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图34 马铃薯黑胫病症状

    【传播途径】 黑胫病是细菌性病害,是黑胫病欧氏杆菌感染,有时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变种也引起黑胫病。它的病原菌主要来自带病种薯和土壤。细菌可在感病的残株或块茎里存活、越冬,并可在土壤里存活,低温潮湿条件下存活时间相对长些。染病芽块的病菌直接进入幼苗体内而发病,重者不等出苗就腐烂在土里,释放出大量病菌。这些病菌在马铃薯和杂草的根际活动繁殖,可随土壤、水分移动到健株,从皮孔侵染健康的块茎。病菌在被侵染的块茎中存活,又可在切芽和操作中传播给健康薯块。土壤潮湿和比较冷凉时(18℃以下),非常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染。在温暖(23℃~25℃或再高些的温度中)、干燥条件下病菌存活的较少,传播的距离也短,侵染的也较少。

    3。软 腐 病

    【病症识别】 软腐病一般发生在生长后期收获之前的块茎上及贮藏的块茎上。被侵染的块茎,气孔轻微凹陷,棕色或褐色,周围呈水浸状。在干燥条件下,病斑变硬、变干,坏死组织凹陷。发展到腐烂时,软腐组织呈湿的奶油色或棕褐色,其上有软的颗粒状物。被侵染组织和健康组织界限明显,病斑边缘有褐色或黑色的色素。腐烂早期无气味,二次侵染后有臭气、黏液、黏稠物质。

    【传播途径】 软腐病是细菌性病害,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变种和黑胫病欧氏杆菌变种是软腐病的常见病原。这两种病原属厌气细菌,易在水中传播。软腐病的侵染循环与黑胫病相似。一般土壤中都有大量软腐病菌存在,侵染通过皮孔或伤口进入块茎,也易从其他病斑进入,形成二次侵染、复合侵染。早前被感染的母株,可通过匍匐茎侵染子代块茎。温暖和高湿及缺氧有利于块茎软腐。地温在20℃~25℃或在25℃以上,收获的块茎会高度感病。通气不良、田里积水、水洗后块茎上有水膜造成的厌气环境,利于病害发生发展。施氮肥多也提高感病性。

    4。青 枯 病

    【病症识别】 青枯病也叫洋芋瘟、褐腐病等。它在田间的典型症状是:在一丛马铃薯苗中,突然有一个或几个分枝或主茎出现急性萎蔫,但枝叶仍保持青绿色,其余茎叶表现正常。过几日后,原来正常的分枝,又同样出现上述症状以至全株逐步枯死。被侵染植株在其茎的横切面的木质部上,有灰色或褐色有光泽黏液珠。把一段被侵染茎的切面,接触物体后慢慢离开,可以看到细菌黏液拉出的短短细丝。如把病茎切面插入量杯的水里,可见到乳白色黏液从木质部导管向下流。被侵染的块茎,芽眼会变成灰褐色,在表面或脐处有黏物溢出。将块茎切开,可以见到环状腐烂,不挤压或轻轻一压,维管束溢出灰白色细菌菌脓。与环腐病的不同点是薯肉与皮层不分离,切面不用手挤就能自动溢出白色菌脓。

    【传播途径】 青枯病是细菌性病害,病原物是青枯假单胞杆菌。青枯病菌主要靠带病种薯、土壤和其他感病植物如杂草等进行传播。带病种薯被种到地里后,病菌随着地温的升高及幼芽的生长,不断增殖。侵染严重时,芽块烂掉,幼芽死亡;侵染轻时,植株出苗后萎蔫死亡。大量病菌留在地里,有的随雨水、灌溉水、耕作器具和昆虫等传给健株或其他杂草,扩大侵染,增加土壤中病菌的数量;有的附着或侵入块茎之中;有的在土壤中可存活1~3年,越夏越冬,翌年又继续侵染。这样,土壤里病菌越来越多。遇到低温和干燥条件,病菌就潜伏;遇到高温、高湿条件,它们就活跃侵染,造成发病。正因为青枯病菌喜欢高温、高湿,所以南方地区马铃薯青枯病比北方地区的严重得多。而在北方,地温在15℃以下的地区,病原物则很少见。

