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幼麟传-第1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诸位,本将姜维,字伯约,乃是此间主将……”

    又一指身后诸将,依次介绍道:

    “这位是右部督张嶷……这位是代中部督赵广……这位是军中记室霍弋……这位是侍卫统领姜文,你们须都记好了。”

    他每报出一将名字,那员将领就是上前一步,也算亮明自己身份。而台下的士卒们只睁大一双双眼睛注视,并不敢发出半句回应。

    姜维不以为意,又道:“今日以后,我等便将一道训练,一道杀敌,面上虽是主从,实当以手足兄弟交心,从此刀山火海一同闯,荣华富贵一道享,你们说好是不好!”

    “好!”

    “好!”

    他这句话说得浅显易懂,顿时激得台下欢呼声渐起。

    姜维任由欢呼声持续一段时间,等到声势渐消之际,忽得再踏前一步,再次高声道:

    “古时有一位叫吕不韦的商人,讲了一个成语,叫做纲举目张,意指提起渔网中间的大绳子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了,渔网便能下水抓鱼。同理,正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兄弟们,如今营中虽然只得八百人,但假以时日,必有成千上万的袍泽加入,到时候,仅靠我们几个将领,又如何能够统御这许多的士卒?所以日后势必借重各类规章,而规章要靠人去监督,去执行……”

    讲到这儿,姜维稍作停顿,又大声道:“兄弟们,本将给你们半个时辰,以十二人为一什,自行寻找队列。”

    随着他的命令落下,场下的士卒旋即开始左右四顾,四散奔走,操场顿时变得熙熙攘攘,混乱不已。

    张嶷大惊,上前劝诫道:“请将军三思,让士卒自行束伍,他们必然寻找乡邻伙伴,如此建制虽快,但此后容易抱团,不利于管制啊!”

    姜维摇头道:“办法需因地制宜,治军也当因材施教,倘若眼前的是久经沙场的积年老卒,本将自会打散之后再行束伍。但眼下这些士卒本就是农夫,身边唯有全是熟悉的左邻右里,才能摒弃怀疑,专心对敌,此时抱团,倒也并非全是坏事……”

    顿了顿,又道:“更何况,他们对军旅之事一无所知,其私心尽可用严明的军法加以束缚,伯岐不必担心。”

    张嶷闻罢,直觉有些道理,又见他如此一副信心满满的模样,当下只得抱拳退下。

    这时,霍弋忽发声问道:

    “我朝编制实行二五制,每伍五人,设伍长,两伍为什,每什十人,设什长……将军为何打破旧例,以十二人为一什?”

    姜维面上露出笑容,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

    “我等编制军队,自然是为了杀敌报效,建功立业。但纵观益州四周,战功何在?诸君且看,益州以西为羌夷旧地,朝廷施以安抚,叛乱日消,非是用武之地;向东与孙权接壤,如今偃武休兵,也不可能会有大的战乱;向北乃是曹魏之领,我等身为汉臣,无一日不想早日北伐,克服中原,但曹魏势大,益州没有一年半载的准备,根本没有北伐的希望;所以,眼下真正的用武之地,便是南边!”

    霍弋若有所思道:“可是南中?”

    “不错!南中豪强夷人遍地,大多不服王化,若在北伐之前不加以镇压,难保不会在北伐关键时刻捅咱们一刀。故而,我等成军后的第一战,极有可能是在南中!”

    “那与设十二人为什,又有什么关系?”

    姜维笑了笑:“在场的都是兄弟,我也不瞒你们……”

    他说着说着,伸出两根手指,耐心解释道:

    “建立一支强军,至少需要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兵员的优秀素质,二是合理的战术……南中地形多山,路径崎岖狭窄,根本不容大军摆开阵势,多以遭遇战为主;其次,南人生性悍勇,但兵革不利,注重近身格斗,远程攻击能力极差……”

    却说诸将还是第一次听说道南中详情,事关接下来的战事,于是纷纷抵近,皆露出一副全神贯注洗耳恭听的模样。

    姜维聚精会神,细细解释。

    “……我军便可根据南人作战之特点,结合南中地形之实际,采用极具针对性的战阵加以对抗,如此便可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本将翻遍古今名将之旧事,终于察觉到,有一戚姓将军之阵,与本将之思不谋而合。”

    “哦?还请将军具述其详!”张嶷一下子来了兴趣,急忙追问。

    姜维一指前方沙盘,招呼道:“诸位随我来。”

    当下快步走道沙盘前,一边用手在平整的沙子中划行,一边解释道:

    “此阵以十二人为一队,最前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掩护后队前进。长牌手遮挡南人的箭矢、长枪,藤牌手带有标枪、腰刀,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

    “再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筅……”

    张嶷一头雾水,插问道:“何为狼筅?”

