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调治190问-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中药内服: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调养疾病最主要的手段,也是调治慢性支气管炎常用的冬病夏治方法。在慢性支气管炎处于缓解期的夏季,根据“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对慢性支气管炎进行冬病夏治,辨证用药,能调整肺脾肾之功能,使其强健协调,防治慢性支气管炎,阻止其进一步发展。
(2)药物敷贴:药物敷贴是把中草药药物经加工处理,在人体体表某一部位外敷或贴穴,使外敷药物通过肌肤吸收或借助对穴位、经络的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药物敷贴是调治慢性支气管炎最常用的冬病夏治手段,通常人们所说的冬病夏治方法,主要就是指药物敷贴法。
(3)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的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熏灼,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病保健方法。艾灸疗法也是临床较常用的冬病夏治方法,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艾灸疗法进行冬病夏治。
(4)药膳调理:药膳是天然中药与食物巧妙结合而配制的食品,药膳从营养学角度来讲比普通食品更优越,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以传统烹调技术为手段,具有药食兼备的特点。药膳以辅助治病、保健强身为目的,也是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常用的冬病夏治手段。
skbshge
114。慢性支气管炎冬病夏治常用的敷贴处方有哪些?()
处方 1
配方:白芥子、延胡索各21克,甘遂、细辛各12克,生姜汁适量。
取穴:肺俞、心俞、膈俞。
用法:将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共研为细末(此为1人1年的用量),于夏季三伏天开始使用。每次以1/3的药末,加生姜汁适量调成稠膏,分摊于6块直径约为5厘米的油纸或塑料布上,分别贴于背部肺俞、心俞、膈俞穴(均为双侧)上,外用胶布固定,贴4~6小时去掉。通常每隔10日贴1次,于初伏、中伏、末伏各贴1次,共3次,连贴3~5年。宜晴天中午前后贴敷,阴雨天贴效果欠佳,贴药后不宜过多活动。
作用:温阳利气,化痰止咳平喘,增强体质。对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有良好的预防复发作用,疗效随贴药年限的延长而逐渐提高。
处方 2
配方:白芥子30克,巴豆20克,甘遂、细辛各15克,轻粉10克,冰片2克,炼蜜50克。
取穴:定喘(双)、肺俞(双)、肾俞(双)、足三里(双)、膻中。
用法:将白芥子、巴豆、甘遂、细辛、轻粉、冰片共研为细末,与炼蜜调成软膏。每次取药膏1克左右,置于4厘米×4厘米大小的伤湿止痛膏中央(医用胶布亦可),摊成约2毫米厚、直径1。5厘米的圆饼,分别贴敷于常规消毒后的定喘(双)、肺俞(双)、肾俞(双)、足三里(双)、膻中穴上。贴药后渐觉痒热,一般经4~6小时局部灼痛时取下,当时或12小时内局部红肿起小水疱,涂以红霉素软膏,消毒纱布覆盖,每2日换药1次,一般经5~7日水疱自破或逐渐吸收,皮肤结痂脱落恢复正常。贴敷时间选择在每年农历初伏开始,至三伏结束,每隔10日贴1次,共3次。
作用:温阳逐饮,化痰止咳平喘。对慢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复发作用。
处方 3
配方:炙白芥子、桂枝、五味子、补骨脂各21克,细辛6克,麝香3克,鲜生姜汁适量。
取穴:肺俞、心俞、膈俞。
用法:将炙白芥子、桂枝、五味子、补骨脂、细辛、麝香共研为细末,用鲜生姜汁调成稠膏,分别贴敷于肺俞、心俞、膈俞穴。每年初伏、中伏、未伏第一天各贴敷1次,每次贴6~8小时,贴药后用红外线照射治疗15分钟,帮助药物吸收。若局部灼热疼痛难忍可提前取下,连贴3年。
作用:温阳化饮,补肾纳气,增强体质,减少感冒,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处方 4
配方:白芥子、甘遂、延胡索、制半夏各3份,细辛1份,冰片、薄荷各0。5份,老姜汁适量。
取穴:第一组,大椎、肺俞、风门、膻中;第二组,膏肓、定喘、百劳、肾俞;第三组,心俞、膈俞、大杼、身柱、天突。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老姜汁除外),用老姜汁调成糊,做成直径8毫米、厚3毫米的药饼备用。初伏第一天、中伏第一天和末伏第一天分别选取上述第一、二、三组穴位。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轻轻叩刺,以皮肤微红为度,然后把做好的药饼置于穴位上,用橡皮膏固定。一般贴药时间为24小时。如因疼痛、皮肤发痒不能坚持,可于12小时后取下。第二天在贴敷的穴位处以闪火法拔罐,留罐5分钟,取罐后用75%酒精消毒治疗部位。治疗期间忌食生冷食品,多数患者用此法贴敷后易起水疱,嘱患者不要搔破,防止感染。如水疱较大,可用注射器吸出疱液,用碘伏消毒,保持干燥,3~4日可痊愈。
作用:温阳利气,化痰逐饮。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处方 5
