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第5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德国陆军的战术里,反坦克任务全都是交给专业的单位负责的,比如各个步兵团里下属的反坦克连以及各步兵连里的反坦克班。

    反坦克连装备的主要是三十七毫米反坦克炮,在法国战役中就已经变成了敲门砖,对付部分法国中型坦克都感到吃力,更别说苏联目前正在换装的那群钢铁怪兽了。

    按照原本的史,德军会先用五十毫米反坦克炮替换下这种威力不足的反坦克武器,结果等到东线开战后德军才发现,凭借五十毫米反坦克炮很难与甲坚炮利的苏军主力坦克对抗,最终德军把步兵反坦克炮的口径提升到七十五毫米,这才总算遏制住了苏军的装甲狂澜。

    徐峻当然不会浪费那些时间,莱茵钢铁目前已经开始量产,同时克虏伯也开始生产。

    后者是一款锥膛炮,炮管口径从后往前逐渐缩小,炮弹在炮管内的运动过程中逐渐受到积压,这使得弹头获得了极高的初速,使用常规药量时,弹头初速高达一千两百六十米每秒。

    当它发射其专用的钨芯穿甲弹时,表现出的威力相当惊人,对于一千米外三十度倾角斜置的均质钢靶板,这门炮竟然达到了一百四十毫米的穿透深度。

    如果把射击距离拉近到五百米,这是步兵连排级反坦克炮最常见的交战距离,这门炮的穿透深度竟然达到了丧心病狂的一百七十二毫米,这预示着没有哪种苏联坦克能够抵挡住这门火炮的攻击。

    这种反坦克火炮生产工艺比较复杂,加上采用了合金材料,所以价格和使用成本比较高,因为使用锥膛模式,导致炮管的寿命非常短,大约在五百发左右,随后就必须要更换炮管。

    不过这在徐峻看来这倒不是问题,如果一门反坦克炮能够打完六百发炮弹还没被敌军干掉,那么它完全有资格再换一根炮管,因为按照一半的命中率,这个炮组至少已经干掉三百个装甲目标了。

    pak41七十五毫米锥膛炮因为其优越的穿甲性能,差一点就替换掉了pak40七十五毫米反坦克炮,可惜因为史上德国缺乏钨矿,而它只适合发射钨芯穿甲弹,所以当希特勒命令缩减这种弹药的产量之后,德军最终只保留下了一百五十门这种反坦克炮,剩下的pak41则在弹药和炮管消耗完之后,悄然从德军序列里消失了。

    不过如今德军已经没有了这种顾虑,除了正在开发的奥地利钨矿,德国还从葡萄牙和玻利维亚进口了一大批钨矿矿砂,同时与中国的一揽子合同里,也恢复了战前的钨砂贸易。

    只是目前重庆政府控制的钨矿数量不多,其中大部分产品需要偿还给美国,抵扣从美国进出口银行获得的贷款。这项交易被称为“钨砂借款合同”,美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给重庆一千五百万美金贷款,以此购买美国生产的食品和原材料,重庆则需要在五年内提供美国价值三千万美金的钨砂作为偿还。

    这里先别说这笔交易有多么不公平,这时候有人肯借钱给重庆已经很不错了,毕竟四零年日军继续高歌勐进,重庆政府面对的局势实在不令人乐观,一旦蒋中正失败这笔贷款也就等于打水漂了,美国人当然不是来搞慈善的,没有百分之百的利润,他们怎么可能甘愿冒这种风险。

    三九年美国在罗斯福的主导下通过了《储备重要军需物资法案》,国会准备在四年内拨款一亿美金,用来采购十七种美国必须的战略物资。

    结果半年不到,他们就花光了当年的两千五百万美元预算,全部用来购买钨、锡、锰、铬和橡胶五种战略物资。光是钨砂一项他们就进口了一百四十八万五千余磅,换算下来差不多六百七八十吨的样子,其中有六成是从中国进口的。同样战前英国为了遏制德国,在市场上抢购了大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钨砂,结果因为英美两国的囤积,愣是抬高了钨砂等战略资源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

