只有155毫米。炮弹重量、杀伤力更是远远不够。
近代炮兵如果无法提供有效掩护,就只能拿人海堆积,第一次总攻击伤亡一万五千人,这也是整个旅顺攻击战伤亡过高的第一大主因,而且第一次总攻击结束后,乃木希典立刻调整战术,改用正攻法,也就是之字形堑壕推进战术。
所谓的之字形堑壕推进就是挖掘进攻战壕,将战壕延伸到对方军队面前。减小对方火力造成的杀伤力,这个方法帮助乃木希典获得了巨大胜利,拿下了俄军两个堡垒不说,还发现了二零三高地的作用。不过这个战术在当时并没有引起维新政治的重视。
之字形堑壕推进是徐卫的最爱,不过这个战术既不是乃木希典所发明的,也不是徐卫率先发明的。而是法国元帅、军事工程师、现代工兵的创始人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雷。德。沃邦所提出的。
欧洲长期以来一直以石质堡垒作为重要的防御手段,火炮出现后。一度对城堡造成极大威胁,在文艺复兴时期后。很多优秀建筑师仍希望通过改进城堡的构筑模式达到防御要求,十五世纪意大利著名建筑师里奥。贝蒂斯塔。阿尔贝蒂在《筑城术》一书中提到一种新式防炮城堡,一种低矮厚墙、倾斜墙面的星型多面棱堡。
十六世纪三十年代意大利人又把火炮融入这种棱堡,使得城堡重新获得军事优势地位,防御能力大大增强,要塞一旦被建成便极难被攻克,也使当时的欧洲要塞攻防战成为重大课题,直到十七世纪七十年代沃邦提出的沃邦堑壕攻城体系才得到解决,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之字形堑壕推进。
所谓的沃邦堑壕攻城体系就是要在守军炮兵火力射程之外首先由专业工兵挖掘一条环绕城堡的堑壕,壕深三到四英尺,挖出的土堆向城堡一侧形成胸墙,然后由这条基本堑壕出发,工兵向城堡方向之字形挖掘壕沟,这种锯齿状壕沟可以有效防止守军纵向炮火对工兵的杀伤。
当掘进至距城堡六百米时,工兵开始旋转方向,挖掘一条与基本堑壕平行的前沿堑壕,两种壕沟的深度与构筑方式相同,前沿堑壕挖掘成功之后,攻城部队将火炮拉近至前沿堑壕,利用胸墙掩护隐蔽开火。
如果这种炮击仍不奏效,则以同样方式再向前挖掘,挖掘出第三条、第四条堑壕,直至用火炮彻底摧毁守军防御。
沃邦提出的这种堑壕攻城体系在当时是一种革命性的野战阵地体系,将原来零散的壕沟形成完整的体系,并使之在攻城作战中发挥巨大作用。
当然,这种沃邦堑壕攻城体系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原始的城墙体系在现代化军事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小,这种进攻更多的是被运用到战壕战和攻坚战。
在当年的旅顺战役,乃木希典如果按照这种战术打下去,即便会拖一阵子,日军好歹不会伤亡太多,但这时大本营、满洲军两处对旅顺战役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大本营希望乃木希典进攻西北部高地,拿下二零三高地,从岸上炮击俄国旅顺舰队,而满洲军则希望乃木希典继续进攻东北部高地,夺取望台炮台,直接轰炸旅顺内陆核心部分。
这就是海陆两军不同路线作用的结果,前者代表人物是山县有朋,后者代表人物则是儿玉源太郎,这也正是当年儿玉源太郎极力反对进攻二零三高地的原因。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当时恰好是明治天皇的生日,于是满洲军在第三军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命令乃木希典再次对旅顺发动总攻,于是便有了第二次总攻击。
事实上在为期六天的第二次总攻击中,乃木希典有两天半是用纯炮击,伤亡也只有区区三千八百人,由此绝对能够看出乃木希典反动这次进攻更多的是为了应付差事,并且尽可能保全兵力。
第二次总攻击后,乃木希典决心挖地道埋炸药,炸飞东北部三大堡垒,这时国内给下了一道最后通牒,在一个月内如果拿不下旅顺要塞,就要攻击二零三高地。
这条命令明显是把满洲军和乃木希典放在火上烤,毕竟挖地道这种事情不可能一个月就完成,大本营这种做法目的就是逼迫第三军进攻二零三高地。
迫于无奈,乃木希典发动了第三次总攻,也是伤亡最终的一次进攻,在这次进攻中他发明了臭名昭著的猪突式进攻,这是一种让一部分人奉旨为圭臬,而另一部分人视之如魔鬼的战术。
山中信仪绝对算得上是乃木希典的忠实粉丝,他的这种崇拜更多的是在重机枪没有被大范围装备打军队的前提下,估计有了这次的教训他应该能够放弃对乃木希典的崇拜,而木越安纲恰恰相反,他从乃木希典用猪突式进攻拿下二零三高地以来一直对这种用人命去填的战术嗤之以鼻。
第十六师团的剩余三个联队在重炮的配合下很快便从战场上退了下来,之后对峙的两方非常默契的保持了平静,维新政府这一方正在加紧组织第三次进攻,而摩托化步兵第一团这一方则在加紧撤退。
虽然徐卫的剑指京都府计划因为维新政府的主动出击而出现了差错,但久经战阵的隋勇很快便做出了应对,那就是拖延维新政府的总共计划,以便为援军提供更多的时间。
按照隋勇的计划,这次突击到对岸打的是一击就走的算盘,摩托化步兵第一团过河的目的更多的是破坏维新政府军队挖掘的战壕,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木越安纲在应对上接连犯了两次错误。
