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郑和船队抵达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
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一百七十人。
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误杀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主动提出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
然而,郑和怕一旦大开杀戒,沿路西洋各国恐惧大明前来侵略,之后又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决定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
六万两黄金,这可不是一笔小钱,郑和不能做主,派了一艘船返回大明,通报此事。
朱棣大方惯了,闻知此事,本来准备大手一挥,取消对方的赔偿。但是恰逢他在观阅朱瞻基写的一篇内圣外王论。
朱瞻基已经蒙学三年,在朱棣的默许下,开始下一阶段四书五经的学习,同时有两个道家师父,也免不了学一些老庄思想。
而他手上恰好拿的就是朱瞻基写的庄子天下篇中内圣外王论,这相当于是一篇命题作。
一般的学子,看到这样一篇命题作,肯定会以己身来阐述论题,由人望,克制,礼仪来写道德修为,然后再以各种道德行为来表明自己的处世态度。
而且在一般的儒家学子眼里,首先看到的内圣。
但是朱瞻基这一篇却反其道而行,直接以外王为主题,并且不写己身,直接写谋国。
这样一来,这篇论的格局就大了无数倍,但是恰好也正符合他的身份。
才入学三年,写论有点早,但是对这个孙子,朱棣早已不把他当普通人看待了。
这篇论虽然用语有些白,平白直叙,但是言简意赅。朱瞻基不从经济,而是从政治角度分析了经贸往来对大明统治,对周边各国施加影响的重要性。
并且以内圣外王这个中心点,表露了大明对待国民和异族应该区别对待的思想,内施圣道,外施王道。
朱瞻基年方九岁,入学三年,能够写出这样一篇论,已经让朱棣不能在要求更多了。
既然赞同孙子的思想,那这个时候自然也不能拆他的台,所以他沉吟了一阵吩咐:“拟旨,接受麻喏八歇国西王赔偿,运回被杀将士骨灰,发归乡里,重赐。”
深宫的朱瞻基此时还不知道,因为他的一篇论,朱棣收下了大明历史上的第一笔非战争状态下的赔偿,这也让以后的外交定位,稍微有了那么一点变化。
处理完了与西王的纠纷,郑和又在当地招收精通各国语言之通译,了解南洋各国之水和国情。
原本准备去的真腊,锡兰等国,因为这次准备不足,已经决定返航。
为了运送前往安南的军士,这次的船队携带的可以交易的货物不多。在麻喏八歇国,这些货物就已经大半被交易了出去。
返航经过三佛齐,剩下的物资就能交换完了。
永乐四年年尾,船队抵达三佛齐旧港,旧港广东侨领施进卿来报,海盗王陈祖义已经盯上了船队。
陈祖义乃叱咤南洋的海盗王,拥有船只百余艘,在南洋各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因为势大,南洋各国对他都无可奈何。
陈祖义认定郑和庞大船队有宝物,只是六万两黄金已经让他心动,何况还有船队在南洋三国交易的各种物资。
但他小瞧了郑和,靖难之役之时,郑和就已经身经百战,表现出了优秀的军事指挥才华。
陈祖义率众海盗来袭时,郑和已经有所准备。
三佛齐盛产火油,郑和此行交易了整整一船,欲运回京城。
针对海盗的小船,他采取了用火攻战烧毁海盗小船。火油用水扑之不灭,海盗船只燃起大火、众海盗登时鬼哭狼嚎。
惊慌失措的陈祖义见此,早没了海盗王气势,逃窜途中被战船将士生擒。
此战共消灭海盗五千余人,将南洋最大的海盗势力一扫而空。
旧港民众欢欣鼓舞,组织了一个庞大的劳军队伍给船队运来了各种物资。
永乐五年春,郑和船队离开旧港,除了装满了交易来的各种物资,随行还带回了被活捉的海盗王陈祖义。
五月,船队返回应天府,历时整整两年的第一次下西洋就此结束。
庞大的回航船队吸引了无数的民众围观,特别是那些从来不曾见过的动物,比如大象,更是让人目瞪口呆。
六万两黄金被直接运到了宫中,却又被大手大脚的朱棣在一个月内,就被赏赐一空。
被运进宫的还有朱瞻基要求的各地物产统计,以及专门送给宫中贵人们的礼物。
那些动物被朱瞻基他们看了个稀奇,就让司苑局在清凉山下收费展出。
那些稀奇古怪的动物,在这个时代都是让人震撼的。许多大臣也都携家带口,去看个稀奇。