    不过如今因为欧洲战争结束,同时随着罗斯福内阁的下台,美国政府已经停止了对战略物资的囤积,国际市场上各种原材料的价格开始逐渐回落到原有的水平。

    至于英国囤积的钨砂,加起来差不多有葡萄牙大半年的产量,结果除了本国生产所需要的,剩下的几乎都被德国吃了下来。

    德国现在一点都不缺钨,所以徐峻才可以安心的量产pak41锥膛炮,这种武器将使得德军连排级步兵单位,也拥有了可以在远距离和重型坦克对抗的火力。

    至于另一款常规的pak40反坦克炮,虽然穿甲能力不如锥膛炮,但是也足以对付大多数苏军装甲车辆了,这种反坦克炮有它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可以发射多种弹药,比如常规弹和高爆弹,除了反坦克任务之外,还能支持步兵的常规作战,相比之下pak41锥膛炮的功能就显得单一了点。

    在徐峻的计划里,pak41将配属给装甲和装甲掷弹兵部队以及一些筑垒防御部队,pak40则配属给常规的步兵单位,特别是筑垒防御部队,开战之后他们必定会遭遇到敌军的重装甲部队的突袭和围攻,所以更需要配备强大的反坦克火力。

    因为是配属给基层步兵单位,所以这两款火炮的移动方式还是以常规牵引型为主,把轮式炮架计算在内,这两门炮的总重量都在一点四吨左右,其中锥膛炮还轻了一百多公斤,可以使用任何一种军用车辆牵引,必要时也可以使用畜力和人力拖曳,只是在越野行军时会比较吃力,这个问题在原本史上就存在,目前只有等到轻型战地牵引车开始全面装备德军部队之后,才有可能得到缓解。

    除了这些轮式牵引型之外,徐峻还准备把它们搭载在各种机动车辆上,比如轮式装甲车和半履带运兵车,甚至可以临时安装在载重卡车上,成为机动的反坦克火力平台。

    如果不出现什么意外的化,徐峻相信凭借这两款反坦克炮的威力,足以让德军基层步兵拖着它们打完整场战争了。

    ps:谢谢大家对本书的支持,同时感谢书友的慷慨打赏,

    还要感谢各位的推荐和订阅,是你们给了我写作的动力。

    据说月底有双倍月票,大家可以保留到月底再投。(。。)

第一百零五章 火力(三)() 


    前面文章里已经提到过了,德国的步兵缺乏单兵反坦克训练,实际上德国步兵手里也没有可以拿来反坦克的武器,仅有的两枚手榴弹,最多只能刮花坦克外壳的漆皮。

    在西线战争中,其实已经暴露出了这方面的问题,当遭遇到连排配属的三十七毫米敲门锤无法对付的目标之后,德军步兵面对向自己扑来的敌军坦克毫无还手之力,此刻哪怕是再精锐的部队,也免不了一哄而散的结局。

    在西线战场德军阵线崩溃,德国官兵惊惶逃蹿的事情不是发生一两次了。比如徐峻初临贵地时遭遇的阿拉斯战役,德军的步兵单位就被英国坦克给打崩了,历史上要不是八十八毫米高炮部队稳住了阵脚,第七装甲师的下场真的很难预料。

    徐峻不认为德军步兵在东线会表现的更加强悍,历史上的“t34恐慌”首先就是从各步兵单位里流传起来的,相比之下德军的坦克部队至少还能与苏军坦克周旋几个回合,但是步兵手里只有一门三十七毫米敲门器,遇到苏军t34之流就只能任凭对方杀戮。

    一辆数十吨重的钢铁巨兽以三四十迈的速度迎面扑来,只要是精神健全的人都会感到恐慌,特别是你知道自己根本伤害不到对方的情况下,很少有人在这时候还能保持冷静的思维。在没有获得有效的反坦克手段之前,德军步兵的t34恐慌甚至发展成了坦克恐慌症,步兵们远远看到个带炮塔的影子都会仓惶撤退。

