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威-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宫不可无主,所以开国大将曹彬的孙女便被抬进了皇宫,成为大宋新任皇后。
曹氏今年二十六岁,在这个年代算不上年轻,却也并不算老。保养得宜,装扮得当的她气度高贵雍容,不过若单论容貌,勉强算是中上之姿吧!
这与古来的传统有关,有道是娶妻娶贤,纳妾美艳,自古以来对正妻的基本要求是贤惠淑和。
皇家立后更是如此,皇后善妒,后宫不宁怎么能行?所以皇后人选不见得要美貌,贤惠才是第一位的。
加之立后还有政治联姻的需要,所以对容貌的要求就更低了,连贾南风那种丑八怪都能当皇后,寻常姿容母仪天下又有什么奇怪的?
不过曹氏并不这么认为,她对自己的姿容颇有自信,可惜入宫多年,始终未能得到太多宠爱。
看着那些花枝招展的年轻嫔妃邀宠君前,曹氏恨的咬牙切齿,却也无可奈何。身为皇后,母仪天下,当为表率,尤其是国家艰难之时,衣着不能过于华丽。举止更不能轻佻,任何时候都要端庄守礼。
说白了,端庄有时候等同于呆板,要是没有其他优势,男人怎会喜欢?
入宫多年,不得宠爱,曹氏不安的心也逐渐平静了。得不到君王的宠爱,地位便是最重要的。
想要坐稳皇后的宝座,首先得自己谨慎,不犯过失;再者,外戚和朝臣的支持也很重要。曹氏这些年端庄守礼,勤勉温厚,颇有贤后之名,天下人多有称颂。母族曹家乃开国大将曹彬之后,乃大宋将门翘楚。
皇帝之所以立她为后,目的就是为了安抚拉拢将门,只要曹家没有忤逆犯上这样的大过失,她的后位便能安稳如故。
听说兴元府出了叛乱,堂兄曹仪奉命率怀安军北上,驻防剑阁与阳平关,并寻机前往兴元府平叛。
昨日垂拱殿的情形她有听说,富弼为国献策没错,但曹氏明显更欣赏夏竦的态度。稳中求胜是正道,对于曹家而言,无过比有功更为重要。
将门子弟这些年富贵荣华,早就不如以往骁勇善战,堂兄的能耐如何她也清楚,贸然出兵未必会取胜。到时候朝野震动,龙颜大怒,说不定会迁怒自己和曹家,得不偿失。
相反,只要守住了剑阁,不让叛军入蜀中,曹仪便无过错,说不定还算立功。弄清楚其中计较之后,曹氏便派人往母家送了消息,让传讯曹仪,务必谨慎,不可贪功冒进。
只要叛乱顺利平定,曹家论功,自己也脸上有光。只是曹氏轻叹一声,只是想要自己地位稳如泰山,子嗣才是关键。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宫无子便是重大过失,只此一条便可名正言顺废后。
入宫多年,承宠不多,加之丈夫赵祯的身体也算不得强壮,曹氏的肚子一直没有动静。随着年纪增长,宠爱屈指可数,曹氏对生育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一度她曾动过念头,效仿先帝时章献太后的做法,将寻常嫔妃或宫女的子嗣养育膝下。可惜后宫嫔妃福薄,总共生下了三个男孩,全都不幸夭折。
曹氏隐约有种感觉,后宫子嗣艰难,丈夫恐怕很难有亲生子。自家没有,过继子侄便是了,赵祯自己或许很介意,但曹氏完全无所谓,反正都不是自己亲生的。
所以早几年在她的主张下,汝南郡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赵宗实被接入宫中,由她亲自教养。
那孩子聪颖可爱,对自己也颇有感情,如果将来继承大位,必定会孝顺自己这个太后。
然而两年前皇子赵昕出生,赵宗实被礼送回汝南王府。不过宫中的两位皇子先后夭折,赵宗实的价值又再次彰显。
那孩子今年已经十一岁了,快要到娶亲的年纪了,外甥女高滔滔与之同龄,两个孩子幼年还曾在一起玩耍,很合得来,堪为良配啊!
