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细水长流-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腰里有了钱,李满囤的胆气就足了,他以两百文一天的工钱,请了一位城里建房的师傅和他的四个徒弟来修房。然后又请了村里的木匠带木料来家里做工。

    做工期间,王氏要做所有人的一日三餐,只得暂停了枸杞的采摘,专心做饭。

    城里的师傅就是不一样,他看了李满囤的地基后,立刻就给提了两个改进建议,让红枣大为佩服。

    师傅提的第一个建议是卧室的炕洞由村里通常的室内改到屋后。红枣恨死了屋里烧炕,每次烧炕呛一屋烟不算,还得预防煤气中毒。现听说炕洞能修在屋外,自是举双手赞成。

    看来,红枣想,有机会,还是得进城啊。前世也是这样,城里的生活水平比农村高多了。

    师傅的第二个建议是堂屋后墙侧开一扇门,这样后墙的厨房就能直通堂屋,饭菜不容易冷。

    对于这个建议,李满囤心存疑虑:“冬天刮西北风。”

    “这北墙开门,不会冷吗?”

    “不冷,”师傅极沉着地说:“只要后门挂个棉帘子就行。”

    师傅的话再次坚定了红枣进城的决心:她不能一辈子窝在这个连棉帘子都没见过的村子里。

    两个建议,李满囤不过思了一刻就同意了。

    村里每年冬天都有一夜之间,因烧炕而一房人死绝的灭门惨剧。所以只要能杜绝这种危险,即便室外炕洞比室内废柴,李满囤也愿意。

    至于加一个棉帘子,李满囤财大气粗地表示:搬新家要买新铺盖,家里原有的旧被改改,不就是现成的棉帘子吗?

    夏日多雨。开工没两天,一场午后急雨浇透了王氏最新摘的二十来斤还没晒干的枸杞。

    王氏心痛不已,这可都是钱啊,三,四百文呢。

    李满囤也是发愁,这家里人少,又没个老人,以后出门做活,万一下雨,这家里晒的枸杞咋办?

    建房师傅知道李满囤的困扰后,不以为然。

    “这还不简单,”建房师傅说:“正房前面加个前廊。”

    “前廊”李满囤没见过前廊。

    建房师傅拿一根树枝蹲地上划给李满囤看:“这房的前檐接出来,打柱子架短梁,上面盖砖瓦。就是前廊。”

    “有了前廊,雨雪打不到窗户,屋里就暖和。”

    “前廊的前面敞着,也不影响阳光和通风。”

    “你把果子放在廊下晒,雨打不着。这日头虽说挡了点,但夏天还怕缺日头吗?”

    建房师傅说得句句在理,于是李满囤家的建房计划便即又多了五间正房前的四尺前廊。

    红枣对于她爹从一个一个铜板恨不能掰成八瓣花的节俭农人转变成现今这房说加建就加建的撒把模样,颇觉欣慰:钱是英雄胆,能花才能赚。

    王氏可没红枣的乐观。她为每日家里银钱的消耗焦心不已。她以为庄户人家够住就行,没必要建这么多房,起码别建这个前廊。但这么些年,她都素未跟丈夫呛过声,便即只能自我宽解:哪个庄户人家建房没有掏光家底现家里钱箱还有十六吊钱呢。