    其实德军高层在三九年开战之前,就已经了解到这些问题,德军总参谋部在一战战败后就开始总结战败的教训,里面有一条就是没有受过专业反坦克训练的士兵,是无法冷静应对坦克的进攻的,阵地和防线往往会在士兵的恐慌中崩溃。

    通常情况下,既然认识到了问题,那么德军应该考虑加强步兵的单兵反坦克训练,补上部队中存在的这个明显短板。但是谁也没有料到的是,他们竟然选择了另一种解决方案,德军参谋部决定用炮兵来承担反坦克任务,优先考虑的战术是将敌军的坦克用重炮消灭在出发阵地上。虽然一战中德军确实有类似成功战例,但是把它视为常规战术,显然有些过于想当然了,不过当时的德军高层固执的坚持着自己的判断,并将其详细的写进了德军的战术手册里面。

    于是当德军向英法宣战之后,德军将所有一线反坦克任务,都压在了所装备的那一万一千门pak35/36反坦克炮上面,如果不是德军装甲部队和空军发挥超常,而英法装甲部队在战略战术的抉择上又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德军或许最终依然会获得胜利,但是步兵单位在西线战场的损失将会相当难看。

    不过眼下德军在全面换装pak40和pak41之后,总算扭转了部分劣势,至少在阵地防御上,步兵单位有了可以和装甲部队交手的底气。

    问题是离开坚固的阵地,德军步兵在野外遭遇到敌军装甲部队之后,该如何抵御对方的突击。

    通常德军步兵连有一个专业的反坦克班,装备的武器是三支反坦克步枪,正好平均分给下面三个排。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军装备的依旧还是第二帝国时期的t型反坦克枪,也就是著名的毛瑟18型,发射十三毫米钢芯弹,可以击穿二十五毫米的均质钢装甲,这个数值在三十年代也不算怎么落伍,足以击穿当时欧洲各国装备的主流坦克。

    直到希特勒上台前,德军里面依然装备了一千多支这种笨重的枪械。这支反坦克枪实在太笨重了,足有十七公斤重,而且射程和威力也已经渐显不足,于是德军开发出了价格昂贵的pzb38作为它的替换产品。

    那年头反坦克步枪依旧被各**方视为一种有效的反坦克武器,欧洲诸国都各自研发并装备了一批反坦克步枪,比较著名的有波兰生产的35(还记得元首在波兰挨的那一枪么,就是用这支步枪打的。( ̄▽ ̄“)),还有芬兰的l39,瑞士的苏罗通ss…18以及英国的博伊兹(boys)反坦克枪,这些反坦克枪的技术标准各不相同,但是基本都能在一百米距离击穿十二毫米装甲,足以击穿当时欧洲流行的大部分坦克了。

    但是到了三十年代后期,欧洲各国在开发本国的新型坦克时,都开始注意起坦克的防御能力,装甲厚度都普遍得到了增强。法国和英国更是开始研发带有厚重正面装甲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意图在防御力和车载火力方面彻底压倒各自假想敌装备的装甲车辆。

    以至于到了四十年代初期,这些反坦克步枪能够对付的目标,就只剩下一些装甲薄弱和轻型坦克和装甲车,很难威胁到各国装备的主力坦克了。

    德国却在三九年还在研发新的反坦克步枪,原因是陆军觉得pzb38的价格太贵了。最终pzb39替换下pzb38,成为了德军常规步兵连唯一的反坦克装备,这支枪可以在一百米内穿透三十毫米垂直装甲板,不过延伸至三百米后这个数值就只剩下二十毫米了。

    在波兰战争中,面对波兰装备的英制维克斯和自产的7tp坦克,这种步枪表现的还算不错。但是到了法国战场,在法国陆军装备的那一堆铁乌龟面前,德国士兵发现这玩意儿也就只能拿来听个响,根本无法击穿对方的装甲。荒谬的是,历史上法国投降后,德军高层似乎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支枪的性能已经落后这个事实,结果德国陆军直到四三年依然还在使用这种已经毫无用武之地的反坦克步枪。

