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学霸的黑科技系统-第3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魏文神色微微动容。

    “陆教授的论文?”

    “是的,”费弗曼教授点了点头,继续说,“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证明,看来他并没有停下在数学上继续前进的脚步。”

    听到论文的内容,魏文倒吸了一口凉气,心中的震撼溢于言表。

    连续挑战两个千禧难题……

    这还是人类吗?

    回到了办公桌前坐下,费弗曼教授从兜里取出了手机,翻开了通讯录,打给了他的博士兼助教。

    “喂,刘易斯,你现在有空没?大概半小时后有一节偏微分方程的课,不管你现在有没有空,我都希望你或者你能帮我找个人,替我去上一下。”

    “……嗯,我这边有点事情。”

    “很重要。”

    总共三句话。

    将事情交代清楚了之后,他便挂断了电话,将手机放在了办公桌上。

    看着放在桌上的那篇论文,他的瞳孔中渐渐开始闪烁起了兴奋的神采。

    让我来瞧瞧好了。

    这离开普林斯顿的第一年里。

    你在数学上的造诣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第611章 那篇论文是你写的?() 
同行评审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首先,这份工作是没有报酬的,或者说评审者的报酬通常是以与金钱无关的方式兑现,比如期刊致谢、在编辑部的职位、免费获取期刊、版面费的折扣等等。

    其次,在对一项工作了解有限的情况下,想要深入到这一领域中去评判一项研究成果是否正确,本身便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如果不是什么重要的命题也就罢了,但像是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这种世界级的难题,无论是难度还是重要性都不容半点马虎,甚至于论文中的每一行过程都得花费审稿员大量宝贵的时间去反复推敲。

    很多人之所以接下这份工作,除了为了能在知名期刊上混一个评审员挂名的“学术资历”之外,更多的仅仅是出于身为学者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担任科研守门员的使命感。

    对于一名早已功成名就的学者而言,费弗曼教授接受这份审稿邀请的动机大概属于后者。不过当他拿到这篇论文之后,这些所有无关紧要的东西,就全都被他抛在了一边。

    从第一行算式开始,那云流水的演算过程就如同蕴藏着一种神奇的魔力,牢牢地抓住了他的眼球。

    尤其是论文中对于偏微分方程的微分几何思想的理解,以及关于l流形的应用,更是巧妙到了让他几乎不敢相信的程度。

    他怎么也无法相信,一个从诞生到如今不过两年的年轻理论,能够在这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发展到如此成熟的地步。

    “……简直不可思议。”

    用了大概十五分钟的时间才翻过了正文的第一页,费弗曼教授忍不住在心中感慨。

    如果说先前因为假期泡汤的事情,他多少还是有点遗憾。

    然而此时此刻,他的心中却是半点遗憾也没有了。

    办公室内的时间静静地流逝着,窗外的天色也跟着渐渐暗了下来。

    坐在另一张办公桌前,终于完成了最后求解的魏文长出了一口气,心情舒畅地伸了个懒腰。

    就在他正准备站起身来,去楼下的食堂吃个晚饭的时候,却是注意到坐在不远处办公桌前的费弗曼教授,依旧是维持着下午时的动作,目不转睛地盯着手中的论文,手中的钢笔时不时在草稿纸上写着些什么。

    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架不住心中的好奇,魏文开口问道。

    “陆教授他……证出来了吗?”

    听到了这声询问,捏在费弗曼教授手中的钢笔,终于停了下来。

    将论文放在了桌上,他端起已经冷掉的咖啡,轻轻抿了一口,过了好一会儿,才若有所思地开口道。

    “只凭我一个人的意见,无法对如此重要的事情做出草率的决断……”

    再次看了眼桌上的论文,费弗曼教授顿了顿,继续说道。

    “不过若是只谈我个人的观点,那他大概是做到了。”

    ……

    在完成了“关于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证明”的论文之后,陆舟便将写在草稿纸上的内容整理到了电脑中,简单地编辑了一下之后投寄到了《数学年刊》编辑部的邮箱。

    几乎没有任何的悬念,论文很快通过了技术编辑的审核,进入了同行评审环节。

    至于评审人是谁,在论文登刊之前,陆舟并不知道。

    不过,这种事情根本不重要。

    在整理到电脑上之前,他已经将证明步骤从头到尾检查过一遍。他有九成以上的把握可以肯定,自己的证明是正确的。不管审稿人怎么看,这个问题对他自己而言,已经可以算是解决了。

    确认论文进入同行评审环节之后,陆舟便没有再去管它,转而开始了下一阶段的研究。

    事实上,证明解的存在性仅仅只是通往杨米尔斯方程这座现代物理学圣杯的第一步,远远没有触及到问题最核心的部分。至少,在研究质量间隙的问题之前,他还得为这个复杂的方程求出一个通解。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比起证明通解存在而言,求出通解的难度无疑要大的多。至少光是啃ns方程的老本的话,还真不一定够。

