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900-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率奔洌湍苄薜椒钐欤裳袅悠鹄础�
因此原本训练这批铁路工人的德**官,也就没了用处,此时经过杨潮协调,都到了吴佩孚这里,得到了新的工作,训练十万青年军。
杨潮一边不时视察军队,给这些青年人做鼓励,希望他们积极训练,提高军事技能,这样才能杀敌,另一边在各大报纸上发文,很不要脸的喊出了‘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口号,并且不停的把报纸送到军中,让这些热血青年更是打了鸡血一样热情高涨。
本来就是学生,受过一定的教育,在积极努力之下,军事技能提高的竟然还很快,很多人都懂得了如何布置阵地,组织机枪火力等等基本知识,也就是有了当底层军官的潜力。
尤其是,吴佩孚终于组建了一只懂得数学,掌握了炮兵观瞄技术的炮兵。
两千多门各种口径的大炮,让吴佩孚的火力达到了此时中国最强,即便是当初的日俄,也是一个水平,单纯拼火力的话,杨潮这只军队,现在怎么看也是很强大的呢。
当然,正规还做不到,起码连军装都不统一。
这一点杨潮已经在着手解决了,十万套军装,杨潮亲自设计,紧身的上衣、直筒裤,染成淡蓝色,配上鲜亮的铜质纽扣和谣言的金色和银色肩章,绝对符合人体力学原理,这是经过飞船的超级计算机模拟过的,又舒服又好看的军装,肯定能打动这些十来岁年纪,正是爱美的年轻人。
这批军装,载沣也掏钱了,为了收复东北,获得一个中兴之主的名声,就是让他把关税余款全部花光都在所不惜。
英美德则在等待着中国人把国库消耗光之后找他们借款。
法国人在中俄之间积极的奔走。
俄国人则在庞大的国土上,忙着树立一座座绞刑架,让斯托雷平的领带在国土上飘扬。
斯托雷平制造的恐怖气息虽然浓重,但始终镇压不下去各种势力的反抗,农村的捣毁地主庄园、酒庄和糖厂的运动一直持续,城市里已经到处出现了工人ba工,并且越来越多工人直接拿起了武器。
革命一触即发。
这时候俄国人终于做出了一些让步。
他们表示,可以放弃在奉天、辽阳驻兵,但是必须在哈尔滨和旅顺驻兵,这是底线。
杨潮发出最后通牒:“旅顺最多驻兵一万,哈尔滨必须撤兵,为此我方愿意接受俄国人提出的东北矿产给与俄国人优先开发权的要求。如果俄国人不答应,我军即将向旅顺发动攻击。”
杨潮的态度很明确,你就是可以放弃大部分经济权力,来换取基本主权。
俄国人则只想放弃辽阳和奉天,这两座他们已经失去的城市,贪婪之相一贯不变。
法国人对杨潮这个让步还是很满意的,以俄国人的经济实力,大概也没有在东北开矿的能力,他们那广袤而庞大的国土还没有开发呢,侵占东北也不过是给后世子孙留的遗产。
俄国人就连在中国修铁路,都还要雇佣法国工程师,采购法国钢材和设备呢,哪里有能力在东北开发,不过如果俄国人占了这里的矿产,对法国倒是很有利啊,他们完全可以从俄国人手里拿到开发权,俄果人占了东北,就等于法国人占了。
因此法国人更积极的斡旋俄国接受杨潮的最后通牒,各种方式都用尽了。
到了六月,从奉天到辽阳的火车呜呜鸣响,关外铁路终于通到了奉天。
当然从锦州到奉天这段铁路,自然也得交给烟济铁路公司来运营。
火车上拉着充足的物资补给,还有杨潮邀请的各路记者,以及列强武官。
吴佩孚则筹划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军事演习,看着一个个穿着新式军装,武装精良,士气高涨的士兵,在炮火掩护下占领一个个模拟敌人阵地的山头,镁光灯咔咔闪亮,各种美誉接踵而来。
