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四年前,朱棣打败了鞑靼,让阿鲁台俯首称臣。
此次北伐,阿鲁台也积极响应,愿以鞑靼部族协助大明攻击瓦剌。
但是朱棣并不信任阿鲁台,很怕阿鲁台反戈一击,与瓦剌部落前后夹击明军。
如今的朱棣,就是处于这样一个左右犹豫的境地。
朱瞻基却极力说服朱棣接受阿鲁台的请战,不管他们出不出力,最少他们的出动,可以给大明军队的东翼减轻不小的压力。
在这个时代,五十万大军要跋涉几千里,从北平一直走到乌兰巴托去作战。后勤补给,人员疲累,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但是人数要是少了,根本就是给瓦剌部落塞牙缝去的,在马上作战,明军还是不如他们那个在马背上生长的民族。
“鞑靼部落虽然现在臣服我大明,却也是养不熟的白眼狼,让他们获知我大明的进军路线,战略意图,若是反戈一击,只会让我们陷入危险的境地。”
朱瞻基却道:“皇爷爷,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我大明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第三十七章 战争的意义()
在大一统的儒家时代,任何行为都必须要包上一层仁义道德的标签。
哪怕是战争,也要标榜自己是仁义之师,仁义之战。
朱棣想要打击瓦剌,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现在势力崛起,跟鞑靼的势力不平衡了,需要削弱,这样让他们跟鞑靼继续斗争下去。
要不然朱棣疯了,四年前打鞑靼,现在又过来打瓦剌。
保持草原的势力的平衡,不让一家独大,这就是朱棣的目的。
但是掀起这场战争,朱棣当然不会这样说,只会以不服王化的名义来教训瓦剌。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北元分裂的一个部落,现在竟然敢跟中央王朝作对,就该接受一下教训。
可是要让儒家耍嘴皮子,或者是教化民众可以。让他们真正来策划一场战争,或者是构划一个完整的方略,他们就会一推二做五,这非我儒家的责任。
他们什么事都会插一手,不然就是暴君,昏君,可是遇到事,需要担责任就会推脱。
当然,这是他们本身的限制,也是时代的限制。
他们就相当于是一家公司里面拿技术入股的股东,什么都要按照我的来,赚钱我要分,亏钱就是你无能。
但是他们从来不会真正去考虑,他们那一套技术落伍了没有,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根本不想去搞技术革新。
等到公司破产了,倒闭了,他们想要技术革新也晚了。
朱棣虽然不喜欢儒家,但是也不得不用儒家的一套来治国。因为在封建王权时代,也只有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才是一个帝国稳定的基础。
何况,舆论也掌握在儒家的手里,他可不想在史书上,自己变成一个昏君。
讨伐瓦剌人,自然也有儒家为他制作了一篇道德之师,仁义之师的诰文。
听到朱瞻基这样说,他就顺嘴说道:“原由是瓦剌大汗不服王化,目的吗,当然是想把瓦剌打服,至于意义嘛,我倒没有仔细考虑过。”
朱瞻基笑了起来,看他的表情,就知道这个爷爷这是在考验他了。
在宫中朱瞻基不知道,但是出发这几天来,每天朱棣都跟一帮大将,朝廷文臣在商讨战争的各个细节,怎么可能没有仔细考虑过。
朝廷的文武大臣来了一半随驾,这些人,可都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人才。
不过他喜欢这种考验,因为通过这种考验,他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想法阐述出来,影响朱棣。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皇爷爷虽然说的对,却一点也不全面,根本没有说清楚战争的本质和大明打这场战争的终极目的。我在闲暇之余,也对历代以来发生的战争进行了一番分析,列出了战争本质的分类。”
朱棣好奇笑道:“基儿此言勾起了我的兴致,愿闻其详。”
“孙儿分析了过往发生的战争,基本分成了三类。一为基于地理环境,为争夺一定的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引起的。”
“何为地理环境?何为生存空间?何为自然资源?”
“地理环境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这万里江山,南到交趾,北到奴儿干都司的大明国土,就是我们的地理环境。生存空间,就好比我们与北元之间的交界,双方对对方国土的影响。而自然资源就包括了许多,比如粮食,比如人口,比如水源,比如矿山。”
朱棣想了想,点了点头说道:“我们与北元之间的战争,就是属于这一类。”
朱瞻基没有回答,又继续说道:“第二类战争,是因为人口过剩和饥饿,腐败横行,压迫过甚等原因引起的反抗战争,例如汉代秦,就是属于压迫过甚,民不堪重负。晋代汉,则是朝廷衰落,民不聊生,因黄巾起义导致的反抗战争。”
“第三类战争,则是野心家利用中央朝廷衰落,军阀割据,形成的权力战争。例如唐代隋,五代十国取代唐,都是主要因为这个原因引起的。”
朱棣想了想问道:“那你是想说明什么道理呢?”