    李贵银对于李满囤房屋越建越大,则拍手叫好––满囤叔有能耐,能建这么大的宅子,满囤婶的手艺好,还见天的吃肉。他巴不得天天在这儿建房。

    李贵林知道李满囤手里有钱,他只关心这前廊是否真似砖瓦师傅说的这么好,如果是,他家就也建一个。

    在李满囤彻底花光卖枸杞得来的十三吊钱前,房子终于修好了。

    修好的宅子里共有十三间房,包括五间正屋和八间附房。其中,正屋是五间七架梁的砖瓦房,前檐如李满囤的所愿的建了前廊。

    五间瓦房,居中做了堂屋,堂屋的后墙靠东开了门。这个天,将门打开,堂屋里便即就进了风,着实凉快。

    堂屋两边都是卧室,东西两头的卧室都是单独开门,中间的两间则是由堂屋进去。

    四间卧室包括堂屋都打了南炕,但炕洞却都开在北墙外面。北墙和南炕之间的隔墙做了火墙。据说这样做,屋子受热比较均匀,是城里取暖最时兴的做法。

    屋里除了炕,还空无一物。李满囤以为家什不急,现要紧的是山上的枸杞。等枸杞卖了钱,什么家什不能置

    八间附房,西北两间没门没窗的柴房,现已堆满了一间屋:先宅地里晒干的野草、木工做活剩下来的树皮、碎木,刨花和木屑;东北的四间向阳附屋,最西边的一间做了厨房。紧挨厨房的一间,李满囤准备给红枣做织房,只是里面的十来两的织机,还待来日方长。剩下的两间,李满囤准备做库房,存粮食;东南的附屋放了农具,虽然现仅一卷晒席、两把铁锹和三把镰刀;西南的附屋,则放了制干枸杞用的二十个筛子。现房建好了,李满囤准备再找木工打几个搁筛子的架子放在前廊里留晒枸杞用。

21。上梁() 
上梁

    李满囤的房建好了,但想要搬进去住,还得过个上梁的风俗。

    上梁是大事,李满囤带着王氏和红枣回了老宅,禀报李高地,并请他挑拣上梁的日子。

    李高地听说房子修好了,亲自来看新宅。

    前廊、五间主屋、八间附屋,李高地一间间瞧过去,心中慰贴之极––李高地一辈子就花了六吊钱,盖了六间砖瓦厢房和打了石头围墙,而他儿子李满囤则一气花费十七吊整了套十三间房的宅院。

    养儿胜父,此生无憾。

    李高地首肯了李满囤的上梁日子,又问:“这饭菜你准备怎么准备”

    李满囤:“咱族里现有一百一十九口人,然后算上里正,和其他的亲朋好友,我算了一下一桌八人,得二十桌酒菜。”

    “我准备照二十五桌来预备。”

    李高地点头,长子的账算得清。

    李满囤:“菜色,我准备照咱村的规矩,准备八个碗。”

    “每桌按三斤肉,两条鱼预备。”

    “一碗红烧肉”

    “一碗红烧鱼”

    “一碗蒸腊肉”

    “一碗同心财余”

    “一碗韭菜炒鸡蛋”

    “一碗炸豆腐”

    “一碗红薯粉”

    “一碗油渣炒白菜”

    “这样一桌菜,肉要90文,鱼40文,鸡蛋15文,豆腐5文,红薯粉5文,加上米,面,一桌大概200文。”

    “二十五桌便是5吊钱。”

    “一桌还得一坛酒,这酒100文一坛,我得预备30坛。这便是3吊钱。”

    “这样酒菜一共得8吊钱。”

    李满地闻言非常满意,长子不止会算账,人情也分得清,一桌三斤肉,这在村里绝对是上上等了。

    红枣在一旁闻言大吃一惊:这房子才盖了十七吊,请客吃饭却要花八吊不过,想起一个半月来族人的帮忙,又觉得理所当然––似这类挑水,挖地基,夯地,搬石头,运砖之类的活计,红枣是请吃一百碗草头烧鳜鱼也不会做的。

    确是要好好感谢族人!红枣想:自家还是要多多赚钱才是正道。

    上梁定在八月初三,还有五天的准备时间。

    一早,王氏和红枣去磨坊找大汉订鱼。红枣以为大汉一准认识其他打鱼的,所以,宁愿给他赚差价,也不想自家爹娘为省一点钱似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从现在到八月初二,我家请客要二十五条一斤左右的鳊鱼,二十五条同样大小的鸡脯子。”红枣告诉大汉:“我家八月初三请客,你在八月初二之前给我送活鱼,我好养在水缸里。”

    时间长了,大汉也看出来了。这个小丫头年纪虽不大,却能做得她娘的主。所以大汉想了想,直接跟红枣说说:“你家要这个量,价钱可不便宜。”

