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逍遥官夫-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现在的话里,这所谓的仪式其实就是一种考较。
第107章 李墨吴画()
“这……”辛教授对这两个老家伙的插话有些不豫,可人家也没明确反对,但是他们提出的这个入会仪式,这是要拿出一件足以让在座者都折服的藏品出来的。萧遥之前一直在忙,他们虽然也曾商量过邀其入会的事情,原本也只是想在这次聚会时提一提,然后下次聚会之前让萧遥好好准备。
可没想到,萧遥误打误撞的来了,他就趁机提出先把入会的事情定下,这样以后有了比较好的藏品再补一个入会仪式也是可以的。没想到这两个老家伙刚刚是一提起来就反对,说什么三十都不到的小家伙怎么可以邀来入会。
当初葛侬函入会的时候如果不是那出一个乾隆年间的象牙鬼功球来,他们俩个一向讲究年资辈分的老顽固也是不同意的,这次又来刁难萧遥。这让辛国荣非常不快。想着下次要多联合几个人提出一项蜀风社改革的建议来。不然总聚在这个小圈子里,也没什么发展前途的。
就在这时一直都没有说话的恒老突然开口了:“小子,今天带这宝贝来我这里,是不是我不开口,你就不准备拿出来了?”
“呃……”萧遥看了一眼一直闭目不语的恒老,心想这老爷子是有点邪门啊!我带着李廷珪墨本来就是想找他鉴定一下的,他怎么我还没开口就知道呢?
既然恒老开口,众人也都齐齐地看着,他也没辙了。虽然这种东西按他的意思是不想公开的,即便原本打算让恒老给掌眼也没打算公开出来,毕竟这东西的珍贵程度太过惊人了。他从裤兜里拿出一个小纸盒子。
刚刚开口的那两位老者看见萧遥从裤兜里拿了个小纸盒出来,相视一笑。这种小家伙能有什么好东西。难为恒老还说是什么宝贝。
恒老把小纸盒一拿起来,打开了盖子。当看到那两条金色蟠龙在黑色的墨锭上盘旋张扬的气势,还有中间两个“御墨”金漆字样,他的眼睛瞬间一亮。老爷子平时看东西也就随便瞟一眼,可今天的动作有些让人好奇。
老爷子的动作可称得上如捧星月一般郑重。而这一捧就再也没有放下,十几分钟了,都没放下。
恒老的动作自然引起了旁人的注意。
岑教授凑了过去,问道:“老师……”
“老师……”
岑教授连着叫了几声,恒老都没回应,好像已经完全沉浸其中,对身边之事充耳不闻,根本毫无反应。众人这时都更好奇了,在他们印象里,恒老可从来没有这样过。
“仲良啊!你看看吧!”恒老过了大概二十分钟之后总算放下了那盒子,双眼微阖着对岑仲良说道。
岑仲良取过那小盒子,看了一眼之后也是和恒老相同的反应,非但如此,他还拿出了几个大小不同的放大镜一一取过来细细的观察着。
难道这盒子里的东西还是个微雕作品?众人更是奇怪了,先后两人都是这样,也不由得让他们不好奇。
“李廷珪墨!……这是李廷珪墨啊!天下第一品终于又重现人间了!”岑仲良看了大概三十多分钟之后大声喊了起来。两只眼睛也应为激动而湿润了。
要说古墨在座的都不陌生,在他们的藏品中文房四宝都是有的,而清代的古墨,尽管少见,但并不是没有,只要耐心去淘,总能买到的。明代的墨锭,由于年代久远,就比较稀少了。如果这是一块明墨也许众人都会赞叹一番,应为这种等级的古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可现在岑仲良喊的是什么?是李廷珪墨!李廷珪的墨可不是明朝的古墨可比的,李墨的名气太大了,天下第一品,徽墨的开山鼻祖,那是一种传奇的存在。
“老岑!”那个山羊胡子的老者蹭地站了起来,“老岑!你没搞错吧!李墨?存世只有一块啊!不可能!这不可能!”
