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里以内的远观都有些不敢了。
跟随张伟来的当然也有明末位面从事过矿山开采的一些搞爆破的工匠,在大顺政权中,这些人才并不算少。经过了一年多时间以来简单的文化培训。采矿作业的理解也比张伟要深的多。
一名这方面的工匠在张伟准备直接亲手凿孔的时候看了看计划图纸,并对张伟说道:“我不知道这异界的炮眼为什么只有不到一寸粗细、深只有一人左右的距离,分布排列间距有一米左右。我只是觉得:圣主决定把炮眼扩大为三四寸大概一人胳膊左右的粗细,深度和排列密度却不变有些保守了。这铁山不同于寻常的石头山,我看排列的密度至少缩小到两尺为好。而且一次同时引爆这么多炮眼有把握么?我建议还是分批次进行引爆、一次只一同引爆不超过九个眼比较好。如果把炮眼的直径扩大到五寸左右,挖掘上也要相对容易些了。。。”
张伟虽然不知道这个匠人的意见十分正确,但宁可浪费也不能炸出的矿石不够细的思路总是没错的。
这样的炮眼让张伟多少也要花费些功夫才能利用准备好的铁器在那专门挑选出来的铁矿含量似乎比较多的地方开凿起来。其他人当然也不是没有办法:往往先用火炮在十几米左右的距离上发射初速上百米每秒的铁杵在岩石上炸出一个孔来,然后再以人力慢慢的进行加工,多少也能起到一些帮助性的作用而不是全由张伟负担。
这样经过连续三昼夜的忙碌,终于比原定计划提前了几天完成了八百多个炮眼一共百余组爆破点的布置。
到了这个时候,在没有专门的凿孔机的情况下整个采矿大军所携带的铁器几乎都被消耗一空。
谨慎的张伟当然没有选择一同引爆那些炮眼,而是先试探着引爆一组看看效果。如果炸出来的石头有问题或者对火药的威力估计有误,那么就只能试情况看看能不能运回去加工了。
张伟还记得自己父母小的时候就从事过以人力砸石头一类的重体力劳动。在人体消耗很大的情况下一个人一天就能粉碎三十吨石料?那么这样就算保守一些,几千人忙碌数日到十日也是很容易将那些被炸出来块头太大太不规则的石头加工成比较适合的铁料。选矿则当然就是另一回事了。
第一次试爆的时候,多多少少还是给了张伟一些小时候在满城汉墓附近的水泥厂附近观摩爆破石山时的感觉。当然,似乎也有些不同。足足七十五公斤黑火药在爆炸的时候产生的硝烟可比寻常近现代工业炮眼的三四公斤硝酸铵大多了。这让爆炸产生的音响与烟火似乎更匹配一些。
真实的近现代矿山爆破给人的感觉:是震撼整个山丘一般的动静可爆炸起来的硝烟往往仅仅是山脉中冒出来的小小棉花点。可见:恐怕很多影视甚至战争纪录片乃至战地记者新闻纪实都无法反应的事实是:爆炸带来的音响效果往往隔着镜头被大大的低估了。
大量的黑火药在爆炸的时候产生的声响也不似硝酸铵那样清脆,而更似闷雷或放大版本的响鼓。一连八个炮眼的六百公斤黑火药在爆炸的时候彻底让方圆十丈范围内被浓烟所笼罩。
当浓烟渐渐散去的时候,被爆破的山峰依然巍峨挺立,仅仅是似乎被崩一堆碎石而已。
这些石头有些如同床或假山一样大,小的也有磨盘一般大小,而且十分不规则。在工具不够的情况下,最终的结果是只能张伟亲自表演以石击石的破石术。可这样下去,就连张伟也不知道要拖延多长时间,这一趟采矿远行所携带的食水够不够了。
(本章完)
第279章 路线图()
庆幸的是这一次队伍的采矿和选矿手段虽然很落后,可是通信条件却非古时候可比了。利用从临高获取物资中的急用电台,在实现有所准备的情况下还是很快就联系到了夏地。
拥有人力螺旋桨的船只在携带并不算多物资的情况下顺流而下往往不到一个昼夜的时间就送来了所需要的不少铁锤和其他铁器。
为了不让人力闲置、开山爆破开始同粉石乃至运输一起进行,最大限度的压缩在矿区的维持人数,并用所有的船只和人力尽可能的负责矿物运输。
似乎超越时代的爆炸与硝烟,继续接连不断的在矿山中响起来并顺着似乎刚开始到来的秋风传到了林中很远的地方。夜晚的时候,就连一些草原上饥饿的狼群也不在矿区附近徘徊了。数百公斤质量不那么好的黑火药往往也能带来似乎惊天动地一般的动静。
