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幼麟传-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清了清嗓子,先转向柳隐,缓缓道:“休然(柳隐字),我给你十日时间,教会沔阳城将士战场急救之术,可有问题?”

    柳隐不假思索,抱拳回道:“末将领命!”

    姜维缓缓颔首,又对魏荣和赵统道:“你们二人自明日起,也当趁此机会,一并向休然讨教学习,争取尽快掌握这门技术。”

    赵统本就是抱着来历练、学本事的心思,对他的安排自是毫无异议,当即抱拳应允下来;魏荣却拍着胸脯,嘟囔道:“学这个做什么,我苦练十八般武艺,是要去前线杀敌的,可不是躲在阵后照顾伤兵的!”

    姜维一捶他肩窝,正色道:“憨货,技多不压身懂么?将来战争中,按营寨扎、排兵布阵、战场急救的重要性远大过个人的武勇。似急救这般紧要的技能,你现在不学,将来我可不再教你,你莫要后悔!”

    魏荣见他说得认真,想了一想,也明白他是为了自己好,只得服软道:“也罢,明日一起去学依旧是了,何必如此严肃……”

    赵统和魏荣武将世家出身,将来肯定是要往武将方向发展的,故而姜维做出这样的安排。

    诚然,魏荣的武艺、天赋好过赵统不假,但仅论及军人的服从性,赵统显然继承了乃父赵云令行禁止的风范;而魏荣也继承了乃父桀骜不驯的特点。

    大抵在这个世上,有才之人的个性总归要强一些;像赵云这样既有才华,又知进退的将才当真少有。

    他摇了摇头,不再理会,转身对糜威道:“糜兄,一俟拿下武都,朝廷便要在武都郡治下辩城开立榷场,货殖一道非我所长,今日便正式将此事交托于你了。”

    糜威笑道:“论领兵打仗我不如你,但论起做生意么,十个姜伯约也不是我的对手!这件事我便接下了。你只管放心,明日我便带着手下调查此地特产风物,还有羌人的生活习性也当一并研究彻底,以为后用。”

    姜维笑道:“有你在,我便放心多了。”

    糜威闻罢,心头便是一热,更打定主意要好好做事,一是为了不辜负好友的期待;二也是为了能好好补偿糜家犯下的弥天之过。

    却说庞宏迟迟未分配到任务,以为姜维不重视自己,眼神中已有几分焦灼。

    其实他却不知,姜维对他最为看重,暗中早做了安排。

    庞宏是这一群伙伴中智力最高的一人,也是唯一有希望成为他父亲庞统那般谋主之人。

    但姜维也深知身为谋士者,除了超人一等的智力之外,见识、眼界、经历亦十分紧要,缺一不可。

    譬如历史上的马谡,其智力、见识、眼界均远超同辈,但经历终究还是少了一些。

    也就因为这一点,他在关键时刻没能把握住住机会,不仅害得得他自己身败名裂,还累得诸葛亮首次北伐无功而返,也让魏国从此多了准备,使得接下来的北伐难度陡增。

    “差不多是该让他好生锻炼一番了。”

    姜维沉吟了一会儿,便对庞宏道:“巨师,此次行动,我本要请你出任临时的参军一职,掌文书,管后勤。但你从未有过处理庶务的经验……”

    说到这儿,他伸手一指马岱,继续道:“马将军的突骑营将为本次行动的主力。巨师,你明日便随马将军返回阳平关,这几日间先熟悉一下军情庶务,记住,凡事多看多想,有不懂的可随时向马将军请教。”

    庞宏没有向糜威那么拍着胸脯保证,脸上的表情反而变得十分凝重。他朝着马岱郑重拱了拱手,言道:“还请将军多多指点。“

    马岱亦拱手回礼,应承下来。

    在场诸人都是少年英雄,充满了建功立业的抱负,眼见各自都有了安排,肩上感受到压力的同时,胸中亦激起滔天的兴奋。

    七嘴八舌再聊几句。

    糜威忽问道:“我等都有事作,伯约你呢?莫非要躲在驿馆呼呼大睡么?”

