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铁卫-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足够数量的良田,让铁山成为吸纳收容辽东汉民的大本营,打造一个粮仓和预备兵员的根据地。只要几年的时间,他就能依托铁山,获得足够的粮食储备,并扩编一支强大的军队,而这些,在处处受限的威海卫,是无法做到的。
至于十五年之后把农庄的田亩都分给这些人,可以成为引导他们积极劳作的目标,而且对他而言没有什么坏处,这么长的时间,只要不出意外,制霸全国足够了,天下都是自己的了,这些地又算得了什么。。。
经过码头讲话,几千青壮明白了此行的目的,情绪高涨,以三百人为单位,在战兵的引导下分批出发,在村庄之外的荒地选择有水源的地方作为聚居点,砍伐树木搭建临时的窝棚,等待分配农具和耕牛,开启自己新的人生。
几千青壮的到来,在刚开始还引起了当地居民的恐慌,等见到这些人在军队的管理下秩序井然,没有干扰自己的生活,慢慢也就放下心来。毕竟铁山汉人很多,朝鲜又以能说汉话为荣,两国百姓在交流沟通上没有什么障碍,大家都是贫苦百姓出身,天下无产阶级是一家,当地人很快就适应了这些外来者的存在。
那边青壮们建设新家园的行动如火如荼,这边陈雨再次来到郡守衙门,催促朴昌永落实之前承诺的条件。
“朴郡守,农具和耕牛筹措的如何了?本官组织的人已经到达,就等着开荒了,时不我待啊。”
朴昌永小心翼翼地回答:“大人,下官已经尽力在筹备了,但是短时间内满足几千人的需求尚有难度。不过整个铁山乃至海州都没有这么多耕牛,本郡已经向黄海道观察使求助,具体何时能凑齐数目,下官也只能说尽力而为。”
因为组织人手垦荒的事情推进的还算顺利,陈雨心情不错,当下笑眯眯地说:“只要朴郡守尽心尽力在做这件事,本官也不是蛮不讲理的人。这样吧,为了早日促成此事,本官愿意以当地市价为标准,拨一笔银子给你,作为购买耕牛和农具的费用,如何?”
朴昌永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对方从上岸之日起,态度就非常强横,他根本没打过让对方出钱的主意,没想到对方主动提出来了。他试探着问:“大人,此话当真?”朝鲜地方政府都穷,官库里没有钱,如果能有足够的银子,加上官府推动,那么短时间内购买到足够的耕牛就不是难事了,这个世上没有钱办不到的事情。
陈雨点头道:“没错,为了把大明皇帝交代的差使办好,这笔银子由本官自掏腰包。”铁山本地官员已经被自己压制的服服帖帖,那么大棒之后加一根胡萝卜也未尝不可,这样才能让朴昌永等官员更加尽心尽力地给自己做事。再说自己现在银子有的是,不差这几千两,只要能早日推动屯田计划,花更多的钱也是值得的。
朴昌永如释重负:“如此最好。实不相瞒,从黄海道、海州到铁山,三级官府都穷的库里跑老鼠,置办这么多农具和耕牛实在为难。只要大人拨银子,下官保证,最迟十天,一定把所有的人都配齐农具和耕牛。”
陈雨微笑道:“那就辛苦你了。”
“为上国天兵办事,应该的,应该的。”朴昌永听到这句客套话,骨头都轻了几分,心里的害怕和抵触情绪也消失了。
有了银子开道,加上官府出面,很快成捆的农具、成群的耕牛从黄海道各牧、郡源源不断地被送来,分到青壮们的手里。为了满足“上国天兵”的需求,官府甚至半买半征,从普通百姓手中征用正在犁田的耕牛,让百姓陷入无牛可耕的困境,当然这些就不是陈雨操心的范围了。
第二百三十六章 农庄与农兵()
有了强有力的推动和资源保证,各处聚集点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垦荒。荒野中、山脚下,青壮们依着河、溪等水源,翻土开垦,一亩亩田地初具雏形。不到一个月,铁山到处都可以看到成片的田亩,只等着撒播粮种了。
陈雨带着人四处视察,看到这样的速度,不禁暗自感叹,汉人不愧是是这个世界上最勤劳吃苦的族群,只要激发出他们的动力,给予足够的支持,这些朴实的百姓就能发挥出惊人的潜力。一个月前,谁能想象眼前还是一片荒野?
