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幼麟传-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下轻摇羽扇,朝刘备使了了个眼色。

    刘备会意,呵呵笑了两声,道:“既蒙百姓如此厚爱,孤自当倾力对待。”

    一边说,一边从袖中抽出一卷绢布,继续道:

    “好教季常宽心,其实朝廷对百姓早作有打算。你且看看这一道《均田令》,可还入得眼乎?”

    “均田令?倒是闻所未闻。”

    马良白眉微皱,接过来看,甫一看到字迹,他就知道此令必定出自诸葛亮手笔。

    抬眼去觑,正见他轻摇羽扇,一副平日里成竹在胸的淡定模样。

    在马良心中,诸葛亮做事从来不会令人失望;于是压下迟疑,细细来看。

    诸葛亮草拟的这一道政令,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误会。

    马良看着看着,情不自禁轻声诵读出来。

    “汉中王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每户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牛随有无以还受……”

    马良越看越是惊叹,眉头渐渐松开。

    刘备与诸葛亮不住互视,以目光作交流,似乎早料到他会有此反应,两人脸上俱都露出笑来。

    马良浑然不察,看了好半晌方才放下绢布,面上流露出掩盖不住的赞赏。

    “此策利国利民,确实能让荆州百姓安居乐业,彻底归心!”

    顿了一顿,又感叹道:

    “这一道《均田令》兼容包并,取屯田、授田两制之长,开一代未有之奇,真救世之良策也!仅凭此一策,孔明便可名垂青史矣。”

    哪料诸葛亮一边发笑,一边摇头道:“此策好则好矣,却非吾之所创。”

    “哦,非孔明所为?”马良闻言,面有异色,旋即问道:

    “刘巴刘子荆襄名士,素有政才,莫非是他所为?”

    诸葛亮摇头道:

    “非也,刘子初善于理财货殖之术不假,不过田制却非其所长。”

    马良想了想,又道:

    “蒋琬蒋公琰,从容处事,千里之才,此必是他之手笔!”

    诸葛亮又摇头道:

    “非也,蒋公琰讬志忠雅,有社稷之器;但其资历尚浅,此时仍当其蓄也!”

    这两人之才深得马良推崇,却接连被诸葛亮否认,讶色由是更盛。

    再作沉思,继续问道:

    “杨仪杨威公,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

    “非也。”

    “费祎费公伟,寒门上士,颇知民苦,志虑忠纯,有裨补阙漏之能!”

    “非也。”

    “杨洪杨季休,忧公如家,历志自祗,职于内外!”

    “非也。”

    马良搜肠刮肚,将蜀中、荆州二地善治良才逐一念出;诸葛亮只是摇头,口称“非也”。

    一时倒把马良这个老实人吊得面色通红,眉头紧皱。

    边上的刘备却是再也看不下去了,苦笑道:

    “孔明何苦欺季常诚笃?直言相告便是。”

    望着马良面上流露渴慕之色,诸葛亮这才作罢,轻笑道:?“说起来,此人季常你也是认得。你们路上还曾精诚合作,扶保百姓安然入蜀。”

    马良闻罢,脑海中闪过一个英武的身影,但旋即摇了摇头。

    虽然此人提出的虽然青蒿驱病和保甲法令人惊异,但终究是个武将,而且年纪轻轻,怎么都不可能如此熟悉田制的。

    但见诸葛亮将白羽扇拢在手中,凝神道:

    “献策者,正是姜维姜伯约是也。”

    “啊!果真是他!”

    马良登时愣在原地,嘴巴张大得可以塞下一个鸡蛋。

第二百一十三章 兵农分离() 
等到日头稍亮,马良旋即召集两百名保长,正式宣布《均田令》。

    召集的命令一经发出,保长们迅速集结到位,一时主帐之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但见马良手持刘备刚刚给他的《均田诏》,朗声道:

    “汉中王感念大家对他的信任,准备在汉中,给大家伙儿行均田令了!”

    他此言一出,人们或惊或疑,当即沸腾起来。

    “均田是什么?”

    “到底是授田,还是租田?”

    “我家在南郡可是有五十亩地呢,不会连这个数都不给我吧?”

    “若还不如在老家,我这保长却不好和乡亲们交代啊!”

    面对着场上的质疑,马良双手作出下压的姿势。

    他与百姓相守相携,一路陪伴,早已树立崇高威望。

    只片刻功夫,场中嘈杂顿时消停下来。保长们俱闭嘴不言,只拿一双双眼睛望向台前,静候下文。

    马良颠了颠手中绢布,笑道:

    “到底是授田,还是租田,乡亲们听良念上两句,便知详细。”

    他展开绢布,就着早已看过好几遍的文字,朗声吟诵起来。

    得益于这一份《均田令》草拟得十分通俗易懂,字里行间也没什么疑难的意思,保长们竖耳倾听,大体都能听得明白。

    无非就是朝廷要给大伙儿授田,但授的田分永业田和分口田两种,永业田可传下去,口分田死后要归还官府。

    众人心道,虽然并非全部都是私田,但无论男女统统都有分田的权利,那么合起来,每家分到的私田定然不少。

    口分田虽然要在死后要还,但家中若是添丁进口,官府待其成年后还是要授于新田。

    总得来看,这些田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为保万无一失,多多生娃便是。

    不过,这种田制倒是新鲜,保长们多少还有些陌生,等到马良念罢,便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

    马良见状,高声道:“乡亲们若有疑问,尽可提出,良当为大家伙儿解答。”

    但见一个中年汉子忽得站起,发问道:

    “马先生,永业田和分口田,除了一个不用还,一个需要归还,还有啥分别?”

