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4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蹇义是今日的总指挥,吕震负责社稷传承方面的礼仪,而王彦负责协调后勤。
今日参加庆典数万人,光是这么多人的吃吃喝喝,就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更别说这么多人每个人出席的位置,都要有讲究,来来回回,很是考验组织者的经验。
龙辇沿着承天门外的御道一直向南,出洪武门,经正阳门,出了应天府。
沿途道路两边,到处都挤满了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在知道禅让大典的安排之后,有无数人都是提前一两天都开始在这边占位置。
当然,他们每个人都经过了安全检查,火枪和火药都是不可能带在身上的。
出了正阳门,就是应天府的南郊,这里的老百姓就更多了,见到龙辇出来,他们都自发地跪了下来,向着龙辇磕头。
人数虽然多,但是五城兵马司,应天府,包括各大京卫都几乎是全军出动,维持秩序,所以并没有出什么乱子。
大明立国,除了修建皇宫、城垣以外,最为重要的建筑,便是各种祭坛。
朱元璋在南京的南郊兴建了圜丘坛,以祭祀昊天上帝;在北郊兴建了方泽坛,以祭祀皇地祇;东郊和西郊则分别营建了朝日坛和夕月坛,以奉祀大明神和夜明神。
除此之外,他还在皇宫南侧兴建了社稷坛和太庙,并在圜丘坛西侧建起了先农坛。
洪武十年,南京赶上了一次“极端天气”,连续很多天阴雨不断。朱元璋认为这是把象征父亲的天和象征母亲的地分开祭祀了,于是他急忙下令将北郊方泽坛与南郊的圜丘坛合祀,并且为合祀大典专门营建了一座新的大型殿宇——大祀殿。
这座汇集了各路神仙的场所,被朱元璋命名为“天地坛”。
天地坛有四处比较重要的建筑群,其一是大祀殿这个正式的祭拜场所,其二西北的神厨、神库、宰牲亭,这里和大祀殿院落中间有72间廊道连通,用以运送祭品。
其三是大祀殿西南侧的斋宫,这是皇帝在祭祀期间斋戒用的寝宫。为了安全起见,这座寝宫有两重围墙,并且每重围墙外有一道御沟。
宫内有无梁殿一座,这座大殿在清代乾隆朝以前是皇帝用来斋戒和接见群臣的。
最后是天地坛坛墙外,还有一座神乐署。它本名为神乐观,是在祭祀大典时演奏乐曲的道士们平时所居住和修行的场所。
洪武年间规定的合祀大典大致分为九个环节,分别为:迎神、奠玉帛、进俎、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和望燎。
迎神就是摆好了宴席将神灵接进门;奠玉帛是神灵到来后,主人用极其珍贵的玉璧和丝帛来欢迎他们的到来。
进俎则是开始上菜;初献、亚献和终献则是皇帝为神灵们敬酒,同时这一环节进行到最后皇帝也要陪着神仙们喝一杯。
皇帝在祝福中享用酒馔,之后便是将所有的贡品都撤下供桌,移往燔柴炉燔烧,以供上天享用,皇帝一边要忙着送诸位神灵,一边还要看着这些祭品的燔烧,即“望燎”。
所有的这些环节,都要由神乐观的道士们演奏音乐来助兴。
今日虽然是禅让大典,但是既然是借用神仙的场所,所以这些程序一样也不能少,只不过,程序略有差异。
巳正,也就是上午十点,朱棣与朱瞻基登上了下方上圆的天地坛,仪式正式开始。
在台下,有数千文武大臣,上万护卫,还有上万前来参加庆典的各地使节。
仪式开始,朱棣首先祭拜天地,然后宣读退位诏书。
