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8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免行法的执行后,朝廷所需要的各种物资怎么办?难道朝廷派官员亲自购买?因此科配与和买会继续存在。实际免行法的幕后说开了,就是打着利民爱民的旗号,为国家在敛财。正是有这个企图,使得它远远不及一条鞭法成为史上的善政之一。也因为如此,在史上推出免行法后,执行不力,反而惹得更大的民怨。
  也许是王雱想做出一番大事,也许他是看到因为救援旱灾与西北战争带来的花费。想减轻国家的负担,顺便清理一下和买科配的弊病,终于又推出郑朗最担心的免行法。
  王安石略有些狐疑,吕惠卿却大力支持,正好郑朗到了兰州,王安石用快马将这条新法写在信上,询问郑朗。
  这让郑朗闻到一丝阴谋的味道,对吕惠卿,郑朗一直不放心。王安石史上下台有多种原因。吕惠卿在中间功不可没,就象范仲淹一样,韩琦争老大,也是造成庆历新政失败原因之一。
  郑朗立即将其中原故逐一写在信上。带给王安石。
  其二就是韩琦,宋朝在交战,契丹在压迫,郑朗暗中给了耶律乙辛、张孝杰很多好处。缓解了部分契丹压力。这件事只有郑朗与赵顼,几名斥候知道,其他人皆不清楚。
  但耶律乙辛看到宋朝一面在打仗。一面饱受旱灾之苦,也知道时机,派出使者,咄咄逼人。于是韩琦上书,要求朝廷及时停下来战争,以民为主。不然契丹、西夏联手出兵,吐蕃人借机再次叛乱,宋朝就危险了。
  看似很有道理,但实质是宋朝难道就这样保守下去?
  因为财政压力,旱情在延续,韩琦说法颇有市场,其实这些人不知道这会给西北带来多大的阻力?前方在开战,后方却在拖后腿。
  许多人不服气韩琦说法,郑朗对此一直未表态。文彦博与韩琦到晚年脱变很严重了,西北是大捷,在史上韩琦做法更过份,王安石下去了,可是新政仍在继续。契丹借宋朝危机,出使勒索,韩琦不但不出主意,反而上书,废王安石七法。第一是高丽进贡,这是辽国后院,宋朝不当手伸得那么长。第二是攻占河湟,夺西夏五十二砦,会使契丹人担心,今天吐蕃,明天西夏,后天是不是契丹?第三河北植柳,宋朝在河北边境植了绿色长城,辽国人全部是骑兵,最受不了这个,应当全部砍去,让辽国铁骑在河北横行无阻,以表示宋朝没有敌意。第四是保甲法,全民皆兵,契丹没有安全感,也耽搁了农耕生产。第五是筑河北诸城池,契丹人反感。第六是军器械生产各种先进武器,神臂弓、新式战车,让契丹人看到宋朝一直备战,不满意。第七是全国设将兵法,武将权涨。
  这七条不但使契丹怨怼,国内也是农怒于畎,商叹于道路,长吏不安共职,因此全部罢废,甚至退还熙河。
  就是这种扯蛋的说法,居然许多人鼓掌喝彩,幸好不久后韩琦去世。
  因为是郑朗,因为是大捷,还有郑朗做法的改变,结果的不同,韩琦没有提出废七条,但还是横跨时空,提出数国联手的说法。契丹人有这个远见么?就是有人有这个远见,和平带来的好处,岁贡带来的享受,互市通商带来的利益,宋朝卑躬屈膝的态度,谁能说服契丹其他贵族出兵?
  不过皆不是穿越者,也没有几人能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因此改革派与保守派一些做法,都让郑朗感到很担忧。主要改革成果未稳定下来,一旦收复西夏,欠负偿还清楚,财政转好,老的官员逐一去世或者退休,而在这种温和改革气氛下成长起来的官员逐步上位,改革成果才能称为稳定。不但这些官员,其实就连小苏与范纯仁等官员,在郑朗薰陶下,也与史上不同,多人可以重任。
  但眼下也让郑朗感到担忧,毕竟他不在朝堂上。
  因此提前结束战争,我不打了,你们怎么争!