    马良扬了扬《均田令》,回道:

    “文中讲得清清楚楚,要还给官府的田地,不得种植桑榆枣果,以免影响官府重授,种者以违令论。其他倒也没什么禁忌,明白了么?”

    “谢马大人,小人明白了!”那汉子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道谢座下。

    有第一个人开头,第二个、第三个便心无阻碍,源源而来。

    又有一个庄稼汉子模样之人起身发问:

    “俺家兄弟种地都是一把好手,朝廷分的地倒也不少,但若是还不够种,那该如何?”

    马良笑了笑,回道: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田嘛,多多益善,谁不想多要?”

    “其实,每户分得得永业田,官府是不禁买卖的。你若觉得家中田地不够,花钱去买便是。”

    “若是没钱,还可到军中郡里服兵役徭役,朝廷会根据你们服役的期限,和服役期间立下的功劳,再行授田。”

    庄稼汉子惊讶道:

    “给官府服役本就天经地义,不想还能再得分田,汉中王真是厚道啊!”

    他这番话一时激起身后诸保长不住点头,纷纷应和道:

    “朝廷果然厚待我等啊。”

    “只消好好做事,给小虎子攒个百亩地不是妄想啊!”

    就在诸人感念之际,场中又站起一起高大的身影,瓮声道:

    “请教马大人,我老胡跟君侯练了一身杀敌的本事,只有一膀子拿枪的气力,锄头却是拿不动的。在家中时,自有佃户帮忙耕作收割,如今却该如何是好?”

    马良认出他是胡曲将,正是当初率先响应关羽之人。

    此人因为颇有威望,被推为保长;便是在两百名保长之中,此人的排名也是靠前的。

    马良还知道,场中有不少人的情况和他类似。

    他们都是关羽当年军中的中层将官,擅长厮杀,累积功劳下来,多有赏赐,算是小地主一类人物。

    这些人在家中无需劳作,只要每日锻炼武艺便是,诸事自有家人和佃户代为操心。

    但此时他们到了蜀中,佃户自然不可能跟来,由是产生了上述疑问。

    马良知道,这些人都是军中翘楚,是汉中王十分需要的人才,解决好这些人的后顾之忧,对朝廷而言极为要紧。

    他想起方才诸葛亮面授的机宜,于是回道:

    “胡曲将只管宽心,你若无暇操持农事,可以将地租于乡人耕种,收些租子;也可以交于官府处理,官府会组织同村同集的青壮结成公社,统一劳作,所获按比例分成。”

    “如此一来,你只管安心在军中做事,立得功越大,分得田越多。虽然亩均收获不比他人,但你家的田地若是别人家的两倍、三倍,所获必然可观!”

    广种多收的道理,大家大抵还是懂的。

    胡曲将抱拳道:“如此甚好,朝廷替我等考虑得如此周全,我老胡这条厮杀命,便卖给汉中王了!”

    他这番话显然深得人心,倒有大半保长跟着叫嚣起来。

    “好!胡大兄说得好!”

    “凭这一身本事,还怕挣不出一份家业来?”

    “得让益州这群新兵蛋子看看我们荆州健儿的厉害!”

    *******

    在马良为诸保长答疑解难的同时,刘备与诸葛亮端坐帐中,将外间的动静一一听如耳中。

    诸葛亮轻摇羽扇,缓缓道:

    “兵贵精不贵多。伯约这一策,明面上可使百姓归心,实则还可借助官府调配结对,提升农夫耕作效率,进而促使善于征战者脱离农事生产,一年四季皆可在军中做事。从此兵是兵,农是农,兵农分离,人尽其用矣。主公亦可一举收得徭役两万,精兵一万。”

    顿了顿,又道:“而且,这些将士从军之根本,是为了获取更多永业田,根本无需朝廷多花俸禄赏赐,真一举二得之策也。”

    刘备叹道:“早知伯约有政才,便该让他治理一方。如今调到阿斗身边服侍,怕是屈才了。”

    诸葛亮笑道:“他为人机敏,当能体察主公的栽培之意。”

    刘备缓缓颔首。

    两人谈着谈着,渐渐谈到管理眼前一万精兵的主将人选。

    毕竟这些人都要去汉中定居的,朝廷不可能直接统辖,必须寻找一员衷心可靠、领军有方之人代为管理。

    诸葛亮道:“臣推荐典军中郎将关平,其人身经百战,素有声望;且又是云长之子,尽得乃父真传,可使将士效命。廖化、王甫、赵累等云长旧将亦可划入其麾下,以为帮衬。”

    刘备想了想,关平确实是不二之选,廖化、王甫、赵累等人看在关羽的份上,也定会尽忠辅佐,由是点头称善。

    诸葛亮又道:

    “现任羽林中郎将糜威闭门思过,屡次三番请辞旧职,不愿出门视事。但羽林卫已同与荆州百姓一道回归蜀中。军不可一日无主将,还请主公明断。”

    刘备闻言,忽问道:

    “上回去探望子仲(糜竺字)后,他的病情大有起色;孤也说过,糜芳一事与旁人无关,让他莫要放在心上,却不知糜威为何还是如此作态?”

