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900-第4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表达他中立的态度来拉拢美国选民的支持,不介入西班牙内战就是他的作为,并且号召欧洲的min主党外交官回国为他助阵,向选民证明他是多么不愿意介入欧洲事务。
可最后当上总统之后,又开始宣扬他那一套干涉主义,宣称美国保持中立,总是对弱势一方不利,这是十分不合理的。
德国发动战争之时,又面临换届,这一次罗斯福又在竞选之前,发布了中立宣言,但他不忘说服国会,废除禁运条款,最终说服了国会通过限购自运的的中立法修正案,算是小小的向前了一步。
显然这货打着国际主义的幌子,展现自己的道德感,也许他真的有道德感,但是他的道德感始终是给英国人的,是给法国人的,而不是给其他人的,不是给中国人的,甚至不是给西班牙人得,西班牙内战,他就能坚持中立法,英国人陷入战争,他死活要说服解除禁运。
今年罗斯福代表民zhu党再次成功当选总统,为了拉拢共和党人的支持,他任命了共和党的亨利****生为陆军部长,弗兰克诺克斯为海军部长,结果罗斯福成功的说服了共和党人占优势的过会同意他的增加国防拨款,扩充美**备的议案。借口是保护美国不受侵略,可是要保证美国不受侵略,扩张海军就行了,为什么要扩张陆军呢?
显然在无法说动国会加入战争之前,罗斯福打算先做好战争准备,一旦美国介入战争,能够立刻动员军队参战。
但他同时还向选民承诺,美国绝对会保持中立,绝对不会介入战争。
罗斯福为什么会这么矛盾,一切都源于美国的孤立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孤立主义力量正是最强大的时候。
几乎各个阶层,都有这种情绪。
孤立主义起源于美国du立时期,华盛顿总统卸任时候,在告别演说中高阶过美国人:不能把美国的命运,跟欧洲任何一部分的命运纠缠在一起,以致使我们的和平与繁荣卷入欧洲的野心、争夺、利益、情绪和反复无常的落网中去。
则是美国孤立主义的起源,门罗总统时代,发表的门罗宣言,又将这种主义向前推进了一步,门罗表示美国不介入欧洲事务,欧洲也不应该介入美洲事务。
此事的孤立主义已经带有一种独霸美洲的味道了。
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大伤亡,让美国的孤立主义达到了巅峰,以致连罗斯福这样拥有罗斯福新政这样政绩的总统,如果不标明自己支持孤立主义,都有可能竞选失败。
威尔逊在欧洲推行十四条,成功促成了国际联盟的成立,回到国内却被国会毙掉,美国自己反而不能参加这个同盟,因为孤立主义不愿意让美国跟欧洲的任何一部分纠缠在一起。
孤立主义分布在各个阶层,尤其是知识精英阶层最为重要,而这个阶层虽然未必能掌握多大经济和政治实力,但是在舆论界却偏偏有巨大的能量,就相当于中国那些文人,靠着他们的名气,总有一大帮拥趸。
比如战后美国历史学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史料重新发掘研究后,认定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卑鄙争夺战,并与美国的军火制造和贸易商息息相关。新闻界人士声称,美国人民是被发战争财的人和协约国宣传两种势力气进了一场毫无价值的战斗事业中去的。舆论界的一些领袖甚至公开为他们把美国带进战争感到内疚,并决心永远不再滥用美国人民对他们的信任。历史学家还论证说,一战和南北战争一样,是个悲剧性的大错。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如果要避免战争,就应当迁就希特勒,他要求生存空间似乎并非无理,他想把所有德国人联合在一面旗帜之下,在一些人看来,也算是实行民族自决原则。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美国人普遍地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深感失望。以牧师、妇女和大学生为主力军的和平主义运动在30年代达到了巅峰。连各级教科书都开始极力贬低尚武的英雄人物,军事史几乎被取消,儿童们被劝告不要去作打仗的游戏。
每年的五一劳动节都有数十万大中学生为和平而ba课、you行。不少知名的宗教界领袖加入了反省自己一战“罪行“的行列,他们纷纷在公众面前痛切地忏悔自己曾在某种意义上对一战的支持,并毫无保留地答应永不重犯那种错误。
代表中西部和西部的农场主的政治势力和新兴工业资本家的政治势力,也联合在一起反对那些与欧洲关系密切的东部大财团和英国的国际金融财团,加上摩根、洛克菲勒等大财团在经济危机中的名声确实很不好,因此孤立主义一时间压过了那些军事工业巨头,石油、钢铁工业巨头们支持的干涉主义。
此外,共和党的报纸、神父、三k党、德裔美国人联盟以及少数民族中的法西斯组织,都是坚决的孤立主义分子。