  最后一条就是董毡父子本身,董毡有号召力,可他命不长久,阿里骨虽是反宋派,然而他是一个回鹘人,没有号召力,只要将董毡势力压缩在青唐城一个狭小的范围,阿里骨即便谋反,危害也不大。若是宋朝成功将西夏灭亡,阿里骨估计也只能做乖孙子。
  对董毡受降,没有象木征那样,押到京城,对赵顼朝拜,但董毡父子必须来兰州参加蕃候大会。
  原来准备在古渭城举行的,因为意外地得到兰州,于是在兰州举行。
  这是一次大融合的集会。


 九百零四章 春天

  这一年的冬天天气很正常,到明年就不行了,河北京东京西三路片雪不落,朝廷派官吏到处求雪,然而陕西大雪满门,路有僵尸。
  在蕃候大会未举行之前,郑朗骑马带着侍卫穿过京玉关,来到湟州,抵达历精城,与董毡进行了一番会谈,一面斥责董毡,一面安抚。斥责为辅,安抚为主。这时候已有部分宋军抵达青唐城地区,派驻各地,董毡心中必然不满。因此郑朗再次承诺保留董毡一些权利,承认董毡是河湟甚至赤岭以西所有蕃人,以及原先臣属董毡各族精神的共主地位。也讲了蕃候计划,原先是一百零八名董候,因为收复龛谷西使城与兰州,现在增加到一百四十四名蕃候,董毡是最大的蕃候。
  这个蕃候某种意义上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一样,剥夺了河湟各首领权利,但给了富贵保障,不过比杯酒释杯权要宽松,不象石守信他们手中权利全部剥夺了,依然保留一部分权利。
  也就是董毡将会享有手中资源与带来的富贵同时,还比其他首领有更多的自主权利,同时也享受蕃候计划带来的种种好处。
  就是如此,也不能减轻董毡心中的怨气,只能说缓和。
  但宋朝以后却抓住了大义所在,即便董毡会怎么的,也不会有多少部族跟随,从而让董毡失去产生野心的条件。
  接着骑马去了廓州、溪歌城,宋军与溪巴温两路夹击,董族也随着投降,郑朗同意了让溪巴温返回溪歌城,但溪歌城仍与溪族与宋朝共治。接着转道木波族,下洮州、岷州,返回熙州,西上河州。重新回到兰州。一路接见各族使者,不过因为时间有限,这一行十分匆匆。
  郑朗在西北时间也不多,过了元旦节,必须回去,这也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
  呆在西北,总掌整个陕西军政财大权,又数番大捷,容易被政敌攻击。但返回朝堂担任宰相,反而不易说闲话。
  冬月底。各族族首陆续抵达了兰州城。
  蕃候会说什么,已经透露了一些,但大多数人并不知全部。
  这时候郑朗才完全公布。
  一共是一百四十四名蕃候,河洮熙岷因为地区广大,拥有七十二名,湟州大河南北拥有三十六名,其中董毡地位超然,兰龛地区拥有三十六名,略有些多。不过兰州在最前线,更是要安抚,所以放了一放。
  首先就是权利,各族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利。但大权由朝廷掌控,各族必须听从各州县宋朝官员调动。
  不过这个调动颇为民主化,为了防止一些官员发生不好的现象,每次大的军政财决定。必须将各州的蕃候征集起来,朝廷拥有一半否决权,各族代表也拥有一半否决权。若是朝廷决定所有蕃候不同意,那么以当地蕃候意见为主,就此否决。当然,这种可性微乎其微。不可能所有蕃候都会反对朝廷的,但若是官员做法天怒人怨,就有可能会全部否决,也必将惊动朝廷注意,影响这个官员的仕途。不过因为朝廷占据一半否决权,官员也不会过于媚蕃,让各蕃族狂妄自大。