曹氏已经暗示让高家与汝南王府通气,赵允让对这桩天赐良缘自然是一百个愿意,亲事已经板上钉钉,只等过两年两个孩子长大便嫁娶成亲。
至于后宫,大抵不会再有皇子降生了吧?
曹氏心里正这样想着,心腹宫女匆匆而来,禀报道:“娘娘,刚刚传来消息,春锦阁的张美人有了身孕!”
“果真?”曹皇后猛然心头一紧,握着蒲扇的玉手紧握,关节几乎咔咔作响。
那个狐媚子竟然怀孕吗?曹氏心里一阵阵的抽搐,自打那次宴会,大长公主将她带入宫中,便注定会是个劲敌。
十九岁如花似玉的年纪,活泼可爱,官家喜欢不足为奇,赵祯见到她便忘了生育过一双子女的苗贤妃,这些天张美人几乎是专房之宠。
一个没有身孕的宠妃她不在乎,但如今则不同了,如果狐媚子福气好,一胎生下个男孩
曹氏不愿设想会是怎样的场景,尤其是将来赵祯百年之后,那狐媚子子凭母贵,会不会骑到自己头上来?
不着急,她的孩子未必生的下来,生下来也未必是男孩,即便是男孩也未必能够健康长大
哼哼,一瞬间,曹皇后心中浮起无数念头。沉吟许久,直到发现气闷难受,曹氏才回过神来,放下蒲扇时发现手上一片汗渍。
“来人,备香汤,吾要沐浴!”曹皇后随手扔下蒲扇,对红泥火炉和已经香气四溢的莲子羹顿时失去兴趣。
“娘娘,这莲子羹还送吗?”
“罢了,官家这会肯定满心欢喜,何须莲子羹去火?撤了吧!”曹氏摆摆手,脸上浮起一丝苦笑。
“是!”心腹侍女小心翼翼地应对,这时候触怒皇后,绝对没有好果子。
“将前日徐国公夫人进的玉如意,还有交趾进贡的珍珠和珊瑚备好,待会随吾去春锦阁。张美人有孕,吾为中宫之主,理当前去探望。”
曹氏走出几步,回头吩咐一声,脸上阴沉之色顿时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张柔和的笑脸。顷刻之间,那个母仪天下,气度雍容的皇后又回来了。
第四十一章 只此一条路?()
怀安军开拔北上!
得到这个消息,整个兴元府都兴奋不已,仿佛已经看到了叛乱平定,汉江两岸安然无恙的情景。
大宋在蜀中部署了三支禁军,永康军、广安军和怀安军。其中怀安军在蜀北,距离兴元府最近,调动前来平叛完全在情理之中。
孟陈氏得知不用逃亡,心情轻松了很多,寝食不安的情况大有改善。逃亡的辛苦她不怕,五十来岁的年纪其实也不大,还能经得起折腾。最紧要的还是故土难离,也舍不得偌大的家业。
只是,怀安军当真靠谱吗?
