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1900-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崭盏腔靥巍⒃卣裾庑┤硕挤饬吮醋印⒈蠢眨痛徒ǜ。欢杂诎斯惺艿剿鹗У哪切┩醺卜⑾氯ゴ蟊实纳痛椭亟ā�

    一千万英镑就这样折腾光了。还有一千万是用到了第一年的政府开销之中。就剩下一千万英镑,载沣开始省钱了,左舍不得用,右舍不得用,到目前为止,也就是买了两万步枪,连机枪和大炮都没舍得添置。

    因此这次办新军,他肯定是不愿意自己掏钱的,载沣的诏书中很明确,各省自办,资金来源则是通过裁撤各省绿营,至于八旗兵暂时还不能动。

    让各省自办,这就办不起来,被说没钱了,就是有钱,九成的督抚怕都不会把这笔钱用到军队上,就跟历史上一样,除了北洋新军外,南方的新军一个个都是敷衍了事,没几只真正有战斗力的。

    所以洋人的目的肯定要落空了,别说卖给清廷武器装备了,就是青岛兵工厂和莱芜兵工厂的产量,都未必能够完全销售出去。

    不过杨潮突然发现,他可以组建军队了。

    全国三十六镇新军,山东这样的人口大省,分到了两个名额,旨意要求杨潮和周馥各自组建一支山东新军。

    可是没钱啊,所以杨潮不打算立刻就建军。

    与杨潮可以建而不建,对组建新军最积极的袁世凯,反倒没有落下一个编制,因为载沣说直隶已经有四镇了,不宜太多。

    如此看来,载沣这招让全国各省都办新军,恐怕最大的目的是制衡袁世凯啊。

    这不奇怪,杨潮更奇怪的是,载沣和袁世凯竟然能忍到现在都没有动手。

    袁世凯不先动手不奇怪,因为原本的历史上,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的时候,也是顾这顾那的,既想让清帝退位,又不想落一个不忠之臣的名誉,玩弄了许多的把戏。

    但是载沣还能忍住,确实让人刮目相看,不过有张之洞在哪里,大概也不会让这两人打起来。

    杨潮没有组建新军,可是周馥行动了,他开始裁撤绿营,同时从袁世凯哪里调过来一批军官,并且派人来跟杨潮商议军火事宜,希望莱芜兵工厂能够调拨两万只步枪给新军。

    杨潮表示给钱就行,这还惹得周馥满不高兴,他以为杨潮办的是汉阳铁厂那样的官办工厂呢,杨潮专门跟他解释了一番,这是合股工厂,里面还有洋人的股份,杨潮表示年底自己那份分红可以返还给周馥,但是洋人的利润和工厂的成本却不能不保证。

    周馥虽然不高兴,甚至觉得受制于洋人,跟杨潮叮嘱一番,不要被洋人挟制,之后也不得不给杨潮拨一笔款。

    “下订单,给洋人下订单。两年内我要四十万只步枪,四千挺机枪,两千门大炮。开足马力生产,炮弹、子弹也全力生产,两年内的子弹我都包销了。别怪老子坑他们了。”

    刚从济南回来,杨潮带了一肚子气。

    洋人欺人太甚了,周馥告诉他,因为德国人的原因,他新建的铁路附近几个煤矿,尤其是莱芜的铁矿、煤矿,都不能开采。

    德国人向清廷施压,表示胶济铁路两边三十里范围内的开矿权归属他们,在条约之前华人开采的矿山,只能使用土法,不得采用机器开采。

    三十里范围之外的,如果有德国人的矿山十五里内,也不允许中国人开矿,而莱芜杨潮看好的一座铁矿,距离德国人一座煤矿不到十里,但是距离胶济铁路早超过了三十里。

    日俄战争将至,杨潮很清楚,这是一场规模很大的战争,日本人在伦敦发了八千多万英镑的债券,还从国内借了更多的钱,相比这些钱,清政府那四十万新军的生意,只是小儿科罢了。