  各蕃候也能代表各族提出一些要求,若是朝廷官员不同意,只要各州的所有蕃候同意这名蕃候的要求,那么就会强行通过。这种可能性也极小,即使朝廷不同意了,每州都有十几名二十几名蕃候,不可能所有蕃候与宋朝为敌。
  其实这两条权利给予各蕃候,主要是减少他们的反感,对一些不好的官员进行监督,以便这一地区久安。
  其次就是税务,这是必须的。既然纳入朝廷管理之中,要驻兵,要派官员,甚至灾年朝廷还要提供支持,必须要征税。但是税务很轻,以人头计税,每一丁征一百文钱,或者相等的货物,钱物任由各族选择,以免出现折支等额外附加税的剥削现象。这点税务是远不够朝廷开支,因此还有一条,商税归朝廷所得,不过各城池商铺归各族管理,甚至朝廷出资进行扶持。
  商税虽剥夺了一些部族的收入,然而接下来打通各条道路,出台许多扶持政策,会使河湟工商业更加繁荣,减少了部分收入,但从另外多个方面增加了更多的收入。就是征得商税,也未必够朝廷以后管理的费用。还有,例如屯田,减少兵费的负担,朝廷也会设一些作监增加其收入。从当地征一些乡兵,减轻军费,尽量使管理费用持平。
  这个没有必要隐瞒,郑朗将其中得失一一解释,并且当场回答了一些人的询问。
  有些人眼睛珠子转了起来,郑朗知道他们想的是什么,第三条就是针对各族壮丁的。
  各族可以隐瞒各族丁数,其实丁税征得很轻,一户平均起来不足两丁,征的税不足两百钱,而宋朝国内每户两税几乎达到两贯到三贯钱,整整相差了十几倍!
  丁数不仅决定着征税多少,也决定了承担兵役劳役多少,必然有人瞒丁逃税。
  但不要紧,蕃候的座席排名是根据各丁人数排名,以各蕃候拥人丁数享有其应等的权利,以及其诸监股契。也就是拥有的丁数越多,权利越大,得到的财富也会越多。朝廷以后投资补助的多少,也根据各蕃候手中的丁数做决定。
  可以瞒丁,甚至郑朗都不打算派人核算,自己决定。
  听到这一条,几乎所有首领一起苦笑。
  第四条就是蕃候的产生,此次河湟战役中一些立功的首领,朝廷公布扶持,这也没有疑问。余下的划出各州名额,让各族自己推选。为什么产生蕃候,主要是安抚,使得河湟诸族迅速归心,否则官员前来直接插手,会引起一些人的反感。蕃候产生后,各个蕃候与官员共同治理,矛盾也就减轻了,那么接下来种种措施。会使河湟真正纳入宋朝体系。
  这种模式以后也会用在西夏、幽云。
  蕃候拥有权利,还享受朝廷带来的财富,官职,其他首领则没有,但想要得到更多,必须手中拥有的丁数多,各蕃候为了妥协支持,必将一部分利益瓜分给各族,各族就不会眼红。
  这个交给各族自己决定,无论公不公平。是各族内部的事,朝廷不会插手,更不会惹来一些麻烦与争议。
  许多人再次苦笑。
  然后是兵与役,这个依据秦州的政策,不优待,也不苛剥。对于一些内部的矛盾,以前吐蕃各族一是盟誓调解解决,二是武力争斗,这是不容许的。蕃候大会后期就是立文法,不能依照宋朝的政策,而是各族自己出台商议文法,有了矛盾。各州官员与各蕃候共同参照这个新文法处理,不得各自私下里用武力争斗,否则各族共同出兵伐之。
  文法交给各族自己立,依照文法处理。没有武力争斗,对各族百姓也减少了伤害。这一条几乎所有人一起赞同。特别是原先一些反对宋朝的部族,听到这条后。抢先喝好。
  不过多少剥夺了各族的权利,因此接下来还有补助。
  今年是不行了,等到旱灾结束,朝廷分为三年,拿出三千万缗钱以上的钱帛,对河湟与兰州扶助,这些钱不是用来分发的,而是用来兴修道路,广开道路,兴修水利,河湟种植主要是利用发达的水系,于河谷之间种植放牧,缺少发达的水利,以后朝廷会开挖一些河渠,将一些低洼的沼泽引水当成水库,进一步繁荣河湟的灌溉系统,造福百姓。同时植树造林,这一条颇得吐蕃各族的心,现在包括河湟也出现一些水土恶化现象了。还有兴办学堂,兴造城池,不仅用来做军事用途,还用来做为商业交易地点。
