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清末-第1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院长,你今天怎么也来了?”正在与别人谈论事情的叶德辉突然用余光看到了正走进会议室的王先谦。不由得吃惊问道。
“当人是为粮食的事情,我昨天也收到了徐家发来的请帖。”王先谦有点无奈的说道。
“什么,王院长你也收到请帖了,这是怎么回事,咱们长沙城的人谁不知道你家的粮食早就被那些好吃懒做的穷鬼抢光了?”与叶德辉谈话的那人顺着叶德辉的目光也看到了刚刚走进来的王先谦。在王先谦的话音刚落便顺着王先谦的话问道。
或许是叶德辉两人的话声音有点大,会议室内的其他人也发现了王先谦的身影,随后大家便开始相继和他打招呼,甚至有的士绅表现的非常卑躬屈膝,由此可见王先谦在长沙士绅界的地位。
“谁知道他们徐家怎么想的,咱们现在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人家说什么咱们只能照做!”王先谦与周围的士绅打完招呼之后便走到叶德辉两人所占的位置,随后回答道。
王先谦看似是在对叶德辉两人说话,但其声音甚是洪亮。在偌大的会议室内竟然没有出现死角,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这是在说给大家看的,目的自然是要引起大家的同仇敌忾。
王先谦的这个挑拨离间虽然显得非常拙劣,但依然引起了大家的共鸣,随后又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者愤愤不平的说道:“他们徐家也太狂妄了,庄大人是奉了朝廷的命令镇压那些饥民,反而被缴了枪械,现在他们不仅不知道收敛,反而又来逼迫我们!”
“是啊,他们徐家将自己当成了什么。眼里早已经没有了朝廷,与那些革命党是一丘之貉!”有了第一个炮轰徐家的出头鸟,其他的人也生出了勇气,开始抱怨道。
“徐家将我们都召集过来无非是看重了我们各家的粮食。他们徐家财大气粗,不在乎这些粮食,但我们还要靠这些粮食糊口,只要我们保持同仇敌忾,我就不相信徐家敢冒着得罪咱们整个长沙士绅的风险强行抢夺咱们的粮食?”其中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随声附和道。
“李兄言之有理,咱们自家的粮食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想卖多少钱一升就卖多少钱一升,哪里需要他们徐家在这里指手画脚!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我王家的粮食虽然都被那帮刁民哄抢一空,但王某也愿意站出来为诸位带这个头,不知道诸位意下如何?”王先谦看着眼前的群情激奋,拱手问道。
“我等愿为王院长马首是瞻!”随着王先谦话音刚落,周围就有一些小士绅开始附和,在这些人的带动下,其他人也都开始赞同了他的这个提议。
就在王先谦还要说一些鼓舞士气的话的时候,突然从会议室的大门内涌进一群持枪大汉,在这些大汉的簇拥中徐麟一脸微笑的出现在众人的面前,随后拱手赔礼道:“真是对不住了诸位,些许事情耽搁,让诸位久等了!”
徐麟的话并没有取得任何人的响应,在他走进会议室的那一刻,本来还非常嘈杂的会议室立即变得安静了起来,每一个人都直盯盯的看着徐麟,此时就连空气都有点开始凝结。
众人的反应并没有出乎徐麟的预料范围,随后徐麟走到会议桌的主位对会议室内的士绅向下摆了摆手说道:“大家都不要站着了,挺累的,坐下说话。”
“徐贤侄,有话你就直说吧,这次召集我们大家过来是不是为了我们家中的粮食?”王先谦在这群士绅中算得上身份最尊贵的,早落座的时候就坐在徐麟的下首。
“正如王院长所说,我今天召集大家过来,为的就是粮食。”徐麟也没有隐瞒,直接回答道:“”
“徐贤侄应该知道,咱们长沙的粮食都被岑春蓂收购完出售到外地了,老夫家中以前倒是有不少的粮食,不过前段时间都被遭到了饥民的抢劫,现在连自己的食用都已经不足,还要贴上我这张老脸去好友家借贷,至于在座的其他人,虽然比老夫的情况好一些,但大部分人家中的粮食也仅够全家食用,实在是没有多余的粮食了。”王先谦回答道。
“王院长何必如此谦虚,之前徐某早已近探查清楚,在座的诸位都是家中有余粮的,这才向各位发了请帖,准备向各位借粮。”徐麟看着一言不发的众人,接着解释道:“想必大家也知道,自咱们长沙缺粮初现端倪的时候,我们徐家就开始在海外大量收购粮食,准备以平价售粮,只是因为路途遥远不能及时运到咱们长沙。按照路程计算,我们家在海外购买的粮食差不多还需要半个月的时间能够运抵长沙,在这段时间只能从各位手中借粮食救济。不过大家可以放心,等到我们徐家的粮食到达长沙后会多付两成的利息作为回报的。”
由于饥民抢粮风潮的兴起,就连长沙黑市粮食的交易都已经完全中断,许多断粮的家庭甚至已经出到了一百五十文每升的价格求购粮食,这可是七八倍的利润,所以那些囤积了大量粮食的士绅就是想在事件平息后凭借这个机会大赚一笔,自然就看不上徐麟所给出的两成的利润。
“徐贤侄,你们徐家造福桑梓的善举我们在座的诸位也是支持的,不如这样,我在这里做主让大家一起筹集百十石粮食略表心意,这也不需要徐贤侄归还了,就当我们对桑梓的一片心意,诸位说如何?”王先谦建议道。