    5。疮 痂 病

    疮痂病在很多地区都有发生,主要侵染块茎,影响质量、等级,对产量和贮存影响较小。

    【病症识别】 块茎上最初被侵染时病斑是圆形,直径5~8毫米,很少有超过10毫米的。当后期病斑愈合时,形状则不规则,也更大些。病斑为淡棕褐色,病斑有的凸出1~2毫米,还有的周围凸出,而中间凹陷,深度1~5毫米,最深的达7毫米,凹陷的病斑为暗褐色或黑色。地上部植株的症状尚无报道。

    【传播途径】 疮痂病是细菌性病害,病原物是放线菌,为疮痂链霉菌,属好气性细菌。链霉菌虽然在自然的土壤里早就存在,能在土壤里存活和越冬,但种薯带病菌仍是主要侵染源。它的寄主很多,有甜菜、萝卜、大头菜、胡萝卜等。虽对这些寄主危害不重,可是能在土壤中留下更多的菌源。马铃薯在形成和膨大期间,病菌可通过皮孔、气孔和伤口侵染。碱性土壤有利于链霉菌的增殖和为害,而在酸性土壤中则发病较轻。在土壤干燥、气多水少的条件下发病率高且严重。

    6。细菌性病害防治方法

    细菌性病害有些共同特点,所以在防治方法上也有些是共用的,特别是综合防治内容。现把细菌性病害防治方法一并进行介绍。

    ①建立无病留种基地,繁殖无病种薯。种植户坚持使用无病种薯播种。把以种传病害为重点的病源切断。特别是青枯病在北方寒冷地区很少发病,坚持在北方一季作区建立繁种基地,继续搞好“北种南调”非常必要。

    ②采用小整薯播种,杜绝通过切刀传播细菌性病害。

    ③认真坚持轮作倒茬制度,尽量减少土壤中的菌源,以降低马铃薯田间植株发病率。提倡3年轮作制度。

    ④搞好播种、收获、运输、贮藏等使用的机械、器具的消毒工作,如播种机、种薯窖(库)、袋、筐、篓、箱、输送带等的消毒,以杀死器具等所携带的病菌,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播。

    ⑤坚持做好切刀消毒。细菌性病害很多都是通过切芽块途径,把病原菌接种到健薯上而扩大传染的。特别是环腐病,只要把切刀消毒工作搞好了,就能控制它的传播。具体方法不再重述。

    ⑥使用杀灭细菌的杀菌剂拌芽块(包括小整薯),杀死附着的病菌。使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每150千克芽块或小种薯,用药14克,均匀对在1。8~2千克滑石粉中,进行拌种。

    ⑦用杀菌剂进行播种沟喷施,达到保护芽块及垄沟土壤杀菌的目的。每667米2

    用农用链霉素15~20克,对20升左右水溶化后,最好用带喷药装置的播种机进行沟喷。或用金纳海(福美双)80克/667米2

    +鸽哈(甲基硫菌灵+百菌清)80毫升/667米2

    进行沟喷,也可用加收米(2%春雷霉素)每667米2

    70毫升,沟喷防黑胫病等。

    ⑧苗期喷施杀菌剂,杀死残存细菌和后侵染的细菌。在现蕾前,每667米2

    用15~20克农用链霉素,对水30升溶化后进行田间植株喷施。或每667米2

    用金纳海(福美双)80克或用泉程37。5%氢氧化铜悬浮剂40~60毫升,在现蕾期,用大水量进行植株喷施。苗期也可喷施加收米(2%春雷霉素),加收米有向下和向病处传导的作用,每667米2

    用量70毫升。也可选用可杀得、必备、易保、科博等进行植株喷施。

    ⑨保持土壤适当湿度。调节土壤中水分和空气的平衡,不给厌气性病菌创造机会,就要避免水量过大;不给好气性病菌创造机会,就要避免水量过小,造成干旱。

    ⑩避免偏施氮肥,应增施磷、钾肥。

    ○1拔除病株,消灭再侵染菌源。如果田间发现病株,要进行人工拔除,并带出地外深埋。同时带着喷雾器(摘去喷头),用农用链霉素1000~1500倍液或金纳海500倍液,向病株穴内灌适量药液,杀死穴内残存病菌,防止其再侵染。

    skbshge

(四)病毒性病害() 
前边已经讲过马铃薯退化,主要是由马铃薯病毒病造成的。据病毒学家研究,至今已发现能使马铃薯退化的病毒,包括类病毒在内已有24种,同时还有类菌原体病害2种。而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的病毒主要是:重花叶病毒(PVY),也称Y病毒和皱缩花叶病毒;普通花叶病毒(PVX),也称X病毒;轻花叶病毒(PVA)也称A病毒;伪皱缩花叶病毒(PVM),也称M病毒;潜隐花叶病毒(PVS),也称S病毒;还有卷叶病毒(PLRV);另外,有类病毒(PSTV),也称纺锤块茎病毒。下边重点介绍几种。

