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革兴大宋-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显然,这些百姓来得比较早,上午的时候,皇帝大婚还得按照既定流程来走,下午才能抽出时间来看他们。
宋朝的皇帝大婚虽然还不像后来那些朝代那么繁琐,但对于赵祯来说这个已经够了。他感觉这天自己就是个小丑,一旦开始举行结婚大典,他什么都得听礼部官员的。而且那些个平时都不敢正眼瞧皇帝的家伙,这个时候也跑出来瞧热闹。
皇帝大婚,这说起来貌似每个皇帝都得娶老婆,大臣们应该常见才对。实则不然,一般来说,大多数皇帝在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或者是登上皇位之前,他们的老爹都已经给他们找了媳妇,一旦这皇帝登基,他们的老婆也就举行个封后仪式而已。
故而,这些大臣乃至礼部官员都对皇帝大婚礼仪比较生疏,也比较感兴趣(可能和娱乐节目少也有关),看得忘了神的官员也是大有人在。而这个时候,礼部官员就喜欢跑出来露脸了,虽说他们自己也不熟悉,可毕竟人家之前做足了功课,这个时候出来显摆,训得别的大臣跟孙子似的,就这你还得忍着,没看到皇上都被他们指手画脚么!这么一想,大臣们的心里好受多了。
待礼部官员大清早起来拉着皇帝捣鼓半天之后。大家终于等到了传说中的“吉时已到”,终于可以正儿八经看热闹了。这个时候,迎亲的正副使节拿着各种诏命。吹吹打打地朝着国丈府前进,这一点跟民间就不大一样了。因为皇帝毕竟地位要高得多,不可能让他亲自去接皇后,虽然赵祯移栽表示自己想亲自去接老婆,但礼部官员对他的提议一律无视之。
迎亲的队伍到了这个又才换门牌的没有国丈的国丈府,又要整完一套繁琐的礼仪,把国丈府上下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才算完事。迎亲的使节驾着马车就把累得直喘气的张柔拉回了皇宫,稍事休息之后,还有更多节目等着皇帝夫妻二人组给大家上演呢!可不能这个时候倒下。这样看来国丈府的无疑要幸运得多,起码他们现在就可以关起门躺地上玩泥巴了。
礼部官员看皇帝皇后的状态恢复得差不多了,立马又把他们拉出去举行结婚典礼。皇帝结婚也免不了要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虽说同样是这些内容,但皇帝玩起来就比民间要高大上得多。
除了这个拜父母这关让刘娥代表一下比较简单外,拜祖宗和拜天地可要隆重得多。拜完母亲自然是要去祭祖,这个过程礼部官员又要啰嗦半天,还要念一大堆赵祯听都听不懂的玩意,反正他跟张柔就只能当个牵线木偶,该有磕头的地方磕头就好了。
眼看就剩这最后一项祭天了。赵祯跟张柔都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现在他们又可以抽个空挡休息片刻,因为礼部官员请了许多大师级人物在那跳大神,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大宋江山永固!待人家跳完大神,赵祯两口子就上去代表皇家签个到就算了事,这也算是他两口子眼睁睁看着别人折腾自己一上午,总算能够让自己也看着别人自个折腾一回。
仪式进行到这,差不多也要打上句号了,但赵祯也别想现在就来个**一刻值千金,别说大臣们不同意,就他两自己这爬上爬下一上午。估计也没那精力。
赵祯和老婆只能抓紧时间小憩一会,下午还得出去见客人。应付老娘,应付大臣。还有那些个各国使臣,都还是要抽个时间说上那么几句话才行。
再说了,答应老百姓要去“亲民”的活动也不能食言不是么!