    本来杨潮是打算把这笔生意让青岛兵工厂和莱芜兵工厂赚取的,然后自己从中分红,同时刺激两个企业走向正规,继续扩大经营,但是德国人的态度,让杨潮很不满,于是他决定坑德国人一把,至于美国人只能算是殃及池鱼了,反正他们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原本的历史上,这次日俄战争,德国人是最大的赢家,仗着德国平常保持这一只世界最庞大的军功生产产能,他们可是大赚特赚了一笔,分别向两个国家出售武器装备,两国借的那点钱,基本上都被他们给赚了。

    不过这次杨潮打算从中分一杯羹,而且是大大的一杯羹。

第八十七节 练兵() 
第八十七节练兵

    其实不止德国人这样,法国人,甚至包括俄国人,但凡是在中国划分了势力范围的国家,都在加强他们的特权,利用铁路圈占了大量矿产,他们可以开,可以掠夺,就算他们不开,也不允许中国人开。

    英国人其实最为可恨,过去没有深深研究过哪些国际条约,杨潮以前还不太在意,总以为是文明国家签订的,总得顾忌基本的脸面,可是英国人已经是脸都不要了。

    通过贷款窃取了中国海关大权,英国人就想尽办法扩大海关权力。

    清政府此时依然是一个制度十分粗放的旧时代政府,缺乏很多的政府机构,社会管理中有许多欠缺。

    比如对开办工厂,清政府没有什么管理办法。因此很早,英国人就通过海关,窃取了清政府很多的权力,比如在上海等口岸的洋人工厂,都交给海关管理,让海关向他们收取一种出厂税。

    当时清政府根本不懂这些,而且工厂也都是洋人所办,清政府懒得跟洋人打交道,就放任海关夺取了这部分税收权力。

    可是八国联军之后,英国人开始要求更多的权力,他要求中国人在内地自办的工厂,也必须向口岸的工厂一样,向海关纳税,而不是向清政府纳税。

    英国人的要求也送到了杨潮这里,要求莱芜兵工厂向海关提交生产资料,以备税务核查。

    “洋人的特权确实是一根绞索啊。”

    杨潮已经深切的体会到了他脖子上那根绞索,感觉那根绞索深深的勒紧了他的脖子,让他呼吸困难,不隔断这根绞索,民族工业根本就无法自主发展。

    难怪日俄战争后,日本人突然就发达起来,不但是因为国际地位提升,还因为打赢了俄国人之后,列强都不得不取消了加在日本人身上的不平等条约,让日本人彻底挣脱了枷锁,而中国人带着枷锁跟日本人竞争,能赢才怪呢。

    一个是国家意志坚定推动的工业化,一个是背着十几个吸血的列强往前爬的衰朽国度,能跑的赢才怪了。

    但是杨潮偏偏对此没有办法,那一根根绞索,是通过条约确定的,没有实力的情况下,洋人不可能答应修改条约,除非是清军打赢了这场战争,否则就无法阻止日本人卸去包袱,也无法阻止洋人继续吸自己的血。

    “训练,实弹训练,手枪、步枪,机枪、大炮,能学会尽量学会。瞄不准也得会开炮,从今天开始,没有休假!”

    晚上计划了一晚上的杨潮,一大早起来,就向大石房外的士兵们训话,要求开始进入战争状态。

    这些人已经被马豁瓦训练了三年了,如果加上他们以前在青岛华勇连中练的,已经是五年了,一个个各种技能其实已经十分纯熟,而且经过五年的扫盲教育,大多数人都能认识简单的字了,应该说文化水平是有很大提高的。

    “朝廷允许本官组建一镇新军,一万两千人,你们就是军官,如果不好好练,老子就换人!”

