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900-第3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算高尔察克能听从她的劝告。可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呢,俄罗斯帝国之所以能够排华。说到底是底层的民众情绪所致,随着排华的进行,过去将杨潮跟奥丽嘉的婚姻看做中俄结盟标志的俄罗斯人,现在也将杨潮跟奥丽嘉的婚姻看成了中国对俄罗斯的枷锁,而这个枷锁上最顽固的锁孔正是杨潮这个人。
激进的俄罗斯年青一代恐怕希望杨潮死的人不在少数。
自己不能离开伊尔库茨克这个风暴的中心,又不能让爱人来当面解释。奥丽嘉的痛苦折磨的她心神难安。
不过对于美国人所说的,杨潮是玩弄政治阴谋,将她也摆在了政治阴谋的棋盘之上作为棋子,甚至是可以牺牲的弃子,这种事奥丽嘉是不信的。她相信杨潮不会抛弃她,不会放弃她,更不会牺牲她,跟更愿意相信这一切都是误会,高尔察克误会了尼古拉大公,杨潮误会了高尔察克。
在奥丽嘉看来,他们都是好人,只是不理解对方罢了。
“陛下,这是最新的征兵令,请您签署。”
弗兰格尔作为首都集团军总司令,作为老派贵族,始终是高尔察克集团和奥丽嘉之间的缓冲剂,高尔察克现在已经是帝国新总理了,但他出台的一项项政令,最后还是要有弗兰格尔送到奥丽嘉面前。
“又征兵?”
奥丽嘉都不知道这几天她签过多少征兵令了。
伊市征兵令,新西伯利亚征兵令,托木斯克征兵令,鄂木斯克征兵令,所有的人口聚居地都被动员了起来。
但是其他征兵令,哪怕是伊尔库茨克的征兵令,都没有今天的征兵令让奥丽嘉受到的刺激更强烈。
“女兵?”
因为这次征召的是女兵。
看到征兵令上写的,征召18到25岁之前的农村劳动妇女入伍,征召所有30以下的城市女帮佣,纺织厂女工,以及其他行业的受雇女工,哺乳期母亲和教师职业可以免除此役。
征召女兵让奥丽嘉顿时感觉不好起来,她想到了她父亲还在的时候,那时候为了攻打欧洲的苏俄先后征召了80万女兵,但最后还是失败了,杨潮跟她说过,战争发展到需要女人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没有打下去的必要了。
所以奥丽嘉没有签字,她感觉那只鹅毛笔太过沉重,重的她握不住,下不了笔,因为她简单的签下她的名字,却有可能带走成千上万的母亲、妹妹的性命。
“真的需要女人参战吗?”
奥丽嘉再次征询弗兰格尔的意见,口气中却不由自主的带有恳求。
弗兰格尔叹口气道:“陛下,我军兵力实在不足,为了保证最终的胜利,我们民族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贡献自己的力量。陛下,我已经给我妻子登记了,她将作为医务人员加入军队之中。”
奥丽嘉叹了口气,她没想到弗兰格尔这种贵族精英竟然如此决绝,竟然已经将他妻子送到了军中。奥丽嘉可是知道,弗兰格尔是很疼爱他妻子的,因为他的妻子是新娶的贵族女子,年轻貌美,弗兰格尔对她有求必应。
这个女子是弗兰格尔来西伯利亚之后才娶的,他的原配妻子死于俄国内战之中,没有逃过苏维埃的清算,跟他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一起遇害,所以他才另娶了一个贵族家的小女儿,重新组建了一个家庭。
可他却将他珍若珠玉的爱妻送入了军队。
但奥丽嘉还是下不了笔。
弗兰格尔又叹了口气,他知道,逼迫沙皇签字征召女兵,对这个柔弱善良的女沙皇来说,实在是太残忍了但是他不得不这么做。
“陛下,请签字吧。我可以保证,如果不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不会将这些女兵投入战斗,她们只会在后勤和医务部门服役。”