这种概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隋勇自然不会认为对方会接着犯第三次错误,于是在木越安纲组织第三次进攻的时候,他便命令摩托化步兵第一团在破坏完战壕之后主动退兵。(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一章 匆匆()
作为一种具有极强可塑性的天然物质,橡胶自哥伦布带回欧洲之后便受到广泛的关注,随后苏格兰化学家马金托希发现橡胶能被煤焦油溶解,此后人们开始把橡胶用煤焦油、松节油等溶解,制造防水布,于是世界上第一个橡胶工厂在英国哥拉斯格建立。
随着橡胶用途的开发,英国政府考虑到巴西野生橡胶树生产的橡胶终究不能满足工业的需要,决定在远东建立人工栽培橡胶树的基地,于是英国人魏克汉把橡胶树的种子和幼苗从巴西运回伦敦皇家植物园邱园繁殖,然后将培育的橡胶苗运往锡兰、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种植,并且均获得成功,至此完成了将野生的橡胶树变成人工栽培种植的十分艰难的工作。
这时候橡胶的使用量还是非常低的,天然生产出的橡胶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橡胶工业真正的发展是随着汽车工业的兴起而繁盛的,其中徐氏汽车公司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将汽车从贵族的玩物变成了一种真正的交通工具,也使得橡胶的用量成几何倍的增长,大家也正是意识到橡胶的这种作用,才使橡胶的价格不断地增长。
橡胶股灾遍布世界,其实它的危害并不是太大,毕竟它并不等同于遍布全球的经济危机,只是数以百计的股票和期货中的一种,但是它对上海及周边的富商官吏以及满清这个腐朽的朝廷的打击却是致命的。
这次金融风潮真正暴露的是清朝末年古老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近代经济的发展,在投机狂潮中,政府没有对疯狂的投机采取一点措施,股票暴跌后,先期倒闭的正元等钱庄还只是中等规模,虽然对上海市面造成冲击。但冲击力毕竟有限,如果此时能妥为筹划,风波仍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事情之所以进一步恶化的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一方面是外国银行的釜底抽薪,另一方面则是朝中大员不懂现代经济的管理。为了权力的倾轧竟置经济发展的大局于不顾,而蔡乃煌为了个人泄愤,竟存心逼倒源丰润以还朝廷颜色,盛宣怀更是为了与梁士诒争权而间接逼倒义善源,使钱庄倒闭之风几乎无法遏止,最后共倒闭钱庄四十八家,超过了上海钱庄总数之半。
其实现在的情况与上一世是不同的,由于徐氏汽车公司将当年福特汽车公司的传奇提前剽窃。在零九年下半年的时候汽车的生产已经达到超过了上一世一战前最高生产的两倍,这自然也就将橡胶的使用量提高了两倍有余,橡胶的实际价格自然也会高于上一世。
徐卫知道满清的覆亡并不是猝然之间就能够崩然倒塌的,在满清覆亡的众多因素中上海的这场股灾却是最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让全国的工商业界看到了满清官僚主义的不作为,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将视全国的经济发展为无物,另一方面这场股灾耗尽了满清国库内最后的积蓄,让满清朝廷在以后的长沙抢米风潮,四川的保路运动,甚至武昌的辛亥革命中都没有足够的资金解决。从而一举将已经千疮百孔的满清推翻。
这场提前而来的股灾虽说是徐卫一手造成,但他并没有参与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在南洋的橡胶公司虽说一直在为徐氏汽车公司提供橡胶。但其管理一直都是挂靠在徐氏银行中国分行之下,接受徐氏银行中国分行总裁弗兰克的领导。
以汽车起家的徐卫自然知道橡胶的重要性,于是他便在徐氏汽车公司成立的时候就开始从徐氏制药公司以及专利收入中抽取大量的资金派人到南洋的锡兰、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等生产橡胶的地方购买橡胶庄园。
当时汽车还处于贵族范围内,对橡胶的需求量并不大,但是另一种交通工具马车却是也需要橡胶的,真正说来汽车的橡胶轮胎其实是始源于马车的橡胶充气轮胎,这正是因为马车轮胎的需要,各大橡胶园主都将自己手中的橡胶园看成了摇钱树,并不打算出售。
如果是别的东西。你不卖,我自己种植就可以了。但橡胶不同,它从种植到收割橡胶需要六到八年的时间。而且橡胶树的种植也是非常麻烦的,徐卫自然等不到自己种植的橡胶生产出来。
前世有一句话叫做有钱任性,这一世这句话被徐卫表现的淋淋尽致,为了获得橡胶园的拥有权,他命人挥舞着英镑到各地的橡胶园主那里游说,其价格有时候能够开到橡胶园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