在一个山脚下,陈雨亲切地询问一个站在田间擦汗休息的辽民:“老乡,你叫啥名?把你们安置在这里垦荒,可还满意?”
这个辽民三十多岁,看上去老实朴素,他认出这是把他们从皮岛招来铁山的大官,诚惶诚恐地跪下回答:“小人张有望。回大人的话,小人是在辽东给鞑子做过包衣的,那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每日劳作不说,主子想打想杀也是一句话的事,跟杀条猫狗差不多。现在能在这里垦荒,刚开始是辛苦一点,但是这是给咱们自己做事,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对大人的安排,小人满意得很。”
陈雨笑着说:“我看你们垦荒的速度很快,累不累?这些荒地开出来后,要多久才能有收成?”
张有望回答:“锄头、犁这些家伙趁手,还有耕牛,翻起土来快得很,垦荒自然就快了。在鞑子那边,耕牛稀缺,像咱们这样的包衣是用不上的,都是人力耕田,比这里累得多。至于收成嘛,没那么快。刚翻的荒地,不能马上播种,加上朝鲜这边是种水稻,而且种的是早稻,大约要等开年之后、清明之前播种,插秧三个月后就能收粮食了。”
陈雨听了,心里默算了一下,现在是十一月,按对方的说法,大约明年的三四月播种,六七月成熟,想要收成粮食自给自足,还要等上一段时间。他点点头:“看来还要等半年才能有收成了。”他不太懂农业,看来古代的北方是没有晚稻这一说,也不像南方可以早晚稻轮种(俗称“双抢”),那就只能等了。
张有望不安地说:“大人,咱们干活没问题,但是这半年不产粮食,这口粮……”
陈雨明白他的意思,安抚道:“口粮的事不用担心,我把你们招到这里来,不会不管你们的。这半年的口粮,我会让人就地采买,总不能让你们饿肚子。”
“这就好。”张有望高兴地搓手,憨笑起来。
“不过从开荒到播种的这段时间,你们也不能闲着。”陈雨交代,“我会拨一笔银子,并让当地官府协助,你们趁这空闲时间,把临时的窝棚翻建成砖瓦房,正式在这里落叶生根。”
“那感情好。”张有望感激地说,“有田有房,咱们这些人漂泊了几年,总算有着落了。大人真是咱们辽民的再生父母。”
陈雨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老乡,好好干,勤快的人总会有好结果的。将来你们还可以在这里娶妻生子、开枝散叶。我瞧这朝鲜女人,和大明的女子也没什么区别嘛,长得差不多,也听得懂咱们的话。”
张有望咧开嘴笑得很开心:“能生娃就行,穷人家没那么多讲究。”
陈雨往张有望的身后望去,远处是成片成片翻过的土地,格状的田埂将这些未来的良田区分成均匀的方块,无数身影在田间地头劳作着,耕种下自己的希望。
垦荒进展的非常顺利,陈雨就着手实施第二步计划:正式建立集体农庄,把所有的青壮都纳入其中管理。
他召集随行的部下,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
“各位,我们的根基毕竟在威海卫,不能无限期在铁山呆下去,所以这边必须成立集体农庄,对这些青壮进行管理,同时从中挑选部分人作为农兵,进行操练,作为自我保护的武装力量。”
对于陈雨的目的,众人都能理解。开垦出来的田地,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来也是自己的粮仓,这些青壮必须要有自保的能力,避免被人觊觎和侵占。而且半军半农的模式,一方面不会影响屯田的进展,一方面也可以储备预备兵源。
邓范说:“大人说得极是,只要农庄运……运转起来,就能成为一个自给自足、拥有自保能力的组织,不用占用咱们的兵力进行保护。”