为了避免过多的人员伤亡,爆破作业往往只选择总共不过百人轮流负责。可是在进行到第三十七次爆破的时候还是出现了问题。
虽然在开凿与填装的时候注意到了摩擦生温乃至一系列安全问题,但是爆破产生的碎石往往是不规则的,爆炸实际的危险界往往比看起来的安全距离大的多还是带来不少问题。
一次爆炸中,黑火药的品质似乎明显超过了平均水平,而爆炸区域的铁含量似乎又比较低。大量的碎石在爆破中如同臼炮一样被轰击到空中。在原本近现代爆破作业的安全距离上,至少两人没有注意到空中落下的碎石而死亡,十余人负伤。一下就让并非年轻战士们的爆破队留守人员有些萎靡不振起来。
张伟在此时只好放弃破石工作,亲自一连负责了十几次成功的爆破,并让人员尽可能的躲避在爆破方向的背面至少一里以外的距离、见到危险似乎真的远离之后整个爆破队伍的士气才逐步恢复起来。
在一次试探同样规格几十公斤硝酸铵装药威力的时候,如同响雷一般的爆炸声引爆了周围至少七个爆破孔的所有黑火药带来的一连串爆炸将整个山丘如同雪崩一般的炸成了山体塌方一般的斜坡。可就是这样危险的爆破也没有给山体背面一里外的人怎样的安全隐患。
这样的情况下,爆破才重新正常展开,并且远远超越了跟随而来的人们粉碎石头的作业进度。
在张伟亲自的带动下,整个采矿作业的进度似乎也提前了不少。剩余的给养足够再进行至少连续七天的工作,如果仅仅是自己乃至负责协助的更少的一些负责装船和开船的人似乎可以工作的更久。
就这样,张伟开始把爆破和粉碎矿石之后的重点放在了挑选那些品质稍微良好的矿石上。近百人足足进行了十多天的忙碌才完成了所有的装船工作。
这一次跟随张伟前来的很多都是重体力劳动经验并不丰富的少年们,不过这些阅历并不丰富的人反而发挥出了张伟想象不到的效率。至少每个人都希望在这样的劳作中表现自己,而不是斤斤计较这如何偷懒,似乎让张伟也回忆起了一些儿时才经历过的往事。
满载矿石的船只在返回的路程中似乎不能像之前一样靠人力螺旋桨就可以克服逆流了,往往在有人轮流踩桨的同时还要需要大量的人来拉纤。张伟最终还是想到了一个办法:由自己亲自负责一艘牵引船、负责牵引至少还没有返回的上百艘装满矿石的船只。
能够让那特制的叶片在水中如同风扇一般转动的张伟也不清楚整个船只在这时的功率体现到底是二十千瓦还是三十千瓦。但在河边充当纤夫的人们一下就轻松了不少。
不过整个向四百里外上游处夏地运送矿石的过程似乎完全不比整个爆破开采轻松多少,更加让很多人都体会到了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性。
此时实际上对于张伟来说也也并没有一个明晰的技术工业路线图。好在临高早期工业建设日志还是给了不少参考。
要完善至少第二次工业革命早期的技术体系,石油化工或许并不是必须的、但比较成熟的蒸汽机和金属冶炼加工却是必须的项目。
至于电力相关,暂时看起来很多似乎没有什么用。某些光学和化学工业也是类似,可是张伟的目标当然并非仅仅放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这样的话比较全面的化学研究、光学研究与学习、还有电力、电动机等领域就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了。
此时的张伟也并不确定整个夏地的劳动力是否足够完善一个能够具有升级潜力的工业骨架,但也只能这样试探着来了。
不过张伟似乎也想到:当技术升级到一定地步之后,似乎有些旧产业体系就没有必要再存在了。似乎还是可以更新换代的。
这样一看:即便就算暂时一代人就靠临高的那些资料迈入工业时代,人口似乎也并不是那么紧张了。十几万劳动力至少可以全是第二产业为主、城镇化靠努力也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丹麦瑞士那类还是有希望的。
然而就在归途中的张伟对这些有些摸不清头脑的时候,身边用从临高带来的笔记本电脑和蓄电池浏览资料的彩铃似乎发现了什么:“我找到了:这大概就是详细一些的方向吧?”
