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5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尧佐脸红脖子粗。
  郑朗扫了一眼,对张尧佐他没有太多的反感,有几人不贪图权贵?相反这种平民外戚对朝廷危害不大,最怕的就是象低调的曹家、高家这些豪门外戚,曹皇后与高滔滔不算恶的,然王安石变法后,她们俩人成了最大的反对派,原因很简单,变法伤害了许多权贵利益,包括高家曹家。就是对郑朗也有点影响,比如隐田,郑朗绝对不会碰真定府与亳州,否则等号就是失败。
  替张尧佐略略解围,说:“大禹时不同,土水没有恶化,黄河水泥沙含量不高,故只要疏通九河,使河水迅速泄入大海,便使涝灾降低。”
  就是这个郑朗都很怀疑,大禹时代有这个劳力与技术疏通黄河入海九河?
  “现在不同,黄河泥沙含量高,一旦增加北流河水,水势浩大时是有迅速泄汛之功用。不过水势一小,因有北流河水分流,水势更加缓慢,泥沙沉淀更烈,不用几年,南北分流皆会成为悬河,到时南北大河一起危害,后果不堪想像。故我前策说束水冲沙,从龙门起束水。又说修建一条新的大运河,功用有三,一为军事,我朝与契丹搭成盟约,互不侵犯,然未来之事,谁能说清,万一有害。南方物资会以最近的水路运向河北。二为民用,河北虽地势平坦,然产量低下,时有旱涝灾害。粮食终是不足,有了此条运河,不需要从汴河京师复向河北周转,时间快,成本也会下降,减少国家费用。新运河修建,也会拉动京东河北诸多州县商贸发展。利国利民。三为治河,新运河所在,乃是黄淮下游,离入海口近,再利用大运河分卸河水,这里不仅有黄淮济三大河流,还有其他诸多入海河流,因为离海口近。河水能及时泄入到大海,不会产生泥沙沉淀的危害。至于运河泥沙,可以用斗门、淀池或者其他实施来调节控制。那么中游泥沙因河水束住,会迅速冲向下游。下游又用运河作为扁担,将诸多入海河流联系,用斗门控制流沙,河水却能及时入海。这种治理河水的策略,只会产生一个结果,黄河入海处会多有泥沙淤积,海岸线会向大海迅速延展。那算不算危害呢?”
  懂者很简单,所以叶清臣象看白痴一样看着张尧佐。
  不懂者却是很困难,所以郑朗耐心解释了一遍。估计不是张尧佐一个人,其他大臣中至少有一半似懂非懂。
  但这种耐心与温和的态度,更为赵祯看重。
  这一回没有人再有异议,开始商议细节。一天下来,连续颁发了十几道命令与诏书,直到天色再度暗下来。一一散去。
  燕度很早就离开了,包拯当天晚上连夜筹备物资,他在陕西做了很长一段时间转运使,有了实践经验,朝廷在后方大力支持,国库有充足的粮食钱帛,于是有条不紊地经过一夜调度,第二天一天就离开京城,向澶州而下。
  决口处离京城不远,仅只有三四百里地,第二天包拯奏折到了京城,在奏折里包拯写道,千里平原,皆成汪洋,滔滔浊浪,遍见浮尸,堤坡之上,哀鸿遍野。
  绝对没有这么严重,宋朝文臣喜欢夸大其词,以示爱民。只能相信一半。不可能淹没的地区水面上,到处飘满了浮尸,那得要死多少百姓,但不会少。燕度也写了奏折回来,没有包拯说得严重,可是情况写得同样恶劣。
  郑朗在中书看到后,一声叹息。
  他心中产生一种负罪感。
  实际与他并没有多少关系,即便不怕人议论妖异,堤决的原因很多,郑朗怎能知道是那一种原因导致堤决的?有一个原因,水势浩大,但这个原因无法预防,即便不让澶州决堤,水势浩大的结果,也会在其他地方决堤,水势才得宣泄。
  已经做得很不错,如此及时的救灾,活人无数。
  看到朝堂上如此重视,各地官员发疯似的搜集船只,不顾滔天巨浪,搜索困于洪水中的灾民。又有数万相关州县的驻兵参与,大名府后面数州军及时预防,与史上相比,最少少死七成以上的百姓。
  但郑朗骨子里还是一个小宅男。
  看到包拯触目惊心的奏折,脸色阴沉,内心也有羞愧,回到家中,一直不开心,便问崔娴:“我家里还有多少金银?”
