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政策·实务·案例-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3。加强自主创新,实现技术追赶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20世纪60年代,韩国和我国工业水平相差不多,甚至很多产业起步都比我国晚。但现在,韩国已掌握这些产业的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目前,韩国在it、汽车、半导体、造船、钢铁等产业的许多新产品都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不少韩国技术还被当做同一产业的国际标准。仅在it领域就有22种113项韩国技术被用为国际标准。

    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韩国的技术发展战略从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改造、创新向注重自主创新、并重技术引进的战略转变。首先,加强研发投入。20世纪70年代,韩国r&d投资占gdp的比重从没有超过0。6%。直到80年代韩国的研究开发活动才开始活跃,经费增长迅速,2005年达到24。1554万亿韩元(约236亿美元),居世界第7或第8位,为1980年的114倍,创下年均20。9%的高增长率。其次,培育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在韩国,企业是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主体,引进技术和创新活动主要由企业来决定,并承担其经济风险,但『政府』通过法规、信贷、税收等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严格的规划指导、监督和控制。这种机制既保证了技术发展的计划『性』,也保证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高效『性』。

    韩国半导体产业是通过加强自主创新实现由技术追赶到跨越的典型例子。

    通过引进到创新的跨越,韩国技术创新能力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提高。据imd国家竞争力排名统计,韩国的科学竞争力从2000年的世界第20位提高到了2006年的第12位,技术竞争力则从2000年的世界第21位提高到了2006年的第6位。

    4。通过技术出口,巩固和提高自主创新地位和能力

    韩国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激发了海外对于韩国技术的需求,使韩国技术出口迅猛发展,2005年技术出口额达到16。25亿美元,年增长14。7%。

    随着技术实力的提高,韩国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以纺织、鞋类等轻工业产品为主体的出口商品结构,逐渐让位于以汽车、电子、机械以及精密化学等高科技产品为主出口商品结构,近年来信息通信等知识密集型产业日益成为韩国出口商品的主体。

    此外,韩国成套设备出口大幅度增加也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分不开。

    5。大力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跨进创新型国家

    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几十年来,韩国一直致力于为创新打造一个坚实的人才队伍。“g…7”高科技研究与开发计划,促使韩国于21世纪初跻身世界先进科技强国之列。计划确定了14项技术作为主攻目标,在10年间投资62。5亿美元,以确保在2000年韩国拥有15万名高级科研人员,其中10%具有世界最高水平。2001年开始实施的“国家战略领域人才培养综合计划”,则在2005年前对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纳米技术、环境工程技术、宇航技术和文化产业技术等6个战略领域投入2。24万亿韩元,提高22万名在校学生和研究机构专业人才水平,并培养18万名新人才。韩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首先,加强自主培养。其次,增派留学生和科研人员出国深造。再次,从国外引进人才。

    最后,通过引进国际组织和外国机构在韩国建立研究机构,吸引外国人才来韩国参与研究活动。2003年12月成立外国研发机构投资商委员会,2004年成立国际科学技术合作财团,负责引进海外优秀研究开发中心和教育机构到韩国设点办学,为海外来韩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希望在韩投资的外国研发机构和公司数量,2008年能够超过300家(2003年134家)。

    链接思考:韩国的技术跨越路径对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何启示?

22。4 中国的技术贸易() 
22。4。1 中国技术贸易发展概况

    1。中国技术贸易发展的现状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展了对外技术贸易活动,当时主要是技术引进。从1950年到1998年,我国以技术许可、顾问咨询、技术服务、合作生产和成套设备或关键设备等方式共进口技术28674项,合同总金额1174。51亿美元。我国以贸易方式出口技术和成套设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技术出口有了较大的发展。自1981年到1998年,我国以技术许可、技术服务和成套设备等方式共签订出口合同9198项,合同总金额282。2亿美元。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对外技术贸易继续迅猛发展。

    从中看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正逐步改善。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此外,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世界市场上所占份额,还低于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技术出口的市场还不够广泛,主要集中在计算机与通信、电子技术少数几个领域。从贸易方式看,通过一般贸易出口的数额偏低(以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形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高达89。3%,),很多市场还有待开发。

