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900-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来在列强的压力之下,尤其是英国人不惜放弃自己的孤立主义,屈尊跟日本这个还不被国际认可的国家结盟对抗俄国,俄国人终于妥协了,1902年4月8日沙皇政府跟中国政府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同意分三期撤兵,一年半撤完。
但是俄国人并不甘心,1902年3月12日,俄法两国在彼得堡发表宣旨,声称两国对于将来远东或中国发生变化时,为保护两国之利益,保留其自由行动的余地。将法俄同盟扩大到东方之后,俄国人慢慢开始更改政策。尤其是沙皇又得到了德国政府的保证,表示支持他们在东方的扩张之后,越来越难以忍受英国人的压力。
1903年5月,沙皇更改了稳健派财政大臣维特对远东事务的妥协态度,采用御前大臣别佐勃拉佐夫的意见,开始推行扩张政策,向英日同盟发出正面挑战。1903年8月俄国又悍然成立以旅顺为中心的远东总督区,任命阿列克塞耶夫为总督,接着重新占领奉天。
俄国同时开始在国内制造战争气氛,开动宣传机器大肆鼓吹“流血、牺牲”,“保卫祖国”等舆论,摆出一副为了争夺东北不惜一战的架势。
日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
或者说,日俄战争在日本人跟英国人签订同盟条约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日本的元老伊藤博文,起先是不赞同跟英国人结盟的,认为会把日本拖入大国间的冲突,伊藤博文看的很清楚,英国人就是想让日本人当打手,他可没有那么傻,白白替英国人打仗。
所以结盟之前,伊藤博文专门去了一趟莫斯科,但是俄国人十分傲慢,根本就没人接待伊藤博文,把他在破宾馆中扔了一个月,然后才随便见了一面。
伊藤博文询问,可否以日本承认尊重俄国人在东北的现状,换取俄国人放弃朝鲜权力,俄国人回答的很干脆‘不行’,伊藤博文只能叹口气,不再反对,转而支持跟英国人结盟。
此时,战争就已经不可避免了,因为日本人和俄国人,是这个时代世界上两头最饿的狼,而东北则是一块肥的全世界都眼红的肥肉,这样的肥肉放在两头饿狼之间,引发一场厮杀,那简直是一定的。
只是如果俄国人能够妥协一两分,日俄战争不会在此时发生而已。
所以1904到1905年这场战争,其实是可以避免,或者延后的战争。
同时这场战争背后,还有深刻的经济问题,那就是一场蔓延全世界的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还是从俄罗斯开始爆发的,之前从1892年至1893年开始,俄国出现其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可观的一次高涨,从1890年到1900年十年间,俄国铺设了22600公里的铁路。顿巴斯的煤、巴库的石油、南方的冶金业都有一波高速增长。俄国的生铁和钢产量超过法国居世界第四位,铁路线的长度仅次于美国。
但是,俄国的发展主要是靠外国资本和进口机器、铁轨进行的。1890年,外国资本在全部股份资本中约占25%,到1900年则占40%以上。主要投资者依次为法国、比利时、德国,俄国可以说是这些国家的资本殖民地。俄罗斯的这一波增长,引来狂热投机,滥设企业,虚估前景,股票和债券高溢价发行。
1899年夏天一场金融危机席卷俄罗斯,随之工业生产陷入危机,很快危机开始蔓延开来,先从跟俄国有紧密经济联系的国家开始。
在俄国投资额最大的国家法国、德国、比利时最先受到波及,英国尾随其后。最后美国的危机也爆发了,而且程度最严重。危机期间,美国的生铁产量下降8。4%,钢产量下降7。3%,铁路修筑量减少36。4%,机车产量缩减33。2%,失业率高达10。1%,工资降低10%-20%。最后日本都卷入了危机中。
这场经济危机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因此全世界都陷入了恐慌,在俄国有大量投资的这些过年,纷纷撤资,让经济过于扩张的俄国更是深陷泥潭雪上加霜,导致俄国人最早爆发危机,却最晚摆脱,这就是经济殖民化的代价,因为你无法自主。
始终找不到解决经济危机方法的俄国,各种社会矛盾爆发开来,工人组织纷纷建立,要求各种权力,五天八小时工作制了,社会福利制度了之类的。于是俄国政府打起了一个歪主意,他们竟然想到要用战争来转移视线,将经济危机化解。
日本也是一样,国小民贫,市场狭小,他们之前靠着甲午战争的赔款,也爆发了工业发展的第一波gao潮,在纺织工业中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成为一个棉纺织品的纯出口国,摆脱了英美纺织品的冲击。
但是爆发太过猛烈,也造成了经济危机的深重,日本人同样找不到好办法解决,最后只能将危机推到没有市场身上,打算通过战争,独占朝鲜、并且进入东北市场,借此化解经济危机。
第三个原因则是朝鲜问题,本来日本打败了清政府,从心里已经将朝鲜看成了他们的战利品,但是俄国人不同意他们吞并朝鲜,这等于让日本人的甲午战争白打了,而且日本人对东北也是很有想法的。
只是日本自认不是俄国人对手,因此只能隐忍,他们此时的野心还达不到与俄国争夺东北的程度,日本人最希望的是跟俄国划分势力范围,他们希望俄国占据东北之后,不要继续南下侵犯朝鲜的利益。