    徐峻已经决定从陆军里撤换掉这款武器,同时在此基础上研发一款反器材步枪,口径回到t型反坦克步枪的十三毫米,使用钨芯穿甲弹和穿甲燃烧弹两种弹药。这些反器材步枪将会配属给伞兵、装甲掷弹兵、武装侦察与特种部队,用于在远距离狙击对方的有价值目标,比如油库、弹药库、机场上的飞机与轻型装甲车辆,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用来狙杀敌军的单兵目标。

    至于各常规步兵连里原有的反坦克班,将被重新编成为重机枪班,配备两挺mg40机枪,用来加强连部的防御力量。

    德军即将全面展开单兵反坦克训练,首先要让士兵了解直至熟悉各种装甲车辆,随后他们要学会寻找到敌军坦克的要害和弱点,学会怎样去躲避与干扰对方的攻击,学会在战场上设置伏击陷阱,并使用手头上的武器摧毁这些钢铁巨兽。他们还要接受坦克压力训练,习惯坦克从头顶轰鸣着驶过的感觉,直至他们能够毫无畏惧的面对敌军坦克的履带。

    这倒不是徐峻自己发明的教材,历史上德军在战争中期就这样训练了一批战斗工兵,作为专业的步兵反坦克部队,这些士兵被称为装甲猎兵,听上去似乎有些耳熟,总感觉他们一个个手持大口径手枪,腰里还挂着一盏矿灯。

    德军一般会把这些士兵编成一系列三人反坦克小组,然后让他们使用各种单兵反坦克武器,伏击与猎杀战场上的敌军坦克。

    装甲猎兵们一开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各种型号的地雷和反坦克手榴弹,还有部分战地组装的简易爆炸装置,这也是所以选择工兵的主要原因,他们对处理爆炸物方面比普通步兵在行。

    其实那时候德军高层完全明白,苏军的坦克大潮已经不是依靠一两个特殊兵种就能阻挡得了的,在东线战场上每个前线士兵,其实都身处于苏军坦克的威胁之下,所以反坦克不应该是专业单位的工作,而是每一个德国士兵都要面对的考验,于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德国人研发出了铁拳。

    ps:花了些时间查资料,更新有些晚了,谢谢大家的支持。

    求推荐和订阅,作者会继续努力的。

第一百零六章 火力(四)() 


    历史上到了一九四二年四月,德国陆军武器局终于从胜利的美梦中苏醒,开始向社会招标反坦克武器,从他们定下的标准就能感觉到前线战事的艰难,因为和之前那种严谨苛刻的武器设计要求相比,这次招标的标准异常的简练。

    德国陆军武器局要求得到一款能够和gepzg(这是党卫队自掏腰包研发的一款反坦克枪榴弹,穿深一百至一百二十五毫米,只能攻击八十米内的目标,八十米外就需要向上帝祈祷。)威力相等的单兵手持武器,有效射程只需要三十米就行。至于这东西的重量、大小、采用何种发射方式,武器局的标书里压根就没有提起,很显然前线的战局逼迫着这群官僚开始饥不择食。

    这时一名武器研发专家,爱因里希。朗威勒博士,拿出了他花了一年时间研发出的产品,一款手持喷气式反坦克榴弹。

    这位博士之前就曾经开发过一款反坦克手榴弹,只不过因为重量过大,士兵很难把它投到安全区之外,手劲小一点的就变成自杀攻击了,这种设计当然不可能得到陆军的青睐。

    于是这位博士从那时起,就开始考虑研发一款依靠喷气动力推进的反坦克武器,因为这样就不用士兵费力去投掷了,这种思路倒是很附和德国人的逻辑。

    他拿出的设计方案被定名为fpat型喷气式反坦克榴弹,战斗部是一个直径八十毫米的空心聚能装药弹头,后面带着一根直径二十九毫米的发射管,这就是“铁拳”的雏形。

    当时陆军武器局对这种武器非常感兴趣,但是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