    红枣心说,果然来了。

    “你说多少钱”红枣问。

    “鳊鱼好办,平时一般十五文,现我替你收。一条得加三文。”

    “鸡脯子不好说,我只能说尽力,这个平时十文,现一条得十五。”

    红枣算了算,十五加十八,一共三十三,比她爹的预算便宜了七文,便即点头道:“成,你送到我家来。”

    “知道哪里吗?”红枣问。

    大汉笑:“知道。”

    “村里最荒的那块宅地里唯一的一家。”

    好吧,红枣默,你形容得非常到位。

    鱼买好了,红枣又去找卖豆腐的订八月初三用的五十块豆腐,顺带又去磨坊把红薯粉给订好了。

    李满囤则进了城,他先去肉脯订了五十斤肉,和掌柜的说好,八月初二就送到高庄村。

    家里只有两口锅,即便借两口锅,也只四口锅。所以,红烧肉需要前一天就烧好,然后当天回锅后上桌。

    肉定好,李满囤买了五斤猪油方去了酒铺,买了三十坛五斤装的酒。说好了一会儿叫了牛车后来拉。

    李满囤接着去了杂货铺买了五包盐、五包白糖、一坛酱油,一坛醋。

    买全东西,李满囤方租了辆牛车把东西拉了回去。

    转眼,到了八月初三。一大早李贵银的媳妇林氏便即就过来帮王氏杀鱼。

    “满囤婶,”林氏一刀划破鱼腹,由着血和鱼肠流出,嘴里却说得甜蜜:“您贵银侄,一早就催我过来。”

    “说您做的鱼好,特别是那个同心财余。让我好好跟您学学。”

    “好婶子,你可一定要教我。”

    王氏为林氏赞得羞涩,嘴里只说:“哪能呢?别听他的。”

    两人相谈正欢,忽见郭氏走了进来。

    “大嫂,”郭氏极亲热地说:“我过来帮忙。”

    王氏没想到郭氏会来,一时有些无措。

    还是红枣机灵,立叫到:“二婶,你来得太好了。”

    “我娘正愁豆腐怎么炸呢?”

    “可巧你就来了。”

    一句话,红枣打发她二婶炸豆腐去了。

    整五十条鱼,那流出的鱼肠和鱼血啊,可以说是血流成河。

    这一大桶血水,红枣心惊胆颤的看着水桶想,可不能似平常洗菜水一样泼在地上,不然,不知情的瞧见,可是要吓死所以,要怎么处理呢?

    结果没想到,王氏拎起水桶,把一桶洗鱼水直接倒进了茅厕后面露天的粪缸里。

    擦,红枣愤愤地想:平时,一两条鱼,血水倒粪缸也就算了。现五十条鱼,整一桶血,也倒。还让不让人好好的上厕所了

    所以,红枣讨厌这世的粪缸,无比讨厌。

    洗好的鱼,串起来,挂在前廊下沥水。

    王氏和林氏正挂着,李贵林的媳妇江氏提着一筐白菜走了进来。

    “白菜,来了。”江氏开始挽袖子:“我来洗白菜。”

    一时,又有几个族里的媳妇来帮忙整治饭菜。

    中午的时候,王氏盛了一碗肉,烧了一盆同心财余招待帮忙的人。

    肉倒也罢了,几个媳妇尝过草头烧鳜鱼后,立都起了心思。在下午王氏烧鱼的时候,一个个眼珠不错的盯着,看得红枣又笑又叹。

    想前世的自己活得多么自在。随便一点手机,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资讯。那像现在的女人,想学个家常菜,还要殚心竭虑。

