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调治190问-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用法用量:煎服,5~15克。泻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虚咳嗽宜蜜炙用。
注意事项:本药甘寒降泄,善利小便,肺虚无火、小便多及风寒咳嗽应慎用。
(29)川贝母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应用: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本药性寒味微苦,能清肺泄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用于虚劳咳嗽、肺热燥咳,尤适宜于内伤久咳、燥咳、热痰之证。用于肺虚劳嗽,阴虚久咳有痰者,常配沙参、麦门冬等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咳;治肺热肺燥咳嗽,常配知母以清肺润燥,化痰止咳,方如二母丸。根据川贝母有清热解郁、化痰散结之功效,还用于瘰疬疮肿及乳痈、肺痈,治痰火郁结之瘰疬常配玄参、牡蛎等以化痰软坚消瘰疬,方如消瘰丸;治热毒壅结之疮痈、肺痈,则常配蒲公英、鱼腥草等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现代研究:川贝母含有川贝母碱、西贝母碱、青贝碱、炉贝碱、松贝碱等多种生物碱,贝母总生物碱及非生物碱部分均有镇咳作用,川贝流浸膏、川贝母碱有不同程度的祛痰作用,西贝母碱、川贝母碱有解痉降压作用,贝母总碱还有抗溃疡作用。现在根据辨证复方入药,川贝母广泛应用于感冒咳嗽、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病、肺炎咳嗽、肺结核、乳腺炎、淋巴结结核等疾病的治疗。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研末服,1~2克。
注意事项:反乌头。
(30)北沙参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阴虚的肺热燥咳,干咳少痰,或痨嗽久咳,咽干声哑等,能养肺阴而清燥热,常与麦门冬、玉竹、天花粉、川贝母等同用。根据其有养胃阴,清胃热,生津液之功效,也用于胃阴虚或热伤胃阴,津液不足的口渴咽干,舌质红绛,胃脘隐痛、嘈杂、干呕等,通常与麦门冬、石斛等配伍。
现代研究:北沙参含有生物碱、挥发油、磷脂、香豆素类及淀粉等成分。具有祛痰、平喘、抗胃溃疡、解热、镇痛及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作用。北沙参是临床常用的补阴药,现在多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癌、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慢性肝病、萎缩性胃炎、胃溃疡、高血压病、复发性口疮等疾病。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
skbshge
63。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常用的方剂有哪些?()
(1)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白芍、半夏各9克,细辛、干姜、五味子各3克,桂枝、炙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解表蠲饮,止咳平喘。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痛,头面四肢水肿,舌苔白滑,脉浮。
方解: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白芍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兼助麻黄、桂枝解表;半夏燥湿化痰,蠲饮降浊;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诸药温散太过而耗散肺气;炙甘草缓和药性,益气和中。诸药配合,共成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剂。
按语:本方以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痰涎清稀为辨证要点。现在常用本方根据辨证加减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胸膜炎、肾炎、过敏性鼻炎等。阴虚干咳、肺虚咳喘及肾虚喘促者忌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能解除支气管痉挛,并有抗组胺、抗乙酰胆碱等作用。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白芍、生姜、杏仁各9克,厚朴、炙甘草各6克,大枣7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解肌祛风,降气定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气喘咳嗽,咳吐白痰,舌苔白滑,脉浮缓。
方解:本方即桂枝汤(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加厚朴、杏仁而成。方中桂枝汤解肌散邪,厚朴、杏仁降气消痰,止咳平喘。诸药配合,共奏解肌祛风,降气平喘之功效。
按语:本方以发热汗出恶风,气喘,脉浮缓为辨证要点。现在常用本方根据辨证加减治疗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病毒性肺炎等。若咳痰黄稠者,加黄芩、瓜蒌、桑白皮;咳痰不爽者,加前胡、桔梗、枳壳;痰多如泡沫者,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喘甚者,加炙麻黄、紫苏子;胸闷者,加郁金、瓜蒌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较好的镇咳平喘作用。