但是俄国人贪心不足,连朝鲜也不想放过,根本就看不起日本人,对日本提出的,俄占东北,日占朝鲜提议置若罔闻,反而积极的向朝鲜渗透。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人在朝鲜独大,掘取了修铁路、开矿的种种特权,并且驻扎大量军队,发动政变攻入皇宫,将朝鲜‘慈禧’闵妃杀害。
国王李熙惊惧逃入俄国皇宫,俄国人护送朝鲜国王回国,同样跟朝鲜签订条约,拥有了在汉城、釜山和元山驻军的权力,俄国人几乎取代了清政府曾经在朝鲜的地位,跟日本人拥有同样的特权,相当于日本人甲午战争白打了,打跑了中国人,来了一个更贪婪的俄国人。
对此日本人如何能忍。
其实说日本跟俄国发生战争是因为东北而起,倒不如说直接因朝鲜争端而来,得陇望蜀,得陇才能望蜀,日本人占了朝鲜,才会图谋东北,当然会引发争端,可那得是占了朝鲜之后,现在朝鲜都保不住,日本人哪里有心思关心东北呢。
所以说,日俄战争其实也是俄国把日本人被逼的太狠了,日本人野心勃勃,一心扩展,却不想第一步就被俄国人卡死了,连朝鲜都无法侵占,他们扩张计划中的占东北,占中国岂不是空想。
日本维新了三十年,能打败清政府,面对俄国这个领土是自己一百多倍,人口是三倍多,工业实力超过一倍以上,兵力是十倍的庞然大物,日本实在是没有信心,所以才压下自己的野心,很现实只要求朝鲜的权益。
俄国人连朝鲜都不放弃,要在占据东北这块肥肉的情况下,连渣滓都不给日本人留下,强盗分赃不均尚且要内讧,更不用说分不到这种情况了。日本接受俄国人割占东北,换取俄国人同意他们占领朝鲜,这其实对日俄两国是最有利的,假如换成德国等西方列强,俄国人恐怕早就答应了,但是换了日本,俄国人就是寸步不让,这种蔑视的态度,才是最终引发战争的根源。
况且这时候英国人站了出来,对日本人说,干他丫,老子在后面帮你。
已经急红了眼的日本,怎么可能不撸袖子上呢。
英国人为什么要支持日本,后世专家说英国人是惧怕俄国人侵犯英国在长江的利益,这就有些太牵强附会了。
杨潮有自己的认识,杨潮认为英国人反俄,应该是出自海洋国家一以贯之的对大陆国家的封堵政策,在欧洲大陆英国人从来都是无条件站在弱的一方,绝对不能让大陆国家独霸,英国人认为大陆国家一旦独霸大陆,势必会向海洋扩张,侵害英国人的利益。
英国人曾经支持普鲁士同时跟法国、奥地利和俄国三个当时欧洲人口最多的大国作战,明明看不到希望还要支持,这就是英国人的政策,是一种极有远见的外交,一种大国战略,而不是担心俄国人跨过大半个中国来侵害他们的长江利益。
成为世界帝国之后,英国人的欧洲大陆均衡政策,也跟着推广到了全世界,变成了一项世界平衡政策。
他们不是出于眼前的利益,而是出于防止俄国人称霸东亚大陆的原因,按照他们在欧洲的方法,英国人最好的选择其实是支持清政府对抗俄国人,可惜的是清政府实在不争气,没有给英国人选择的机会。让英国人只能选择日本。
自己不争气就是想当人家的代理人,都没有资格啊。
站在世界范围来看,英国人围堵俄罗斯,可不止只是在中国,在俄国的各个方向,几乎是全方位围堵,在黑海支持土耳其对抗俄国,在阿富汗围堵俄国,在东方当然继续围堵。
这种围堵前后有继,英国人先是围堵法国,后来围堵德国、俄国,英国人退出世界霸权后,美国继承了这种围堵政策,围堵俄罗斯,围堵中国,就是这种大战略的继续。
这就是海洋霸主和大陆强国直接的政治大博弈,是一种避不开的地缘政治较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宿命,只要双方没有分出胜负,这种围堵与反围堵就不会结束。
只是在英国人这种大战略面前,日本人只能充当一个打手,哪怕他们并不是那么情愿,也要积极的当这个打手,而且是求着英国让他们当打手,就好像当年的普鲁士一样,以一个区区小国的力量,突然面对着法国、神圣罗马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三个当时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围攻的时候,他们也很渴望作为英国人制衡大陆的打手,因为一旦英国人放弃了他们,没有了英国的资金支持,他们自己就亡国了。
海洋国家的大国战略就是唯独大陆霸权国家,大陆霸权国家则是一面要维持大陆势力,一面还要冲破这种围堵,力量不得不分散开来,于是一次次失败了,路易十四失败了,拿破仑失败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失败了,德皇威廉二世失败了,最后连希特勒都失败了。
时代到了美国的时代,美国封堵苏联和中国,苏联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失败了,俄罗斯已经不再具备挑战美帝的实力,杨潮不知道中国能不能成功突围。
第八十六节 备战()
后世的事情,杨潮不清楚,但是这个时代,他感觉似乎能给英国人这种围堵战略制造一些麻烦。
洪光二年(1903年)8月,当俄国又一次占领奉天,全世界哗然,各大媒体纷纷报道,都认为远东的一场战争势不可免,而且绝大多数舆论都站在了俄国人的反面,俄国人其实已经被世界孤立了,除了他们的盟友法国人之外,没有一个国家支持他们,德国人两面三刀,不过是忽悠他们把注意力转向东方,减少自己的压力罢了。
中国的舆论更是汹汹,上海租界里的报纸纷纷大骂俄国人,同时要求朝廷向俄国宣战,朝中也出现了主战派的大臣。
张之洞为首的稳健派,却压制住了朝堂,打俄国人?疯了吧!