蒋邪也说:“这农庄将来既是咱们的粮仓,又是兵源,想要扩军,随时都可以扩充几千人,平时也不会惹人注意。”
陈雨点头道:“你们说得都没错。卫所的兵额都有限制,如果在威海那边保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太过招摇,不如在朝鲜这边储备兵源,作为潜在的兵力,还可以屯田,一举两得。这也是我远赴朝鲜建立集体农庄的目的。”
他顿了顿,继续说:“为了让集体农庄早日走上正轨,必须要有得力的人管理,并且挑选农兵组织操练。我仔细想过了,邓范做事老成,心也细,而且一直负责部队的操练,是农庄负责人的最佳人选。”
众人用羡慕的目光看着邓范。这个集体农庄兼具粮仓和预备役兵源的双重功能,对整个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够成为农庄的负责人,前程可谓一片光明。不过对于邓范被陈雨挑中,也没人觉得意外,他是最早跟随陈雨的心腹部下,从训练几十个军户开始,一直是陈雨的左膀右臂,做事沉稳可靠,确实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
邓范抑制住心里的激动,站起来拱手行礼:“大人信任属下,属下一定把这个农庄打理得井井有条。”
陈雨说:“我交给你做,自然信得过你。眼下威海卫那边已经走上正轨,咱们的重心暂时要往朝鲜这边倾斜,等过段时间部队回威海卫,你就先留在这边,安心把农庄建起来。”
“属下遵命。”
第二百三十七章 朝鲜国王的忧虑()
“考虑到垦荒的劳动强度,农兵的操练只在农闲时进行,平时还是以农活为主,操练的强度比照战兵适当降低。”陈雨吩咐,“另外,为了明确农兵与战兵之间的区别,前者不发饷银,只在有操练任务时发给每月500文的操练津贴,同时在普通屯丁的基础上增加伙食的供应量,适当加些肉类补充营养和体力消耗。”。。
陈雨给战兵定下的饷银标准目前为每月一两,战时的奖赏根据战功另行计算。农兵作为预备役,金钱上的补贴少一点也是理所当然,而且可以适当拉开两者之间的差距,鼓励农兵加入战兵的行列。形成一个正规军和预备役之间的层次,用较小的花费维持一支精炼的常备军和基数更大的预备役部队,既能节省开支,更重要的是避免政治上的风险。
顾彪提醒:“大人,朝鲜人多地少,家畜并不多,猪肉恐怕很难保证。”
“没事,咱们有银子,尽量就地采买嘛。”陈雨说,“实在不行,就找当地渔民买鱼。铁山和咱们威海卫一样靠海,鱼肉还不是想要多少要多少。”鱼肉所含的蛋白质都是完全蛋白质,比猪肉吃起来软嫩,也更容易消化吸收,易于消化,所以在猪肉匮乏的情况下,多吃些鱼也可以补充营养。
顾彪又问:“另外,咱们以借地垦荒、粮草自足的名义在这边屯田,实际上反客为主,把这里作为咱们的粮仓,动静这么大,会不会引起朝鲜官府甚至是朝廷的忌惮?要是他们发起狠来,出兵驱赶,那咱们的心血不是白费了?”
“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陈雨笃定说,“不过也不用过于担心。毛文龙当年能在这里屯田,我也可以。他之所以被迫离开,主要是激怒了鞑子,给朝鲜带来了兵灾,而我们老老实实屯田,现阶段不去主动招惹鞑子,就不会有这个问题。至于官府方面,大明的旗号在这里很管用,皇帝的圣旨也不是摆设,至少明面上他们不敢反对。私下里再派人给那什么黄海道观察使送点银子,就能让他们从上到下睁只眼闭只眼了。”
顾彪想想也对,自己在这里行商时,官员们收取贿赂可是毫无顾忌,有钱能使鬼推磨,让黄海道的官员对明朝军队在铁山郡屯田一事视若不见,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事。
张富贵问:“那咱们什么时候回威海卫?”