(3)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组成: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各5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痛,胸膈痞满,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舌苔白腻,脉浮数。
方解:方中荆芥、防风发散风寒;羌活、独活散风祛湿,配以川芎行血祛风,加强宣痹止痛之效;柴胡、前胡宣解表邪;枳壳、桔梗宽胸利气;前胡配枳壳、桔梗宣肺化痰;茯苓、甘草和中健脾。诸药合用,共成发汗解表,散风除湿之剂。
按语:本方以恶寒发热,头身重痛,咳痰声重,脉浮数为辨证要点。现在常用本方根据辨证加减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产后高热、上呼吸道感染、湿疹、荨麻疹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对流感病毒原甲型及亚洲甲型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桑菊饮(《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8克,菊花、薄荷、甘草各3克,杏仁、桔梗、苇根各5克,连翘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方解:方中桑叶清透肺络之热,菊花清散上焦风热,并作主药;辅以辛凉之薄荷,助桑叶、菊花散上焦风热,桔梗、杏仁一升一降,解肌肃肺以止咳;连翘清透膈上之热,苇根清热生津止渴,用作佐药;甘草调和诸药,是作使药之用。诸药配合,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效。
按语:本方以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为辨证要点。现在常用本方根据辨证加减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胸膜炎等。咳嗽痰稠、咳痰不爽者,加瓜蒌皮、浙贝母;痰多黄稠者,加黄芩、冬瓜仁;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藕节、牡丹皮;热盛者,加石膏、金银花、连翘;咽痛者,加射干、玄参等。
(5)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紫苏叶、葛根、前胡、姜半夏、茯苓各23克,陈皮、桔梗、枳壳、木香、甘草各1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次12克,加生姜7片,大枣1枚,水煎服。现多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益气解表,宣肺化痰。
主治: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舌苔白,脉浮。
方解:方中人参、甘草、茯苓补气以祛邪;紫苏叶、葛根、生姜疏风解表;半夏、枳壳、前胡、桔梗宣理肺气,化痰止咳;陈皮、木香理气和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诸药配伍,共奏益气解表,宣肺化痰之功效。
按语:本方以恶寒发热,咳嗽痰多,气短乏力,脉浮无力为辨证要点。现在常用本方根据辨证加减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若表寒重者,加葱白、荆芥、防风;气虚甚者,加黄芪、白术;风寒咳嗽者,加麻黄、杏仁;肺火偏盛者,加杏仁、桑白皮;咳痰不畅者,加紫菀、款冬花;痰多壅肺者,加葶苈子、白芥子。
(6)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熟附子各6克,细辛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温经散寒,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寒重热轻,头痛无汗,四肢不温,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沉。
方解: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温经散寒,通彻表里,助麻黄发散风寒于外,协助附子温散阴寒于内。三味药配伍,补散兼施,扶阳而助解表,发汗而不伤阳气,为助阳解表之名方。
按语:本方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四肢不温,倦怠,脉沉为辨证要点。现在常用本方根据辨证加减治疗虚人感冒、咽痛、失声、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头痛、腰腿痛等。应当注意的是,若阳气衰微,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虽有表证,不可误发其汗,不宜使用本方。
(7)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地骨皮、桑白皮各10克,炙甘草6克,粳米9克。
用法:原方为散剂,现多作汤剂,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泻肺清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咳嗽,甚则气急欲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方解:方中用桑白皮泻肺以清郁热为主;辅以地骨皮泻肺中伏火,兼退虚热;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气,共为佐使。四药合用,共奏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效。
按语:本方以咳嗽气喘,皮肤蒸热,午后尤甚,舌红苔黄为辨证要点。现在常用本方根据辨证加减治疗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脓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哮喘等。若肺经热重者,加黄芩、知母;咳喘气促者,加杏仁、地龙、葶苈子;燥热咳甚者,加瓜蒌皮、川贝母。
