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900-第2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情况了。
这给了中国外交官一个借口,谈判破裂的借口,出门他们就宣布荷兰人没有诚意,中国提出的条件相当宽容,完全是建设性的,可是荷兰人态度太不真诚,谈判破裂的责任荷兰人必须完全负责。
外界报纸喧哗了,中国人的要求放到报纸上怎么看都不过分,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他们只是要求跟其他大国一样的地位而已,这一点都不过分,他们想不到荷兰人为什么要拒绝,荷兰人则解释说是中国人在撤军问题上不真诚,所以才导致谈判破裂的。
“总理阁下,对今天的谈判我很抱歉,双方外交人员都太不理智了。”
“总督阁下,我对你的见解十分认同,但这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不是吗?”
潘训笑道,跟印尼总督德克福柯碰了一杯。
这是专门的欧式酒会,但是气氛十分尴尬,英国人、美国人、日本人,在南洋有利益的大人物都来了,但是由于这次危机,气氛不是太热烈,充满了政治味道,互相之间都在试探、挑拨和密谋。
荷兰总督找机会跟潘训聊了聊。
“如果你们有诚意,就尽快撤军,否则这和平的气氛,恐怕不会再有了。”
福柯苦笑道。
潘训则道:“谢谢总督阁下的建议,但是你们难道没有看出来,我们充满了诚意。而在撤军问题上纠结,最后只会对荷兰造成不利而已。”
福柯试探道:“这么说一旦条约签订,贵国的军队会立刻撤走?”
荷兰人生怕中国人赖在南洋,就像当年俄国人签订了条约后,就是赖在东北不走,那时候还有个日本人站出来跟俄国开战,荷兰人实在是看不到任何希望有人会站出来跟中国开战,即便是英国人,也绝对不会出头。
潘训道:“您难道没有看出来,我国政府只是想在南洋树个标杆吗?”
“树标杆?”
福柯愣了愣。
但是潘训只是向他点点头,就立刻端着酒杯,走向客厅中一个个装模作样的聊天,眼神却不断向他偷瞧的英美等国领事走去。
潘训穿着中国长衫,走向一个个西装革履的西方名流,脸上笑容可掬,大气从容,却隐隐有种威严,不怒自威,就好像他身后那个国家一样。
福柯在他的背影上停留了好久。
接着福柯做出了这个决定,或者说他早就做好了的决定,没有选择的决定。
哪怕中国人坚持不撤军又如何,荷兰人也只能答应下来。(。)
第四百一十三节 世界反应()
条约签订了。
名称为《中荷东印度条约》。
条约中,荷兰人承诺,中国人在南洋拥有跟洋人一样的待遇,取消人头税、遗产税和正在向华人富豪征收的战争税和收入税。
荷兰人还对华工在东印度殖民地上的遭遇做出道歉,他们表示是他们监督不到位所致,将为此负责,向有关华工赔偿,赔偿金额总计为1000万荷兰盾。
荷兰人还承诺,从条约签订之日起,允许中国设立机构对南洋华工情况进行监督管理,荷兰将无条件配合中国对华工的管理。
中国则宣布,成立海外劳务管理局,负责管理所有华工事务,包括华工的出国务工,劳务内容等等都由这个劳务管理局管理,雇佣方招募华工,必须经过劳务管理局备案,否则中国政府有钱采取强制措施。
条约签订之后,中国立刻就宣布,将在三天内从巴达维亚撤军,一个月内从勿里洞岛撤军。郑重承诺,中国对别国的合法领土没有野心,但同时表示反对一切破坏中国领土完整的行为。
中国的表态,让荷兰人满意,让英国人郁闷,因为中国的领土问题不就是香港问题吗,现在除了英国,还有哪国在中国有领土?
荷兰人高调的赞扬了中国人的表态,认为这是对国际和平的负责,中国是一个负责人的大国。
中荷东印度条约签订之后,三天后,巴达维亚撤军完成,两国又签订了一份补充条约,荷兰降低了中国输入东印度的商品税率,规定最高税额不得超过百分之三十,而中国则直接对南洋所有物产免税,条约期限为十年。
对中国和平撤出南洋,全世界都舒了一口气,因为很多国家都担心因此而爆发中英之间的战争。英国和中国开战了,是不是会引起又一次世界大战,这都不好说。
因此大多数国家对中国人选择妥协是持赞许态度的,但是却对中国政府对华工的干涉担忧不已。尤其是许多美洲国家。他们对此甚至有些恐慌。因为美洲的华工也不少,在古巴等国家的甘蔗种植园工作的华工为数也不少,如果因为这些华工而引起中国的军事介入,这些国家可承受不起,当年清政府派出一艘巡洋舰就让很多国人害怕了。更不用说现在的中国。
而且中国政府也已经向这些国家提出了照会,要派出调查团调查各国华工问题,希望这些国家配合。
不少国家都开始悄悄的颁布规定,要求雇佣华工的庄园注意改善华工待遇,坚决不能出现强迫劳动,甚至打死人的情况存在。
一时间,华工的待遇确实提高的,但是却让很多庄园主开始解除跟华工的合同,将华工遣送回国,他们雇佣华工最重要的原因不过是因为华工工资低廉。而且还想怎么欺负就怎么欺负,现在欺负可能引来中国的报复的话,那还是不要冒险了。
巴西、墨西哥等美洲小国也不过是解雇华工,遣送回国罢了,但是对于英美这样的强国,他们就要开始顾虑华工问题而引起了跟中国的冲突,美国人始终在排华就不用说了,英国政府却开始积极鼓励从印度引入工人,因此来平衡马来亚殖民地上华工太多的问题了,不过他们倒是没有禁止华工。否则中国又会有话说了。
“哎!”