    诸葛亮回道:

    “糜威曾上书朝廷,直言才疏学浅,难当大任,请求另选贤能,字里行间,态度极为坚决。”

    刘备摇头道:“怕不是信心不足,恐压不住这些百战归来的手下了。他倒是有自知之明。”

    他稍作思忖,便道:

    “此前大战,安国(关兴字)与羽林郎并肩作战,屡屡阵斩敌将,功勋卓著,其人亦颇通骑兵战法,便由他领羽林中郎将一职。至于糜威么,待孤帮他谋个清闲的差事,也就是了。”

    诸葛亮默默记下。

    这时,刘备忽又道:

    “马良马季常的品性、才学皆是上上之选,此番又立有大功。孤属意由他来做大司马府曹掾,孔明意下如何?”

    诸葛亮闻言,顿时一惊。

    掾是大司马府内最高级别的属员,又分东西两曹掾,掌管朝廷人事,可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可谓位高权重。

    按照以往的经验,像这等职位的任免,基本都由汉中王乾纲独断,诸葛亮他不能置喙。

    不知为何,今日却忽然问起他的意见。

    刘备将他的反应看在眼里,轻笑道:

    “孤年事已高,精力不济,很多事情已经力不从心,正需孔明拾遗补缺,莫要多虑。”

    诸葛亮微微欠身,以示恭敬。

    既然汉中王有问,他便坦然答道:

    “臣以为可。马良忠实诚笃,与人为善,治才也是一时之选,堪称能臣。有他主掌大司马府事,臣便可放心奔赴汉中,行经略之策了。”

    稍一停顿,又笑道:

    “而且,季常若是出任大司马曹掾,劝说刘子初(刘巴)出山,便是其份内之事了,谅他再也推拖不得。”

    ******

    就在君臣二人谈话间,马良已经将《均田令》向在座的保长们尽数释义完毕。

    保长们面有喜色,纷纷转回各自的营地,准备逐层向辖属的百姓传导。

    这道政令十分好理解,而且确实待遇优厚。

    不过一会儿的功夫,营地内外旋即欢声雷动,不住有百姓面朝锦官城方向,大呼:

    “汉中王仁德!”

    与此同时,朝廷奖赏马忠、句扶、林航、沈峰有功诸将的诏令亦及时抵达。

    随之而来的,还有姜维托了赵云的关系,请他捎来的几封私信。

    但见信函云:

    诸君台鉴:

    倏忽一别近旬,甚为挂怀。既闻君归来,拟邀三五知交,畅叙幽情,以慰离索。

    兹择于春三月三十,于锦官城凤凰台治备薄酒,奉邀台架,万祈光临。

    姜维谨启。

第二百一十四章 河洛社(二合一)() 
相传前汉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年轻时,知卓王孙的掌上明珠卓文君美貌非凡,更兼文采,于是奏了一首《凤求凰》。

    卓文君也久慕司马相如的才华相貌,两人互生爱慕,私奔而去。

    卓文君自此素手调羹,当垆卖酒,遂成一代佳话,惹多少痴男怨女感怀落泪。

    于是乎,“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经久传唱。

    传闻锦官城内首屈一指的奢豪酒楼凤凰台,乃是后世商人在司马相如旧居的基础上重新修葺起来。

    东家不惜重金,以白玉为基,以飞桥为连,以锦缎为饰,无数珠帘绣额点缀其中,将凤凰台内外上下装潢得富丽堂皇。

    尤其到了夜里,凤凰台上点起数百盏明灯,可谓灯烛耀目,璀璨全城,是锦官城中一大胜景,与老子论道的青羊宫,织女洗纱的浣花溪,秦将张仪所筑的龟城古城墙并称四景。

    姜维感念朋友们的热情,特地选在此处设宴,也是存了款待之意。

    今日受邀的宾客,除了关平、张苞、关兴、张绍、马钧五人外,还有魏荣、赵氏兄弟,庞宏、简舒、李遗、霍弋这几位官二代,

    句扶、王平、向宠三人亦赫然在列。

    一时宾客云集,青年才俊济济一堂。

    时秦汉时期的宴席,是极重要的社交。

    此次受邀的宾客中,有世家后裔,有勋贵之后,但也有寒门子弟,甚至还有汉化的夷人,成分十分复杂。

    姜维未免句扶、王平几位出身不高的宾客放不开,早早来到凤凰台迎候陪伴,尽量不让他们生出怠慢,或拘谨之感。

    等到宾客一一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