奥丽嘉最终签字了。
但是她哭了一整夜。(。)
第五百七十七节 大洋彼岸()
第150票的。
————————————
西伯利亚冰天雪地中的战争,谁胜谁负真的很难预料。
即便是全世界最致命的军事评论家,也不敢做出绝对的论断。
到底是拥有钢铁般纪律,但缺乏优秀指挥官的苏俄军队获胜,还是兵力不足,但是拥有指挥经验丰富,且已经采取了最佳的作战方式,坚壁清野诱敌深入战术的俄罗斯军队获胜,谁都不好说。
但是所有人都能看的到,他们之间的战争,很可能会在一次决战之后结束。
因为无论是苏俄还是帝国,都无法支持长期作战,完成了一个工业计划的苏俄战争潜力已经今非昔比,但是跨越三千公里去攻击俄罗斯帝国的首都伊尔库茨克,他们的国力还是无法支撑长久作战的,俄罗斯帝国就更不用说了,无论人力物力他们都只能支撑一场战役级别的战争。
双方都没有打持久战的潜力,所以才都希望打一次大战,尤其是苏俄,他们的指挥官始终在寻找一次围歼战的机会,可惜都被邓尼金等人娴熟的指挥拜托,只能一步一步深入西伯利亚腹地。
全世界的目光都放在西伯利亚的冰雪之中,杨潮当然也关心,但是此时同时发生的另一件事却更吸引杨潮的目光,那就是大洋彼岸美国的大选。
11月,纽约州州长富兰克林·罗斯福以民zhu党候选人的身份参加美国总统竞选,他的对手是共和党的现任总统胡佛。
后世评论年轻的罗斯福当选的原因是胡佛总统坚持自由经济,对经济危机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让民众彻底失望所致,这么说就太愿望胡佛,也太低估罗斯福自身的实力了。
首先胡佛绝对没有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经济危机开始之后。胡佛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提高了绝大多数进口商品的关税。
对待美国严重的失业问题,他也不是毫无措施,胡佛也拨款修建公共工程,比如著名的胡佛大坝,胡佛还以个人名义号召有能力的人帮助朋友。号召资本家帮助工人,在危机期间让美联储将利率降低到1。5%的低息来支持经济。
他所采取的措施,很多都跟后来的罗斯福新政相似,但是不同的是,胡佛的手段显得太过温和,显得太过正统,首先他拒绝大量采取行政措施干预经济,不像罗斯福坚持的要加强政治力量介入经济,胡佛坚持以稳定货币的含金量的方式。通过稳定货币,从而在源头上稳定经济,而罗斯福则采取了直接贬值,放弃黄金自由流通的强权方式。
事实上是罗斯福成功了,就被捧上了天,胡佛失败了,就被踩下了地。
罗斯福的新政,确实非常成功。因为他在经济手段完全失控的情况下,采取了行政干预的积极措施。而胡佛坚持自由经济,却让经济危机始终无法终结。
但是只要美国经济秩序稳定,无论坚持何种制度,他们总是能走出危机的,区别只在于或长或短而已。
作为美国最大的工业竞争对手中国,最好的选择显然是支持胡佛。尽量让美国的经济危机持续更长时间,将美国工业实力打击的更加惨重。
杨潮就是这么做的。
“罗斯福和胡佛的竞选宣言中有关于中国的内容吗?”
杨潮早就让张念首级美国大选的情报。
张念道:“胡佛避开了中国。但是罗斯福表态愿意跟中国重新建立外交关系。”
杨潮有些意外,胡佛避开中国不谈,他一点都不意外,由于夏威夷危机一事。许多美国人都将此看做是中国加在美国头上的耻辱,因此中国已经成了美国政治的一个禁区,谁都不敢谈,因为谁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没想到罗斯福却谈了,而且大谈跟中国重新建立外交关系,这铁定要丢失一大群民族分子的选票啊。
“他怎么说的?”