  郑家这时候很有钱。
  郑朗不养家妓,谦客用得少,更不会狎妓,应酬也不多,所以用费不奢侈。除了他的薪酬,还有郑州的产业。郑家上下不会鱼肉百姓的,不过到了他这地位,谁敢得罪,产业自己在滚雪球,简单的原因,比如团行的分配,谁家会得大头?仅是这一点,利润也会逐年提高了。家中有不少钱,但有多少,郑朗从不过问。
  以前官位低的时候,经常拿出一些钱帛救济百姓,位置越高,却不能这样做了,以免言臣弹劾收买人心,赵祯不会忌惮的,可是大臣难免会罗嗦一番。于是用费更少。
  但郑朗只问金银,贵,体积小,故不问铜钱与布帛。
  崔娴答道:“若是全部筹集,会有三千多金,两万两银子。”
  “在老家找几个生面孔的人,将这些金银匿名一起捐给三司吧。”
  崔娴嗔笑道:“自古以来,未有你这样做官的。”
  “不求做一个好官,但求做到心安。”
  崔娴也没有再反对,即便捐了所有的金银,家中还有大量钱帛,况且以后每月继续在累积财富,要这么多钱做什么?对钱财二字,崔娴出身官宦世家,与郑朗一样。看得很开。
  随着将所有金银悄悄运到京城,又从郑州四儿家的亲戚中,喊了几个生面孔的青年,让他们来到京城。将金银装上小车子,蛮重的,整整三车子金条银锭,运到三司大门前,将金银以及核实的数量清单一起交给了三司门前的兵士,让他们将金银运到三司。
  兵士感到很奇怪,“正好碰巧”郑朗路过这里。挥了挥手说道:“你们将它搬进去吧。”
  “喏。”
  叶清臣闻听此事,感到纳闷,连忙出来追郑家喊来的人,哪里追得上?
  这件事引起一个小小的轰动,赵祯感慨地说了一句:“谁说人心不古?”
  多好的一个人哪,做了这么大好事,也不留下姓名,这才是真正的善人。其实郑朗如他所说。只求心安。这么多金银,放在那一家都是一笔不菲的数额。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杯水车薪都算不上。并且准备充分。朝廷并不差多少粮食钱帛,若说差,差的是未来之用,那么还不知差多少,得以亿来计算。
  让赵祯欣赏的还有另一件事。
  郑朗早就有谋划如何处理这次灾害,以前低调的进入东府担任首相,甚至让人一度以为郑朗心甘情愿的退居二线,将首相之权依然交给陈执中。但灾害发生后,突然变得高调。
  以前象这种大的水灾,难不在灾害发生之时。这是天灾,非是**,不能怪朝廷。有的官员良心不好,能希望人一起淹死,省得善后事宜。灾害发生时,该死的也死了。尘归尘,土归土,与朝廷没有关系,然而善后却与官府、朝廷有关系,这些灾民必须安顿。难就难在后面。
  此次恰恰颠倒。
  难就难在前面,这么大的灾难,产生一百多万赤贫的流民,随后中书在郑朗突然高调的情况下,就象一台精密度很高的机器,在没有任何差池地运转,灾民的安抚,物资的调动,有条不紊的进行,几乎没有出现任何失误。
  与去年的灾害中书处理,成了宣明对比。
  但郑朗因为内疚,每天面带忧色,两府大臣看着他的态度,几乎都是无语。
  更让大臣无语的是赵祯。
  郑朗的安排不可谓不周密,赵祯仍然不放心,又派张掞为河北体量安抚使,张掞也算是一个有政绩的大臣,为官善良,性纯善笃孝,幼年时曾听中医说大腿肉能治疗父亲的疾病,悄悄割下自己股肉给父亲吃。这样的大臣派往河北作为体量安抚使,不会太糟糕。
