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铁卫-第1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建议与之前的封赏相比,除了增加一个太子少保的头衔和挂了一个荣誉性质的将军名号之外,看似实权方面区别不大,但有心人就能看出来,上次封赏是加左都督,“节制山东卫所兵马”,改了几个字,就让陈雨的兵权发生了质的改变。
节制山东卫所兵马听着热闹,其实没有什么实权,卫所糜烂成什么样了,天下皆知,整个山东的卫所全部加一块,这艘烂船也凑不出三斤钉。如果不是陈雨锐意改革,让威海卫为首的等卫所重新焕发活力,这个封赏只是一个华而不实的名头而已,论含金量还不如“代天子巡视朝鲜”的朝鲜总督。
但是“节制山东所有兵马”就不一样了,少了两个字,就把营兵也囊括了进来。也就是说,陈雨可以顶着太子少保、文成伯、山东前锋将军的光环,管辖山东境内大大小小七八个总兵,而且是从山东巡抚和登莱巡抚手中划走了最为重要的兵权。只要崇祯答应,陈雨立刻摇身一变,成了山东权柄最重的第一人。
杨嗣昌立刻表示了反对:“此举不妥。若由陈雨节制山东所有兵马,那么置朱大典和陈应元于何地?巡抚没了兵权,与布政使有何区别?朝廷将军政大权交于一个武人之手,难道不怕步安史之乱的后尘吗?”
唐世济已经和杨嗣昌走上了对立的道路,自然没有回头的道理,对于这个圣眷和年纪比自己都有优势的兵部尚书,他没有任何理由放过任何一个打击对方的机会。只有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交锋降低皇帝对杨嗣昌的信任,才能减少其入阁的可能,间接增加自己入阁的希望。
他昂首反驳:“本兵此言差矣。文成伯乃大明开疆拓土之功臣,岂能用安史之辈来相比。若无他的苦心经营,朝鲜怎么能成为牵制鞑子南下的利器?若无他的锐意进取,倭人怎么可能在百年之后,重新向吾皇俯首称臣?只要有他在,大明重回万国来朝的盛况,指日可待,如此英雄人物,又何必在意与两位巡抚的职权分工?”
这番话听得崇祯连连点头。从兄长手中接过烂摊子之后,“中兴大明”已经成了他的终身目标,也是困扰他的终极难题,其临终前“吾弟当为尧舜”的期待和评语更是成了他不能负担之重。在国库空虚、北有满清、西有流寇的窘迫形势下,他空有抱负,殚精竭虑,却举步维艰、处处碰壁。这时候陈雨横空出世,先是出兵朝鲜,占得一块飞地后,牢牢掌控朝鲜,并接过了以往皮岛牵制鞑子的重任,而且做得更好,甚至活捉了一个贝勒送入京城;然后又出人意料地奔袭江户,逼迫倭人订立城下之盟,重为大明之藩属。这样的能臣,应该充分放权才是,而不是处处束缚手脚。
“唐爱卿言之有理。”崇祯满面红光地说,“既然陈雨是练兵打仗的奇才,就该发挥长处,依朕看,节制山东全部兵马并无不妥。不过杨爱卿的担忧也有一定道理。那就这样吧:山东境内兵马由陈雨节制,朱、陈两位巡抚,平日就无需管练兵的俗务,但是到了战时,可以通过陈雨调动各自管辖范围内三府的兵力,陈雨不得推诿。”
这样的设置,实质上还是把整个山东的军事力量交给了陈雨,只是在战时赋予了两个巡抚调兵的权力,不过增加了陈雨这层环节,能否如臂使指,就很难说了。但终究还是保留了巡抚名义上的兵权。
唐世济生怕杨嗣昌再说出什么来动摇崇祯的意志,连忙大声喊道:“陛下圣明!”
百官察言观色,看得出崇祯心情很好,纷纷附和:“陛下圣明!”
杨嗣昌脸色沉了下来,这样一来,这件事就板上钉钉,改不了了。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武人当道,文官式微,难道又要回到土木堡之前勋贵占据朝堂半壁江山的黑暗时代?