杨潮笑问道,他真想知道,这个大胆的家伙,凭什么敢挑这个禁区。
张念笑道:“罗斯福表示,如果中国想跟美国交朋友,美国愿意在保持尊严的情况下,跟中国和平共处。但如果中国人一定要将耻辱加在美国头上,美国一定会让中国看看什么叫做美利坚不容侵犯的尊严。”
杨潮笑了:“这真是人嘴两张皮,官字两张口啊。这小子还真能说,明明是想跟中国保持和平,反倒要说的这么有激情。胡佛肯定抓他小辫子了吧?”
张念点点头:“胡佛表示罗斯福跟中国建交的宣言本身就是放弃了美利坚的尊严。”
杨潮啧啧嘴,事情难办了,如果是胡佛想要跟中国搞好关系,杨潮倒是可以发表一些政治宣言支持他,比如给美国一些面子,让胡佛可以捞一些政治分,可现在是罗斯福要跟中国搞好关系,配合罗斯福的话,让罗斯福赢的更轻松,跟他唱反调的话,罗斯福同样可以抓住机会。
说到底美国人的总统,最后还是美国人说了算。
罗斯福优势还是很明显的,不是他的执政理念有多么先进,而是胡佛对经济危机太过无能,给罗斯福投票的人中,恐怕一半都是因为对胡佛不满,而不是真的支持罗斯福的,而这些对罗斯福不满的人中,那1700多万失业者恐怕是铁定会给罗斯福投票的。
罗斯福多了1700万张选票,胡佛就少了1700万张选票,一来一回差距就到了3400万票,这对合法的男性选民还不到6000万的美国来说,简直是难以弥补的差距,除非罗斯福犯下重大的********。
“发一个公告,我们支持罗斯福当选,如果胡佛当选的话,美国将永远失去跟中国友好相处的机会。如果罗斯福当选,我们非常乐意跟美国进行谈判解决双方之间的分歧,并重新建立外交关系,我们对罗斯福先生的政治智慧抱有绝对的信心。”
杨潮想了想,告诉张念自己的主意。
张念颇感意外:“大人您对罗斯福似乎很有成见啊。”
张念听得出来,杨潮这是恨罗斯福不死啊,可是两人之间可没有任何恩怨,甚至连认识都不认识,为什么要如此坑罗斯福呢?(。)
第五百七十八节 决战()
苏军的进军比想象中快,因为高尔察克步步为营,坚壁清野的战术没有想象中成功,苏军不是傻子,他们当然不指望靠着3万辆卡车就能保证2万大军的行军,想要以最快度灭掉扎在苏俄腹背的俄罗斯帝国,他们就必须在中国人做好介入准备之前彻底消灭沙皇政权,然后做好准备迎接中国的进攻。???。1s。
那么他们就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必须保证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畅通,3万辆卡车只能保证最低限度的弹药消耗,但要保证后勤补给的充足,甚至运输人员,那就必须依靠铁路了。
因此一方想要在撤退的时候破坏铁路,一方就要尽一切可能保住铁路,高尔察克集团一边撤退,一边准备炸毁铁路桥梁,而苏俄前锋紧追不舍,不顾伤亡的要咬住高尔察克后撤之兵,出动了大量骑兵不断的冲锋,让对方来不及破坏铁路桥。
用这种战术,苏俄保住了八成以上的铁路桥梁,然后修复剩余的铁路桥,极大的保证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输。
在这种情况下,1月他们就打到了鄂木斯克,在这里进行了一场十万人级别的大战之后,邓尼金大军再次撤退,而且是付出了一万人的损失之后撤退,显然越是逼近西伯利亚腹地,俄罗斯帝国承受的压力就越大,因为苏俄没有按照他们的计划来,让他们不得不消耗兵力进行了一场不愿意提前开打的战争。
不过这场战斗也不是毫无意义,起码消灭了3万多苏俄军队,而且迟滞了苏军半个月,直到1月中旬,苏军才再次从鄂木斯克出。
此时高尔察克集团已经退无可退,因为他们计划中的预设阵地正是在鄂木斯克和新西伯利亚之间,而苏俄已经攻占了鄂木斯克,他们的战略空间已经非常狭小了。
