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工科生-第6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切最少也是三个月。
除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贞观二十四年“打工潮”的外来务工人员,还不存在纪律这个概念,面对工头,既无知又无畏。
毫无疑问,冲突在所难免,对张贞的挑战,也绝非只有这么多。
面对“打工潮”,武汉内部要整合的力量极多,而且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武汉也不得不对外借调一些“精悍”人员。
精干人员面对冲突是没有卵用的,只有“精悍”人员,才能镇得住场面。
为此,张德还专门请了薛仁贵的属下过来帮忙,应付三到六个月。府内临时增加的“民团”数量也有三千,治安巡逻的弓手也有一千多,加上原本就有的不良人、警察、白役、府兵等等,针对“打工潮”,武汉内部调剂出了两万多人来应对可能出现的治安事件。
诸如汉阳钢铁厂这样的“大型企业”,还从工人中组织了巡逻保安,以防偷鸡摸狗事件出现。
虽说谈不上动员,但整个武汉短短半个月就组织了五万人左右规模的组织团体,也着实吓了不少人一跳。
江西总督府的要员有三分之一是常年要在江夏和汉阳办公的,每年夏季秋季的要紧时候,除了防汛工作,还有夏粮秋粮的征收问题,离开武汉,光靠南昌是玩不转的。
更何况,连续几年增补田亩,加上“化獠为汉”的成效斐然,每年江西总督府多出来的粮食,是要销售出去的,不可能留下来存着。
而能够消化掉这些巨量粮食的地方,整个江西显然只有武汉。
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就在武汉,而眼见着武汉居然出现了“打工潮”,各地政府又没有控制这股“打工潮”,由得小农小地主背井离乡前往武汉,这等于又增加了几万甚至几十万张嘴。
这一波“打工潮”的劳力数量,其实没有上十万,平均一个县大概也就是千几百人,但因为你这里几百,他那里几千,总量就显得可观。
最重要的是,这些人目的地很明确,除了武汉哪里都不去。更让房玄龄颇有点心惊胆颤的,是这些人今年来了之后,只要赚到钱,怕不是明年就会拖家带口。就算地方官府严禁拖家带口,但因为他们赚到了钱,回乡之后,乡党一定会让他们带着一起出去。
贞观二十四年的“打工潮”只是小试牛刀罢了,贞观二十五年才是真正的大挑战。
房玄龄担心的不是当下,正如张贞知道这是个苦差事,却不仅仅只是现在苦。
如今出现的“打工潮”,其特点也是非常突出的。但凡能够出几百人上千人前来武汉打工的县,都具备一个特点,都跟武汉联系极为紧密。
这些县大多都有成熟的运行了好几年的商品销售渠道,武汉很多工业品、手工业品能够迅速从这些州县换取原材料或者其它物资,就是因为渠道非常成熟。
而这些渠道的存在,前几年或许看不出有什么,但几年下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也足够让当地和武汉形成沟通。这些渠道就是这些县的窗口,通过窗口,就看到了武汉,可能只是雾里看花,但终究是知道,武汉是个大城市,是“地上魔都”,那里遍地都是钱……
市场和时代推着工人商人去冒险去拼,同样的,小农小地主,同样也会被推着去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会有迟滞性,但绝对不会缺席。
面对这种情况,房玄龄当然可以“一刀切”地让地方州县严查人口流动,理由随便找一个,比如发现南朝欲孽等等,自然而然地就可以让人口流动大幅度减少。