而那些普通民众也都不在乎几个铜板,竟然吸引了数十万人买票参观。
这让司苑局一帮太监一个个眉开眼笑,准备把这家大明第一家动物园给长期开办起来。
船队运回来的大部分物资在应天府变卖,这几十万吨的货物,一直卖了两个月,才全部卖空。
所有人开心,只有一个人倒霉,那就是海盗王陈祖义。朱棣甚至连见都没有见,一声令下,直接就将他砍头示众。
朱瞻基故意研究了一段时间郑和他们整理回来的资料,才让人收了起来。
在现代,他知道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的矿产资源。
这既然不是异界,那也就代表这些资源依旧存在,谁也没有他了解这个世界上的情况。
所以,他对这些资料其实是没有一点兴趣的。他只是想用自己的重视,换来其他人的重视,潜移默化地转变所有人的思想。
商业,工业,这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基础。
只有提升了生产力,将人们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将那些统治阶层的目光从一穷二白的农民身上转移开,社会才能真正的稳定和发展。
他现在年龄还小,手无大权,也只能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转变。
来到这个世界三年了,这个世界虽然落后,但是正因为落后,才大有所为。
现在,他已经有了兴趣。
郑和船队回程不过五个月,就又一次出发了。
虽然这次的主要任务是送各国使臣回国,但是在朱棣的安排下,除了人马,船上装满了各种大明的特产。
这些不是赏赐品,而是贸易品。
一帮见钱眼开的太监们,那些勋贵大臣们,无不在船队里面夹带私货。
朱瞻基没有丝毫的不满,能让他们想到去贸易,这就是进步。
(童年时期的布局终于写完了,接下来,才算是进入正。老妖也渐入佳境,请大家相信,老妖一定尽力写出一个好看的故事。)
第十三章 人心()
明黄的谨身殿屋顶。一个身材瘦长,眉骨高耸,相貌冷峻,有鹰视狼顾之相的青年,此时却正吊儿郎当地躺在大殿的屋顶翘着二郎腿。
谨身殿殿名为帝王提醒加强自身修养之意,乃是皇宫前三殿之一。
是皇帝上朝更换朝服,册立皇后、皇太子之处。皇帝生日,节日也在此殿受贺。
如此国之重地,这个青年却没有半点畏惧,反而直接躺在房顶上,在这个皇宫内,也就只有太孙朱瞻基才敢这么干了。
宫殿下方围了一圈锦衣卫和太监,他们不敢喧哗,只敢在前后两处安排了多人,防止殿下一时失足跌落下来。
余先急的快要哭了,压着声音劝道:“殿下,快下来吧,一会儿皇上知道了,又要打奴才板子了。”
“不是为了故意让皇上看到,我还不上来呢。不过今天真他娘冷啊!”朱瞻基理也不理,只是隔着华盖殿,看着奉天殿那边的动静。
他敢爬到谨身殿屋顶,却无论如何也不敢爬到奉天殿屋顶。爬上谨身殿屋顶,最多被朱棣骂两句胡闹,要是敢上奉天殿屋顶,哪怕他是最受宠的皇太孙,也要挨板子了。
时值寒冬腊月,不能说滴水成冰,但是宫中的小河上面也已结冰了,躺在屋顶的感觉还真的有点不好受。
远处的鼓楼传来了报时的鼓点,已经午时了。不过又过了一会儿,才看到皇帝的仪仗旗从奉天殿那边过来。
今日大朝,终于将明年二月北伐的工作都安排了下去。事情理顺了,朱棣的精神都轻泛了许多。
刚下朝,却听到了都知监太监李谦小声禀报:“皇上,太孙又上房了……”
“这小猴子……这次又是为了什么事?”
九月间,为了放自己的老师解缙出狱,朱瞻基上了一次房顶,当时可没把宫中的太监们吓死。
宫中大殿规格都有定制,大部分大殿高度都在十米以上。普通人就是用梯子,爬上去也胆战心惊,但是太孙什么也不用,几步一跨,就到房顶上了。
当时把朱棣也吓了一跳,为了哄他赶紧下来,答应了将解缙放出来。
“奴才不知……”
“去看看。”
看到朱棣走了过来,自己也不躺那里了,站起来活动了一下身子,溜滑梯一样从房顶溜到了屋檐处。
下面的人无不看的胆战心惊,即使屋檐处,距离地面也有近两丈高。这里地面都是青砖,青石为基。
要是摔下来,轻则伤筋动骨,重则连命都没有了。
玄真和一清子两人飞掠到了屋檐下,做足了准备,哪怕被砸死,也比太孙有个好歹要强。
但是朱瞻基却一点不怕,快到屋檐处的时候,双脚由直变横,来回轻搓了两下,就在屋檐处站稳了身子。
朱棣一口气差点没有喘过来,大声斥道:“荒唐。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你乃大明未来之国君,岂可轻涉险地。”
朱瞻基朗声笑道:“爷爷,我自然是有把握的,岂会因这点事就伤着自个。”
老朱家其实是很讲人情味的,不是正式场合,很少用朕啊,孤啊,跟普通家族一样,经常就是爷爷,孙儿地称呼。
“为何又上房顶?这次你没有老师要救吧?”