    随着高技术产品需求量在全球的急剧增加,很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将高技术产品的加工基地转入我国,如ibm、戴尔、惠普、诺基亚、摩托罗拉等都在我国设立了众多的生产加工基地。2005年,在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的各类企业中,三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均在1500亿美元以上,所占比重分别达到88。0%和79。9%,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的进出口在全部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均超过了60%以上。相反,其他内资企业的比重则始终处于下降的趋势,2005年国有企业和其他内资企业的出口占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7。4%和4。6%,进口比重分别为14。3%和5。8%。随着外商独资企业进出口份额逐年提升,内外资企业在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上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2。中国技术贸易发展的特点

    (1)技术进口方面

    a。引进方式科学化。传统的以关键设备、成套设备为主的技术引进格局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专有技术许可或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多种技术引进方式相互交织的新局面。

    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共登记技术引进合同4955份,合同总金额126。0亿美元,其中,技术费111。1亿美元,占合同总金额的88。2%。技术引进金额创同期历史新高的同时,技术引进质量稳步提高。2008年上半年,专有技术许可合同成交额53。5亿美元,占合同总金额的42。5%。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金额为35。6亿美元,占合同总金额的28。3%。上述两项的合同成交额占合同总金额的七成以上,是技术引进的主要方式。成套设备与关键设备技术进口持续下降,其金额排在专利技术许可之后,列第四位。

    b。引进国别地区多元化,但技术引进来源国和地区仍高度集中。欧盟、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仍是我国技术引进的主要来源地。2008年上半年,我国技术引进的来源国家和地区达60个。其中,我国与欧盟签订技术引进合同1349份,合同金额46。1亿美元,占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的36。6%,欧盟仍是我国技术引进的最大来源地。2008年上半年,由于汽车、电子等相关技术的引进,我国自韩技术引进增长迅速,引进金额达21。2亿美元,占技术引进总金额的16。8%,韩国已超越美国,在我国技术引进来源地中居第三位。日本和美国分列第二、第四位,引进金额分别为25。3亿美元和18。1亿美元,金额占比为20。1%和14。4%。欧盟成员国在我国技术引进来源地中仍然占据最重要位置。将欧盟各成员国单列于全球国别地区排名,合同金额排在前10位的国别(地区)中有6位是欧盟成员国,分别是德国、法国、芬兰、意大利、英国和丹麦,合同金额分别为14。6亿美元、8。5亿美元、7。6亿美元、3。8亿美元、3。6亿美元和2。3亿美元。

    c。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和能源是技术引进的重点行业。2008年上半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依然是技术引进金额最大的行业,该行业共引进技术501项,合同金额34。3亿美元,占全国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的27。2%。同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供应业的技术引进排第二位和第三位,金额分别为17。9亿美元和8。9亿美元,金额占比分别为14。2%和7。1%。

    d。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是我国技术进口的主体,民营企业技术引进增速较快。2008年上半年,外资企业引进技术金额为73。6亿美元,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金额的近六成。国有企业技术引进总额33。9亿美元,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金额的26。9%。民营企业技术引进增长较快,金额为4。7亿美元,虽然仅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金额的3。7%,但其增长势头明显。

    (2)技术出口方面

    a。技术出口不断增加,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1991年我国技术出口合同成交金额仅为12。77亿美元,到1995年达到25。3亿美元,比1991年增长了98。12%。2001年到2007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速连续7年超过20%,至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3478。3亿美元。

    b。高技术产品出口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带动力量。200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5287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0%。

    c。出口国别地区多元化,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2005年,美国、欧盟和日本仍然保持着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市场前三位的位置(除香港作为我国最大的贸易转口地区),1996年以来,出口三个国家(地区)的高技术产品占当年我国出口的全部高技术产品总额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2005年的比重为53。4%。2006年,美国和欧盟成为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最大的海外市场,出口额分别达到660。7亿美元和560。2亿美元,合计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3。4%。