    杨潮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子。

    士兵们一听,脸上各有表情,有的窃喜,有的木讷,有的在悄悄算着数字。

    “一万两千人,你们才六十五,不六十四个人。”

    马腾飞被杨潮派去了北京,这里只有六十四人。

    “所以你们每人至少都是连长,看看你们有个连长的样子吗,在给你们一年时间,第一必须识字,第二必须学会所有武器,否则就给老子滚蛋!”

    狠狠骂了这些士兵一顿之后,杨潮一个人躲进房子中发闷。

    杨潮有个大胆到疯狂的计划。

    这次日俄战争中,他必须掘取最大的利益,光是兵工厂那点利润简直不值一提。

    他要让日本人无法通过这次战争进入列强之列,要让俄国人一蹶不振,必须通过自己的力量,把关东拿回来,借这次机会将民心民气一下子鼓动起来,最大程度的激发中国老百姓的爱国热情。

    中国人性格中有一种浪漫,当激情来的时候,可以不惜一切的牺牲和奉献,可是一旦激情退去,对国家失望的时候,又会变得极端的自私自利,甚至自卑。

    所以杨潮今天突然加紧了对这些士兵的训练,要在日本和俄国分出胜负之前,将中国的利益打出来。

    单靠自己一个人肯定不行,自己手下就大猫小猫两三只,最强的力量还是袁世凯手里的几万北洋军。

    “送他两百挺机枪!”

    杨潮暗自想着,必须拉拢袁世凯,关键时刻能说服袁世凯跟自己一起行动才能成事。

    失去了这次机会,在想稍减身上的压力,就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了。

    “小张,记下了吗?”

    “记下了!”

    一个文质彬彬带着一副近视眼镜的青年回答道。

    他是电报员,是梁金荣等人从天津电报局挖来的,不过本人是上海人。

    他叫做张念,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孩子,今年才十五岁。

    梁金荣挖了很多电报局的发报员,因为凡是铁路都需要用到电报,而且杨潮还打算通过铁路来经营一个电报局呢,相信肯定比盛宣怀搞的那种官办电报局挣钱。

    铁路通到哪里,电报线路就拉到哪里,电报业务就开展到哪里。

    同时杨潮也要了一个电报员,把点保险拉到了大石房,算是有了私人电报了。

    “在给谢冠辉发过电报了?”

    杨潮问道。此前他已经让小张给谢冠辉发电报,让他找上海所有的报纸,大量报道烟济铁路运营的消息。再找些人谢谢詹天佑这些人,包括修铁路的工人,尽量写的光辉一些,不要怕夸人。

    还怕谢冠辉放不开,专门叮嘱他不要怕花钱,让他从银行里支十万两银子运作,一定要在烟济铁路正式运营之前,让全中国人都知道这条铁路。

    “大人,已经办妥了,谢先生那里让放心。”

    张念扶了扶眼睛,小声答应道。

    杨潮点点头:“办完事,跟我去大生厂哪里看看,张謇也要投产了。”

    “好的先生。”

    张念,不但是杨潮的私人电报员,还是杨潮的专属秘书,因为他受过比较系统的教育,从小在洋人办的学校上过学,文化程度大概在高中水平,数学几何、物理化学都懂一些。

    经过十三个月的施工,张謇设在东营村附近的大生纱厂二厂完工了。

    张謇的手下经过测绘,最后在大石房往东三里处建了一条绵长十多里的堤坝,一直修到南边的小清河边,用来防止海潮倒流,基本上每年都有两次海水会漫过大石房这里,修了这条堤坝之后,等于将三角洲这一代近万亩土地保护了起来。

    在大石房和东营村之间,张謇圈占了两百多亩土地,盖起了成片的场房,纯粹的场房,而且还建有学校,几百个孩子在里面上学。

    张謇还打算以纱厂为中心,将这一代近万亩土地开垦出来,租给东营村的百姓。

    “状元公,恭喜恭喜。”

    “杨大人,同喜同喜。”

    跟张謇已经很熟悉了,说起话来随意了很多。

    “状元公开工,不打算办个典礼吗?”