但毫无疑问,这对江西没有任何好处,对总督府上下也没有任何好处。这么多年下来,房玄龄甚至人口流动的好处,风险固然是有的,但相较收益……风险是朝廷的。
于是乎,房玄龄宁肯从总督府调剂成员前往武汉帮忙,也没有打算摁死这一股前所未有的“打工潮”。
。
第八十二章 不产皮货的皮货地()
运输夏粮的筹备工作早早开始,只是这几年“粮长”从人人厌憎的身份,逐渐有了点变化。
主要是运粮主力已经从力夫变成了舟船车马,且不说运载能力极强舟船,只说车马,这些年新制大车的运力相当惊人,而骡马在整个扬子江流域,都是每年大幅增加。并非只有“湖南”和辽东在疯狂修路,在改制“湖北”之前,江淮道就修了三条联通武汉的“大道”。
最有名的,就是武汉北上的直道,直接贯穿安州申州,联通豫州。石龙山之后过三关,更是在申州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交通枢纽”。
原本一条淮河横亘其上,是旧时江淮道和河南道的天然分界线,但随着武汉材料工艺以及工程技术的提升,申州前往河南的方式,通过悬索桥,彻底解决。
也因此,朝廷在这里不但把军府升格,还增加了两个津口大使。
因为是个小型的“交通枢纽”,人马牲口走路终归是要休息的,恰好距离就在淮南,颇有点自发形成的意思。地方热闹之后,带来的不仅仅是旅客,还有先进的技术。
除了土木工程营造法式等等技术,还有农业技术。
整个申州在十年中,开发梯田总量接近二十万亩,山区塘坝沟渠总数量逾千。大量隐户、逃户,也从山区走出,重新回归文明社会。
在这里,旧时江淮道入京的痕迹逐渐抹去,那些从痕迹上发展而来的市镇,规模远远超过了十年前人们的想象。
“大人,过河就是钟山,可要直接去州府?”
“就在钟山吧。”
“大道”上,已经能够看到为夏粮作准备的队伍,这些队伍来自四面八方,来申州的原因,就是要先把库房大院盘好,方便“粮长”来了之后落脚。
如今“粮长”都不是一般人,可能还有大商人的身份。因为运力提升,而朝廷又按照旧时代运力来估计的缘故,往往“粮长”都会在能力范围内夹带一点“私货”。
这些“私货”当然不可能全都是“粮长”的,合伙人来源极多,有地方土豪,也有泼皮流氓,也有乡民农户,总之,“私货”通过运量队伍,顺着既定的路线,逐渐抵达以前的都城长安和现在的都城洛阳。
农副产品在京城是最不愁销路的,往往都能淘换不少金属货币,即便是绢布,这年头京城的绢布质量也是最好的。
哪怕是京城最次等的绢布,在京城的缺斤少两,也比地方州县“足额”的多得多。
地方上需要“粮长”来赚外快,京城同样有一批人需要地方上的“粮长”来搞点东西。
这些人自然不是什么大贵族,但可以是小贵族。他们要维持旧时代的体面,又无法承受京城高昂的生活成本,自然是要逐渐“降低消费”。开源节流,把注意打在地方群众身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小贵族需要交易,但又不想引人注意,这些一年也来不了京城几回的“粮长”,就成了不错的选择。
“粮长”们手中有足够的物资,而小贵族们,同样有“粮长”们需要的“现金”或者其它“贵重物品”。
即便这些“现金”和“贵重物品”在京城既不多也不贵重,但在很多地方,却又是相当的长脸有面子。
“那边幡子,写得甚么?”
唐俭眼神不太好,指了指远处河津口上的一条条长布幡子,上面似乎是写了字,但看得不太真切。
“卖皮子的。”
“皮子?”
唐六郎点点头,看真切了之后对自家老子说道,“说是洛阳皮货。”
“怎地,在钟山洛阳皮货要好卖一些?”
想了想觉得不对,“洛阳也没甚皮货啊。”
“不若让人去问问?”
“就让人去打听打听。”
唐俭点点头,让唐善识差人去问问看为什么挂“洛阳皮货”的幡子。
不多时,就有仆从骑马返转过来。
“是个甚么说道?”