    1。重花叶病毒(PVY)

    【病症识别】 该病毒是造成马铃薯退化并严重减产的主要病毒,并有几个不同病毒株系。不同病毒株系在不同马铃薯品种上有不同的病症表现,有的表现为轻花叶,有的是粗缩花叶,严重的为皱缩花叶。初发病顶部叶片背面叶脉上产斑驳,然后引起坏死,严重时沿叶柄蔓延到主茎,在主茎上产生褐色条斑,叶片完全坏死萎蔫,悬挂在茎上;并常有与X病毒、A病毒、S病毒复合侵染,则引起严重的皱缩花叶,减产可达50%以上。感病的块茎表皮上表现出淡褐色的环圈,有的病毒株系能诱发块茎内部和外部坏死。感病块茎作种薯,长出的再感染植株,表现矮化、丛生、节间短、叶片小、变脆,有普通花叶症状。

    2。普通花叶病(PVX)

    【病症识别】 该病毒是在马铃薯种植区传播的比较广泛的病毒。通常的症状是植株叶片叶脉间花叶、叶片颜色深浅不一样,形成斑驳,叶片还是平展的,不变形、不坏死。但是严重感病植株,也有皱缩、卷曲和顶端坏死的表现。被感染植株结的块茎个数比正常植株少,块茎个头小,甚至坏死,减产15%左右。如果与Y病毒和A病毒复合侵染,则减产更为严重。

    3。轻花叶病毒(PVA)

    【病症识别】 在马铃薯植株上引起轻微的花叶病状——褪绿的斑驳,在叶脉上和叶脉间呈现不规则的浅色斑,暗色部分比健叶颜色深,叶面稍有粗缩,叶缘波状,叶脉突起,叶片整体发亮。茎向外弯曲,使植株外观为开散状。在子代块茎上无症状。一般减产不明显,但与Y病毒复合侵染引起较严重的皱缩花叶时,就会造成严重减产。

    4。卷叶病毒(PLRV)

    【病症识别】 马铃薯卷叶病毒是引发马铃薯退化最严重的病毒。最初症状是由蚜虫传毒引起的,起初症状在幼嫩叶片上,使叶片挺直、变黄,小叶沿中叶脉上卷,幼叶边缘基部常呈粉红色、紫红色。然后下部叶片出现症状。

    一个被侵染的块茎种植后长成植株,底部叶片上卷、僵直、变厚,上面发亮、革状;用手捏叶片易断裂,并有脆声,用手触动似纸响声。叶背面有时变紫,逐步上部叶片卷曲,感病严重的植株矮小、黄化。

    被卷叶病毒感染的植株结的块茎比健康植株个头小,数量少,有可能使块茎尾部薯肉发生褐*变,首先是在脐部,薯肉由浅褐色变暗褐色,维管束组织细胞有选择的死亡。把块茎切开,薯肉有浅褐色网纹,称为网状坏死。网状坏死可以在田间和进库后几个月继续发展。

    受卷叶病毒侵染能使产量下降40%~70%。

    5。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

    【病症识别】 感病植株在开花前,茎叶症状很少出现,当有症状时茎和花梗变得细长,挺直,嫩叶上卷成凹槽形,顶端小叶重叠,称为束顶,开始矮化。

    用感病块茎种植,长出的幼芽生长发育缓慢,茎直立、分枝较少;叶色灰绿,顶部竖立,叶缘波状或向上卷,叶片与茎成锐角,小叶扭曲,叶面皱缩不平,叶表粗糙。

    病株结的块茎变长,顶端变尖,呈纺锤形,横断面为圆形。芽眼数增加,芽眼呈眉状,有的薯皮龟裂,严重畸形。红皮或紫皮品种,感病后褪色。病轻者减产15%~25%,重型植株引起严重症状,减产可达65%。