鄂木斯克这个城市,本身没有太多的自然资源,目前最有价值的资源。是位于北部沼泽地带的泥煤,南洋地区的溶淋土壤需要大量增加腐殖质增肥改良,因此这不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城市。
但是因为历史原因,鄂木斯克形成城市比较早。地形又比较平坦,当西伯利亚大铁路修通之后,这里就成了一个交通枢纽,从俄罗斯西方到达东方的火车,都要在这里进行调度。于是在这里形成了一定的机械修理基础和基础设施条件。
苏俄占领鄂木斯克之后,之所以在时间紧迫到要在冰天雪地中动攻击的程度,却仍然在这里停留了半个月时间,就是打算利用这里的基础设施和维修设备,保持铁路的畅通。然后调集足够的物资,显然他们也明白越是靠近伊尔库茨克,面临决战的日期也就越近,他们也就得更审慎的准备。
五年工业计划的威力此时非常明显的显现出来,来自哈尔科夫机车厂和莫斯科铁路局的技术工人,前仆后继。终于赶在时间期限之内,修通了从乌拉尔地区到鄂木斯克的所有破坏的铁路线。
想一想在冰天雪地之中,冒着风雪严寒,一个个热情洋溢的铁路工人不眠不休,通宵达旦的维修一辆辆火车,维修一座座桥梁的场面,丝毫不输给前线的战斗精神,他们进度始终紧跟战斗的进度,几乎是苏军前进一公里,他们就跟进一公里。苏军占领一座铁路桥,他们就修理一座铁路桥,当然许多桥梁只是紧急措施,只能允许战时通车。而不能作为正常运输使用,但这种进度也极为恐怖,如果苏俄没有完成一个五年计划,根本不可能拥有这种技术储备。
火车通车,自然就能源源不断的运送后勤物资补充前线的消耗,这才是苏俄进军迅的最大保障。也正是高尔察克他们计划失误的最大原因。
尤其是鄂木斯克的失陷,和苏俄将火车通到了鄂木斯克,真的是将高尔察克集团逼到了绝境,于是出现了这种情形苏俄的人员、物资源源不断的从欧洲调往鄂木斯克,而高尔察克集团则拼命将人员、物资调往跟鄂木斯克铁路相连的新西伯利亚。
新西伯利亚跟鄂木斯克一样,都是西西伯利亚地区的交通枢纽,从鄂木斯克到新西伯利亚之间的铁路线,更是西伯利亚修建标准最高的铁路区段,这里的列车载重高达3吨,日对车数达到1对。
这意味着,高尔察克集团已经没有本钱将新西伯利亚丢掉,因为新西伯利亚这里的交通疏导能力,甚至比鄂木斯克还要恐怖,这里向北连接铁矿集散地托木斯克,这里的基础设施和各种设备十分优越,是西伯利亚地区的最大枢纽,一点失去了新西伯利亚,意味着将苏俄军队的战略前沿直接对准都伊尔库茨克。
所以在失去了鄂木斯克预设阵地之后,高尔察克集团立刻决定孤注一掷,在距离鄂木斯克6公里距离的新西伯利亚与苏俄决战。
高尔察克孤注一掷的投入了5万大军,其中2万是由农村壮妇和城市女佣等劳动妇女组成的女兵,至于文化素质较高的贵族妇女,也大多进入医疗单位,这是真正的孤注一掷。
幸亏当年尼古拉大公未雨绸缪,在伊尔库茨克建立了规规模庞大的兵工厂,在石油财富的投入下,在中国技术的支持下,伊市兵工厂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都相当可观,加上这些年生产的库存,竟然能够支撑高尔察克集团武装起了1万人,不但能做到人手一支步枪,还装备的相当数量的火炮。
苏俄的实力也相当强劲,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他们建设了15多座大型工业企业,而且主要是重工业,其中大多都有能力生产武器,不过他们的装备水平反而相对差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