美国知识阶层,**********和宗教以及德国后裔,都反战的情况,让美国的孤立主义支持率达到了70%,这让罗斯福几乎看不到能把美国带入战争的机会,如果美国不介入战争,别说继续维持在欧洲的影响力,如果英国一旦沦陷,美国甚至有可能直面德国铁蹄。
可孤立主义势力太强大了,而且有政治势力参与其中,通过舆论宣传,利用民众反财团的朴素心理,对罗斯福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他们为了打击罗斯福,大肆使用政治斗争手段。
罗斯福刚当上第一届总统的时候,参议院中的反对势力就成立了以北达科他州孤立派共和党人杰拉尔德奈为首的调查军火工业的特别委员会。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火制造商和银行家,并且得出结论,美国之所以参加欧洲战争既非保卫本国的利益,又非捍卫民zhu制度以拯救世界,而是那些军火利益集团和金融家们施展阴谋诡计而招致的结果。
该委员会发掘了许许多多耸人听闻的证据材料,支持、佐证他们的结论,他们通过芝加哥论坛报、赫斯特报系以及一些历史学家和作家的宣传,使很大一部分公众相信是华尔街为牟取暴利而需要战争,认为美国上次被怂恿着卷入战争,为的只是让死亡商人发财,若再干预任何未来的欧洲战争就等于犯罪。
如此严峻的政治阻力,让罗斯福推动美国介入战争如同打仗一般艰险,跟杨潮会面后,罗斯福依然没有好办法,而且他感觉到更加着急了,因为他发现,杨潮有浓厚的介入欧洲事务的兴趣,如果美国不参战,中国参战并且打败纳粹,成为欧洲的拯救者的话,那么美国恐怕要永远失去欧洲了。
“真是一个喜欢喊着漂亮口号,玩弄政治的赌徒!”
走出杨子茶园后,罗斯福也对杨潮进行了总结。请输入正文(。)
第七百五十三节 双倍美国()
罗斯福和丘吉尔离开海南,奥运会也已经结束了,但是他们两人并没有离开中国。~,。
而是受邀去上海参加富强党宣传影片的首映式。
富强党号召全国的支持者都要看这部电影,电影票收入将用来作为竞选经费,凡是看了这场电影的观众,都是为让正确的政治势力领导国家做出贡献的负责人的公民。
这种宣传已经做了几个月了,首映式算是宣传收官之战。
首映式很隆重,上海的电影明星,什么蝴蝶了,周旋了,白虹,郑小秋,杨耐梅,阮玲玉等等明星都来捧场,上海市长、青帮老大、梨园泰斗纷纷出息,彰显了富强党在这一代的势力。
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参加,更是让这个首映式,成为轰动性的新闻,宣传极为成功。
李富安和王求亲自接见二人,并且陪同他们在包厢中看完了电影。
罗斯福和丘吉尔本来只是给李富安和王求面子,可是当他们开始看电影后,却立刻变得沉默起来。
影片开篇,导演里芬斯塔尔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了富强党首任理事长杨潮,那段内容里芬斯塔尔几乎毫无保留的放映了出来,大概她认为胜在真实,不需要剪辑吧。
这个开头就让罗斯福和丘吉尔看到了一些名堂,因为杨潮在大肆批评欧洲文明,批评欧洲文明就是批评美国文明,尽管美国总是在宣扬美式文明高于欧洲,但那不过是为了树立民族自豪感的宣传而已,他们自己知道,美国文明来自欧洲,一脉相承。
杨潮批判的有理有据,这一百多年,欧洲人确实把战争带到了全世界,这无法否认,现在中国代表一切曾经被欧洲人欺压过的民族,发出了声讨欧洲文明的声音,并且要求欧洲文明向印度文明,向中国文明,向全世界最优秀的文明学习,显然这种论调,会极大的助长被欧洲文明压迫了几百年的落后民族,会让他们从心里开始生出反抗欧洲的念头,因为杨潮告诉他们,欧洲人并不比其他任何民族更优秀,更高贵,金发碧眼的雅利安人和非洲的黑人,都是世界上的优秀民族。
知识界如果看到这些内容,显然他们是会反思的,因为这个时代正好是欧洲文明受到挑战的时代,是欧洲文明灯塔最暗淡的时代,事实上,欧洲文明已经从过去的民zhu思想独大,演化到了法西斯、gc主义和民zhu主义三分天下的时代,这时候中国人站出来,发表这种感念,别说其他落后民族了,恐怕就是欧美的知识精英都会认同的。
两人算不上纯粹的知识精英,都是传统的政治世家出身,所以他们更多的以政治的目光看待问题,他们很清楚,杨潮这种人物,无论在谈论经济,在谈论军事还是在谈论文化,核心目的都离不开一个政治。
他们很容易就判断出,杨潮在从文化层面,从这种能够直达人的心灵,干扰人类思想的层面出发,已经向西方发出了挑战。
挑战他们不怕,但之后的内容,却让他们开始心惊。
一座座巨型工厂,其中的机器设备很多都比美国还要先进,显然中国人没有浪费经济危机的时间,美国人在修建大坝和公路的时候,中国人不但在做同样的事情,而且完成了机器设备的更新。
他们又看到一条条密集的铁路,罗斯福和丘吉尔知道中国的铁路里程在这些年拼命扩张之下,已经达到了20万公里,连大西南都完成了双线建设,蒙古高原上的铁路都是复线,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中国人的数据只统计了干线铁路,他们不知道的是,在整个东部发达地区,中国人在每个省内,基本上都做到了县县通铁路的壮举,这让中国的铁路里程比干线翻了一倍。