辛国荣可没他们这样诧异和不信,他早就两步蹿了过来,他可是听多了见多了萧遥的那些奇迹般的拣漏。还有那些像变戏法一样层出不穷的稀世珍宝。他戴上了一副手套,将这块孤品珍墨从纸盒里拿了出来,放在一个托盘上。然后就那么站着看了起来。
随后,一个两个的老头都凑了过来。在那张小桌子边围了一圈。
“传说中的李墨,其坚如玉,其纹如犀,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确实符合这块墨的特点。”
“这个圭字,应该是古字通假,据宋书记载,李廷珪墨上,留款的,有李廷珪全名,有廷珪两字的,还有单独一个珪字。这个圭字应该也是有的。”一个谢顶的老者说道。
“两条蟠龙纹,看起来富丽堂皇,却表现十分含蓄,没有丝毫的张牙舞爪的霸气,倒是契合南唐国力衰微的时代气息。”
众人仔细观察之后,你一言我一语,从每个细节入手几番衡量,发现这东西很真,确实与史料记载的李墨是一模一样。
但是这些特征全部综合起来,虽然可以断定墨锭十有八、九是真品。可没有一个人,敢像岑仲良那样下断言的。大家都有些犹豫怀疑,这罕见的孤品,一直以来流传至今的说法是只一块存世。而且那是前清皇家留存下来的。现在忽然又冒出一块来,自然让人无法确信。
“不过啊!你们看着这墨锭上的描红款识,非常模糊,这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了……”
“这里有疑点啊!现在说是李墨还为时过早。”
“也许是这款识能够说明这块墨的真正来历,所以被人为的弄模糊了。”
有一人提出质疑,就立刻有人在一边附和。当然也会有反对的意见,众人的讨论渐趋热烈。
“其实真正确认这李墨身份的就是这有些模糊的款识。”恒老的话一出口,众人都不说话了。恒老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呢。
刚刚鉴定这是真正李墨的岑仲良教授在一旁问道:“大家都知道那个北宋年间,李墨入水一年不化的传说吧?”
这个典故萧遥是听过的。北宋年间,有贵族尝误遗一丸李墨于池中,逾年临池饮,又坠一金器,乃令善水者取之,并得墨,光色不变,表里如新。遂视若珍宝,秘不示人。
“萧遥,这块墨你是如何得来的?”岑教授问了那个典故之后,也没接着说反而问起了萧遥这墨的来历。
“前些日子回浑江,那里老城拆迁,有个朋友带我去掏老宅子,有个老人家,家里就剩下了一箱子古墨,那箱子里有一个夹层,夹层里这块墨就被一块黄绫包着。”萧遥简单地说了一下事情的过程。
“一箱子古墨!”那个人称季老师的谢顶老人眼睛都一亮,“那箱子里的墨都是什么时候的。”
“清代的,从康熙到光绪四大名墨都有。”萧遥回答了一声。
“老季别打岔。”岑仲良接着问萧遥,“萧遥!如果你得了一块古墨,疑似李墨,你想验证,你会怎么做?
“验证?”萧遥被岑教授的问题问得楞了一愣,“李廷珪墨,丰肌腻理,泽如漆,坚如石,可削木,坠沟中,经月不坏……用李墨抄写《华严经》一部半,才研磨下去一寸。甚至用来研磨习字,日写五千,一块墨整整用了十年。这些是李墨的显着特点,自然也是最好的验证方法。”
“不过研墨写字,或者裁纸削木,都会对墨本身有损伤。只有一个最简单也是最实用的方法……”
“泡水!”萧遥和岑仲良不约而同的说道。
“将墨浸泡水中,观察其变化,这是最简单易行的验证方法。真正的李墨,质地非常的坚硬细密,在水中是不会化开的。”岑仲良对众人解释道。
“这墨上的款识为什么会模糊。应该是有人用泡水法验证过李墨。墨锭上的蟠龙还有御墨两字,都用金粉描绘上去的,不易容于水。只有这个款识,是描红漆,泡水久了,红漆比较容易化开,款识自然也就模糊了。”
“再加上萧遥所述,发现李墨是在箱子的夹层中裹以黄绫密藏,就更证实原主人是知道此物珍贵的。只是后人不知夹层有物才让这小子占了便宜。”
“哈哈!你这小子真是好运气啊!”辛国荣在一边插话笑道,“就凭这块李墨,今天这个入会仪式也就水到渠成了,各位可有什么意见吗?”