  赵祯又在都堂上对诸相说了一句:“春夏以久雨,不仅是澶州决堤,其他地区也饱受绵雨之害,朕日蔬食,夙夜祈祷上帝,然霖雨未止,朕当绝食,只饮水,期求上帝移灾于朕一人身上。”
  这纯是糟蹋自己,以赵祯的小身板子,不是绝食心诚,而是要大补,若动不动来个绝食,估计五十岁都熬不过去。郑朗想劝,又不知道怎么劝说。
  文彦博说了一句:“陛下,近来天气渐渐恢复正常,实乃圣德感通也。”
  但说来奇怪,赵祯前面说过这句话,天气从阴转晴,真的恢复了正常。
  天气一天比一天正常,朝廷处理及时,灾害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渐渐化解,吏治同样恢复了正常。
  转眼间到了七月。
  赵祯又将诸相召入都堂议事。
  没移皆山写来第三封信,比较相信郑朗,不过时间拖得越来越久,虽然宁令哥逃向契丹,但没藏兄妹一直暗中怀疑是没移父女协助其逃跑的,暂时没有对没移父女动手,没移皆山却很担心。
  郑朗写的条件,他也感到满意,黛黛岭悄悄放开,为没移族举族投奔提供了便利条件,没移皆山按捺不住,又写了一封信问郑朗,你们宋朝什么时候收留我以及我的族人?
  郑朗身兼枢密院职务,可是主次有序,主要还是处理中书事务,信到了宋庠手中,没移皆山询问的是郑朗,但关系到国体,大宋又将信交到赵祯手中,于是赵祯将诸相**询问。
  几个宰相没有吭声。
  郑朗却飞快地答道:“请陛下恩准。”“为什么不收留?都不需要问的,早就商议好了。而且郑朗内心处还有一个小小的好奇,中国四大美女,他肯定是一个没有看到过,之所以称为四大美女,都是那种祸国殃民的级别。大约没移氏相比她们,似乎略差了一点,但也算是那种祸国殃民级的美人,美女他见过很多,可能让一个国家都产生巨变的美艳女子,至少元昊作为一国之君,阅人无数,阅美同样无数,却让元昊父子痴迷如此,没移氏会美艳到何等地步,让他忍不住常常产生一些遐想。
  想要看真人,只能让她来宋朝!


 六百十七章 远方(中)

  大队人马终于翻过黛黛岭,但道路变得越来越崎岖。前方便是兜岭,翻过兜岭就到了宋朝控制的区域。
  在这里有两道,一折向西南,从赏移口大道再奔萧关,这是正常两国行军作战道路,也是两国重点控制道路。还有一条道路,便继续折向东南,越过兜岭进入宋境。这条道路崎岖狭小,人马难行,宋朝又于此设了数个小关卡与戍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直到配合自己,宋人才陆续地撤出关所,成了宋夏之间另一条私盐通道。
  过了兜岭,就是一马平川的葫芦川了,但难就是难在这一段路程。
  扭头看了看,族人庞大,又带了许多行李,严重拖慢速度,每天行程只有二十几里,他心中十分焦急。
  这一行有宋朝的帮助,还有好运,才将所有族人带出来。
  不是想离开就离开的,元昊在世时,族中有许多子弟在兴庆府为官,包括他的两个儿子,而且没藏兄妹也不放心。或者用省亲的借口,那么儿子怎么办?