终于在御街两旁老百姓望眼欲穿的时候,皇宫的大门缓缓地打开了,一队队禁军从宫门冲了出来,整齐地站着御街两旁,警惕地看着两旁的百姓。而这个时候,御街两旁的房顶之上,以及人群之中,都有无数双身着便衣的锦衣卫和皇家特战队在来回扫视。
一切准备就绪,赵祯两口子终于乘着龙辇出现在了大家的视野,他们两人在宫门口下了龙辇,小心翼翼地登上了宫门口一直摆放在那的那个怪玩意。
“动啦!动啦!”眼尖的人瞧见那个搭载皇帝的木头架子随着四个轮子缓缓开动了起来。
其他人听见动静,也都把目光放到了这个能动的大家伙上,四个半人高的黑轮子托着一个像船的东西慢慢的向前移动。没有看到马拉,也没有看到人推动,只见一个人在“船头”握着一个圆盘,紧紧地盯着前方。“船”的甲板上面还站了一圈威风凛凛的士兵,他们一手执彩旗,一手握着刀柄,还有一些穿得漂漂亮亮的宫女提着花篮,抛洒着秋菊的花瓣。
皇帝跟皇后并肩站在“船”的顶部,四周似乎有一层透明的东西替他们挡住了漫天秋风,在他们的位置还有四个喇叭状的大铁桶,分别朝向四个方向。
没错,赵祯跟张柔正是坐在一个船型花车上面准备游街,为了让百姓能够看到他们,同时也出于安全考虑,他们两人乘坐的位置就好比把一个凉亭四面安上了玻璃。当然了,他们现在用的这个玻璃跟防弹玻璃还有很大的差距,只不过这个时候他也用不着防弹,在打造马车的时候,工匠们还特意选择了较厚的厚度,并且用现在的神臂弩进行了测试,可以保证他们的安全。
那四个首次出现的黑色轮子,自然也是皇家研究院根据赵祯的意思进行的一次尝试,现在还仅仅是在铁圈外围镶嵌上了橡胶而已。还没有充气轮胎一说。至于让百姓惊讶的无马自动,那只不过是仿照龙龟船的设计,在“船”肚子里面有人在推动转盘。通过齿轮带动后轮前进罢了。站在船头把握方向的那个人,他能干的也就是摇动手里面的“方向盘”调整前轮方向。至于速度、刹车还有倒车什么的,那就全靠喊的。
老百姓不知其所以然,自然是会对这个大玩意能够自己跑感到无比的稀奇,同样对皇帝的牛逼之处敬佩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谁让他们只看见皇帝登上去自后才开始动的呢!那肯定是皇帝牛掰嘛!
故而,这个古典版的“花车”走到一处,便引起了百姓的热烈欢呼,赵祯跟张柔也学着以前电视里面那些领导的模样。站在车顶上朝着百姓们挥手。
花车沿着御街来回走了一圈,骗完掌声和欢呼声之后,又回到了御街的中部。禁军们接到命令,以“花车”为中心,在相距“花车”五十米的地方建立了一道圆形防线,而外围的禁军也开始引导百姓慢慢向防线靠拢,最终围着“花车”一圈站定。
经过一段时间的骚动之后,在禁军的招呼下,百姓又归于平静,都盯着皇帝。等候看下一个热闹。很多人都在私下议论,这莫非是皇上也想给咱们表演那啥“五雷正法”,听说皇帝去年过年就给大臣们表演过了。可得劲了!
很显然,这次赵祯没打算表演啥节目给老百姓乐呵乐呵!
在老百姓的注视中,赵祯慢慢地从袖子里面掏出了一叠纸,他端起茶杯润了润喉咙,才把嘴靠近喇叭大声念道:“朕跟皇后,在此感谢朕的子民!感谢你们能够抽出宝贵的时间来见证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朕要告诉你们,从今天起咱们大宋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希望朕的子民能够拿出十二万分精神,为我大宋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此。朕想借这个机会跟朕的子民们,面对面地说说朕的心里话!