在一旁的几位蜀风社的成员都笑了,他们开始商量着一会儿就把这入会仪式操办一下。而那位季老师则拉着萧遥想和他探讨一下那一箱子清代古墨的事情。
“今天的事情可还没了呢!你们以为这小子的运气就这么一点?”恒老在旁边突然说了句话,众人都默不作声,齐齐地转头看着萧遥。
“真是什么事情都瞒不了您老啊!”对恒老苦笑了一声,遂从一旁带来的袋子里掏出了一个绸布锦囊。
这个锦囊之中就是那幅吴道子的《白衣观音圣像》真迹。从浑江回来之后,他还特地去查了一下这幅画的来历和资料。原来这幅画之前就已经出现在画史中了,而且在杭城超山上还有一块明代的白衣观音摹刻造像石碑。
今天带李墨来见恒老是为鉴宝,而带这画来就纯粹是为了献宝来的。
第108章 道玄真迹()
当萧遥把画打开之后,画面上那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白衣观音像展现在了众人面前。
“哦!是吴道子的白衣观音像啊!也不知道是明摹本还是宋摹本……”那位留着山羊胡子对古画比较有研究的项老看了一眼之后随口说了句,但当他看到画上的赵佶题跋,还有那枚宣和御赏的钤印之后,两个眼珠子都仿佛要瞪出来似的,一张脸涨得通红。
“不可能!……不……不可能!”项老立刻从兜里掏出了放大镜。从头到尾,哪怕一个墨点和装裱的细节都没有放过。
“天头用绫,前后隔水是黄绢,尾纸白宋笺,连画心本身共五段。这是典型的宣和原装,不是高宗时期的庋藏装裱,这说明此画没有随高宗南渡,金灭北宋时就脱离宋室内藏了。”项老首先看得就是装裱。这装裱也能看出画的传承经历的。
这国画装裱历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自魏晋南北朝二三百年间开始装裱艺术已渐趋成熟。到隋代,由于书画卷轴的形式已十分流行,史载“炀帝内府所藏书画,装潢极为华丽”。后至唐代,由李世民大力提倡继卷轴之后,又出现了挂轴和册页形式。
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出现的“宣和装”又叫“宋式裱”和“罗汉堂”。这种装裱形制,非常严谨和统一,一般都是在画心的四周配镶各色线条,上下加镶别色的锦缎,镶料镶料周围和两边,再加镶一公分左右宽的古铜色绫绢小边,在天头家两条惊燕。
这种装裱方法给人的感觉就是富丽堂皇、美观大方、格式紧凑、画面突出,使人的注意力能够集中而没有一丝紧迫感。这种装裱格式对于过去和现在来说都是裱件中最复杂的一种。而且对于宣和内府的收藏品来说所有的钤印都是有一定标准的格式的,一点都不能错乱。
“这是北宋宣和内府收藏钤印的双龙朱文印……‘政’‘和’、‘宣’‘和’朱文连珠印……‘宣和’、‘政和’朱文长方印……‘宣和中秘’……‘内府图书之印’朱文印……‘御书’朱文葫芦印……这是明内府藏‘典礼纪察司印’朱文半印。”
“这里还有南唐‘集贤院御书印’半印、‘内合同印’,看来这幅画原本是南唐李煜的藏品。这里竟然还有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内府收藏的钤印。清内府密档中关于这幅白衣观音图是有过记载的,可惜后来没有实物也没有补录记载。”
“国内学术界一直都存在着争议的,现在看来这幅画并不是有人说的后来发现是伪作而剔除内府藏了,应该是英法联军进京时有人趁乱偷出来的。”项老最终还是有些依依不舍地抬起了头,嗟叹道,“今日有幸见得此画,老夫无憾了!”