    啧,红枣叹息:有机会,似这种生活小技能,我还是能分享就分享吧。

    傍晚的时候,族人们一个个拖家带口,扛着桌子,搬着长凳,提着篮子,装着碗筷,来吃席了。

    走进院子,随便找块空地,放下自家的饭桌和长凳,男人们便即开始呼朋引伴,找相熟的兄弟坐到一处。女人则在家里男人坐定后,从篮子里拿出自家带来的碗筷给男人送过去。

    村里的风俗,吃席要带两个碗,一个是自己的饭碗,另一个则是桌上装菜的菜碗。

    一张桌子八个人,八个人有八个碗,八个碗装八个菜。这便即就是高庄村“八大碗”的由来。

    女人摆好碗筷后,也领着孩子自找相熟的人坐到一处。

    里正也来了,他只带了两个儿子,没带女眷。李满囤一见,赶紧把里正请到族长和他二哥一桌。里正的两个儿子则自找熟悉的村人一桌。

    人坐齐,便即开始上菜。上菜的人,首先从各桌各收一个碗端进厨房,然后不一会儿,便即将装满了红烧肉的碗端送到各桌。然后再自各桌拿一个碗进厨房。

    不用担心碗会拿错––庄户人家的碗只县杂货铺一家供货商,别无分号。所以,高庄村家家的碗都一个大小,一个花色其实没有花色。

    菜一碗碗端出来,很快,每张桌子上的碗都装了菜。

    菜上齐,李高地站起来致辞。今天于李高地几乎是一个节日。他不但穿了一套新的蓝布衫裤,还把要说的话搁脑海里预演了好几遍。李高地说:“今天是个好日子。是我长子满囤新宅上梁的日子。”

    “我先替他谢谢各位乡邻、叔伯兄弟、亲戚朋友来给他上梁。”

    “下面吉时,还请大家观礼。”

    上梁礼有砖瓦师傅主持。

    其实,房已建好,梁已安放到位,只梁下垫了一块木条,以致梁没贴到梁架。所以所谓的“上梁”就是李满囤和砖瓦师傅分站在两个梯子上,一起抽掉木片,是房梁完全地贴到梁架。

    首先祭拜天地。李满囤领着王氏和红枣在师傅的指引下,在王氏准备的“肉”、“鱼”、“鸡”的三牲前磕头。

    接着,是登云梯。砖瓦师傅和李满囤分爬两个竹梯,砖瓦师傅同时还唱:“脚踏云梯一步,

    一元复始,

    万家更新,

    春风堂棣振家声。

    脚踏云梯二步,

    二龙献宝,

    瑞气绕庭,

    庭前降瑞出贤人。

    脚踏云梯三步,

    三元早中,

    名列榜首,

    手攀丹佳占鳌头。

    脚踏云梯四步,

    四时吉庆,

    处处平安,

    □□定国掌朝纲。

    脚踏云梯五步,

    五子登科,

    书香门第,

    光宗耀祖多神气。

    脚踏云梯六步,

    六位高升,

    金榜提名,

    文臣武将保朝庭。

    脚踏云梯七步,

    七步七财,

    年年发达,

    财源滚滚进主家。

    脚踏云梯八步,

    八仙庆寿,

    寿比南山,

    洪福齐天万年长

    脚踏云梯九步,

    久久富贵,

    天随人意,

    阶前铺金壁镶玉。

    脚踏云梯十步,

    十全十美,

    万福来朝,

    儿孙代代穿紫袍。”

    一步一唱,十步正好站到了房屋的中梁下。

    梁下站好,李满囤摸到了木垫片,师傅方开始唱:“日地吉良,

    天地开张。

    紫微高照,

    正好上梁。”

    话音未落,李满囤和砖瓦师傅同时发力拔出了木片。横梁则微微一颤,便即稳定在梁架上不动了。

    见梁停稳,砖瓦师傅又唱:“

    宝梁一上,

    大吉大昌。

    南极献瑞,

    北斗呈祥。

    宏开甲第,

    绍启书香,

    六亲祝贺,

    富贵久长。”

    至此,礼成。

22。酒不醉人人自醉() 
酒不醉人人自醉

    李满囤今天特别开心,这是他人生最值得记念的时刻。

    李满囤今年三十五。按庄户人家的风俗,至今已做过三次席面的主角。

    第一次是周岁席,他那时太小,不记得了;第二次是婚席,他那时并不满意王氏的出身,只想着他娘若在,必不如此。当时李满囤心里苦,脸上却还要带出笑来––后来日子过得不顺,李满囤便越发地不愿回想当初的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