“公爷容禀,下走去探问了之后,那边坐商说是外乡人最信‘洛阳皮货’用料做工好,‘洛阳皮货’在乡野是最有脸面的物件。”
“这从何说起啊。”
唐俭一脸无语,京城的皮货,大多都是从安北都护府和辽东过来,其次就是剑南道和蕃地,最后才是海外。
本地皮货很是一般,最好的工匠,也往往在长安、河北还有淮扬。
唐俭心想这其中必然有什么缘由,想让仆从再去打听,可一想仆从未必能明白他心中的疑虑,索性准备到了钟山之后,自己去走走看看。
到了钟山歇脚,怀揣着疑虑,老唐带着儿子和亲随,就在市镇走走看看。
听了见了之后,唐俭这才明白,这钟山渡口的“洛阳皮货”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而且这些“洛阳皮货”,要论“正宗”货源,大多都来自两京勋贵之家。
不是什么国公郡公,但也比一般人家强得多。
这些“洛阳皮货”,凡是“正宗”的,都是出自这些落魄家族,且都是库存的二手货。
“没曾想京城居行,已大不易到这般田地?”
老唐感慨万千,当年长安固然是居行大不易,可总归还是能过活,中小贵族就算维持体面,也不至于到叫卖自家穿戴的地步。
眼下的问题,显然不仅仅是居行大不易,而是京城奢靡之风刹不住。
奢靡之风刹不住,加上生活成本增加,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久而久之,连带着外地乡下,居然形成了一个牌子货,也就是“洛阳皮货”。
一个不产优质皮货的地方,却打出了皮货名气,这让老唐哭笑不得。
“这‘大道’修的宽又直,不但把申州豫州捅了个对穿,也罢京城勋贵捅的欲仙欲死啊。”
老唐指了指水津口旁边的市镇,意味深长地说着。
唐六郎和随从们一脸懵逼,心想着怎么一把年纪了,居然还大庭广众之下,开这么一个老不修的玩笑?
他们哪里晓得,老唐此刻心情之复杂,实在是难以对人说啊。
第八十三章 贵族不易(猪年初一第一更!新年老铁们大吉大利!)()
两朝武勋家庭极多,贞观朝相较武德朝,文治又更加丰盛。不仅仅是诗文极大进步,连民间畅销的“诗余”“俗曲”,都是汉朝以来的“巅峰”。
而且因为贞观朝朝野英雄辈出,自然而然地,传奇小说的品种也多样化。似玄奘师、“黄冠子”真人、东海大豪王万岁、独臂将军王祖贤、“程门立雪”和“程立雪门”……不仅仅丰富了民间的娱乐活动,也推高了“贞观”的含金量。
贞观朝,的的确确经过二十多年的经营,当得起“贞观”二字。
只是在钟山县的唐俭此时此刻,心中的悲凉当真是无法对人言。
当他听说那些个正牌“洛阳皮货”,居然是以前老朋友老部下家里的子孙拿出来变卖,他既痛恨,又焦急,最后还有一点点快意。
“小郎,你这袍子,当真是长安包氏出脱的?”
浉水津口的皮货交易市场,唐俭一身便装,仿佛是个南方来的老儒,左右亲随虽说身量壮硕,却也是忠厚模样,瞧着像是庄稼汉。
卖皮货的贩子是个半大小子,瞧着可能十三四,也可能是十七八,嘴唇上有点青须,却又不算太浓密。开口说话还带着点公鸭嗓子,似是刚刚发育,又听着像是天生的。
“老先生放心,我这铺子瞧着是小,可在京城,到底也是有个落脚地的。就是没开在城里,在新南市搭了个围子。”
“能在新南市,那也很好啊。”
唐俭说罢,又望了一眼摊在那里的袍子,料子很好,是御寒用的黑狼皮,乍一看仿佛是熊皮,其实根本不是。
狼皮比熊皮便宜,但黑狼皮和黑熊皮却是颠倒过来的,黑狼皮要贵得多。
“老先生只管上手,这可是好货色,毛越摸才越顺。”
卖皮子的也不知道是狼皮,只当是熊皮来卖。正常来说,也没有这么大的狼皮。
左右亲随把袍子拿了过来,老唐略微打量了一下,又翻了翻袍子上的兜帽,兜帽有收紧的绳索,绳索头子上有金属扣子,一边是金子做的,一边却是金包银。
看了一眼金扣子,老唐看到了一个印记,顿时叹了口气“唉,这是故人之物,小郎,开个价吧。”
听到老唐说是“故人之物”,卖货的贩子眼睛都亮了,正要喊个高价,不宰这种“人情”物件,不是对不起自己吃的这碗饭么?