相传在六千多年前。有两位伟大的领袖,领导着他们的子民发明了农业、养殖、农历以及医学。让他们的子民从愚昧无知走向了繁荣昌盛,这两个人就是我们共同的祖先——炎黄二帝!”
“六千多年来,中原大地风起云涌,各个朝代更替不止,百姓们也在每次战乱中生灵涂炭。我大宋乃殷商后裔,延续炎黄血脉,理当为我炎黄儿女打造一片人间乐土。然而,我朝创立至今,已有六十余载,外有强敌蠢蠢欲动,内有百姓缺衣少食,朕为此深感不安!”
“今天,朕有一个梦想!朕梦想有一天,朕的子民们都能够穿上美丽的衣衫,在阳光下自由自在的翩翩起舞!那一天,你们可以尽情地欢呼,尽情的跳跃,尽情地赞美一切的美好!”
“今天,朕有一个梦想!朕梦想有一天,朕的子民们都能够不为饥饿困惑,都能够吃上想吃的美食,这个世界上也不再有一个乞丐。”
“今天,朕有一个梦想!朕梦想有一天,朕的子民们都能够住上宽敞的房子,都能够过上和美的幸福,没有人在露宿街头。”
“今天,朕有一个梦想!朕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的道路变成坦途,就像正在修建的京成大道一般,在大家的脚底下延伸。”
“今天,朕有一个梦想!朕梦想有一天,大宋的子民们能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美丽的生活,不用担心贪官污吏的压榨,也不用担心地主恶霸的欺负。”
“今天,朕有一个梦想!朕梦想有一天,大宋的百姓能够充满自信,大宋的官员能够廉洁自律,大宋的军队敢于扫除一切威胁。”
“今天,朕有一个梦想!朕梦想有一天,我炎黄后裔,华夏儿女,能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尽管现在大家可能还有诸多矛盾,但有朝一日,你们将同为华夏一族,一起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
“朕的梦想永无止境,但这些梦想想要变成现实,需要朕,也需要我大宋千千万子民共同努力!望诸君共勉!”
片刻的沉默之后,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响彻了京城大地……
第36章 迟来的科举()
【悲了个催,一直都只能趴在潜力酬勤榜,都挪不了窝……】
皇帝大婚之后,让天下学子翘首以盼的科举终于来到了。
赵祯匆匆跟老婆在皇家园林度完蜜周,便赶回来主持此次抡才大典。
因为赵祯之前曾下令放宽参加科考的限制,使得此次参考人数暴涨近三倍。此次参考人数将近四千人,是有史以来科举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当然也是竞争最激烈的一次。
鉴于此次人数众多,原本的用来考试的贡院是万万装不下的,于是便征用了皇家学院作为考场,故而,才有之前皇家学院提前放假的安排。京城仅剩的两支禁军中的一支,也成了此次监考乃至维护秩序的主要力量,天武军指挥使杨知信接到圣旨便早早地封锁了皇家学院,并彻底搜查了皇家学院各个角落,布置好一切人手,等待科举开场。
科举,说起来就两字,但宋朝的科举其实并不简单,考试科目也繁多。北宋前期,在赵祯到来一前,科科举基本上承袭唐和五代,依旧是常科和制科两大系统。“常科”,跟现在靠公务员一样,朝廷要提前公布大纲、内容、时间和具体程式。但是因为赵祯这一搅合,此次科举只公布了具体时间,而其他大纲、内容啥,根本没有详细规定,这就让很多参考学子惶惶不可终日。
按照之前的惯例,除进士科之外,还有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等科。所谓“九经”,即唐朝定下的九部儒家经典;“五经”则是西汉时确定的五部儒家经典;“三史”指《史记》、两《汉书》和《三国志》;“三礼”指十三经当中的《周礼》、《仪礼》和《礼记》;“三传”指《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明经”指全部经书的统考;“明法”是法学考试;“明字”是字学考试。