崇祯笑呵呵地说:“陈雨立下这样的大功,不能派个钦差传道旨意敷衍了事。传朕旨意,召陈雨入京,接受百官瞻仰,并受上述封赏。”
第四百零五章 尚可喜的投靠()
宣召陈雨入京受赏的圣旨在朝会后第二天就发往了铁山,这种高效率以往在大明的官僚体系中是无法想象的。
一般情况下,一道涉及升官和兵权更替的圣旨没有经过兵部、内阁、司礼监、皇帝等多道程序扯皮,不花上个把月的时间是很难顺利出炉的。不过在“倭国来朝”的大背景下,加上崇祯的亲自关注,这道圣旨从宫中拟定到内阁票拟,各个环节都一路绿灯,畅通无阻,各级官员们也不愿得罪陈雨这位火箭般升起的政坛新星,人家屡屡立下大功,简在帝心,前程无量,年纪轻轻就位列三孤,何必在程序上的事上面拖延,触怒这位新鲜出炉的太子少保呢?
圣旨送达铁山之后,文登营上下都喜气洋洋,与有荣焉。自己的老大在短短两三年内,就完成了跳跃式的晋升,从一个小小的军户,一路升至千户、卫指挥使、营指挥使,头衔更是一大串,左都督、前锋将军、文成伯、太子少保,而且还有上升的空间,跟着这样的人物混,只要肯努力,要钱有钱,要官有官,怎么能不高兴?
部属和官兵高兴不说,普通军民也是兴高采烈。在文成伯的治下,很多人脱离了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困苦,家家有田种、人人丰衣足食,对于老百姓而言,这就是梦寐以求的好日子了。现在皇帝要招文成伯入京封赏,说明其位置稳固,铁山卫会继续繁荣昌盛下去,好日子也会持续下去,百姓们自然开心。
消息传开后,铁山卫家家户户放鞭炮庆祝,像是过年一般。陈雨的部下也相继登门拜访,祝贺上司的飞黄腾达。一时间,总督府前门庭如市,热闹非凡。
陈雨迎来送往了一拨又一拨的人,颇有些辛苦。他也明白,中国历来讲究人情往来,这是部下集体表忠心,也是自己凝聚人心的机会,累是累点,但是不能寒了部下的心。
邓范、蒋邪等心腹是最先登门的,送走他们后,尚可喜也从皮岛赶来祝贺。对于这个特殊的对象,陈雨没有怠慢,亲自出门迎接。
尚可喜寒暄一番,恭维了陈雨的晋升之后,提出了来意。
“如今东江镇日渐式微,朝廷也不重视,粮饷更是全靠伯爷与登莱那边斡旋,才能维持下去,下官不敢想象,万一伯爷调离,东江镇该何去何从?”
陈雨一边猜测着对方的真实意图,一边打着哈哈:“东江镇位置险要,还有数万军民,朝廷不可能不管的,尚总兵多虑了吧?”
尚可喜正色道:“以伯爷的眼光,自然能看到东江镇的困境,下官也不避讳,就直说了吧。毛帅时代,东江镇可以牵制鞑子,朝廷还算颇为重视此处,粮饷的拨付转运也不曾拖延、克扣,可是毛帅一死,继任的黄龙难以服众,东江镇分崩离析,就此走了下坡路,朝廷已经有人提出过裁撤东江。到了伯爷经营铁山后,鞑子已经难以跨越鸭绿江,东江镇的牵制作用已经微乎其微,处境非常尴尬……”
陈雨笑了笑,没有接话。尚可喜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现在的处境,如果说以前还能拿东江镇牵制鞑子说事的话,那么铁山卫建立后,尤其是随着鸭绿江防线的完善,孤悬海外的东江诸岛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在原本的历史上,如果没有铁山卫的搅局,皇太极亲征汉城一役,东江镇本应该被满清从地图上抹掉了,尚可喜本人也成了清廷的三顺王之一。
“……就在伯爷将鞑子贝勒杜度送往京城之后,下官已经听到了风声,朝廷又有人重提裁撤东江镇之事,说是有文登营在,鞑子不敢轻易南下,花费巨额粮饷养着这几万人毫无用处,不如节省下来用于西北征剿流寇。”尚可喜说,“下官思来想去,与其被裁撤,还不如彻底投奔伯爷,成为文登营的一份子。当然,这么做并非为了保全自己的总兵一职,而是为了东江诸岛数万军民的生计。不情之请,还请伯爷成全。”
加入文登营?