除了朱瞻基与朱棣,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禅让行事官”,由蹇义担任,负责向新皇帝朱瞻基奉送朱棣的玺绶。
移交玺绶之后,朱棣亲手为朱瞻基戴上了十二旒的帝王之冕冠。除此之外,开始“燎祭天地、五岳、四渎”以此方式将大明祖孙二人受禅之事告知上苍。
朱瞻基现在虽是天子、是皇帝,但在向上苍致祭时也要谦称“臣瞻基”,这也是古代帝王唯一自称“臣某某”的场合。
随后焚烧祭品,而这个时候,朱瞻基也发布了继位诏书,宣布正式成为大明“第三任”皇帝。紧接着,就发布第一条圣旨。
“今朕承帝王之绪,其以永乐二十一年为正统元年,议承正朔,继服色,同徽号,同律度量,承土行,大赦天下;自殊死以下,诸不当得赦,皆赦除之。”
也就是说,朱瞻基虽然继位,但是除了年号,一切规矩皆不变,同时大赦天下。
午正,也就是中午十二点,祭祀大殿和禅让大殿结束,但是这个时候,除了皇帝与文武百官回宫,各地使节依旧留在斋宫中,这里也将大摆宴席,款待各位使节。
从天地坛回来的路上,民众依旧没有散开,甚至更多了。
这个时候,所有人都知道皇位承序已经完成,百姓的呼声就变成了恭喜陛下,恭喜太上皇帝。
朱棣这个时候忍不住笑道:“太上皇帝,似乎比皇帝陛下更好听啊。”
朱瞻基也笑道:“孙儿年岁尚幼,身登大宝,战战兢兢,不能自已。故请皇爷爷以太上皇帝训政,孙儿自无不从。”
朱棣楞了一下,问道:“训政?”
训政是乾隆搞出来的那一套,在他之前,并没有人这样搞过,所以朱棣一时之间有些诧异。
虽然他不知道训政的意思,但是从字面上理解,也能知道这是朱瞻基请他在一些大事上做主。
朱瞻基点了点头道:“孙儿不想当孤家寡人,还望皇爷爷能继续督促孙儿。”
朱棣沉吟了起来,没有说什么一山不容二虎这样的话。
他们是爷孙,虽然因为权力之争,有一些小矛盾,但是一切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朱瞻基现在愿意让他继续指手画脚,也代表朱瞻基对权力的控制是非常理智的。
他要争皇位,是因为如今的朝廷大局基本稳定,所以不希望朱棣破坏了这一切。
特别是在工业发展,商业发展,移民大计方面,朱棣现在要是弄出漏子来,想补救会非常麻烦。
所以他必须把一切控制住,不让朱棣搞破坏。
但是,他也不愿意看到一代大帝就此落寞,在原本历史上,朱棣还有两年的光景,因为永乐年间只有二十二年。
这两年,只要不让朱棣影响以后的发展大计,在许多政治斗争方面,朱棣的经验还是非常丰富的。
龙辇抵达了承天门,这一次,文武大臣随着龙辇一同进了皇宫。
奉天殿内外,今日被清扫的干干净净,九月又是秋高气爽的季节,众大臣并没有觉得疲惫,相反,一个个精神抖擞,按照身份从奉天殿内一直排到外面。
这是奉天殿第一次在午后大开,当朱棣与朱瞻基携手进入大殿,在传令太监一声声的“太上皇帝陛下驾到,皇帝陛下驾到的口号声中,响起了肃穆的鼓乐。
朱瞻基在天地坛已经发布了继位诏书,现在,又要发布正式的登基诏书。除此之外,一众重臣也要纷纷上书,恭贺新皇登基。
翰林院官捧诏书御前用宝讫,鸿胪寺官奏颁,翰林院官捧诏,授礼部官由午门左门出,锦衣卫先设云盖午门外,候诏至置云盖中。导赴承天门开读,行礼如常仪。
英国公张辅告天地,定国公徐景昌告宗庙,宁阳侯陈懋告社稷,上躬告几筵,即皇帝位。将即位,中官传旨鸿胪寺百官免上表贺,行衍五拜三叩头礼,赴承天门外听诏,鸿胪寺宣旨,百官讫。
这些程序全部经历了一遍,然后朱棣下皇位,朱瞻基上登宝位。