    总之,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前,陆舟没有急着立刻开始下一轮的闭关。这些天来,他一直都在arxiv上检索其它人在该领域的研究,看看能不能从其他人的研究工作中得到一些灵感。

    然而遗憾的是,结果并不理想。

    杨米尔斯方程虽然在现代规范场论中的位置足够重要,但却很少有人将研究这个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通解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m虽然也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成果,但这些成果往往都没有深入到核心的领域中。

    而这也意味着,这一部分的工作,他能依靠的同样只有自己了……

    四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上完了计算材料学的课程之后,胳膊夹着课本的陆舟走出了教室。

    然而就在他一边思索着关于杨米尔斯方程的问题,一边往楼梯口的方向走去时,一位中年教授一边喊了声他的名字,一边小跑着从后面追了上来。

    “请等一下,陆教授。”

    在阶梯教室外的走廊站定,陆舟转身看了眼叫住自己的那人,向他投去了疑惑的视线。

    “你是?”

    喘了两口气,那中年教授笑了笑说:“我是张中庆,物院那边的……上次物理课上,我们见过。”

    “哦哦,”对这个名字还算是有印象,陆舟立刻想起来他是谁,于是和颜悦色道,“是张教授啊,有什么事情吗?”

    见陆舟居然还记得自己,张中庆不好意思笑了笑,开口说道:“是这样的,上次您不是给我们物院的学生们上了一趟关于强相互作用的课吗?很多学生反应,说没能听到您的那堂课觉得很可惜。正好量子力学这块又是本科教育中的难点,想学好的话尤其需要一定的数学功底,我们院的领导在了解了情况之后,就让我来问问您,看您最近有没有时间?如果有的,我们想请您开个关于量子力学的讲座。”

    “就这事儿啊,没问题,”陆舟笑了笑说,“那就这个星期的周六?”

    见陆舟答应了下来,张中庆连忙笑着说:“没问题!院长说了,时间上还是看您什么是有空,我们这边是什么时候都行。那这事儿就这么说定咯,我先替物院的学子们谢谢陆教授了。”

    陆舟:“别这么客气,我还是挺喜欢给学生们讲课的。”

    虽然给本科生上课并不能帮助他直接解决什么问题,但在对基础性的问题进行思考的同时,却能给他带来闭关时所不能产生的灵感。

    张中庆笑着说:“客气还是得客气一下的,毕竟您的研究工作这么忙,还得抽出时间来给本科生们上课。这么麻烦您,我们也挺不好意思”

    “陆舟!”

    话才刚说到一半,一道洪亮的嗓门儿隔着老远,从走廊的一头传来过来。

    听到这声音,两个人不约而同地打住了话头,寻着那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只见穿着身灰外套的卢院士,正健步如飞地向这边走来。

    惊讶地看着向自己走来的卢院士,陆舟正准备打声招呼,却是还没来得及开口,便听走到跟前的老人一脸激动地说道。

    “那篇论文是你写的?”

    听到这句话,陆舟下意识地愣了下。

    “……哪篇论文?”

    连气也不喘一口,卢院士语气激动道:“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证明!”

    听到这句话,张中庆差点没被自己的吐沫给呛到。

    杨米尔斯方程?!

    握草!

第612章 这个四月不平静() 
四月底。

    学术界发生了一件大事。

    在最新一期《数学年刊》上,用了足足四十页纸的篇幅,刊登了关于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证明的论文。

    这一消息一经确认,立刻在国际数学界、物理学界引起了轰动。

    国际知名数学论坛mathoverflow上,关于这件事情的讨论已经炸开了锅。

    【你们听说了吗?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被证明了!?】

    【早上就听说了,不过这事儿现在还没定论吧。】

    【能在《数学年刊》上登刊还不能算定论?审稿人可是查尔斯·费弗曼!】

    【论文我还没看完,里面涉及到l流形的理论我不是很了解,要看懂还得结合他18年发的那篇关于l流形的论文,然后我还得去恶补微分几何,头疼……总之,这种大佬的投稿,就是有毛病也不是一般人能挑出刺来的,最后的结果究竟如何,还是等报告会开完了之后再说吧。】

    因为包括陶哲轩、舒尔茨在内很多新生代数学家,都在这家网站注册有自己的账号的缘故,mathoverflow上的话题热度,基本上可以反应出一件事情在数学界圈内引发的反响究竟是多么的轰动。