    他这话说得诙谐,引得诸少年哈哈大笑起来。

    姜维不以为意,笑道:“明日我要帮蒲大将寻找设立官铁之处,这是军师吩咐下来的,十分紧要。”

    顿了一顿,双目忽左右扫视一圈,正色道:“我等便以十日为期,十日后齐聚阳平关,出兵西征!”说罢,伸出右掌,平置于半空。

    众人轰然允诺,纷纷伸出手掌按在他掌上,眼中胸口满是藏不住的激动昂扬。

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技能获得() 
次日,众人按照约定,分头行事。

    姜维则领着马超拨下的土著向导与十余名骑士,亲自护卫蒲元,在沔阳左近寻找适合设立官铁之处。

    蒲元的锻造技术与寻常工匠大相径庭,他极为重视淬火之技,故而他选铁匠铺地址的条件,首看是该地否有充沛的水流,其次看是否有丰富的木材。

    沔阳境内正好有多条河流穿梭经过,光沔阳城西面便有大小河流近十条,其中比较有名的当属发源于普明山的大安水,还有流经金牛道的黄牛川,上游谓龙门沟、下游谓白马河的明珠曲;而城东最有名的,当属四十里外,发源于雪濛山的的黄沙水。

    故而这几日来,姜维一刻不得闲,一直陪着蒲元四处勘察水文地理条件。

    只是一连巡查了七、八日,蒲元要么嫌这条水顿弱,要么嫌那片林不够茂密,始终没有一处能入其法眼,直把领路向导的腿也跑细了两圈。

    向导实在没了法子,有一日忽道:“其实小人知道还有一处地方,水流充沛,树木繁多,只是稍微远了一些。”

    蒲元顿时来了兴趣,忙道:“若真能找到如此佳处,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路程远近倒是无妨,还请带路。”

    向导当即领着众人折道向东北而行。行出整整五十多里路,地势陡升,众人渐渐从平原走进山林之中。

    六月的天气正是骄阳似火,山外的汉中盆地热得如蒸笼一般,但众人进得山来,陡然之间便觉绿意盎然,一股清凉油然而生。

    这般景象,引得蒲元一阵夸赞:“这儿倒是个避暑的好去处。”

    再行一阵,一座高约五丈、中洞大开的石门映入众人眼帘。

    但见石门两旁山势峻险,峰尖白云环绕,山崖立壁千仞,崖下流水奔腾湍急,汹涌而下,撞石飞花。

    河流之间的山谷仅宽数丈,中空—线,雄险至极,依稀可见一条依山临水的栈道便需在其穿越。

    上有滚石,下有激流,人马行进之间,不免屏心敛息,无不小心翼翼。

    但蒲元见到如此水流,早已按捺不住,不顾脚下石面湿滑,快步奔至河边,俯身掬起一捧水细细观望,丝毫也不曾注意到脚上的鞋子早已湿透。

    观望了好半晌,他忽回首问道:“不知此水何名?”

    向导答道:“此水名叫褒水。”

    “褒水?”姜维闻言惊道:“莫非此地便是褒斜道?”

    向导弓着身子答道:“好教将军知道,此地唤作褒谷口,方才经过的隧道叫做小石门,是明帝时派人修凿而成的。”

    他又一指沿河而设的栈道,介绍道:“将军口中的褒斜道,南起此褒谷口,沿褒斜二水行,穿过五百里栈道,向北可至斜谷口,出了斜谷口便是关中郿县了。”

    姜维仔细聆听,缓缓颔首道:“原来如此。”

    与此同时,他的脑中已是电闪疾念:

    “史载诸葛亮北伐时期,蒲元曾在斜谷为其造刀三千口……在此之前,他从未到过此地,此番却因水寻来,果然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他这厢正在暗自感叹天命难违,蒲元已经捧着一捧褐红色的泥土快步奔回,途中不住大声发笑。

    姜维被他的笑声惊动,旋即回过神来,疑问道:“大匠何故发笑?”