跟随着鼓乐的节奏,文武百官纷纷跪下,大呼:“太上皇帝陛下万岁,皇帝陛下万岁。”
朱瞻基的登基诏书总计三千六百字,由解缙书写。他文采风流,一篇诏书也是写的如佳肴美酒,让人佩服。
首先是夸了一番朱棣的文韬武略,前人难及,让朱棣心怀大慰。
而后又大大夸奖了朱瞻基一番,认为朱瞻基的改革,让天下泽被。
天下大赦,有犯除谋反大逆,子孙谋杀祖父母、父母,妻妾杀夫,奴婢杀主不赦外,其余已发觉、未发觉、已结正、未结正,罪无大小,咸赦除之,敢有指告赦前事者,以其罪罪之。
民政上,永乐十九年十二月以前拖欠及亏兑未完税粮、料豆、户口塩粮及有报数在官,而未曾送纳者,尽行蠲免。
但免永乐二十年户口塩粮其各处拖欠马草柴炭,自永乐二十年十二月以前,尽行蠲免。
各处递年拖欠农桑、诸色课程、仓粮、塩课、鱼课等项,并倒死及亏马驼驴骡牛羊等畜,及拖欠芦柴,纳欠铜铁颜料席麻竹木等物,追陪珍珠等项,并未纳,各项赃罚倍追,未完段匹等件尽行蠲免。
各处军民有因追陪孳生马匹,为官府所逼,不得已将男女妻妾典卖与人者,诏书至日,官府悉为赎还,不许托故延缓,如女子年长已成婚配者不在此例。
今后倒死孳生马匹,只照洪武中例追陪。各处逃移人户,悉宥其罪,许于所在官司首告发回原籍,复业免其差徭二年,其户下所欠税粮,尽行蠲免。
而在军政上,陆军将进行压缩,除北部,西南边军之外,内地军卫或转精锐,或转海军,或转当地官府衙役。
而海军将继续扩张,赶造大船,将天下四海一统。
王彦念完一段,自有小太监捧着诏书直接送往承天门外,告于天下知。
而大明百姓,无不赞其为仁政。
一直到日暮时分,诸多仪式结束,朱瞻基将要接见各国使节。
这个时候,他却走下皇位,面向坐在旁边的朱棣跪拜,恳请他继续训政。
这是一开始没有在计划里面的仪式,而且又请朱棣训政,这可是前古未有。
蹇义等人大惊,却也不能直接反对,否则,那可是得罪死朱棣了。朱棣虽然下了皇位,但是想处死几个大臣,也不过是一句话的事。
朱棣这个时候笑道:“训政之举,前古未有。朕六十有三,今身疲力乏。今后惟愿为我南洲移民出力,将南洲纳入我大明疆域。故,政事朕一概不管,只为军事出力。”
朱瞻基恳请再三,朱棣依旧不应,只说年岁已大,今后想要多享几年福。
朱瞻基无奈,只能由他。
随后,从天地坛回来的使节按照千人一团,一同进入皇宫行礼。
不管他们情不情愿,今日行了跪拜大礼,递交了国书,大明就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天朝上国。
而朱瞻基也不吝啬,每个部落,国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都有奖赏。
当天色黯然,皇宫的灯泡一个个亮起,所有的使节望着这亮起的灯光,不少人都吓的跪拜不止。
在他们的眼里,这就是神迹。
朱棣虽然退位,让出了三大殿,但是后宫依旧是他居住,朱瞻基也没有让他腾出位置的想法。
忙碌的一天结束,朱瞻基和朱棣也就是中午回来的时候,在路上吃了几块点心。现在都疲惫不堪。
朱瞻基亲自将朱棣送到后宫休息,然后又回向兴庆宫。
这个时候,东宫内以张氏为首,他的妃妾,子女,还有弟弟妹妹一同相迎。
除了张氏之外,所有人都在兴庆宫与三大殿之间的空地上,跪成一片。
朱瞻基让众人起身,先问了张氏与孙娴,今日宫中大赏的事情,然后宣布给弟弟妹妹们也都赏金五百,成亲的五个弟弟,不仅其妃子减半有赏,有子女的也减半嘉赏。
等于说,这五个弟弟,他们每人最少有千两黄金的嘉赏,足够他们多招募一些随员了。