由此可见,宋朝的科举考试涉及范围还是很广泛的。能够在这样的考试中出类拔萃的人才也确实都很了不起,历史也证明这些人都大有作为。可是,科举也有它最大一个缺陷。这也是由于其历史背景所限制的,在文化不够发达。大体上还处于愚昧无知的时代,世人只能依靠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却很难创新。故而,科举考试的主体部分,基本上都是历史以来前人先贤的著作集合。
不过,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在科举考试的所有类别中,只有进士科的影响最大。因为。这些考中进士的人,基本上都做了大官,给后人留下了很深的映像。而其他小科则惨得多,即便考上了,到头来也不过是个小官。这是如此,在后人的映像中,科举几乎等同于进士科。
赵祯穿到北宋后,对这个科举制度规则,进行了简单的了解,他也是才知道科举原来还有这么多道道。并不想自己以往想的那么容易。
其实,他之所以想把自己的新学纳入科举,甚至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归根结底也是想借用科举的影响力。
否则,赵祯完全可以利用科举制度的“漏洞”来挑选自己需要的人才。前面说了,科举其实还包含“制科”,“制科”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小范围考试。制科考试的范围虽然不大,应试者的资格却放得很宽,不论是在任官员,还是山野小民,都可由朝中重臣举荐参加考试。已经中过进士的人也可以参加制科考试。
由此可见,赵祯如果想自己一个人玩。而不带那些朝中的老顽固一起玩的话,那些个人除了整天干吼。完全影响不到赵祯玩耍的节奏。
一个完整的科举,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先是有皇帝任命主考官负责海选,排出大体排名顺序。其后,皇帝再根据自己的想法,问些个问题,顺便定下最后的排名。还得提一点,在此前的科举考试中,所有试卷审核的时候是不糊名字的,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娃运气不好,或者名声不好,甚至是长得不好,那都有可能被主考官知道了,进而不让你录取。所以,哪怕是在宋朝,也都是一个靠脸吃饭的时代呀!
科举眼见就要开始了,赵祯一直雪藏的考官名单也终于被公布出来了,这本该是在一年前都该干的事,赵祯则故意一直悬而未决。无他,只是他当时还有些问题没有考虑清楚罢了。别看就一个考官任命的小事,却有重大的影响。因为考官不仅负责出题,还负责改题,权利重大,以至于考官的任命就意味着皇帝的一种政策导向。甚至在某些时候,所有的学子都会提前拜访考官,这也就是刷脸的过程,说得不好听一点,或许考官在这个时候就把某些个看不顺眼的从名单上划去了。
大家好不容易等到皇上公布考官名单,都兴冲冲地准备去拜访一番,以便留下个好印象。可惜,他们都扑了个空,这些个考官都被皇上请到了皇家学院,正在埋头出题,直到考试结束也离不开考场。
在京城的学子们,不管是有信心还是没信心,都在调整自己的状态,以图以最佳的状态迎接人生的挑战。唯独,有三个家伙凑在一起垂头丧气,哀叹不已。这三人,正是富弼、文彦博和韩琦。之所以会如此,完全是这个考官闹得,因为这次科举主考官不是别人,正是富弼的岳父大人——当朝宰相晏殊。按照惯例,为了避嫌,富弼是不能参与此次科举的,所以他才很郁闷,他的两个兄弟伙正是在安慰他。
说到这个考官,赵祯此次一共任命了四名考官,除了晏殊作为主考官外,还有李迪、孔道辅和范仲淹作为副考官。旁的不说,就这考官的配置,大多数人就闹不懂了。让晏殊当主考官,大家觉得没啥。宰相干这活也很合适,可这三个副考官那就值得推敲推敲了。
李迪,字复古。先祖为赵郡人,后迁家至濮州。真宗景德二年。举进士第一,历通判。如果没有赵祯的到来,他还将两度为相,名副其实的老资格,关键是前些年也曾上书反对过皇上“乱搞”。再说这个孔道辅,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