配方:白芥子、延胡索各2克,生甘遂、生川乌、牙皂、桂枝各1克,公丁香0。2克,生姜汁、香油(或菜油)各适量。
取穴:肺俞、风门、膏肓。
用法:将前7味药分别研为细末,前6味药末用生姜汁加香油(或菜油)制成药饼,在药饼中间加入公丁香粉,分别敷贴于肺俞、风门、膏肓诸穴。每次敷贴2~4小时,局部有烧灼感或蚁行感时去掉,再经过8~10小时皮肤发红,有极个别患者局部出现小水疱。每年三伏的第一天各敷贴1次。
作用:温阳除寒,化痰活血。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skbshge
115。慢性支气管炎冬病夏治常用的艾灸处方有哪些?()
处方 1
取穴:大椎、定喘、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
操作:患者取适当的体位,局部常规消毒后,用七星针在大椎、定喘、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等穴上叩刺后,把新鲜生姜切成3毫米厚的薄片贴在上述穴位上,姜片上放中艾炷进行隔姜灸。通常每穴灸3壮,每周灸治3次,在三伏天内进行,共灸治12次。
适应证:慢性支气管炎。
处方 2
取穴:大椎、定喘、肺俞、厥阴俞、心俞。
操作:患者取适当的体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在大椎、定喘、肺俞、厥阴俞、心俞穴上叩刺,然后把新鲜生姜切成3毫米厚的薄片贴在上述穴位上,用艾条进行隔姜温和灸。通常每次每穴熏灸5~10分钟,每周灸治1~2次,可灸治4~8周。于夏至后进行,同时可配合服用补肾健脾益肺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固本咳喘片。
适应证:慢性支气管炎。
处方 3
取穴:足三里、石门。
操作:患者取适当的体位,采用艾条温和灸的方法,用艾条依次灸治足三里(10分钟左右)、石门(5分钟左右)穴,以皮肤发红为度。通常于夏至后开始,起床及睡前各灸治1次,10日后改为每日1次,可常年灸治不断,也可每于夏至后灸治3个月左右。
适应证:慢性支气管炎。
处方 4
取穴:膻中、天突、尺泽、肺俞。
操作:患者取适当的体位,局部常规消毒后,采用先针后灸的方法进行治疗。先行针刺,得气后以艾炷置于针柄上燃之,使艾火之温直达经脉。通常于夏至后开始,每周灸治1~2次,可灸治4~8周。
适应证:慢性支气管炎咳痰清稀、气短懒言、遇冷易发者。
处方 5
取穴:大椎、定喘、肺俞、足三里、风门。
操作:患者取适当的体位,采用艾条温和灸的方法。用艾条依次灸治大椎、定喘、肺俞、足三里、风门穴。通常于夏至后开始,每次每穴熏灸5~10分钟,每周灸治2~3次,每年连续灸治3个月左右。
适应证:慢性支气管炎。
skbshge
116。调治慢性支气管炎常用的按摩手法有哪些?()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通过适宜的按摩,能调和阴阳气血,调整脏腑功能,具有调养肺脾肾、宣肺化痰、止咳平喘、扶助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功效,能恢复肺、脾、肾正常的生理功能,减轻或缓解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咳嗽、咳痰、气喘等自觉症状,防止或减少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和进一步发展,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自我按摩调养。
按摩手法熟练程度如何,运用适当与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用于按摩的手法较多,但就调治慢性支气管炎来说,常用的手法有按法、摩法、拿法、揉法、拍法、擦法、抹法、扌衮法、捏脊法和一指禅推法等。为了让读者了解调治慢性支气管炎常用的按摩手法,并在实际施治中恰当配合应用,现将调治慢性支气管炎常用按摩手法的操作要领予以简要介绍。
(1)按法:按法是以指端、掌、掌根或肘尖着力,先轻后重,由浅而深地反复按压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的一种最常用的按摩手法(图1)。由于着力部位、用力轻重及适用范围的不同,按法可分为拇指按法、中指按法、指节按法、掌根按法、掌按法、肘按法等不同方法。指按法应用范围较广,可在全身各部位经穴应用,亦可“以指代针”起到针刺的作用;掌按法主要用于腹部治疗;掌根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臀部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肘按法力量重、刺激性强,主要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治疗。要求按压方向要垂直,动作要协调、缓和,用力要由轻而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透达到机体组织的深部,切忌用迅猛的暴力。
图1 按法示意图
(2)摩法:摩法是用手掌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在体表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环形移动摩擦的一种按摩手法(图2)。本法刺激轻柔缓和,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是胸腹、胁肋部最常用的手法。操作时,要求沉肩垂肘,前臂置于胸前,掌面朝下,在肩肘关节的协力下,着力面按顺、逆时针方向做旋转运动,其腕关节应放松,摆动自如,动作协调,用力要轻重得宜,做到轻而不飘,重而不滞,摩后患者肌肤深层应产生舒适感,无不良反应。