中国报纸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本国的军事力量,西方媒体则是别有用心,巴不得鼓励中国,让中国人鼓起勇气冲向旅顺的钢筋混凝土要塞呢。
在国内外各种压力之下,俄国人终于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后,让步了。
他们答应撤出除旅顺之外的俄军,但是旅顺驻军的数量不是一万,而是五万人。
他们提出的要求是,俄军有权力不经清政府允许,在任何情况下通过东清铁路。
俄国人的目的很明显,保住旅顺是他们的底线,只要沙皇对黄俄罗斯计划不死心,那么他们就不能放弃旅顺这个不冻港,这可是他们全国唯一一座不冻港啊,是俄罗斯面向海洋数百年的成果,哪里能这么容易放弃。
杨潮经过仔仔细细的考虑之后,答应了。
双方动作很快,立刻签订《东北问题谅解备忘录》,对双方各自在东北的行为进行了总结和谅解,并且重新划分了俄国人的权力,俄国人获得了大量的经济特权,包括三十公里内的采矿权,和三十公里外的优先权,可以说垄断了东北开矿的权力。
至于旅顺驻军问题,那虽然对清政府不利,但是杨潮倒觉得,留着旅顺在俄国人手里,其实不是一件坏事,如果中国一下子膨胀的太厉害,英国这个世界霸主会如何看待中国,如果变得支持日本制衡中国,而不是继续支持中国对抗俄国,那就得不偿失了。
留着旅顺始终会像一颗钉子一样,扎在英国人和日本人的心头,只要俄军不撤出旅顺,他们在东方就必须一直跟英日对抗,而中国夹在列强之间,才能游刃有余。
没有人知道,杨潮不经意间,竟然干扰到历史的巨大走向,本来日俄战争后应该和解的英俄两国失去了一次和解的机会。
对俄国来说,因为英国人三年中两次支持日本和中国对俄国作战,让俄国难以接受跟英国和解,同时对英国来说,俄国始终占据旅顺,中国渤海湾保持军事存在,他们也不可能跟俄国人和解。
所以欧洲大战的协约国集团,竟然没有就此形成,杨潮都有点摸不清欧战的走势了。
第一百三十节 都不满意()
辽阳沸腾了。
杨潮宣布了俄国退出东北的决定,当然只是简答的表示我们赢了,俄国人要撤出东北,我们收回了整个东北国土。
这样的结局,让这些来自各个大城市,放下书本拿起钢枪的学生们,怎么能不高兴。
杨潮又向他们表示了敬意,通过报纸把这些青年捧成了爱国英雄,他们又怎能不骄傲。
接下来杨潮专门找载沣要了一笔运作资金,开始在报纸上不断的宣传,宣传此次清政府收回国土的意义,这是第一次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收回了被列强夺走的国土。
当然俄国人在他们国内会进行另一种宣传,比如他们得到了中国东北大量的经济利益,这是俄罗斯帝国数十万军人在东北作战最大的回报,俄罗斯的帝国永远不会忘记为帝国荣誉做出贡献的军人。
当然双方的民众都不满意。
这是杨潮最怕的事情,已经做到了最好的结果,可是愚昧、贪心不足的百姓是不会接受的,中国人跟俄国人一样,其实都没有学会妥协和退让,胜利的时候表现的嫉妒贪婪和自私,胜利了就要占有一切,总以为政治斗争是一个零和游戏,胜者通吃。
其实全世界的民族都一样,日本人每次战争后,都会狮子大开口就是这个道理,恨不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
这一点上,英国鬼子就做的很好,他们懂得如何在关键时刻做出妥协和让步,换取长久的利益,而不是局限在眼前那一点点得失。