“至少要等农庄初具雏形,农兵操练的像模像样再说。”陈雨说,“眼下这些青壮只能开荒,没有自保的能力,不能有任何闪失,让我的计划功亏一篑。”
他花费这么多心血拉来这么多青壮,不能让其自生自灭,得扶上马送一程,确定他们能自保了再走也不迟。
在铁山郡设立集体农庄的计划就这样定下来了。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两个月就过去了,各处聚居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展起来,一幢幢砖瓦房拔地而起,取代了临时的窝棚,很快形成了一个个小小的村落。
当地人对辽民的到来从抵触到适应,慢慢变成了羡慕。这些辽民个个都是壮劳力,而且拥有充足的生产资源,开辟了数以千计的田亩,同时在土地没有收成前,口粮也有保证,盖砖瓦房还不用自己出钱。比起他们,当地的原住民大多在温饱线上挣扎,还要应付官府的徭役和赋税,处境相差甚远。
这就是自耕农和集体农庄的差距所在。陈雨拥有强大的财力,可以无所顾忌地投入,不求短期的回报,辽民的劳动也是有组织的集体劳动,生产工具共有,比起当地人的小农经济模式,效率要高得多。尤其是听说了这所谓的“农庄”在赋税和田地归属方面的先天优势后,当地人更是坐不住了。
不少早年来到铁山的汉人在经历了初期的观望之后,萌生了加入农庄的念头。毕竟背靠大树好乘凉,他们也看出了当地官府不敢得罪这支大明来的军队,加入农庄可以躲避徭役和赋税,甩掉一个沉重的包袱,哪怕是把仅有的几亩地投献给农庄缴租子,算起来还是赚的。至于自己没有田产的佃农,就更没有顾忌了。
对于这种势头,陈雨是持欢迎态度的。对他而言,人力资源多多益善,而且汉人融入集体农庄也没有什么障碍。如果不是担心强扭的瓜不甜,他一开始就会强行把这些汉人都纳入自己的体系了。现在当地汉人被集体农庄的未来所吸引,主动要求加入,他自然是求之不得,集体农庄这块蛋糕,做得越大越好,对自己将来的实力发展,就越有帮助。
有了当地汉人的加入,集体农庄滚雪球般壮大起来,很快成为了一个拥有五千多青壮、七千多亩地(含熟地和开垦的荒地)的农业合作社性质的组织。随着农兵的组建,这个组织又向半军事化转变,按照陈雨的设想,慢慢变成一个半农业半军事化的体系。随着农庄发展顺利,在陈雨的要求下,尚可喜将皮岛上的第二批青壮共计两千三百人也悉数送了过来。
近八千人的准军事组织,在屯田的同时还编练队伍进行军事化训练,即使铁山郡、海州牧、黄海道三级官府为了逃避朝廷的问责,有意无意地隐瞒真实情形,但这样的大动作怎么也隐瞒不住,终于在农历新年后传入了朝鲜国王仁祖李倧的耳中。
汉城景福宫大殿内,仁祖忧心忡忡地向群臣询问:“诸位爱卿,黄海道海州那边传来密报,一支明国来的军队以奉旨巡查海疆为名,要求铁山郡提供粮草未果,自行组织数千人登岸屯田,还编练新兵。另外,据说带兵的武将品级不低,还持有大明皇帝的圣旨,这该如何应对才是?”
涉及上国天兵,而且是屯田练兵这样敏感的话题,群臣都保持了沉默,在国君的态度不明朗之前,他们决定先观望一番,不轻易发表意见。
第二百三十八章 册封的阴影()
在一片沉默中,领议政(注1)李元翼站了出来,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意见:“大王,臣建议派人赶赴海州,核实相关情况,关键是大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