陈雨沉思起来。当初他插手皮岛兵乱,顺势推尚可喜上位,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保留东江镇这一支兵力共同对付清军,同时防止尚可喜等人步孔有德等人的后尘投奔满清。对于东江镇将来的出路,并没有明确的计划,因为他也没有想到自己的晋升速度会这么快,一下子就从千户跨越到了太子少保,并掌握了一省的军政大权,成了尚可喜可望不可即的存在,还间接威胁到了东江镇的生存。
可是让东江镇直接加入文登营,究竟是好是坏,陈雨自己也不能肯定。从纸面上说,接收了几万官兵,可以让文登营的实力急速扩充,似乎是好事。但是东江镇本质上还是一支旧式的朝廷官兵,军官贪腐成风,官兵素质良莠不齐,和朴实的军户、农人为主的文登营格格不入,如果直接接纳,搞不好还会破坏军中原本的军纪和氛围。
尚可喜见陈雨沉吟不语,有些着急。如果文登营不接纳,等到被朝廷裁撤,东江镇的官兵肯定会被肢解,迁移到各处军镇,自己这个总兵多半也会调往辽东或者西北前线,土皇帝般的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他焦急地说:“伯爷可是怀疑下官的忠心?下官对天发誓,只要伯爷愿意接纳,必唯伯爷马首是瞻,令行禁止。”
陈雨安抚道:“尚总兵稍安勿躁,你的心思本官明白,也不曾怀疑你的诚意,接受东江镇也无不可。只是本官刚刚被委以重任,接管山东全省的军政大权,如果这时候贸然请求圣上接收东江数万官兵,难免会被猜疑。听说朝会时,兵部尚书杨大人就提出异议,认为本官权柄过重,这么说,你明白吗?”
尚可喜一听,这倒是事实,朝堂那些文官忌惮武人势大,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本官觉得,东江镇并入文登营一事暂且搁置,至少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以免授人口实。”陈雨说,“这次入京,本官会找机会向兵部、圣上请求继续保留东江镇,如果朝廷有难处,粮饷可以由文登营垫付。只要省下这一大笔开支,相信短时间内就没有人会提起裁撤东江镇之事了。等到时机成熟时,再商议两家合并也不迟。”
第四百零六章 入京()
尚可喜一听,这个过渡方案也不错,只要能保全东江镇,保住他这个总兵的宝座就行,如果不是担心被朝廷抛弃,自己没有出路,他也不是很想加入文登营成为陈雨的直接下属,毕竟他也接受不了从一个土皇帝变成被呼来换去的部将,皮岛那些兵油子也适应不了文登营严明的军纪。
“如此甚好,那就拜托伯爷了。将来不管是否接收东江镇,下官都随时听从伯爷的差遣。”
“好说好说,东江镇和文登营是一衣带水的友军,不管合并与否,都是要互相帮衬的。”
送走了尚可喜之后,陈雨心想,等从京城回来之后,是有必要好好考虑一下东江镇的问题了。为了避免被朝廷忌惮,这支军事力量不好直接吞并,否则太过惹眼,但是也不能弃之不管,否则几万没有出路的官兵会干出什么事来谁也不敢保证,有孔有德、耿仲明的前车之鉴,尚可喜就决不能再推到皇太极那边去了,历史上满清入关之后,外战外行的明军投降之后杀起自己人来毫不手软,是清朝入主中原的急先锋,这样的悲剧决不能在自己手里发生。
正想着事情,顾大锤笑咪咪地走进来了。他是陈雨的老上司,现在的部下,又是得到亲口承认的未来老丈人,进出总督府无需通报,所以就自顾自地进来了。
“伯爷,下官看该来的人都差不多来过了,特意挑了个相对清闲的时候拜见,顺便和伯爷说说话。”
陈雨收起心思,笑着迎上去。
“老泰山折煞我也。在外面的时候做个样子而已,私下里还这么称呼,这不是让我下不来台吗?”