  郑朗给了第一个配合。
  狄青兵出屈野河,痛击几个侵耕严重,又时常来宋境骚扰的强悍部族。并且连拨西夏边境四寨,击杀西夏兵士八百余人,数族百姓两千余人。至于狄青出了多少兵,没移皆山远离权利中心,却不能知道了。
  此事引起西夏所有权贵震恐。
  站在宋朝的角度,西夏非常麻烦,杀又杀不死,哄又哄不好。头痛万分。但没移皆山在元昊没有死的时候,还有一些实权的,却知道并不是宋人所想的那么回事。
  元昊就因宋朝,说过一段话,说汉家人对内是龙。对外是虫,已不是汉唐时有汉家人,得牵着他们鼻子走,想和时,只要派一使者。那些得益的、贪生怕死的权贵就会立马求和买平安,想打时继续打脸无妨,想怎么抽就怎么抽,动怒了,再耗一耗,然后再派一使者说说好话,那些权贵依然还会求和。清醒的人很多。可这些人清醒没有用,那些权贵不清醒,他们就没有说话权。至于老百姓的态度,元昊提都懒提。
  所以不怕。
  照侵耕,照掳掠。一涨自己国家的士气,二可以就此讨价还价。
  说到底,是汉人统治者的苟和心理,让西夏外交政策如鱼得水,虽然汉人文明长远,举世无双。却越活越回头了,只要灵活机动,完全能掌握主动权。可进可退。
  不过没移皆山却听出另一层意思,西夏本身也是色厉内荏。
  狄青仅是武将,他居然敢率兵入侵杀屠,拨四寨,焚之一空,又对诸族杀戳。难道宋朝要改变对西夏的态度?
  他还不知道另外一件事。
  契丹虎视眈眈,已在金肃州派驻大量军队。阴山那边又有契丹军队活动的身影。
  他同样不知道,郑朗此举不仅是给他提供一次逃跑的机会,还有西夏侵耕越来越严重,也要教训教训,同时表明一个态度,宋朝不是那么好欺负的,为收留没移族留下空间,也就是以进为退。
  时机到来,没移皆山让女儿提出恳请,要去天都山皇宫避署,没藏氏没有答应。不过没移皆山准备了很长时间,在这数月中他得到一个隐秘的消息。没藏氏乃是一个十分水性杨花的女子,在野利遇乞活着的时候,就与自家的管家李守贵私通,野利遇乞被杀,没藏氏与李守贵分开,李元昊召没藏氏入宫,以尼为名,两人秘密来往,不过李元昊很快被自己女儿吸引,冷落了没藏氏。没藏氏寂寞难耐,又与自己的保细吃多勾搭成奸。
  或者很早两人就勾搭成奸的,那么连谅祚是不是李元昊的种,都成了问题。没移皆山不敢往下想。也不需要想,花重金暗中贿赂吃多,求吃多说好话。要感谢郑朗,若是没有宁令哥出逃契丹之事,没藏氏很有可能会借契丹之手,铲除没移父女。现在宁令哥逃到契丹,没藏氏没有动这个念头了。
  枕头风力量很大的,不论男女。
  没藏氏终于同意。
  但不止他与女儿,还有一些亲戚,族人,以及两个儿子,再求没藏恩准,让他们以护卫自己女儿名义,一道前去天都山。没藏氏又没有同意,结果没移皆山再次花重金贿赂吃多。
  到了天都山行宫,情况仍不理想,没藏氏派来许多侍卫,看守森严。
  没移皆山一愁莫展。
  忽然数天后,侍卫一起消失。
  没移皆山一家人等于软禁起来,不能听到外面的消息。
  这时,契丹已经对西夏动手了。
  元昊在临死前除托孤外,还忍痛说了一句话,他日力弱势衰时,宜附中国,不可专从契丹。契丹残虐,中国仁慈,顺中国则子孙安宁,又得岁赐官爵,若为契丹所胁,则吾国危矣。
  枭雄眼睛如烛,这段话说得很有远见,他在世时,两面派,时战时和玩得转,他一死,后代未必有他的手腕。契丹结了仇,必报仇。宋朝那边问题却不大,只要不给宋朝找到借口,仅是内耗,就让宋朝无法对西夏用兵。结果无人听,与宋朝继续交恶,幸好女真崛起,否则西夏早晚会被宋朝吞食掉。就是这样,西夏政权始终不能平安的渡过,也与宋朝时常攻伐,或者禁榷有关。
  没藏讹庞听了一半,对宋朝色厉内荏,但正规的军队始终不出面,对契丹却是严加提防,又重修了唐隆镇(山西偏关县)。以前这里叫偏头关,与宁武关、雁门关称为北方三关。西濒黄河,东连丫角山,地势十分险恶,乃是西夏通向契丹东边道路上的重要门户。
  辽兴宗闻听元昊死,就想用兵,史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