    6。病毒病传播途径

    以上病毒病的传播方式基本相似。

    (1)靠昆虫传播 Y病毒和A病毒等靠刺吸式口器昆虫传毒,如蚜虫,特别是桃蚜,传毒最严重。Y病毒和A病毒为非持久性病毒,蚜虫刺了带毒植株马上刺健株,几秒钟就能把毒传过去,而且传完之后,蚜虫口中不再有毒;而卷叶病毒为持久性病毒,蚜虫刺了带病植株后,口中带了病毒,病毒进入肠道由淋巴送入唾液,病毒在蚜虫体内繁殖,经1个多小时后,才有传毒能力,一旦带毒,可持续很长时间,跨龄或终生带毒。另一种靠咀嚼式口器的昆虫传毒,如X病毒和类病毒(纺锤块茎)。

    (2)植株的汁液传播 带毒植株和健株相互摩擦,风、动物和人的田间活动,机械田间作业,也可以把病株汁液传给健株,使健株感病。

    (3)种薯带毒传播 种植带毒种薯,就传给下一代的植株和块茎。

    (4)靠花粉和实生种子传毒 如类病毒。

    (5)靠真菌病菌带毒传播 如X病毒。

    7。病毒病防治方法

    (1)大力推广普及脱毒种薯 茎尖脱毒是把带病毒植株体内的病毒脱掉成为脱毒(无毒)种薯供生产者应用。播种时应使用健康种薯(在第九章中已做了介绍)。

    (2)使用抗病毒品种 马铃薯栽培种中有对病毒有抗性的,可不受或少受病毒侵害,育种家也不断育出抗病毒品种,这些品种可供种植者选用。

    (3)灭蚜、杀虫消灭传毒媒介 马铃薯种植田,特别是马铃薯繁种田,一定要采取各种有效办法及时消灭蚜虫和其他害虫,消灭传毒媒介,堵塞各种传毒渠道。如喷施杀虫剂,在土壤中施用内吸性杀虫剂等,用黄板诱杀蚜虫等办法(详见本章虫害的防治)。

    (4)及时拔除病株 做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毒源,特别是在种薯田必须做到。

    (5)种薯田必须搞好隔离 与普通马铃薯大田、茄科作物隔离500米以上,防止迁飞的蚜虫传毒。

    skbshge

(一)地下害虫() 
1。蝼蛄

    也叫拉拉蛄、土狗子(图35),为直翅目害虫。蝼蛄的成虫(翅已长全的)、若虫(翅未长全的)都对马铃薯形成危害。它用口器和前边的大爪子(前足)把马铃薯的地下茎或根撕成乱丝状,使地上部萎蔫或死亡,也有时咬食芽块,使萌芽不能生长,造成缺苗。它在土中串掘隧道,使幼根与土壤分离,透风,造成失水,影响幼苗生长,甚至死亡。它在秋季咬食块茎,使其形成孔洞,或使其易感染腐烂菌造成腐烂。

    图35 蝼 蛄

    蝼蛄的成虫和若虫,都是在地下随地温的变化而上下活动的。越冬时下潜1。2~1。6米筑洞休眠。春天,地温上升,又上到10厘米深的耕作层危害。白天在地下,夜间到地面活动。夏季气温高时下到20厘米左右深的地方活动,秋天又上到耕作层危害。一般有机质较多、盐碱较轻地里的蝼蛄危害猖獗。

    2。蛴螬

    也叫地蚕,是金龟子的幼虫(图36),为鞘翅目害虫。在马铃薯田中,它主要危害地下嫩根、地下茎和块茎,进行咬食和钻蛀,断口整齐,使地上茎营养水分供应不上而枯死。块茎被钻蛀后,导致品质丧失或引起腐烂。成虫(金龟子)还会飞到植株上,咬食叶片。金龟子有几种,大黑鳃金龟子、暗黑鳃金龟子、黄褐金龟子、铜绿金龟子等。

    图36 蛴 螬

    蛴螬幼虫及成虫都能越冬,在土中上下垂直活动。成虫在地下40厘米以下、幼虫在90厘米以下越冬,春季再上升到10厘米左右深的耕作层。它喜欢有机质,喜欢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