    蒲元举起手中泥土,笑道:“将军且看,这是取自山坡的泥土,泥土表面呈红褐色,以元多年的经验来看,此山必出铁矿!”

    姜维目光落在他手中泥土之上,奇道:“泥土是红色的,便能证明山中有铁矿么?维在长江两侧倒是见过不少红土……”

    蒲元解释道:“也不能一概而论。其实,这还是家中长辈口耳相传的识土辩矿的口诀,大抵山上土色与铁锈色接近的话,山中十有八九会有铁矿。”

    顿了一顿,又补充道:“有经验的匠人,还会用铁器划泥土,若有铁砂附于器身,则可佐证土下必有铁矿。“

    他一边说,一边解下腰间的短刃,在地上随手划上几划,再奉于姜维面前,果见刃身上吸附着密密麻麻的铁沙子。

    姜维对蒲元的经验叹为观止,忽想起几个月前念《管子。地数篇》时看到过的一个故事。

    据书记载,齐桓公与管仲有过一番关于矿苗的对话,当时管仲答曰:“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若山的表面上有红褐土,下面必有铁矿;表面有铅的下面有银矿;表面有朱砂的下有金矿;表面有磁石的下有铜,这些都是山上出现矿苗的情况。

    这番对话说明了华夏先民早在春秋时期,就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完善的探矿理论,并认识到矿物共生的情况,并将之或记录成书,或口耳相传,不断惠及后人。

    姜维念及此处,不由对先人的智慧深感自豪,与此同时心中亦颇有感慨,大有学会勘探矿藏技能的愉悦。

    他平日在家读书时,有些文章看过也就算了;但此番经过蒲元无意中的提示,这段关于勘探矿藏的对话便深深映入脑子,以后再难忘记了。

    “从来都是知易行难,此番先知而后行,可谓知行合一,书里的知识便算彻底化为己有,称得上有所得矣。”

    正欣慰见,忽闻蒲元斩钉截铁道:“此处河水湍急,水质清冽,树木繁茂,山中又储铁矿,正是上天赐予的宝地啊,官铁之址,就选于此!”

    眼见他有了决断,姜维自然乐见其成,恭贺了一番后,试问道:“却不知第一批铁器何时可以铸成?”

    蒲元想了想,回道:“此处只有浅滩石壁,连间茅舍也无。元以为,若要将一切置办妥当,至少还需一个月时间,这以后才能正式生火开炉。”

    “这已算极快了。”姜维缓缓颔首,又问道:“却不知开炉后的产量如何?”

    蒲元闻言,呵呵笑道:“挖矿、冶炼、锻打、伐木都离不开人手,元带来的几个匠人只通冶炼、锻打之技,其余杂事却是不成的。我等只能先将架子搭好,再等待军师和张中郎帮忙安排人手。”

    姜维知道从铁矿砂到一把把武器,一件件铠甲,其中工序十分繁杂。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大匠有大匠的用处,若要让他们去干挖矿、砍树这等粗活,那真是暴殄天物了。

    他忽又想到几日后的平羌之行,便笑道:“等过些日子,维便帮大匠抓一批苦力来……”

    蒲元笑道:“这自然是极好的,元先行谢过……天色渐晚,我等赶紧回去将此事禀报张中郎,请他上书军师批准开设吧。”

第二百三十九章 张鲁的遗产() 
蒲元口中的张中郎,正是司金中郎将张裔。

    张裔字君嗣,是蜀郡中名闻遐迩的饱学之士。

    他原本是刘璋手下,败于张飞之手,后作为刘璋与刘备和谈的使者。在得到刘备将对刘璋以礼相待的承诺后,劝导刘璋开城投降。

    刘备感念他的功劳,先是任命他为巴郡太守;后来朝廷执行盐铁官营之策,他便被召回担任首任司金中郎将,负责农具、兵器的制造。

    落实到具体实务中,张裔与蒲元二人一个负责统筹调度,上承朝廷;一个负责勘探生产,下启工匠。两人是合作多年的老搭档,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姜维、蒲元二人赶回沔阳后,张裔正在驿馆的房中拉着一个年长的仆役闲聊,瞧他气色红润,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显然谈兴甚浓。