朱瞻基说道:“解决好了这三个问题,孙儿就能保证我大明不能说是千秋万代,但是也能超过周代八百年国祚。”
这个问题可谓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最关注的问题,但是除了周代八百年,还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延续超过五百年。
特别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国土大大增加,这以后的朝代除了两汉夹带一个新朝才超过了四百年。
受于历史的局限,朱棣自己也不知道这历史形成的真正原因,所以听到朱瞻基这样说,可谓是目瞪口呆。
他立即对王彦使了一个眼色,王彦会意地让四周伺候的人都站远了一些,让他们听不见两人的对话。就连他自己,也不敢再听下去,此事若是泄露,他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朱棣这才低声问道:“此话何解?”
朱瞻基笑道:“分析清楚了战争的本质,依此反推,就能有效避免战争的发生。皇爷爷,在孙儿看来,战争不过是政治的延续,战争问题,不过是政治问题的终极手段。解决好了战争问题,其实也就是解决了政治问题。”
政治一词的出现很早。先秦诸子就使用过政治一词。《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
封建社会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
朱瞻基前面分析了战争的三种形成原因,现在又讲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直接就把战争与政治问题放在一起解决。
其实这也是朱瞻基的无奈,在现代社会,他虽然贵为社会的顶层,但是那是靠他的钱以及暴力集团来维持的。
对于政治的研究,他不比一个小白强多少。政治的复杂性,根本不是靠臆想,靠了解一些皮毛就能解决的。
因为亲身经历了政治的复杂性,所以他很清楚,只是靠自己的能力,根本不可能玩转政治,哪怕他现在是在古代。
但是同时,他很清楚如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威,那就是军队这个暴力集团。
在这个生产力低下,信息不畅通的年代,控制了军队,就等于是拥有了最有效的武器。
只要皇权牢牢把控了军队,任何对手,任何敌人,都无法撼动皇权。
而解决了军队问题,战争问题,也等于是粗暴地解决了政治问题。
在这种稳定的基础上,再一点点地解决政治问题,让局势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发展,就是朱瞻基想要做的。
那么,在这样的时候,大明的武力系统,绝对不能任由朱棣就这样白白消耗。
因为想要解决草原问题,只是靠打,是没有太大效果的。。。
劳师动众来打人家,人家直接起来跑了,你能怎么办?
草原问题,打肯定是要打,但是更关键的还是治理。
“皇爷爷动用五十万大军,十几万匹军马,四十万民夫,十万匹驮马,远赴万里来打一场仗。如此大的军力,瓦剌人当然要跑,绝对不会跟我们正面作战。而如此多的人,如此大的负担,也注定了我大明的战争不能持久。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为难的循环。人少了,打不过,人多了,对方跑。所以只靠战争,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就回到了我问皇爷爷的问题,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意义是什么?我大明打这场战争,想要获得什么结果?”
这个时候,朱棣也认真地说道:“最次的结果,是想削弱瓦剌的实力,不让他们一统草原。较好的结果,当然是想把瓦剌和鞑靼都归顺大明。最好的结果,当然是想把草原也变成大明的牧场。”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那么,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一切手段达到最好的目的,所有的行动,包括战争,都应该为了这个目的服务。而不是为了战争而战争,为了威慑而战争,为了面子而战争。”
“基儿有何妙策?”
朱瞻基笑道:“孙儿这次出征,才在皇爷爷的允许下接触军务,孙儿现在连各军的将领是谁,有何能力都不知道,能有何妙策?”