“既然王院长开口,我等自当遵从!”其他人闻言,纷纷响应道。(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九章 士绅()
感谢南宋剩男的打赏!!!!!!!!!!!!!!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最早独立的十二个省中有十个省的咨议局都担当了发动与组织的角色,其实清王朝半壁江山的变色与革命派没有直接关系,左右各省咨议局的立宪派士绅阶层才是促成辛亥革命的主要政治力量。
作为在野少数派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或曰革命党的点火播种作用在立宪派士绅阶层领导和推动的以城市为中心的群众运动基础上终成燎原之火,正是革命党和立宪派士绅阶层双方的联合,摧毁了清王朝的皇权统治。
可以说,清末新政、立宪运动以及辛亥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是清政府、立宪派士绅阶层、革命党三方不断对抗、联合、分离的博弈产物。
三方政治势力中,清政府与革命党的实力悬殊,以至于革命党不得不以暗杀等恐怖手段与硕大无朋的清政府进行不对称对抗,显然在三方博弈中立宪派士绅阶层的政治取向又决定了新政和革命的成败。
自1840年清政府被英国打败之后,痛感国势衰败的清朝统治者便自觉不逢觉得被迫走上近代化道路,此后的70年时间里清政府,有选择地学习西方,并且在很短的时间里取得不小实效。
洋务新政的主旨是富国强兵,使中国短时间内几乎超越了一个时代,为清政府之的一系列改革积累丰富的物质基础,但清政府却被这此傲世天下经济成绩,遮盖了双眼。放缓了改革,特别是政治改革的步伐。
从某种角度上说。稍晚发生的甲午战争、庚子之变,与其说是对清政府之前改革的否定。倒不如说是催化了清政府的新政改革,自此清末新政开始从经改走向政改,虽然这种进步与觉醒依然是被动的、迟到的,而清政府幡然醒悟之后,为了自救而进行的政改又催生了以立宪派面目示人的新型士绅阶层的出现与觉醒,导致了立宪运动的出现。
新政是清政府自己推行的改革,大致包括从体制内各项改革到体制本身改革即预备立宪的两个阶段,立宪运动则是立宪派士绅阶层领导的宪政改革运动,虽然其兴衰起落与新政尤其是预备立宪有着直接的关联。但是二者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大体而言,代表士绅阶层利益的立宪派士绅阶层总是走在清政府的前面,在推动立宪详运动的同时,也推动了清政府的新政进入政治改革阶段,而清政府以新政之名而进行的政改总是在自觉与不自觉地被立宪派士绅阶层牵引前进。
在庚子事变中逃亡西安的清政府于内外交困之中被迫发布新政改革上谕,从此揭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
在清政府新政改革的过程中,科举制度的废除,断绝了传统士人的晋升阶梯,不少旧士绅转向新式教育。新式学堂的骤兴与留学风潮的高涨,为他们开辟了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便利渠道,旧士绅由此开始向近代新式知识分子转化。
在这些正在向新式知识分子转化的士绅中,又有不少人积极投身于兴办工商实业的热潮中。而成为近代新式商人与实业家。
就这样形成了一个相当数量的绅商群体,这个群体在取得一定的经济地位之后,便很自然地开始谋求政治上的发展。立宪政治是他们的理想追求,而所谓立宪派实际上就是绅商群体的政治代言人。是作为中国历代统治基石的传统士绅阶层的进化模式,具有天然的左右国家政治走向的强大属性。
与此同时。经过戊戌变法的思想洗礼和庚子之变国难磨砺的清政府体制内人士,也逐步意识以宪政改革为核心的新政势在必行,视新政为巩固皇权,永保社稷的灵丹妙药。
五大臣出洋考察列国宪政,归国之后,在回答慈禧的询问时,明确主张立宪,效法日本,大臣戴鸿慈、端方不仅当面告诉慈禧立宪利国利民,而且联名上《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提出宪政变革的初步方案。
一时间,在清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之下,立宪思想陡然成为潮流,立宪派也就在此立宪思潮滚动的过程中成为一个颇具社会影响的政治派别。
在立宪派士绅阶层成为清末重要的政治势力之后,觉醒的新型士绅们便以立宪运动为口舌,大力鼓吹立宪思潮,发出自己的政治声音,在推动了清政府进行预备立宪的同时,竭力维护自身的权益。
对于体制内一般的各项改革,立宪派士绅阶层与清政府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分歧,他们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宪政改革方面。
清政府与立宪派士绅阶层虽然都主张君主立宪,但是清政府选择了日本模式,而立宪派士绅阶层则更倾向于英国模式。