图2 摩法示意图
(3)拿法:拿法是以拇指与其余四指的螺纹面紧夹治疗部位将肌肤提起,并做轻重交替而连续的揉、捏动作的一种按摩手法(图3)。本法刺激较强,主要用于颈项、肩背、头面部及四肢肌肉或肌腱等条状组织部位的治疗。操作时,要求沉肩,腕关节略屈,拇指与其余指关节伸直,掌指关节屈曲,腕部要放松,动作要协调,用手指的螺纹面夹住治疗部位,指面着力,不要仅夹住表皮,更不能用指甲着力抠掐治疗部位,揉捏动作要连贯,用力要缓和适中,不得用暴力。
图3 拿法示意图
(4)揉法:揉法是用手掌大鱼际、掌根部或手指指腹着力吸定于治疗部位,指掌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做轻揉缓和的环旋动作的一种按摩手法(图4)。本法动作与摩法有相似之处,具有刺激持久、柔和舒适的特点。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以头面部、胸腹部及四肢为常用。操作时,要求肩部放松,肘关节屈曲,掌面保持水平,手指自然微屈,指间略微分开,腕关节带动前臂,使附着部分做灵活的回旋运动,其压力宜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既不能有体表摩擦,也不能过于向下按压,更不能用蛮劲。
图4 揉法示意图
(5)拍法:拍法是指手指自然并拢,用空掌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体表治疗部位的一种按摩手法(图5)。本法具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缓解肌肉痉挛等功效,主要用于肩背、腰骶及四肢等部位的治疗。施术时,五指并拢,掌指关节自然微屈,掌屈使掌心凹成“空掌”,有节奏地拍打治疗部位,拍打时用力要平稳均匀,腕关节要有弹性,动作要柔和且有节律性,用力要适中,切忌施以暴力,以局部发生轻微震动、皮肤出现微红充血、患者感到舒适为宜。
图5 拍法示意图
(6)擦法:擦法是用手掌紧贴皮肤,以全掌或大鱼际、小鱼际着力下压,并做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摩擦,使之产生一定热度的一种按摩手法(图6)。擦法分为掌擦法、鱼际擦法及侧擦法。以全掌着力摩擦者称掌擦法,以大鱼际着力摩擦者称鱼际擦法,以小鱼际着力摩擦者称侧擦法。擦法与摩法是有联系的,擦中兼摩,摩中兼擦,擦法是一种柔和的温热刺激,可用于全身各个部位。操作时,要求做到直、长、匀,动作要稳,不论是上下或左右摩擦,都要直线往返,不可歪斜;摩擦的距离宜拉长,动作应连续不断,如拉锯状,不能间歇停顿;压力要均匀适中,不可过大,以摩擦时不使皮肤起皱为度。
图6 擦法示意图
(7)抹法:抹法是用拇指指腹或手掌贴于体表治疗部位,做上下左右或弧形曲线的缓慢推动的一种按摩手法(图7)。本法有温热效应,能温经止痛,祛风散结,行气活血,主要用于头面、颈项、胸腹及手掌部。操作时,用单手或双手拇指螺纹面贴于肌表进行缓慢移动,手法应轻缓均匀而柔和,推抹力量要均匀,动作应有节律性,治疗时间不宜过长,防止损伤皮肤,必要时可在治疗部位涂抹润滑剂。
图7 抹法示意图
(8)法:法是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分,附着于体表施治部位,运用腕关节的屈伸外旋的连续往返转动,使产生的压力轻重交替而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上的一种按摩手法(图8)。本法具有刺激力量较强、刺激面积较大的特点,可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操作时肩关节放松下垂,肘关节离开躯干10厘米左右,各手指任其自然,不能过度屈曲或伸直;腕关节屈伸幅度要大,使掌背部分的1/2面积接触在治疗部位上,掌背的近小指侧部分是扌衮法操作者的着力点,应紧贴在治疗部位,不宜移动或跳动,腕关节的屈与伸应保持相等均匀的压力以避免手背与体表撞击,所用压力要适当,不可过强或过弱。
图8 法示意图
(9)捏脊法:捏脊法是捏、提、揉、捻等多种方法在脊椎部两侧操作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按摩手法(图9)。本法具有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健脾和胃、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功效,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按摩手法配合应用。要注意操作时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虎口向前,然后运用双手的拇、食指捏揉皮肤。其捏脊动作要连贯,缓慢向前推进,手法要柔和,用力要适中,防止损伤皮肤。
图9 捏脊法示意图
(10)一指禅推法:一指禅推法是用拇指指端的指腹着力于治疗部位,运用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拇指所产生的功力,持续作用于经络穴位上的一种治疗方法(图10)。本法具有着力点小,作用力压强大,动作灵活,刚柔相济等特点,是一种持续节律性的柔和刺激。适用于在全身各个部位操作,其中尤以头面部、胸腹部最为常用。操作时,要做到沉肩、垂肘、悬腕、指实,着力施推过程中腕部摆动要灵活自如,不可跳跃、不能用蛮劲,所用压力要能使患者肌肤深层产生酸麻胀痛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