这话说道朱棣有些惭愧,因为这一切都是按照他的意思在行事,他可从来没想现在就放弃大权。
不过朱瞻基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缠,而是说道:“不过,孙儿认为,大军不可轻易出动,出动耗费的就是无数的钱粮。而是因为将军力和政治因素联合起来,对草原形成一定程度的威慑,稳步蚕食草原的势力。”
朱棣却说道:“是到如今,箭在弦上不可不发,大军一直不动,就连三军将士也会不满。”
“皇爷爷要打当然也可以,但是,也要注意战争与政治目的的配合。”
虽然每一个字朱棣都听得懂,但是朱瞻基说道话,每一次都要让他想一想才能明白在说什么。
偏偏朱瞻基的用词虽然生僻,却似乎中能用简单地话把意思表现的非常明显。
他呵呵笑道:“好,我很想知道,如何把战争与政治目的联合起来。”
第三十八章 抵达北平()
朱瞻基长身挺立站起,然后单膝跪拜抱拳说道:“孙儿恳请皇爷爷重立大宁都司、开平、三降城、东胜、威虏卫、威远卫、白城子千户所等漠南诸卫,并沿九边向漠南地区择地兴建坞堡,卫所,压缩鞑靼,瓦剌等族生存空间。”
朱棣皱了皱眉头,没有想到朱瞻基竟然突然会提到这个建议。
这个时候,他也有跟纪纲,杨章德一样的感觉,这个孙子的思维太活跃了,根本把握不住他的真正想法。
永乐八年,朱棣第一次对鞑靼用兵,当时撤销了九边长城之外的诸多的卫所。
朱瞻基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中,这些卫所撤销了之后,就没有再建起来。
甚至到了朱瞻基当政的时期,他为了守卫北平,把长城外最后几处重要的卫所都撤销了。从此以后,长城以外就不再归大明所有,北平也直接暴露在了异族的爪牙之中,再无宁日。
所谓的仁宣之治,不过是无耻文人的吹捧,在中华历史上,他们是绝对的罪人,甚至还比不上被俘虏的英宗朱祁镇以及爱胡闹的正德皇帝。
朱棣笑道:“基儿是否担心过甚,我抽出这些卫所的兵力,只是为了讨伐瓦剌,这些卫所当然不会撤销。待战争结束,这些卫所都会复置。”
朱瞻基倒不知道朱棣是这样想的,他对历史的了解本来就只有那么一点点而已。不过既然提到了这个话题,他也不会暴露自己的无知,问道:“如果官兵损失惨重呢?这些卫所何时复置?有无详细计划?皇爷爷的心思那些军士可知晓?那些将军可知晓?”
朱棣不说话了,因为这些完全都是他一个人的意思,他有不会让下面的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好一会儿,他才说道:“今次只要灭了马哈木一族,就复置开平、兴和、宁夏、甘肃、大宁、辽东各卫所,则边境可永无事矣。”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瓦剌固然要打,但是不能光想灭了对方,要是灭不掉呢?这些卫所裁掉容易,复置艰难。世上无万全筹划,任何结果都需要考虑。皇爷爷一意孤行裁撤卫所充实讨伐军,只会让众将士以为皇爷爷想要放弃卫所,如此形势下,那些将士也不会用心经营卫所,长此以往,就如同虚设。人心散易,人心聚难,皇爷爷熟读兵法,难道就忘了这点吗?”
朱棣呵呵笑了起来,指着他笑骂:“小猴子,还不起来,难道让我亲自扶你起来吗?这十几年来,还没有人敢指着朕的鼻子说,朕做错了呢!”
朱瞻基立刻站了起来,陪笑说道:“皇爷爷当然没有做错,但是上位者的信息封锁,不能什么事都封锁。像这种关系到对外政策的决策,必须要让下面的人知道皇爷爷的心里在想什么,这样才不会让他们胡乱猜测,做出一些违背了皇爷爷意愿的举动。”
朱棣这才嗯了一声,跟朱瞻基介绍了他关于漠南各卫所的计划安排。
从朱元璋将元变成北元,在漠南设置了十七个卫所和都司,并且在北元的游牧地域,也设置了羁縻卫所。
到了永乐年间,这些卫所已经扩张到一百七十多个,不过现在因为站,大都名存实亡。
现在朱棣并没有撤销卫所之意,只是想用这些士兵来打仗,打完了之后再回去。
可是到最后,因为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卫所除了靠近北平的几座,在他死后,其余全部撤销。
现在有了朱瞻基的督促,他也答应了下来,不管这次战果如何,回军之时,就是卫所复置之时。
越过了黄河,大军继续北行,朱瞻基在参加军务会议的同时,朱棣也经常会问他的意见了。
众大臣和各军将领开始还有些不以为然,只以为这是朱棣在有意培养太孙。
但是朱瞻基有意地在各种事务上都开始逐渐表现自己,他也慢慢引起了众大臣和将领的关注。
不过,为了不让自己在现阶段就成为所有人的靶子,他的表现只能说在及格线以上。
比如针对草原的民族政策,朱棣就安在了自己的身上,这不是抢朱瞻基的功劳,而是对他的一种保护。
针对草原的盟旗制还好,但是减丁制度和儒家开化制度,那都是在历史上要被归纳为暴政,并且要得罪一大批人的事情。
朱棣把得罪人的事安排在自己的身上,说是自己的意见,对朱瞻基的名誉就不会有影响。
不管朱棣拥有再大的权力,不管朱瞻基拥有来自后世的丰富经验,史书总是控制在文人的手里,而现在的文人,可以说就是儒家。
朱棣再牛,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文人都杀了,那岂不是国家大乱。
所以有些事情,哪怕是大权在握的皇帝,也力不能及。。。
朱棣现在对朱瞻基几乎是言听计从,但是朱瞻基更需要注意在权力面前的定位。
朱棣老当益壮,他对权力的重视跟朱元璋一样,即便是愿意对朱瞻基放权,也不会让朱瞻基动他的核心权力。
所谓的核心权力,就是军队和朝政。
我给你的,你才能要,我不给你,你不能争。
权力之争也是古代皇权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