    “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长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长约一丈者所制。工匠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丫,枝丫处亦可插上铁刃,瞧上去浑身是刺。狼筅手可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

    “原来如此,确实是阻隔敌人的利器!”

    姜维笑了笑,继续道:“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他们乃是一队之中杀敌之主力,也可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

    “再跟进的是两个手持镗钯的短兵手担任警戒、支援诸事。如敌人迂回攻击,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

    “最后方两人,一为连弩手,一为辅兵。连弩手手持连弩……所谓连弩者,乃是军师新发明的利器,一击之下,七弩连发,两军交接之际,弩者凭借连弩,便可提供精准且连绵不绝的远程打击;辅兵则配盾牌、连弩,用途在于保护队长,并负责装填连弩,让连弩手手中时刻有弩机可用……”

    “如此一来,各种兵器分工明确,每人只要精熟自己那一种兵器的操作,便能攻守兼备,有效杀敌!若运动得当,便是以零伤亡的代价全歼敌人,也未尝不可!”

    诸将闻罢,皆目目相觑,心中亦尽跌宕起伏,激动难言。

    他们都是武人,对战阵有一定的了解,此番听了姜维对阵势的介绍,几乎都察觉到此阵对南中豪族、夷人的军队确实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张嶷此前对姜维统兵之能还颇有怀疑,如今一番介绍下来,已是彻底打消,剩下的唯有满满的佩服。

    姜维将诸人的震撼的表情一一看在眼里,心中说不出的得意。

    开玩笑,这可是冷兵器时代实战第一人,大名鼎鼎的大明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发明的鸳鸯阵!

    江南丘陵地形与云贵高原多少有些相似,倭寇与夷兵也都没什么组织纪律,全凭一股悍勇近身肉搏。

    若南中真的爆发战事,以鸳鸯阵对付夷兵,那自是绰绰有余。

    但姜维也并非全盘照搬,而是在吸收其优点的情况下,适当加以改良。

    譬如戚继光的鸳鸯阵中有火器兵,而眼下正处三国时代,火器自然是指望不上的;由是乎,他便想到了以诸葛连弩作为替代。

    连弩对比火器,其单发威力固然不及后者,但胜在可以一弩七发,而且双方接战之后,前后不过二十步距离,正在连弩有效射程之内。。。

    他又设置辅兵专门用于装填连弩,算是将二段击之战术嵌入到鸳鸯阵中,若连弩手与辅兵配合得当,可以不间断地倾泻箭弩,对敌方造成连绵不绝的远程打击,也算是科技碾压。

    如此一来,势必加速装备薄弱、纪律不强的夷兵之崩溃!

    晚风阵阵,火光离离。

    台下,士卒们三三两两皆找好组织,喧嚣之声渐息;台上,诸将一言不发,各自吸收领悟。

    良久,还是霍弋首先抬眼,抱拳发问道:

    “敢问将军,此阵何名?发明此阵的戚将军又是何方神圣?为何从未听过?”

    姜维微微一笑,回道:

    “此阵变化灵活,可攻可守,可以根据情况和作战需要变纵队为横队,变一阵为左右两小阵,或化两阵为一大阵……因其变化多端,故名曰‘鸳鸯阵’!”

    “至于发明此阵的戚将军,原也是大名鼎鼎之辈,只是当年始皇帝焚书坑儒,戚将军之大名早已随风而散,多不听闻了。本将也是无意间翻阅古籍,这才知闻此阵,至于生平事迹,却是一无所查了。”

    “原是如此……”诸将闻罢,各自感叹。

第三百二十三章 练兵() 
按照人之习性,但凡新到一处全然陌生的场合,下意识就会寻找熟悉之人相互抱团,寻找所谓的安全感,此谓之本能。

    此番校场中的年轻的农夫们自也一样,此前随着将领们一声令下,各自转身寻找熟悉的面孔。

    大约过了一顿饭功夫,新兵们终于三三两两、抱团完毕,七十余支细分的队伍队首都站出一员头领,士兵们在头领的带领下,纷纷仰脖观望点将台上。

    场中喧嚣由是稍静。

    借着火光,姜维眯眼细细观望。

    其实真要说起来,这些农夫出身的头领们表情紧张,颇有一些手足无措的模样,比起身后的新兵蛋子们也好不到哪儿去。

    但不论如何,此刻分队完毕,只这么有队有列得一站立,校场中凭空便添加了几分肃然。

    按着他的构想,选拔基层将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此番新兵们自发所选的头领多为同籍同乡,不少还有亲属私谊。这些头领能被士兵们推选出来,至少在一定意义上是能够服众的,此谓之德服。