“孙儿岂会因私废公,上次不过是看解师被冤枉,才相助一把而已。都让开……”
下面的的人更紧张了,上次朱瞻基就是一下子从房子上面跳下来,把朱棣吓了个够呛。
结果朱瞻基没有事,也没有受罚,却把朱瞻基的贴身太监余先给打了二十大板。
不过有了上一次的经验,朱棣也不会像上次那么担心,他摆了一下手,下面的人立刻让出了一大片空地。
朱瞻基从上面一跃而下,落地之时身子微弓,向前翻腾了一圈,就站稳在了地面上。
虽然是第二次看他这么轻松就跳了下来,但是大多数护卫们依旧惊的目瞪口呆。
着可是真正的飞檐走壁啊!
拍了拍身上的土,朱瞻基若无其事来到了朱棣的面前,陪着笑说道:“爷爷,北征大计确定好了吗?”
朱棣看他无事,哼了一声转身就走,临走指了一下余先吩咐:“督管太孙不力,打十大板。”
余先心底委屈不已,却不敢有任何不满。上次二十大板,这次变成了十大板,惩罚轻了呢!
是不是下次就变成五大板了……呸,呸,大吉大利,太孙下次不再上房了最好。
朱瞻基对着余先挤了一下眼,陪笑着跟在了朱棣的身后。“爷爷,大军出发在即,我的两百幼军已整装待发,随时效命。”
朱棣头也不回说道:“我已命你父王监国,你就在京城辅佐你父王吧!”
朱瞻基有些傻眼了,诌媚说道:“爷爷上次看了幼军表演,不是答应了让他们充当斥候吗?”
朱棣哼了一声说道:“你这一军统帅都视军机为儿戏,如何取信与人。”
朱瞻基明白了过来,这是故意在敲打自己了。所以此时他也不再纠缠这个话题,自言自语说道:“据闻宁波府来了一批洋人,体臭多毛,刚好能去见见世面。”
朱棣知道这个孙子故意在逗自己,这皇宫里,自从皇后去后,也就只有自己能压住这个小猴子。
上次北征他还太小,没有带他去,回来就闹腾了许久。如今他已十六岁了,可以带他去战场上见识一番了。
孙儿肖己,不怕战场,反而跃跃欲试,其实是让朱棣很满意的。
进入了谨身殿,朱瞻基帮朱棣倒了一杯茶水,这才坐到了他的下手位。
朱棣盯着他看了半晌,越看越觉得像年轻时候的自己,心里一点不满也消散一空。
“说说看,今天上房又是为了什么?说不出个一二,我说不得也要拿板子打你了。”
朱瞻基靠在椅背里笑道:“孙儿怎会拿上房来威胁爷爷,只是偶有所想,有了解决皇宫遭受雷劈,火灾的想法。所以上房去查看一二。”
历代以来,因为皇宫建筑庞大,大殿地势较高,每遇电闪雷鸣,往往就是遭受雷劈的主要对象。
其实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那就是安装避雷针。
只是这个时代的人没有这个概念,更不敢跟天斗,所以一直都是被动承受。
朱棣惊讶问道:“此事当真?”
朱瞻基笑道:“孙儿岂能拿此事玩笑,永福宫被烧,孙儿就一直在想此事。昨日查阅各地雷击伤人事件却被孙儿发现一个规律。”
朱棣有些好奇了。“什么规律?”
“雷电不仅能直接伤人,也能通过物体伤人。木头砖瓦不能导雷,往往会被炸开,但是遇到金属物品,却往往消散于无形。”
朱棣从来没有想过这里面的环节,忍不住问道:“那你有何所得?”
“既然有些东西能导雷,有些不能,那我们何不将能导雷的物体装在不能导雷的东西上。比如这皇宫大殿,只要在房顶上装一个导雷的铁条。就能把雷引入地下。”
朱棣只觉得匪夷所思。“雷也能为人所控!”
朱瞻基笑道:“反正花不了多少费用,就让孙儿试一下。如果管用,今后我大明皇宫就不会再受雷电之扰。”
“若是有用,那些寺庙,道观的高塔,以后也可免受雷电之扰。”
朱瞻基撇了撇嘴,没有说话。这个时代的人对神神道道的东西痴迷甚深,可不是他一个人随随便便就能扭转过来的。
思想的改造更难于对国家的改造。
哪怕是六百年后,宗教对世界的影响依旧大的惊人,更别说现在了。
太监们端着午饭进了大厅,朱瞻基一边吃饭,一边跟朱棣讲着他查的各地雷击事件,把这些当故事讲,让朱棣也听的津津有味。
陪着朱棣吃完了午餐,现在是寒冬腊月,天短夜长,所以朱棣也不午休。
朱瞻基陪着他又聊了一会儿北征之事,权当给他解闷,等他要去西宫处理国事了,这才告辞离开。
作为他在这个世界最大的依靠,朱瞻基以前对徐皇后亲近,徐皇后在永乐五年去世以后,朱瞻基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跟朱棣相处上。
徐皇后去世,朱棣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都是朱瞻基陪着他进餐,这也就养成了一个习惯。
不管再忙,只要两人都在宫中,就必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