(8)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组成:沙参、玉竹、麦门冬、白扁豆、天花粉各10克,桑叶6克,生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主治:燥伤肺胃,津液亏损,咽干口渴,干咳少痰,舌红少苔。
方解:方中沙参、麦门冬清肺养阴,益胃生津,共为主药;辅以天花粉、玉竹生津润燥,增加沙参、麦门冬清养肺胃之力;佐以桑叶轻宣燥热,白扁豆健脾益气;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效。
按语:本方以咽干口渴,干咳少痰,舌红少苔为辨证要点。现在常用本方根据辨证加减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口疮、秋燥、心动过速、呕吐等。若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川贝母;咯血者,加侧柏叶、仙鹤草、白及、三七;潮热颧红者,加银柴胡、黄芩;气虚者,加人参、山药;阴虚者,加生地黄、玄参等。
(9)二冬汤(《医学心悟》)
组成:天门冬6克,麦门冬9克,天花粉、黄芩、知母、荷叶各3克,人参、甘草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养阴清热,生津止渴。
主治:口渴而多饮,及肺热咳嗽、痰少等。
方解:方中天门冬、麦门冬、天花粉养阴清肺,生津润燥;人参、甘草补益肺气;黄芩、知母、荷叶清除肺热。全方扶正与祛邪并用,达养阴清热,生津止渴之效。
按语:本方以口渴多饮,咳嗽痰少,舌红脉细数为辨证要点。现在常用本方根据辨证加减治疗糖尿病、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阴虚咳嗽等。若咳嗽不止者,加百部、前胡、射干;咳而呕者,加姜竹茹、枇杷叶;气虚者,加沙参、太子参;咯血者,加白及、三七、仙鹤草等。
(10)肾气丸(《金匮要略》)
组成:干地黄240克,山药、山茱萸各120克,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0克,桂枝、附子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5克,每日2次,每次1丸,分早晚用温开水送服。也可用饮片做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效: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也用于脚气、痰饮、消渴、转胞等,舌质淡、体胖、苔薄白,脉沉细。
方解:方中干地黄滋补肾阴,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脾,辅助滋补肾中之阴;并用少量桂枝、附子温补肾中之阳,意在微微生长少火以生肾气;方中泽泻、茯苓利水渗湿,牡丹皮清泻肝火,与温补肾阳药相配,意在补中寓泻,使补而不腻。诸药配合,共成温补肾阳之剂。
按语:本方以腰酸腿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小便不利或小便过多,尿色清淡,舌质淡、体胖、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现在常用本方根据辨证加减治疗慢性肾炎、白内障、尿路感染、糖尿病、高血压病、低血压、前列腺炎、神经衰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不孕症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衰老,预防白内障,降低血糖等多种作用。
(1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橘红、白茯苓各9克,炙甘草5克,生姜3克,乌梅1个。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咳,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晕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方解:本方为治痰名方。方中半夏为主,取其辛温性燥,最善燥湿化痰,且可降逆和胃而止呕。以橘红为辅,理气燥湿,使气顺而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使湿祛脾旺,痰无由生;生姜降逆化饮,既可制半夏之毒,且能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有散有收,相反相成,使祛痰而不伤正。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兼可润肺和中。诸药合用,配伍严谨,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方中半夏、橘红以陈久者良,故以“二陈”名之。
按语:本方以咳嗽痰多色白,苔白润,脉滑为辨证要点。现在常用本方根据辨证加减治疗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胃炎、胃溃疡、呕吐、慢性胆囊炎等。如风痰者,加胆南星、白附子、竹沥;寒痰者,加姜汁;火痰者,加石膏、青黛;湿痰者,加苍术、白术;燥痰者,加瓜蒌、杏仁;食痰者,加山楂、神曲;老痰者,加枳实、海浮石;气痰者,加香附、枳壳等。
(12)二母散(《医方考》)
组成:知母、贝母各9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制成散剂,每次3~6克,口服,每日2~3次。亦可做汤剂水煎服。
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主治:肺热燥咳,痰稠难出,或咳嗽痰多黄稠者。
方解:方中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配以知母清肺泻火,滋阴润燥。两药配伍,共奏清热化痰,润肺止咳之功效。
按语:本方以肺热燥咳,痰稠难出,或咳嗽痰多黄稠为辨证要点。现在常用本方根据辨证加减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若肺热盛者,加生石膏、黄芩;痰多者,加杏仁、桑白皮;阴伤者,加麦门冬、天门冬。
(13)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12克,干姜9克,五味子、甘草各6克,细辛3克。
用法:每日1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