张伟认真的翻阅了许久,也不由的豁然开朗,似乎压在心中的一块石头忽然间落了地:一份临高政权比较详细的产业发展报告似乎还是被找到了。里面的有些东西如同医药产业等虽然对于此时的夏地还显得有些多余,但里面清晰的机械工业路线和电器工业路线图还是解除张伟眼前所面临的不少雾霾。
这样夏地的工业与技术学习也无需像以前一样尽管有着不少的参考仍然只能东一榔头西一缸子的了。更无须让大量劳动力浪费或者闲置起来,至少八年之内一个还算像样的雏形工业体系应该能在夏地诞生出来。
(本章完)
第280章 方向()
张伟这一年多的时间以来当然也研究过不少工业时代以来产业体系方面的事,结果发现以电力和石油化工乃至机械精加工为核心的工业体系,无不以来在机械领域颇有经验的技术工人。甚至是高级技术工人;如果是先进工业国,还要加上大量工艺经验的总结体系。
这就好比现代中国制造业工人总数几乎等于发达国家经济体的两倍、而工业增加值却反过来一样。这背后则是专业技术工人的数量相差至少近四倍。
在如今夏地这种一般工作经验都十分缺乏、工业时代的门外汉盲目学习的情况下,顶天也就是洋务运动至民国工业那种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水平。
历史上的英国为核心,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支柱产业第一是铁路和相关行业,第二是纺织行业。
比如一八五零年前后的英国,铁路行业及相关的工人六十万、纺织行业相关四十万、如果加上与之关联的煤矿和铁矿,那就至少一百几十万产业工人的规模。逼近当时农业工人的总数、占制造业的相当比例了。以铁路纺织为核心,再加上建筑业、食品工业、机械制造等行业,一个第一次工业革命晚期的产业体系就初具规模了。
不过当中生产过剩的风险,在神武一族刚刚接管夏地不久感觉到过一二。实际上仅仅靠原始社会晚期水平的纺织水平,在不缺乏技术和相关原料的情况下,一户人在穿的方面自给自足就不是太大的问题了。那种明清水平的单锭纺车一户人织布,至少可以维持七八户人的消费,得是非常奢靡的一大户的被服消费才能自我消化。
如果是立足于蒸汽动力工艺的多锭纺织,貌似一八五零年的英国四十多万纺织工人消耗了三亿磅棉花,大概十三四万吨,就是按照21世纪水准的纺织品人均加工量的标准计算,也足够维持当时一千万人的消耗规模。但如果套用那种一套衣服一辈子,缝缝补补多少年的标准则能维持数亿人的生活了。
套用夏地的规模换算下来,最多一万名纺织行当的产业体系规模就足够让这方面的需求基本饱和。当然,这对于改善经济和节约劳动力也是有好处的。实际上如果不是这一年多时间以来一些水力织机的发展,张伟也没有那么多女性脱农劳动力或受教育人员可用。
如果说纺织行业还能通过21世纪的消费品和全球平均消费标准满足产业发展需求。那么钢铁行业的唯一去处似乎就只有大规模的基建了。
钢铁业在工业时代的劳动生产效率进步速度似乎是最大的,比煤矿还要大。就算忽略钢和铁之间的区别,也不计质量和品种加工能力等等。古代明代工艺下的炼铁,通常人均日产量只有不到三斤铁,天气比较热的夏季或早秋往往还不能维持这个规模的产量。人均半吨铁的年产量就是极限了。这还是在炉具与生铁冶炼方面有很多相比同时期西方领先技术的情况下。
而到了十九世纪中期的英国,平均每个钢铁工人铁产量至少在十吨左右,提高足足二十倍。到了建国初期鞍钢的水平,那就是人均生产十吨钢。21世纪初国内水平,大型钢厂则达到人均每年三四百吨的生产能力。这还是比西方发达国家因为种种原因品质和效率上都有所不足的结果。
如果以建国初期鞍钢级别的生产效率来维持一个21世纪水平的人均钢材需求,那么实际上包括采矿和专门的运输产业大概劳动力十分之一左右的比例也就完全足够了。
这样算下来,如果用19世纪的技术维持21世纪的标准,实际上还是能够在钢铁纺织乃至建筑方面维持足够劳动力的。如果再搞搞文化产业个体经济服务业之类,一个“19世纪水准的理想国”也未必不能实现。
可是这对于主神很可能赋予的目标来说,就是多少有所出入的了。张伟甚至觉得不能过多的把整个夏地的劳动力全都利用起来。如果旧产业格局的框架太死,那么毫无疑问会给未来产业的调整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
从追求先进制造技术的角度,门槛最低的行当应该是造船。就像张伟在蜜桃客论坛那里的一位右翼大拿中听说过的:民国前期的中国技术水平同样很落后,不过那种战时标准船水准的玩意儿却能造了。内燃机对于当时的难度堪比实验室级别的高科技,但木炭汽车之类的东西貌似也是存在的。
如果圈定军工业为发展的重中之重,追求最大的火力运载能力和投送力、在全驱越野卡车和运输机直升机遥遥无期的情况下造船还有以造船为基础的武力毫无疑问是个最重要的方向。实际上文艺复兴时代的西方冶铁和金属加工在有些技术落后东方的情况下整体规模和水平却逐步发展起来并赶超之,风帆时代规模庞大的舰炮需求可能是个重要原因。
风帆时代的舰炮通常能够占到船只总吨位的十分之一,巅峰时期各国一二百万吨风帆战舰上的火炮就得有十几万吨的规模,几乎相当于一个亿万人口的农业国全部的农具需求了。
当然,为了化学工业及相关的发展有限电报网和硬式飞艇也是研究性突破的方向之一。
这样一来,蒸汽机相关行业还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工厂动力可以用水力替代蒸汽,而船只一类运输工具就必须用到蒸汽动力为牵引了。
十九世纪的工业体系应该还没有什么“精细化管理”,更不可能做到现代中国企业都普遍做不到的工作经验集中分析和纪录并让员工对工作有最基本的态度。如果在这方面做到十分理想,最初可能会出很多问题,但相信大概数年左右时间的技术积累结合资料学习,应该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和建树。
当然这样一来,建设一支什么样儿的“水师”或者说“水军陆战队”就是需要仔细思考和规划的一件事了。
(本章完)
第281章 水师()
在军备规划方面实际上张伟在夏地稳定执政的年份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