顾大锤很满意这种回答,笑得更开心了:“伯爷不嫌弃,那我就斗胆称呼一声贤婿了。”其实他在外人面前不用这种亲密的称呼,一方面固然是为了避嫌,另一方面还是担心被人笑话,毕竟两家的亲事还没有提上台面,作为女方就这么急吼吼地以翁婿相称,难免会被人讥讽倒贴攀附,实在丢不起这人。
他找了张椅子坐下,笑道:“贤婿,此次进京接受圣上的亲自封赏,可就名动天下了,太子少保、文成伯的威名,势必传遍大江南北,可喜可贺啊!”
陈雨这几天听类似的话已经耳朵起茧了,他微笑着问:“都是一家人,老泰山巴巴来找我说话,想必不仅仅是这件事吧?”
顾大锤尴尬地说:“什么事都瞒不过贤婿的慧眼。其实这次来,还是为了影儿的事情。过了今年,她就二十一了,不折不扣的老姑娘了,再不嫁人,就有人说闲话了……”
换做别人,顾大锤无论如何都拉不下老脸求着对方娶自己女儿,好歹也是从三品的武官,一门婚事弄得好像送上门倒贴一样,顾家的脸面往哪搁?可是对方不是普通人啊,是超品的伯爵和位列三孤的宠臣啊,如果陈雨不是和顾影有感情基础,想倒贴都没门呢!
假若陈雨现在还仅仅是威海卫指挥使,顾大锤倒不是太担心,自己铁山卫同知的身份也配得上,但对方的晋升速度实在太吓人了,一眨眼就是太子少保了,要是还不把婚事敲定,以后的事情就很难说了,再坚贞的感情也抵不过身份地位的悬殊差距,等到那些朝堂大佬来也对陈雨这个佳婿人选产生了兴趣,顾家拿什么和人家争?所以,顾大锤决定拉下脸逼婚,无论如何,都要在京城之行后把女儿嫁进陈家,免得夜长梦多。
这番话也在陈雨的意料之中,顾大锤的心思、顾影的心意他都明白,当初经历了铁山和辽河之战后衣锦还乡,就已经和顾大锤、陈应元两个未来老丈人达成一致,等待朝鲜的局势稳定之后,就回山东迎娶顾、陈二女。现在鸭绿江防线已经打造完成,并击退了豪格的大军,还跑到日本溜达了一圈,奠定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日本贸易格局,近期紧要的事情都做完了,也该兑现自己的承诺了。
他点了点头:“不用老泰山提醒,我也知道该怎么做。这次进京之后,回到山东我就娶顾影过门。不过,陈巡抚那边,老泰山你懂得……”
顾大锤连忙说:“懂懂懂,之前都说好的,先娶陈巡抚千金,再娶影儿,我没有意见的。”
陈雨纠正:“既然是平妻,那就不分先后,同时进门。我打算同时迎娶陈家千金和顾影,绝不亏待顾影。”
顾大锤又惊又喜:“真的?不过陈军门不会有意见吗?”
“这事我来摆平,老泰山无需担心。”陈雨说,“顾影跟了我这么长时间,风里来雨里去,如果连个名分都不能保证,我心里过意不去。”
顾大锤怔了怔,然后眼眶就红了,低头揉了揉眼睛,话语有些哽咽:“这样就最好不过了,多谢贤婿……”
“老泰山言重了,分内之事,哪里当得起一个谢字。”陈雨看着顾大锤,颇有些感慨。这个世袭的卫所武官,不管之前怎么压榨军户,但在父亲的角色上,没有多少可以指责的。在重男亲女的封建社会,他能对女儿的事情这么上心,而且能为顾影得到一个相对体面的结局而落泪,即便有攀附权贵的考虑,但也瑕不掩瑜。
两日后,陈雨带着近卫队登上了船,在几艘武装沙船的护送下,准备直接从铁山码头出发前往天津上岸。因为皇帝召见,来不及绕道威海,也不方便带上太多兵马,只能轻装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