德国铁路里程6万公里,已经是欧洲最为密集的铁路网了,可是德国的面积,也不过相当于中国一个大点的省,也就是说,德国的铁路网,其实相当于中国东部地区的省内铁路,意味着中国东部地区,在基础设施上,已经不输给德国了。
整个中国加起来,在铁路这一项上,已经跟美国不相上下了,如果考虑到中国的铁路需要翻山越岭,而美国的铁路网大多数都在平原地区,需要翻越的山脉少之又少的话,中国这些年的发展就实在太让人惊恐了。
铁路网之后是公路网,从32年开始,经过8年多的建设,中国的高速公路网,基本上已经将除新疆、青藏和蒙古地区之外,主体地区的所有省份都联通了起来。总里程数超过了10万公里。
然后又有渤海隧道,长江大桥,青藏铁路,西伯利亚油气管道,还有粤赣运河、大运河改造项目等等这些即便是在美国都少有和没有的超级工程。
最后镜头落在了最后收官阶段的大西南水电系统上,大多数大坝已经开始发电,规模宏大的水利电站,绝大多数都跟美国最大的胡佛大坝和大古力发电站一个级别,而美国也只有一个胡佛打败,一个大古力大坝,而中国像这样的大坝,拥有100余座。
中国人公布的总装机容量,达到了8000万千瓦,这意味着中国光是水电,每年就能发电3000多亿度以上,而美国此时的发电量才1700多亿度而已,一个三峡几乎就相当于两个美国的发电量了。再加上火电、天然气发电等电厂,中国的发电量几乎相当于三个美国了。
这些电力中国人显然是不可能消耗完的,但是却让他们拥有美国三倍的动力能源,一旦有需求,他们可以大规模的扩张他们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几乎不会受到动力制约。更让两人感到震惊的是,影片结尾那大大的“六万万人”四个字,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无穷无尽的劳动力。
六万万人口,世界最庞大的铁路运输网络,河流运输网络,发达的重工业,加上廉价的电力供应,现在已经超过了美国的工业规模,如果他们有意愿,能扩展到什么程度?
这至少是一个拥有美国两倍实力的国家!
看完四个小时的绵长宣传内容后,罗斯福和丘吉尔深色凝重的互相看了对方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深深的忧虑,这样的中国,邀请他们进入欧洲,真的合适吗?
请输入正文(。)
第七百五十四节 楔钉子()
罗斯福与丘吉尔本来打算参加完首映礼之后就各自回国的,但是他们突然纷纷改变了行程,顺道对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
罗斯福参观了一下在日本的美国汽车工厂,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在日本的汽车工厂,都已经颇具规模,每年生产50万辆汽车,绝大多数都用来出口中国。
原本的历史上,这三大汽车厂商在日本也几乎居于垄断地位,但是二战之后,美国出于扶持日本的考虑,勒令三大汽车厂商退出日本,给了日本汽车工业巨大的空间,最终得以诞生了丰田、本田这样的汽车巨头,并对美国形成巨大的威胁。
现在这三大汽车公司在日本的投资更为巨大,不但让日本的汽车产量成为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中国超过英国的45万辆,法国的43万辆,德国的37万辆,而且推动了日本一整套机械制造水平的提高,虽然在最高端的机床制造业上,日本还落后中美德国等主要机床生产国家,但是在机械加工的精度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可以生产包括汽车发动机在内的,绝大多数机械制品。
加上这几年法西斯化运动,虽然日本人的收入水平依然很低,但是重化工业发展速度却很快,这个时代,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工业实力,比历史上更强,已经超过了法国,仅次于中国、美国、苏俄、德国和英国,位列世界第六,城市化率在亚洲排名第一,达到了40%,比中国努力了这么多年的38%还高。
无论从哪方面看,日本都是一个无法让人忽视的世界工业大国。
罗斯福和丘吉尔一番参观之后,公开的方面是,丘吉尔跟日本政府对琉球流亡政府一事交换了意见,日本承诺不支持琉球人民du立,英国向日本下达了大量的军事订单,以及运输合同。美国则承诺向美国提供一笔优惠的贷款,用来改善日本的基础设施和电力供应。
至于私下他们向日本许下了什么诺言,那就不知道了。
杨潮见到英美这两个老货,却不由哀叹起来,这两国是非要弄死日本啊,日本法西斯通过各种手段,不但让他们的陆军发展到100万级别,空军实力相当强劲,有零式战机等优秀飞机,海军都通过小动作搞来了30万吨主力舰,别说在亚洲仅次于中国了,在全世界也仅次于英美中三大海军强国,比法国和意大利的海军都要强大一些。
现在这两货在怂恿一下日本,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