在清政府看来日式立宪模式,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内阁对皇帝负责,议会由皇帝控制,宪法由皇帝钦定,其基本精神是君权至上,更有利于维护清政府的利益。
立宪派士绅阶层所中意的英式立宪模式,虽然承认君主的权威合法性,但是主张对君主的权力予以应有的限制,内阁只对国会负责而不对君主负责,宪法由内阁与国会协定,即由政府起草,交议院协赞。
立宪派士绅阶层认为,内阁与国会是宪政的根本,立宪派士绅阶层是要以国会与内阁来削弱君权,以实现自己参与国家政权的愿望,维护和扩展自己所代表的新型士绅的权益。
清政府与立宪派士绅阶层士绅为了各自的权力与利益而选择了不同的立宪模式,双方的矛盾冲突终归是难免的,所以清末新政和立宪的政治体制之争最终化约为权利之争。
清政府与立宪派士绅阶层都认同新政和立宪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宪法政治。但在以何种国家结构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却存在着巨大的、不可调和的分歧。
简而言之,清政府认为中央集权更有利于宪法政治的实施。有利于其主导的改革的进行与深化,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立宪派士绅阶层则主张地方自治的国家结构,认为地方自治才是宪法政治实行和改革继续深入的保障。
暂时放下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优劣与两者谁更适合中国当时的国情不论,可以看出,与清政府与立宪派士绅阶层在立宪模式的争执一样,双方在不同的国家结构取舍上,同样是为了各自的权力与利益,同样是权利之争。
在这一系列的权利之争,清政府和以立宪派士绅阶层为代表的新型士绅们几乎同时发现,在全新的宪法政治下。清政府所代表的皇权与立宪派士绅阶层所代表绅权可以抛弃对方,清政府通过中央集权政策的执行,可以将新教育、新官制等新体制下所培育出的新型知识分子代替旧的官僚体系,甚至有可能结束权不下县的封建国家结构怪圈,进一步收回原本属于士绅们的诸多特权。
而立宪派士绅阶层通过曾经为清政府所推动的地方自治,掌握了一些权力,使士绅们的社会影响增强,成为对政府权威的强有力的制衡力量,并借助这种力量为自身所在的阶层牟取利益的最大化。
当聪明起来的清政府发现以立宪派的面目活跃于新式政坛的新型士绅成为肘制其施政的政治势力之后。便更加紧了实现中央集权的步伐,其中最为具体的表现就是进一步军权把持。
摄政王载沣上台之后,利用手中的权力,大刀阔斧地进了军事改革。改组军事机构,以军咨处、陆军部、海军处等组织,将军权一步步从地方督抚手中集中到中央的陆军部。再由陆军部集中到以自己为核心的皇族亲贵手中。
载沣所代表的清政府的目的就是要将军权牢牢地掌握在清政府的手中,以期形成对实力不断增张的立宪派士绅政治势力的反制衡。通过刚性维稳,将新政改革和立宪运动的进程控制成自己手中。用军队为新政和立宪向更有利于自身的方向推进保驾护航。
然而,满清政府和立宪派士绅阶层背道而驰的利益追求让双方在国家的政治改革中越走越远,然而面对强大的满清政府,立宪派士绅阶层在欲求不满的情况下果断抛弃他们的统治者,与以孙文为首的革命党联合在了一起。
可以说,辛亥革命的最终胜利一方面是袁世凯的纵容,另一方面则是立宪派士绅阶层的倒戈,也正是因为士绅阶层的倒戈使得满清政府在地方上的统治在不足十天的时间轰然倒塌,但成也萧何败萧何,最终夺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也是袁世凯和这些士绅阶层。
就目前中国而言,士绅阶层占有了中国绝大多数的资源,而这些人除了极少数拥有爱国情操之外,大多数都是贪婪无度、自私自利的人,他们一方面在上层社会争权夺利,另一方面用从上层社会争取到的权利残酷剥削下层人民。
对于这次的长沙抢粮风潮,徐卫给他的父亲在电报中说了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决不能对这些士绅阶层妥协,满清政府固然是一帮子自私自利的寄生虫,但是这些新兴的立宪派士绅阶层也不是什么好鸟,决计是不容与任何统治者的。
“诸位不用在我这里哭穷,我手里有一张单子,主要是对各位家中存粮的汇总,不知道诸位看看有没有什么误差?”徐麟说着掏出一叠纸张递向王先谦,然后接着说道:“王院长刚才说你家的粮食之前全部被饥民抢光,家中的食用是从亲朋处借来的,但我这份资料里面显示你老在城外的庄园还存有六千石粮食,难道这些粮食都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
“你竟然派人调查我们王家,简直目无王法!”王先谦接过那份清单,不过三页的清单第一页第一行赫然就是王家的存粮数量和地点,于是对徐麟怒斥道。
“被调查的并不是王院长一人,包括在座的所有人,大家可以看一看这份清单。”徐麟不仅不惧王先谦的怒火,反而将范围扩展到所有的人。
徐麟给王先谦的清单记录的非常简单,无非是谁家存有多少的粮食,并且存在哪里,拿到单子的王先谦很快就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