    姜维放眼去望,却发现那个仆役却是田老汉。

    而田老汉见客人回来,忙起身去倒茶水。

    蒲元性子耿直,当先将选址一事细细说了,又催促道:“烦请张中郎速将此事禀报军师,请他批准设立。”

    张裔闻罢,抚须笑道:“老夫这几日识得一名人才,本就是要往军师处一行的;正好,你们却连官铁之址也选好了,老夫此去便将两桩事情并做一桩做了,真是好事成双。”

    姜维疑问道:“先生说的人才,莫不是指田老丈?”

    张裔笑道:“不错,正是此人!“

    “啊……”

    就在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际,田老汉手捧两碗茶水归来。

    张裔指着田老汉笑道:“入住此处后,老夫听这位老兄操一口地道的汉中方言,便向他打听汉中当地的风土人情。哪料一番交谈下来,才知他原是张鲁麾下的农师,对农事极为熟稔……”

    田老汉忙躬身赔笑道:“不是什么农师,小人只是帮着天师种了一辈子地而已。”

    姜维闻言,豁然惊觉,原来此人是张鲁的农师,倒是他有眼不识泰山了。

    张鲁是谁?那可是鼎鼎大名的五斗米道天师,曹操刘备争霸汉中之前,他雄据汉中近三十年,是汉中真正的主人。

    他在位期间,一门心思发展农事,鼓励农桑,新修水利,生生将汉中治理成一个“户出十万,财富土沃”的人间乐土。

    他治下土地的粮食产量远高于周边郡县,真正做到了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他还在各地设立“义舍”,置“义米”、“义肉”,免费提供给过路者食宿。

    在他的治理下,汉人胡人混杂而居,亦能做到和谐共处。

    管仲曾有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如果按照管仲的标准评判,张鲁在群雄割据的年代,确实称得上是一个善于治理百姓之人。而他取得此成就之最大依仗,就是他种得一手好地。

    田老汉既然是张鲁的农师,那么他种地的本领自然也是一流,他定是在解答汉中风土的时候,凭借农事上的见识打动了张裔。

    见姜维陷入沉思,张裔转向田老汉,和声道:“你就顺着刚才所讲的,讲讲为何当年汉中土地的亩产,可以高出周边郡县那么多?”

    田老汉放下茶水,忙道:“哎哟,可不敢,都是些种地的把式……”

    他咽了口口水,慢慢道:“张天师每年都要亲自指导百姓种地,首先是对种子详加处置,他说雪是五谷之精,便要求家家户户每年冬天都要储藏雪汁,到了播种之时,便用雪汁和种子,这样种出来的庄家,能御旱,不长蝗虫,收成也能增加不少……”

    “春天初耕后,要等野草丛生后,再复耕一回,这样趁着春雨播种,便能使得土相亲,苗独生,草秽烂;除此之外,也可用人畜的便溺之物肥田,如此田地还可增产两到三成……”

    姜维虽然不通农事,但毕竟有着超越时代的见识,闻言暗自颔首道:

    “这就是育种和对肥料的应用了……”

    “张天师还规定,田地须垄耕种植。”

    这时,张裔忽笑问道:“伯约,你幼时没下过地吧?”

    姜维颔首道:“惭愧,家中自有佃户处置农务,维每日只知舞刀弄枪。”

    张裔露出一副“我早就知道了”的笑容,道:“那么便请田老兄跟你解释解释,何为垄耕种植。”

    田老汉躬身应了声“是”,继续道:“垄耕就是将庄稼成排种植在垄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