因此杨潮通过军事冒险、欺诈、威逼利诱,才达成了目前的成果,却被一些人认定这是卖国行为,明明能够打败俄国,将旅顺也收复了,却跟俄国人签订了这样的条约,难道不是卖国吗。
俄国人则认为这又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无耻失败。叫嚣着,俄罗斯的大军,在愚蠢的辫子军面前也开始撤退了,这已经堕落成了什么样子。
当然双方国内的反对舆论背后,站着的那群人是谁,也不言自明。俄国是弗拉基米尔同志们,中国吗,则是一些擅长煽动、蛊惑激进青年的家伙。
只是被骂的不是杨潮,虽然幕后的一切,包括谈判都是杨潮在秘密决定,可是最后签订条约的时候,却是奕劻去的,奕劻才是外务大臣,而杨潮此时的身份,那是奉天巡抚。
再说在这一段时间,为了给俄国,或者说给法国压力,杨潮在报纸上的态度一直都很强硬,不停的叫嚣要把战争打下去,要血战到底云云,早给人留下了一副鹰派的形象,就是奕劻告诉别人一切都是杨潮运作的,他不过即使签个字而已,别人也没人会信。
目前的主流舆论,都是认定杨潮是坚定的主战派,而杨潮取得的辉煌军事成果,被奕劻这样无耻的投降派,卑鄙的出卖了。
好吧,杨潮不是有意让奕劻背这个黑锅的,虽然杨潮是一个要脸的人,但是必要的时候,他还是会不要脸一把,只要给的利益足够,但这次他真的没想到,好处都让自己得到了,而黑锅都让奕劻背了,当然如果李鸿章活着,肯定是李鸿章来背。不过李鸿章活着,也许就不会打起来。
面对这个局面,杨潮虽然觉得奕劻有点冤,也不会站出来给他说话。
杨潮现在面对的是另一个难题。
军队的问题。
十五万大军,还有五万听话的土匪和十万不听话的土匪,这三十万的军事力量该怎么办?
学生军肯定是要裁撤的,这些学生可都是好容易培养起来的,有国家观念和爱国热情的青年子弟,还是得让他们回到学校去,能上一次战场,接受一下战争洗礼,增强一下国家观念,就当是给他们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接下来国家需要他们好好读书,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甚至送他们出过学习先进科技和理论,回国报效祖国,让他们继续当兵,尤其是可以预知未来十年都不会发生战争的情况下,杨潮觉得很没必要。
而且裁军还能为杨潮捞一点政治资本。
果然他一上书朝廷,立刻就让载沣再次感叹忠臣难得。
多少年了,甚至包括清朝以前的朝代,像曾国藩这样,手握着可以推翻政权的军事力量,却在功成名就之后,主动要求裁撤兵力的武将,还真的不多。
但是载沣却密令杨潮,暂且不要裁撤军队,而是除了必要的武力之外,将大军调往锦州一带。
杨潮接到命令之后,当即头痛起来。
“皇帝是要向袁世凯摊牌了啊,大头哥啊大头哥,你出卖来出卖去,连我都出卖了,报应来了吧,你说我是拉你一把呢,还是推你一把呢。”
杨潮不由的感叹,心想袁世凯这报应来的还真是快。
只是载沣怎么会挑到这么好的时机,按说他不该有这么高明的眼光。
这时机抓的太好了,完全是大阴谋家的水平,就跟袁世凯在杨潮最急的时候,要抢要钱一样,那是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时刻。
杨潮不知道的是,此时在紫禁城中,有几个秘密的来客。
康保皇和梁启超。
显然保皇党首领有为哥和他的大弟子超哥挑了个好时机。
他们对载沣说:“皇上啊,事不宜迟,此时不除袁世凯,还待何时?”