孟韬心里有个疑问,历朝历代,承平日久之时,地方武力不堪一击的例子着实太多。把希望全寄托在一支战力不明的军队身上,恐怕并非明智之举。
拱卫京畿的京西军都那般不堪,蜀中的怀安军能行吗?前世看过不少资料,孟韬对大宋军队的战力还是有了解的。
如果来的是关中的永兴军(西军精锐),倒是可以一百个放心;蜀中主力永康军倒也不错,可偏生来的是二流的怀安军。
也不知为什么,孟韬心里始终有些不安。
凡事不能盲目乐观,这是无数血淋淋的教训告诉人们的道理,孟韬觉得还是谨慎为好。随时逃亡的准备还是要有的,无论什么时候,给自己留条后路都是明智且必要的选择。
当然了,能不走则最好。如非必要,谁没事吃饱了撑得去逃命?不过眼下需要做好另一个准备,那就是应付过往的大军。
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这种词用在大宋军队身上,怎么着都觉得有些扯淡,尤其是承平日久,为祸一方的兵痞们。
毫不夸张地说,战乱四起之时,盗匪的破坏力惊人,官军的祸害程度同样不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趁机发国难财,借用盗匪之名为掩饰,杀人越货,捞取好处的兵将着实不少。稍有反抗则给人扣上一顶勾结盗匪,意图不轨的帽子;或杀良冒功,杀人灭口,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毫无疑问,“兵匪”比盗匪更加可恶,兵祸之说亦由此而来。
怀安军自蜀中而来,前往兴元府,必定沿江经过定军山,如何应付也是一件麻烦事。
尤其是定军寨今年大丰收,此时更显得鹤立鸡群,十分扎眼。为一口饭食叛乱的盗匪肯定不会放过,怀安军恐怕也会眼热。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纵然蜀中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但他们随军又能带多少军粮呢?如果以战养战,汉江沿岸的百姓就该遭殃了
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孟韬让人在后山中临时搭建些许木屋茅庐,作为家中和庄户人家藏粮之所。
如今整个定军寨皆以孟韬马首是瞻,孟公子既然这么说,照做便是。不过单纯的庄户们只以为是防备盗匪,并未想到官军可能带来灾祸。
粮食藏在深山里没错,等盗匪来了,逃不走的人则藏身山中家中的房舍财物恐怕保不住了,但留下点活命的粮食总是好的。
此举唯独孟讯夫妻不以为然,他们现在是绝对信任自家表哥赵明。如今他们自恃身份,完全一副看笑话的态度,根本不愿意学泥腿子的做法。
孟韬心如明镜,孟讯夫妻这是在趁机示威,强调他们有后台,从而防止自己报复。自打上次绑架事件后,孟家两房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且不可避免。
哼哼,孟韬始终一副全不在乎的表情,随你们跳弹吧,但愿赵明能打胜仗,否则有你们好看的!
数日之后,孟韬发现自己的担心似乎是多余了,怀安军压根就没有来。
也不知是蜀道难行,还是有人畏首畏尾,故意延迟。听闻怀安军才刚过到达剑阁古道,并且暂时停止前进。
据说是为了防止叛军入蜀,所以怀安军主将曹仪下令整修剑门关,务必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至于北上平叛之事,仿佛和他们没关系,甚至连阳平关这座入蜀要塞都不见他们身影。
难道又让自己乌鸦嘴说中了?孟韬苦笑不已,看来怀安军还是靠不住啊!
这么说,只能指望东边的兴元尹李喆,还有那个阴险卑鄙的赵明了。这样的局面,孟韬越发觉得不靠谱,难不成当真只有逃命一条路吗?
西(乡)县三花石,因江中鱼洞处石有三色而得名,位于汉水之畔,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没有多少人知道,唐玄宗专门为杨玉环建立的荔枝道便由此经过。
三花石再往东便是金州(安康)地界,光化军叛将邵冲所率叛军正是从那处而来。
近些日子,兴元尹李喆率领府城驻军、大安军,以及兴州来援的将士,共计六千兵马驻扎于此,目的在于将叛军阻拦在兴元府地界之外。
大安军副指挥使赵明也奉命而来,自打宁羌寨的那次图谋失败后,他低调了很长一段时间。私自调动兵马的事情还是有传言出去,尽管有陈贯帮忙圆谎的经历,但打虎的说辞到底有些牵强。
幸运的是他并未遭受严厉的处罚,只是失去了一次绝好的升迁机会,知大安军的职位终究落入别人之手。
赵明因此郁闷不已,如果没有那档子事,如今平叛不就是绝好的立功机会吗?
可惜主将之位已有所属,即便立下什么功劳也不是自己的,那么凭什么拼死拼活的去便宜旁人呢?