    而上一次产生如此程度的讨论,还得追溯到两年前,阿提亚爵士和他那篇五页纸的论文了……

    热议不只是发生在专业的学术性论坛上。

    即便绝大多数人连杨米尔斯方程怎么写都不知道,但对于千禧难题却是不算【 】陌生的。

    几乎就在论文出来的第二天,相关的新闻便出现在了各种新闻网的头推送页,并且引来了无数吃瓜群众们的围观。

    而相比起mathoverflo上理性的讨论,推特和脸书上网友们的反应就更加情绪化了。

    【陆舟?论文的作者是那个陆舟?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就在两年前他才解决了一个世界级的数学难题!】

    【是ns方程!七大千禧难题之一!我还记得他的报告会是在那年的里约国际数学家大会上!】

    【连续挑战两个千禧难题,中间只隔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上帝,他是怎么做到的?】

    【期间顺手还解决了可控聚变?】

    【哈哈,也许是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

    【这太疯狂了!】

    【……】

    虽然自从七大千禧难题公布以来,便不乏前赴后继的挑战者。

    但关于杨米尔斯方程的命题,却鲜有人在这一领域取得过如此关键性的成果。

    如果能够通过数学的方法,证明杨米尔斯方程的解是存在的,那么想来求出这个通解具体是什么的那一天,应该也不会太过遥远。

    由于这件事情的影响过于重大,就连很少关注数学领域研究进展的《自然》,也节选了这篇论文摘要部分的两百字,在新一期的刊物上对其设置了“highlight”,并且部分节选展示在了封面。

    而与此同时,在接受《科学》杂志的记者采访时,论文的审稿人费弗曼教授对这篇论文运用到的数学方法,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很少有人能同时在三个以上的数学领域中,分别达到极致的水准。而他不仅仅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将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拓扑学三个截然不同的方向融合在了一起,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方法。”

    记者:“是那个神奇的l流形吗?”

    费弗曼:“是的。”

    记者:“可是有人评价说,他在证明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时,并没有再次基础上创造新的数学工具,仅仅只是对在解决ns方程时创造的数学工具进行重复利用……请问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一个数学命题的价值并不是体现在命题的本身,而是体现在解决这个命题时所能创造的数学方法。

    如果这篇论文只是用数学的语言,告诉人们杨米尔斯方程的通解是存在的,却不能为求出这个通解铺平道路,那么即便它同样算是一份出色的成果,但也很难达到杰出的水准。

    费弗曼:“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客观的。体现一个数学猜想价值的不一定非得创造一种全新的数学工具,它也可以是对现有的数学工具进行完善,或者哪怕只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思想。”

    记者:“你认为他在此基础上强化了l流形的理论?”

    费弗曼点头:“没错。一个理论从生涩发展到成熟,往往需要五年甚至是十年的时间,以及无数个数学命题的积累去沉淀。很少有人能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做到这一点,但他却做到了。”

    “通过引入l流形的方法,他成功在偏微分方程和微分几何之间搭建了一条桥梁,并且将拓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入了进去。如果要我用非专业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话,他的做法便是让方程变得不再是纯粹的方程,而是一种存在于特殊空间内的几何。”

    记者:“这太抽象了,能说的更具体点吗?”

    费弗曼耸了耸肩:“就好像是在一个不规则的图形上做了一条辅助线,经过一种特殊的变化,让原本复杂的东西能变得一目了然。”

    记者:“可是我注意到,arxiv上跟进这方面研究的人很少。虽然这个数据可能不够客观,但如果它真的这么管用,为什么没有人去考虑用它。”

    费弗曼:“这个问题很简单,你不能指望一个诞生不到两年的理论,立刻成为学术界的主流,就算是格罗滕迪克也做不到。不说深入研究它,就算是学会用它,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更何况,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门槛。”

    记者:“所以,你对他的工作评价很高?”

    费弗曼:“是的,而且我相信任何真正看懂了那篇论文的人,都会产生和我一样的想法。”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可能与杨米尔斯方程本身无关……当然,您也可以不发表看法。”

    费弗曼笑了笑说:“你问吧。”

    记者:“你认为他有可能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吗?”

    这是个很难的问题。

    毕竟二十一世纪也才刚刚开了个头而已。

    在记者热切目光的注视之下,费弗曼想了一会儿,开口说:“这取决于黎曼猜想是否能在本世纪得到证明。如果不能的话……”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

    “那么毫无疑问,不是可能,他已经是了。”

    推荐一本幼苗,《抱歉,有系统真的了不起》,作者是个老司机,可以放心食用~

第613章 克雷研究所的来信() 
在投稿时陆舟根本没有想过,他投稿在《数学年刊》上的那篇论文竟然会引起如此程度的反响。收藏本站

    毕竟那只是个阶段性成果而已,还远远没有触及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