只是刚要开口,却听后头一个壮汉低声道“公爷,恁多人家,买得过来么?”
那壮汉看似粗莽,实际是老唐半个“智囊”,当年走南闯北玩嘴炮,是个得力助手。
这壮汉一看就知道唐俭打算买了这件袍子,然后返转洛阳的时候,再给人一个方便。
唐家的老部下比较稀奇,什么人都有。不是说职业,而是种族。老唐当年靠嘴巴舌头吃饭的时候,跟着跑江湖在达官贵人蛮族可汗之间流窜的亲随仆从,有鲜卑人、室韦人、靺鞨人、铁勒人、党项人、奚人、扶余人、蕃人、獠人……整个中原王朝有点名气的蛮夷,他帐下听讲的都有。
而眼前这件狼皮大袍子,就是一个室韦头领送给儿子的。那个儿子,就是跟着老唐满世界跑的亲随,弓马娴熟,是条好汉。
当年李靖搞突厥的时候,跟他一起逃出生天又重新相聚的人中,就有此人。
这也难怪老唐情绪难以抑制,实在是情分在这里。
“他家世本就不好,只是室韦小族,在长安时还能救济一二,迁都之后,便失了照顾。这等没跟脚的,两三代就败了的,老夫见得多了。”
顿了顿,老唐还是对年轻贩子道,“这袍子,老夫要了。”
卖货的小哥也算是半个走南闯北的人,能在洛阳新南市混饭吃,眼力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他耳朵尖,听到有人喊“公爷”的时候,就琢磨着是不是南方来的国公、郡公。
这几年因为拍马屁的缘故,厚颜无耻喊“爷”的奴婢多了去了,如今便是个“xx伯”“xx侯”,家里也是一堆人赶着喊“伯爷”“侯爷”,亲娘老子也没有叫的这么殷勤。
略微打量了一番,又寻思着这老公爵怕不是从武汉过来的,能去武汉的公爵,定然跟江汉观察使关系熟络。
如此这般想着,卖货小哥就暗暗咬牙俺便赌这一铺,不若结个善缘,不去宰他这一笔,看这老先生年岁大,身边跟着的人,必然眼光独到。俺若是绕了些许,卖他一个收购价,未必不能赚得更多。
心中暗忖了一番,隔着摊位的贩子操着公鸭嗓子,对老唐很是恭敬道“老先生瞧着慈眉善目,既是老先生故交之物,某也不平白做甚么恶人……就五十贯吧。”
“噢?”
别说老唐,周围相邻几个铺子的贩子们,都是耳朵竖起来眼睛瞪圆了。
“乌小八,你这是做得甚么买卖,你老子晓得了,怕是打断你的腿。恁好的熊皮袍子,你叫卖甚么价钱?”
“京城熊皮的帽子,贵的一千多贯,且不去说它,那些个北地扈从用的,哪一件少于五十贯?”
老唐身后的亲随瞄了一眼,没有说话,只听那卖货的小哥不气也不恼,调门拉高了左右看了看“出门在外寻个眼缘,某瞧着老先生面善,不行么?”
言罢,他把袍子收拾起来,往唐俭怀里一送“就五十贯了!”
那架势,仿佛是怕左右有人抬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