    “呵呵,已在筹备了,还没来及通知杨大人,十二月二十九是个好日子!”

    “好,我一定来。”

    张謇的开工仪式定在了年关跟前。

    “杨大人,老朽有一个不情之请。”

    “状元公,请说。”

    “此处荒僻,又无港口码头,老朽打算修码头通烟台。还想修铁路到潍县。码头老夫倒是能修,这铁路吗,就一窍不通了。”

    “铁路交给在下,保证在明年这个时候通车。”

    提前来张謇这里看看,是因为杨潮打算立刻离开,去一趟烟台,因为烟济铁路运营启动仪式也快要到了,詹天佑没有心思挑日子,他准备好之后,就立刻开始运营,就在十二月二十五,也就是三天之后。

    如果有事情耽搁了,杨潮很可能不能来参加张謇的开工仪式,因此提前来打个招呼。

    “杨大人贵人多事。”

    张謇一听,果然有些不高兴。

    杨潮忙道歉:“哎呀,要是状元公这样说,在下就不走了。”

    张謇冷哼道:“不用装了,铁路确实比纱厂重要,这可是中国人自己修的铁路,不但你要去,老夫还要去呢。老夫也想见一见这个詹天佑。”

    杨潮不由有些尴尬,原来张謇早就想到了,而且决定好了,枉费自己还提前来打预防。

    “那状元公就随在下起走吧。在下约了福建会馆的船,今天午时就到。”

    小清河外的水文条件还算不错,后世东营市在这里修建有港口,杨潮还没有修,但是用木桩子和木板搭建了一个简易码头,百吨以下的小船可以停靠。

    张謇笑道:“也好,省的老夫这一把年纪还要来回奔波了。”

    如果不坐船去烟台,张謇就得坐马车沿着莱州湾走一圈了,坐马车确实不如坐船舒服。

    下午坐上龚照清派来的小船,傍晚就踏上了烟台的码头。

    烟台码头依然在忙碌的施工,张謇看的啧啧赞叹。

    “港口码头、铁路、兵工厂,老夫弗如你远矣!”

    张謇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竟然有些哀叹的说道。

    “状元公说笑了。办实业,状元公才是前辈啊。”

    张謇叹道:“老夫到底格局小了太多了。吾观你那盐碱开厂,必还有大手笔!”

    杨潮笑了起来,没想到被张謇觉察到了,杨潮确实还有后手,而且还要跟张謇商量呢。

    “杨大人,来了!”

    一群人匆匆赶来码头,竟然是詹天佑等人,杨潮不及多言,跟张謇一道,迎了上去。

第八十八节 运营仪式() 
第八十八节运营仪式

    “詹兄,记者来了多少?”

    跟随詹天佑一起来到福建会馆。

    杨潮立刻问道。

    “来了一百二十三个人,天津的记者三十,上海的有八十二人,广州的九个人,还有两个香港来的。”

    詹天佑是工程师,数据上总是一丝不苟。

    “都安顿好了?住在哪里?”

    “都在顺德饭店。”

    记者们的食宿、路费杨潮全包了,而且还打算给没人发个五十两的红包,大报记者给一百两。

    不过詹天佑这些工程师就住不下了,只能委屈他们借住在福建会馆中。

    “仪式筹办的如何了?”

    “已经妥当。其实不必如此铺张!”

    詹天佑对杨潮要大办开工典礼一事,颇为想不通,为了这次开工典礼,就花去了二十多万两银子,这完全没有必要。

    杨潮笑道:“你不懂,这条路不是一般的铁路。我早就说过,他是一条争气路。值此列强欺辱,国家沦丧之时,我中国人太需要提一口气了。”

    “不过说到底,铁路也是产业,日后的运营才是重点。你们应该能应付了吧。”

    对于这些表面工作,杨潮认为很重要,但是核心的实际却更重要。

    詹天佑道:“大人放心,吾等已然办妥,决不让洋人看笑话。”

    其实六月份铁路已经竣工,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