就在朝廷和俄国人达成谅解的时候,康梁二人冒险秘密回到了北京,并且一头就扎进了紫禁城里。
他们就是要杨潮手里握有重兵的时候,将拥兵自重的袁世凯收拾掉,给光绪皇帝报仇,同时也为载沣除去这个心头之患。
两人如此隐秘,以致当袁世凯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两人被皇帝留在皇宫中一步不出,袁世凯此时完全懵了。
杨潮在关外有十五万大军,虽然以前他还看不上,可是这只军队神奇的把俄国人打败了,袁世凯就是对北洋军再有信心,他也不敢保证能打败杨潮这只大军。
而皇帝让杨潮调军到锦州,很容易就能过山海关到天津,这自然是针对他袁世凯的,就算他猜不到,皇宫里的消息他还是能掌握的。
皇帝真的要动他袁世凯了,这可怎么办?
“好吧,大头哥,这个命令我无法拒绝,你自求多福吧。虽然你阴了我一把,但其实到最后是把你自己阴了,自食恶果的滋味,想必会让你刻骨铭心,记着这个教训,以后别想着老是阴人了!”
杨潮叹了口气,随即命令吴佩孚,先调动五万军队回锦州。
第一百三十一节 大头哥下野()
摆在大头哥面前的选择只有两个。
第一摆明军马跟杨潮的军队干一仗;第二放弃军队任人宰割。
最终大头哥选择了第二个。
老实说,对大头哥这个选择,杨潮还是很费解的,甚至颇有些失望,这就是清末第一大枭雄?
杨潮其实一直都对袁世凯有些误解,袁世凯是一个枭雄没有错,袁世凯有赌一把的勇气也没有错,但是杨潮漏算了袁世凯的年龄,袁世凯已经五十了。
这个年龄,让大头哥少了一些冲动,多了几分保守。
大头哥曾经也是野心勃勃,十几岁就能写出‘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这样诗句的大头哥,怎么会没有问鼎天下的野心?
可是他跟曹操那样的枭雄不一样的是,他太大器晚成了,一直到朝鲜时期,他才算是真正开始发达,可是那时候他也三十了。
大头哥之所以怕死,除了自身胆子小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他袁家的男人都短命,从他爷爷、父亲和几个叔叔,都是五十八左右就死了,这让大头哥一直认为他活不到六十岁。
也就是说,他没有几年可活了,大头哥一直很惜命,在朝鲜的时候,他就一直养着两个奶妈,通过喝奶来养生,就是希望多活几岁。
现在的情况,就是大头哥放手一搏也看不到能够夺得天下的一丁点可能,他没有时机,他没有曹操那样的机缘,有时候英雄还得看有没有遇到好的时势。
大头哥显然没有遇到。
所以在经历了复杂的政治博弈之后,在张之洞出面保证载沣不会杀他以后,他放弃了北洋军和直隶总督,上书要求辞职,载沣第一时间就批复了。
杨潮还专门发去了一封电报恶心了一下大头哥,要是大头哥当时跟杨潮一条心,第一个带北洋军冲到东北,现在加在杨潮头上的荣誉光环那可就是大头哥的,而且收编东北这些土匪的,也自然是大头哥,那时候谁还敢动大头哥一根头发。
大头哥受到电报后,据说当时就吐血了。
接着就感慨自己老了,因为家大业大没有冲劲了,让他不敢放手跟俄国人干一仗,要是放在二十年前在朝鲜的时候,大头哥可是敢跟日本鬼子玩命的。
大头哥失去了一切,继承他遗产的,是杨士骧,同样是淮系名臣,曾经被李鸿章提拔起来的人物。
对于载沣为什么会选择另一个淮系大臣接过袁世凯手里的力量,杨潮想到了一个可能,那就是杨士骧背叛了袁世凯,虽然袁世凯是淮系后辈,资历远远比不上周馥和杨士骧这样的在淮军时期就跟随李鸿章的老前辈,但是凭着自己的机缘和努力,袁世凯已经是事实上的淮系领袖了。
杨士骧此时是山东巡抚,之所以能够当这个山东巡抚,听说也是袁世凯背后运作的。
这几年中国官场开始了剧烈的变动,从李鸿章之死开始,一大帮洋务派忠臣,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