  这些钱各族首领瓜分不到,但会造福各族百姓。
  正好此次扣押了近四万名西夏战俘,不会放,也不会杀,用他们做劳力,节约成本。
  接下来就是各族首领的利益,朝廷会从各个赢利的诸监中拿出一部分股契,保持每年盈利一百万缗钱以上,分配给各个蕃候,甚至连本金都是朝廷提供,但股契不得转让,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每五十年根据各族的表现功劳与丁数多寡进行重新分配。这非是一个小数字,朝廷每年给契丹的岁贡也不足一百万缗钱。各族首领虽多,瓜分下来,也是一笔可观的数字。不仅如此,朝廷以后还会适度地拿出一部分股契分配给各族首领,这个本金必须各族自己负责了,也拥有转让权利。就是这一条,也让各个首领垂涎三尺,例如银行监,每一股所需本金八万缗,但在钞行市值达到二十万缗,一转手就是十二万缗,不过不是到了万不得己之时,也不会有人转手,钞行有价,可有价多无市。
  同时,各个蕃候拥有朝廷的候爵,有功的蕃候会得到朝廷的职官,享有朝廷的官员薪俸。但有一个底线,不得违反上述种种规订,更不得谋反,否则强行取消其资格。还有就是五十年后,若少于五千丁者自动取消资格,这是防止一些蕃候倒行逆施,苛压各族百姓。乃是造福吐蕃百姓之举,朝廷未从中受益。
  听到最后一条,多数人兴奋起来。
  也就是宋朝得到河湟,付出巨大牺牲,反而会倒贴,现在倒贴,未来继续倒贴。
  只有少数人眼中闪过无奈的表情,宋朝是表现出足够的诚意,不过自此以后,各族与宋朝真正栓在一辆战车上,而且宋朝会轻易地得到河湟管理的主动权,各族自此永远沉沦下去。
  有想法的会这样想,但对于大多数部族,他们力量不大,对此十分赞成。
  实际当初郑朗提出这个蕃候计划,朝中几个宰执也不是很乐意,毕竟朝廷还有大量欠负,这个蕃候计划增加了朝廷经济压力。更不用说以后收复西夏会需要多少钱帛。
  郑朗只说了两条,第一条是小视了商税,宋朝因为河西走廊中断,与西方沟通变成海上丝绸之路。河湟安定下来,无论河西走廊能不能得到,陆地丝绸之路必将打开,如果再整休道路,使得交通困难下降。各族安宁,土匪沙盗减少,这个丝绸之路就会带来许多利益。而且吐蕃本土所产的皮毛,牲畜也是宋朝需要的。
  其次是战马与骑兵。得到河湟如果不能安宁,朝廷必须驻扎大量兵士,还会有战争,反成了宋朝的累赘,得不偿失。但朝廷付出一些,那么就会轻易的使河湟安宁,得到大量战马与骑兵。不能小视吐蕃蕃骑,主要是各族松散,一旦让他们组织起来,在高寒之地上,其战斗力除了生女真,无一族能及。至少在收复西夏时,会得到大量生猛的蕃兵,其实等于是暗中减少了军费开支。吐蕃安宁,凉州六谷部更会归心。包括甘州回鹘,以前与吐蕃人一直不算很恶,朝廷又可以轻易的在未来拿下甘凉二州,直接切断西夏的左臂。热武器至少要二百年发展。才能代替冷兵器,这在二百年期间,朝廷想要强大,必须有一支强大的精骑。想要有骑兵,必须有马,想要有马。必须有一块放牧之所,缘边几路牧场资源也太少了,若置在中原开拓牧监,又养不好马。所以河湟会十分地重要。
  并且河湟还有一个有利的地方,那就是赤岭以西,不大适宜居住,人口数减少,青藏高原上吐蕃各族分裂,没有一个强大的势力在后方支持他们叛变。只要政策使河湟安宁了,河湟也就真正成为宋朝的领土,甚至赤岭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