    22。4。2 中国技术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1。中国技术贸易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技术贸易已获得飞速发展,对经济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但是我国技术贸易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

    (1)在技术引进方面

    a。从技术引进的管理来看,缺乏统一领导,粗放经营,产生低水平重复引进问题。

    b。从我国现行的技术引进政策看,过分偏重技术引进而没有在消化吸收上下工夫。技术的消化不良和重复引进是相互联系的,消化不良必然加剧重复引进,重复引进也必然加剧消化不良,使我国企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c。从技术引进的国别来看,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等少数国家。这种技术引进格局对我国技术贸易的健康发展不利。一方面,这些国家垄断着国际上的高新技术,我国技术贸易易受别国控制,不利于我国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不利于我国技术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有时因政治、经济危机等问题造成我国技术贸易的大幅波动。

    d。企业并不是技术引进的主体,在技术引进的决策上,企业决策者和地方或部门决策者贪求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把引进作为“业绩”的主要指标,所以并不从企业的技术消化、吸收能力水平出发,不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改变了企业的技术引进的主体地位。

    e。从企业自身来看,企业技术引进不重视消化和开发问题。

    f。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人为机制还没建成。在我国的技术创新机制中,技术开发人员投入不合理。技术研究开发部门与企业联系少,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低,与技术创新要求相比,劳动者的素质低。

    (2)在技术的出口方面

    a。技术出口的后劲不足。一方面因为我国出口的技术多为成熟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和传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不适应世界技术贸易向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技术源与国际接轨不够,作为主要技术源之一的科研院校大多没有开展对外技术贸易,使许多科技成果不能很快获取收益,不能走向国际市场,对我国技术出口不利。b。国家不重视技术出口。目前,我国发展技术贸易的相关政策甚少,“六五”、“七五”制定的办法,“九五”才列入“暂行管理条例”。导向『性』的技术进口、技术出口“目录”在“九五”后期才实行,而且优惠政策多集中于技术进口。

    (3)“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收效甚微

    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并没有真正换回先进技术,相反市场却出让得越来越多。实践证明,我们引进80年代技术的企业不超过外资企业总数的1/3,引进70年代技术的企业也只占1/3,还有不少企业引进的设备实际是60年代以前的,引进90年代技术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只重视以市场换技术而不重视以什么样的市场来换技术。这表明,外资投向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在工业领域中居于第一位至第五位的依次是缝纫、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塑料制品和食品业,在相当一部分行业中,不急需的技术却大量注入,不该让的市场却被占领了,例如纺织、饮料等。另一方面,不重视以市场换什么样的技术。我国兴办的“三资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和加工组装型产业,这种产业技术水平低,既无先进技术,更无高新技术。即使我国少数属于成熟型先进技术产业范畴的合资企业,也难以获得核心技术。如民航飞机、轿车、通信设备等。

    2。中国技术贸易发展的对策

    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解决我国技术贸易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1)在技术贸易中,遵守国际规范和国际惯例,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引进、借鉴别国的先进技术与经验,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积极鼓励开拓技术出口市场,以广泛参与国际分工,逐步使中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国际技术产业链条的重要一环。

    (2)以多种灵活方式开展对外技术贸易。在技术引进方面,采取的方式包括许可证贸易、合作生产、合作设计、技术服务、顾问咨询、进口关键设备及成套设备等,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引进方式。技术进口的重点是为改造现有企业服务,鼓励引进产品的设计、工艺、制造和生产管理技术。在技术出口方面,鼓励出口成熟的工业化技术。

    (3)加快科工贸结合,建立新型科研开发体制。要加快科工贸结合的步伐,增加科研与开发的投入,增强引进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逐步使科研开发实现由国家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转变,建立有利于引进技术改良和商品化的科研开发体制,使引进的技术发挥更大的效益。

    (4)注重技术的先进『性』与适用『性』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通过消化、吸收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技术的先进『性』是指技术具有较长的生命力,其产品具有竞争能力;技术的适用『性』是指技术的水平与国内的总体技术水平相协调,能够尽快掌握、实施。

    (5)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对外技术贸易的发展。在技术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