偏生外来的新主将十分嚣张,大概也是急于建功,生生逼着他率部主动进攻叛军。赵明无可奈何,只得硬着头皮前往,结果一战便溃不成军。
直到此时,赵明终于认识到,叛军并非一群乌合之众,而是难啃的硬骨头。以目前的实力,未必能够阻挡叛军。
可大安军主将,乃至兴元尹李喆都不以为然,都责备他作战不力,并督促他继续率部迎战。
赵明不由满腹怒火,这显然是拿自己当炮灰的意思啊!手下就这么数百心腹了,此战要是再有大量折损,以后大安军也就没自己什么事了。最严重的后果则是搭上自己的性命,那可就什么都没有了,赵明显然没有为国捐躯的情怀和抱负。
一边是生命危险,一边是军令难违,一时间赵明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是好?是以一个人坐在江边的三花石上发呆,犹豫不决。
“左右都是个死,不若另选一条路吧,兴许会是条不错的出路。”
赵明回过头来,江面上不知从何处漂来一艘小船,船头坐着一个垂钓的男子,宽帽遮面看不见容貌,但听声音似乎年纪不大。
“赵指挥使近日过的不舒坦吧?上官难容,作战不敌,左右为难啊!”垂钓男子叹道:“作战不力,贻误军机是死;纵然全军出击,可能也是个死,难,当真是难啊!”
“足下有何见教?”
“见教不敢当,不过在下知道有条路,兴许是尊驾唯一的生路,将来兴许还是康庄大道,不知赵指挥使有兴趣否?”
第四十二章 龟速的援军()
赵明反了,临阵倒戈!
突起的异变让兴元尹李喆措手不及,更被叛军和赵明所部联合来了个突然袭击,一场激战,损失惨重。
三花石的江面上一片血红,漂浮着不少兵卒的尸体,仓皇撤离,或者说逃离的官军根本来不及给袍泽收尸,甚至来不及带走些许辎重器械。
李喆本来是打算长期死守西县的,在这里准备了不少物资,包括一批粮食。结果因为赵明的倒戈,所有计划瞬间落空,连同辎重粮草也全丢给叛军,很不情愿地造就了“资敌”的事实。
西县一失,李喆立即率部西撤到了兴元府城,虽说中间还有两座城池洋州和“成古”,但规模不大,城池不高,不堪坚守。还是直接退守府城,凭借相对高大的城池御敌为妙。
对于整个兴元府而言,最重要的也是此处,只要府城不失,便不算战败,对朝廷也能有个交代。
不过李喆心里也在打鼓,能否守住府城他着实有些没底。这几日交战,他已经清楚感受到,叛军并非一群乌合之众,骁勇和凶残比想象的更为厉害。
而官军这边,安宁的时间太长,士兵已无多少骁勇可言,还有很多兵痞和滥竽充数之辈,厢军之中尤其严重。平日里欺压百姓很厉害,到了战场上真刀真枪拼杀时,一个个全都胆小如鼠,畏缩不前。
这样的军队如何作战?加上赵明的倒戈,使得敌我双方的兵力差距迅速缩小,也对官家的士气造成了不小打击。
李喆甚至有些忧虑,万一战事继续不利,会不会还有人倒戈相向?
历来叛乱若只有流民盗匪并不足为惧,但有了兵将和朝廷官员倒戈加入,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其战斗力和威胁程度绝对是直线上升。
一个邵冲,一个赵明,兴许还有外界不知晓的高人,光化军加上大安军的将士。毫无疑问,这支叛军的规模和战力已经非比寻常,早已远超张海与郭邈山率领的乌合之众。
李喆满心忧虑地写下一份奏疏,以及几封信件,赶在叛军围城之前派人送了出去。
奏疏是给官家和朝廷宰执们看的,除了讲诉局势不妙,情况危急之外,少不得一番慷慨激昂。诸如“臣定誓死坚守,与城偕亡肝脑涂地,以报国恩”等豪言壮语不少,使得李府尹的形象瞬间光辉和高大了许多。
当然了,通常情况下,活命和做烈士,大部分人应该都倾向前者吧!至少李喆不想死,所以他及时向知怀安军曹仪,利州路转运使陈贯发去了求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