杨潮也上了一封折子,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杨潮上书皇帝,请求立刻备战,在俄国人不肯让出东北的情况下,起码要先做好准备,理应征募新兵,扩编新军!
杨潮的上奏,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袁世凯虽然不是主战派,但是却是支持最大的,收买了许多官员替杨潮说话,因为朝廷一旦扩军,袁世凯获益是最大的,因为他可以借机扩充北洋军了。
其实这两年朝廷的经济形势还是不错的,载沣上台之后,各项税收还增长了不少,去年一年的财政收入就有一亿两,载沣的搜刮能力跟历史上一样强劲,而且载沣手里还握有英国人的三千万英镑贷款。
这三千万贷款,英国人除了想要控制中国海关外,其实也有希望中国重整军队的想法,只是载沣的速度太慢了,最关键的是,他可能不想看到汉人督抚的势力太大,而满人中又找不到袁世凯、张之洞这样的人物。
争论还没有结束,杨潮就又上了一份折子。
建议朝廷编练二十万新军,这次杨潮表示,山东的兵工产业,可以在一年时间内,提供二十万大军所需的武器装备,一时间引起更大程度的惊叹。
连洋人都卷入其中,德国人和美国人疯了。
德国人积极支持杨潮,而美国人则希望二十万大军的装备中,给他们保留至少十万人的份额。
德国人自然是希望青岛兵工厂能一口吃下这个大蛋糕,二十万人的武器装备啊,光是步枪就价值八百万美元,加上其大炮、机关枪等等,一千万只是最保守的估计。
不过青岛兵工厂也没有这么大的产量,他们其实最多只能提供十万人的装备。
对于美国人渴望分享蛋糕的心情,杨潮只告诉他们,快点干活,否则黄花菜都凉了。
在巨大的利益刺激下,美国人爆发出了极强的战斗力,终于拿出了美国速度。
八月底他们一口气派来了三百个工程师,十月这些人到达中国后,立刻就加快了施工速度,无论是烟台的钢铁厂还是莱芜的兵工厂,进展一下子飞速提高。
只用了两个月时间,所有的机器设备就调试好,同时美国一批钢材运抵烟台,通过刚刚修通的铁路送到了莱芜,机器厂立刻就全速开动起来。
“美国人,你就是拿鞭子抽都不行,但是你拿美元吊着,他们比驴都能吃苦!”
看到一只只崭新的步枪、极强还有大炮不停的生产出来,杨潮不由感慨道。
不怪美国人这么急迫,因为经过激烈的争论后,朝廷真的决定扩军了,而且不是扩充到二十万,而是一次性组建四十万新军。
经过议会走了个形式后,载沣颁发诏书,颁布了《新建陆军大纲》,以北洋军为模范,画全国为三十六镇,每镇一万两千人。
这意味着中国要组建四十多万新军,四十万人的武器装备,哪怕每人只是一把步枪,也至少是一千多万美元的订单。
别说嗜钱如命的美国人了,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甚至连正在准备战争的日本人,都跟清廷打的火热,德法日三国都希望清政府能聘请他们的军事顾问,英国则希望清政府再次组建海军。
只有俄国人发来了质询,希望清廷解释扩军的目的,从袁世凯手里接过外交大臣的奕劻直接回答说这是内政,与他国无干。
“这群饿狼,还不知道自己被忽悠了啊。”
仔细看过朝廷发来的塘报和指令之后,杨潮不由得叹道。
外人看不出来,但是他却很清楚,这新军办不起来。
不是载沣阻挠,而是他太小家子气了。
载沣手握三千万英镑啊,不过现在也花了很多了,让数十权贵子弟和大臣外出考察,可都是包的豪华游轮,而且分为两个代表团,世界各国都转了一圈,听说载泽因为少去了两个国家,还不同意,非闹着又去了日本一趟。
这并不算什么,花的只是小钱,可是这种花钱的态度注定那笔钱存不住。
载沣当了皇帝后,不知道是出于安抚八旗贵胄,还是受不了这些人的哭诉,借到钱的第一时间不是用来发展,而是拿来赏赐,他刚刚登基,载涛、载振这些人都封了贝子、贝勒,赏赐建府邸;对于八国联军中受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