    在姜维看来,这七十余名被推选出来的头领能够让人信服,显然能够在根本上成为维系内部统一、团结的纽带。当然,身为将领,武艺和指挥才华亦必不可少,但这些都可以通过后天慢慢培养,不必急于一时。

    一晚上的功夫,全营八百士卒分成七十余队。

    张嶷身为左部督,领走三十余队;赵广身为代中部督,也领走三十余队,这些人将作为战斗的骨干力量。

    剩下五队则由霍弋与姜文领走,他们将从中甄选出两队亲卫、三队救护员仔细培养。

    建制已成,姜维当下下令就地解散,明日卯时集合练兵。

    张嶷、赵广、霍弋、姜文各将领旋即引着各自属员回归营帐之中。

    时日尚早,他们准备在营帐中好好与这些初来乍到的新兵聊一聊,相互增进了解——

    “将能知兵,兵能知将”,这是姜维对他们在带兵之前提出的第一个要求。

    ******

    向左转!

    向右转!

    向后转!

    次日,公鸡才刚刚打鸣不久,新军校场就传来严厉的?号声。

    八百余新兵乱糟糟得在校场之中站定,迎接入伍以来的第一次训练。

    颇为出乎他们的意料,第一日的练习并非想象中的操刀练阵,而是莫名其妙的“向左转、向右转”!

    他们搞不懂这有什么用;但心头的淳朴只告诉他们,当兵吃粮,无论将军们怎么吩咐,他们只管服从也就是了。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他们中大部分人生长于农村,只分得清前后,根本分不清左右,几次下来,很多人已经被绕得七晕八素,甚至有不少人被身边的同伴逗笑,以致场面上一副乱糟糟的模样。

    张嶷望着这一群或不知所措、或忍俊不禁的部下,眉头不由紧皱,表情渐渐变得严肃。

    昨夜夜间,等到诸士兵入睡之后,他与诸将蒙姜维召集,商议接下来的练兵事宜。

    主将的发言简单明确,先练体格和军纪,而后才正式开练刀枪剑戟,军阵战术。

    诸将中,除了张嶷有些带兵的经验,其他诸如赵广、霍弋、姜文几人都是花花轿子头一回,针对姜维提出的纲领,自然并无异议。

    而且对于这一群老实巴交的农夫而言,这确实不失为一个循序渐进的好办法。

    体能好练,无非长跑、举石锁几项。只要伙食供应得上,凭借农夫们长期劳动的身子底子,一两个月就能练出一身适合军旅的好体格。

    争议出现在如何练军纪。

    在张嶷看来,大抵按照这个时代的经验,治军严明的代表莫过于周亚夫,故而他提出令行禁止,设立军规,严格执行的提议。

    周亚夫细柳之风在座诸人都是听过的。

    时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胡人侵扰。

    有一日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

    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皇帝的随邑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

    皇帝摇头不止。

    旋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锐利,开弓搭箭,弓拉满月。

    皇帝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即将驾到。”

    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

    过不多久,皇上驾到,守营将官也不让他进入军营。。。

    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凭证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

    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帝也只好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

    到了大营,将军亚夫手持兵器,长揖到地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

    皇帝为之动容,马上神情严肃地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

    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自此,军中就有了周亚夫细柳之风的说法,形容某个将领治军严明之极。

    是夜,张嶷的提议得到诸将一致的推崇,本以为就此盖棺论定。

    不料主将姜维却道,一军之治,令行禁止乃是基本要领,除了高悬于头顶的军令,还要士卒们养成良好的自信和自律。

    诸将问起,何为自信、自律?

    姜维答曰:“所谓自律者,便是让士兵坚信自己是正义的一方,坚信自己参与之战争皆是为了保家卫国,顺应天道,如此心志坚定,守时皆如背水,有如山之稳;攻时尽若昆阳,有如火之烈……”

    这个理念诸将皆闻所未闻,细细听闻之下,一时尽是呆了。

    良久,张嶷方从震惊中回过神来,摇头道:“如此军旅固然神妙,但只凭眼前这群农夫,不知要练到何年何月。”

    姜维闻言笑了笑,如漆墨般的眼神涌动着光彩。此时,他想到了后世那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无敌的威武之师。

    “练成如此雄师自然殊为不易,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大部分人根本到不了那个层次,在战场上还是会本能得害怕。”

    “其实,仔细说来,战场之上虽然刀枪无眼,但最大的伤亡并非出现在正面对抗的时候,而是一方开始溃逃的时候。为什么会溃逃?因为有人害怕了,想退缩了,这是人之本能,须怪不得势弱一方的士兵……”

    “而我接下来要求他们做这些,目的就是让士兵放弃思考,无条件听从指挥……”

    ******

    又是一阵哄笑声起,张嶷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