“项老!这画是道玄真迹无疑了吗?”岑教授问道,他知道这画一旦现世必定会在国内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的。必须要有这方面的权威给出确定性的意见,而项老在古画鉴定上是当之无愧的大家。他的意见非常重要。
“此画男女合体,男身女相,脚踩祥云,既头束云鬓,又留有胡子,有一双大脚,而手指及指甲却修长;面部圆润,体态丰盈,神情安详,栩栩如生,;画像线条简洁、舒展流畅,形态生动,富有立体感,真真切切的‘吴带当风’啊!”。
“而且你们来看这观音‘跌目陷脸’‘隆颊丰鼻’不靠浓墨渲染而是依凭‘面目自具,其势有不得不然’的造型结构本身。这是人物画史上吴道子最大的一项贡献,《广川画跋》上就说过‘吴生画人物如塑,旁见周视,盖四面可意会。’这种功力可不是旁人可比的。”
“这幅画的确是吴道子的画风,而且传承有序,历代的收藏钤印都是真的,没有做伪的痕迹。小萧啊!恒老说的没错,你今天给我们带来的两件藏品都算得上是稀世珍宝了。这画你又是哪里淘来的?”
项老亲热地问着萧遥,一反初见时的那种轻视和冷淡的态度。
“这幅画和李墨是一个地方的来的,那家的老爷子把这画和一大堆废纸卷在了一起,为了凑二十万卖房款才一起拿了出来。”萧遥如实解释了一下画的来历。
“二十万?相对这两件东西的真正价值来说,这点钱连个零头都算不上,小子你可真是拣到大漏了!”项老艳羡地笑道。
接下去,大家都分别鉴赏了一番李廷珪墨的《白衣观音圣像》这两件稀世珍宝。毕竟这样的机会可是不多的。随后又为萧遥办了一下蜀风社的正式入会仪式。
这个蜀风社源自前清,原是西南古玩界的一个高层交流社团。以前都是古玩界一些前辈宿老定期的聚会,后来就慢慢结社活动在国内古玩界也算是一个重要的团体,和燕京的京社、羊城的海天阁、沪上的南社并称国内四大社团。
建国后一度解散,前些年作为蜀地古玩世家出身的辛国荣借着恒老的号召力又再次重建,目前共有正式会员十五人。各个都是西南各省古玩界的顶尖人物。各自都在某个领域有着非常着名的建树。
不过目前这个社团从建立起就形成了两大派系一个是以辛国荣和岑仲良为首的学院派,另一方则是以项老为首的世商派。
两方面对于未来社团发展的方向一直都有争议,所以在接纳会员入会的时候难免会出于各自利益而有所侧重。最后就形成了互相牵制的局面,对于新人入会反而只能沿袭以前的陋规,必须有一定等级的藏品获得全体会员的认可方能入会这样就造成了影响力逐年下降的情况。
这时大家都不知道萧遥的入会会对这个具有近百年历史古老社团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但是至少萧遥的两件藏品一来就征服了所有的会员,这也是大家对年仅二十七的萧遥入会毫无异议的原因。
“萧遥,你那一堆汉简研究的怎么样了,最近忙着古蜀国灭亡课题的研究,也没顾得上去你那里看看。”岑仲良是和萧遥一起回学校的。
“汉简的文字部分基本上已经整理出来的,有部分生僻字和通假字的翻译工作小周他们正在最后整理中。这次的研究得到了白老带领的御药堂团队的帮助,他们在药理和药物运用研究上是非常专业的。现在已经整理出了仅十张汉代古方了。按照白老的说法,这批汉简就是一个汉代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