忙完了这些,朱瞻基才回到了兴庆宫,看到灯光通明的宫殿,他突然有一种虚幻的感觉。
这就当皇帝了……
(后面的情节可能还有一章,就会进入新世界,一个穿越者已经改变的新世界,我需要好好构思一下。)
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
“大壮,看好妹妹,别乱跑。冲撞了军爷,是要挨鞭子的。”
一个嘴上还挂着鼻涕的小家伙,最多也就十岁。虽然现在已经是初冬,但是却只穿了一件小棉袄,棉袄的袖子上,糊了一层鼻涕痂,显得油光发亮。
他一手牵了一个妹妹,跟在娘亲的后面,有些担心地登上了有些摇晃的舷梯。
在他们的身后,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挑着一个担子。担子的一头是几床棉被,衣物,另一头,有一口铁锅和草绳隔开的饭碗,在一个包裹里,还露出了一把镰刀。
大壮看了看上面威武的海军士兵,小声说道:“爹,我长大了也要当军爷。”
挑着担子的汉子有些羡慕地看了一眼那些海军士兵,点了点头说道:“汉王许诺,只要跟他去西洲,不分男女,就能进学堂。只有认字了,才能当军爷,所以以后你要好好认字。”
说完,他还忍不住叹了口气。几年前,他也算是个军户,不说旱涝保收,最少也能让一家人混个肚儿圆。
可是这才几年光景,原本被认为是低等人的军户,现在却成了香馍馍。不识字的,想继续当兵都不行了。
他就是因为不识字,几个月前被刷了下来,从军户变成了农户。虽然也分了地,可是,首先要跟朝廷借了种子,农具,才能安定下来。
这个时候,汉王在青州一带招收随扈,那里原本就是汉王的封地,他以前也就是给汉王当兵的,听到只要到了西洲,汉王包了种子,包了农具,甚至还给他们牛,比朝廷的条件好多了。
朝廷借的以后要还,跟着汉王走,以后只要缴税,这些都能免下来,还能教孩子们读书识字,他没多想,就直接报了名。
十月报名,从青州到了胶州,然后这就登船了。
“爹,这船好大,还冒大烟呢!”大壮被他娘搂着,还有些不安分,这个大船让他觉得看不够。
他娘往船舷下面看了一眼,就觉得有些头晕,怀里还抱着一个奶娃娃,靠着船舷坐了下来。
大壮他爹放下了行李,拿出一个竹片制成的号牌,陪着笑跟一个年轻的士兵说道:“军爷,这是我们一家的登船牌。”
跟他想的不同,这个年轻的军士看了登船牌,又核对了他的户籍说道:“姚长子……以前当过兵啊,身体也不错。海上要走两个多月,你要是愿意,到甲板上帮忙干活,也能挣两块大洋。”
还有这样的好事,姚长子连忙说道:“我愿意,我愿意。”
对方点了点头,又交待说道:“海上不比陆地,船上逼仄,要走几个月。风平浪静的时候,能让家人们上来甲板逛逛,但是起了大风,一定要看好孩子们,要不然,一个浪来了,说不定把人都摔进海里了,想捞都捞不起来。”
这个军士是个态度比较好的,带着他们一家进了舱房,下到第二层,分给他们一家了一个小仓房。
这个舱房只有不到两米高,两米深,宽度只有一米五。进去之后,有四块半米宽的木板伸出来的四张床。
他们一家有两个大人,四个孩子,孩子两人睡一张床,刚刚好。
又交待了一番在船上的禁忌,对方发给他了一块代表辅军的木牌。有了这块木牌,他就相当于船上的辅助人员,平日在船上帮忙,可以领取普通士兵一半的俸禄。
如今的海军进行了超级扩军,许多没有经过海上训练的士兵,从陆军退役,就被直接安排进了海军。
他们没有船上的技巧,只能由海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