杨潮收到一份份消息,也不由叹息了一声。
这件事出来后,全世界都开始对华工抵触了,看到中美、南美洲一个个小国家。采取各种方式希望限制华工,比如巴拿马政府规定,雇佣华工的企业,必须额外加税,而且还用改善华工待遇的借口。
这让中国政府想插手都不方便,直接发照会吧。人家说那是内政,而且是为了照顾华工,改善华工待遇。
这样一来,华人向外移民的路子就越来越窄了,但杨潮也不后悔,与其这样出国,不如在国内待着,至于什么为华人开拓生存空间之类的说法,杨潮不屑一顾,那是国家的事情,如果真的需要开拓空间的话,像阿道夫那样开着坦克过去也就是了。
犯不着让一个个贫苦的农民像奴隶一样的出去开拓。
“华工在海外就是奴隶!”
南洋问题解决了,但是潘训并没有放过这个好机会,依然在提,不断的提。
“万历年间,菲律宾有华人数万,菲律宾殖民当局,对华人展开了大屠杀。荷兰人修建巴达维亚城,先后招募华人数万人,荷兰殖民当局担心华人势力坐大借搜查军火为名,在巴达维亚城屠杀一万余名华侨。”
“1810年,葡萄牙人从中国拐骗数百名湖北茶农,贩运船只在海上漂泊数月,死亡率常超过30%,被称为浮动地狱,抵达美洲后,环境恶劣而得疟疾、钩虫、贫血等疾病,加之雇主残酷压榨,境遇生不如死。”
从1847年至1874年,有14。304万名契约华工,被运往西班牙人控制的古巴;活着抵达古巴的只有12。6万人,有17032名华工死于海运途中,被贩卖到古巴的契约华工,约90%被卖到甘蔗种植园和糖寮里,其余的被卖去充当奴仆。由于受到种植园主的残酷压榨,古巴华工平均劳动寿命只有5年,前往古巴的12。6万华工活下来的只有4万多人。”
“洋人靠骗,靠抢,靠鞭打,靠压榨。一上洋船,就休想活着回家。多少人为此妻离子散,多少人为此家破人亡。过去我们国家贫弱,满清朝廷昏庸无能,但是现在一切都结束了,强大的共和国站起来了,我们要挺起腰杆子做人!”
啪啪啪啪的掌声如雷般响起。
广州广美大学的礼堂中,数千大学生神情激动,掌声十分激烈,可仍不能表达他们内心的激烈,有人呐喊起来,大叫起来。
“共和国万岁!”
“中国万岁!”
“万岁!”
呼喊之声不绝于耳,潘训在台上鞠躬,然后悄然走出后台。
他该去下一个地方了,福建的厦门大学。
“最可恨的是美国人,修铁路的时候,拿着枪上门来找清政府,要求华工自由出国,那一根根枕木都是华人的墓碑啊,可是等铁路修完了,美国繁荣了,却驱逐,侮辱,甚至屠杀华人。”
“1871年10月24日,洛杉矶数百名白人暴民在洛城尼格罗巷一带杀死19名华人,6年后,同一地区的华人住宅全被纵火烧毁;1880年10月13日,3000多名白人暴民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闹区包围华人住宅区,一名华人被杀,受伤者无数,房舍财产损失超过10万两银子,清廷驻美公使陈兰彬向美交涉赔偿,白宫和******理都不理。”
“1882年,加州共和党参议员米勒向参议院提议中止华工赴美,参议院以29对15票决通过排华法案;众议院再以167票对66票(55票弃权)通过。1882年5月6日,切斯特·阿瑟总统签署了这项侮辱中国的法案。”
“排华法案生效后,在3年时间内就有超过5万多名华工被迫离开加州或被迫害致死,1885年,在怀俄明州的石泉煤矿,爆发了大规模的血腥屠杀,150多名白人聚集起来,携带枪支包围唐人街,开始烧杀抢掠,华工们四散奔逃,28人被杀、15人重伤,财产损失高达二十万两白银。而美国政府竟将所有的暴徒无罪释放。”
“1887年,在俄勒冈州的考夫,一个由7人组成的暴徒团伙,其中最小的年仅15岁,屠杀了31名华工,只是为了几千美元的金子。其中4名暴徒被警方逮捕,一人转为控方污点证人,其余3人被控以谋杀罪,但最后全部被无罪释放。”
潘训在厦门大学同样慷慨激昂的演讲着。
“兄弟们、朋友们,这就是美国对华人的态度,鄙视、羞辱,看不起人啊。我中华巍巍五千年,何曾落魄至此。过去我们弱,别人看不起我们,现在我们强了,他们还不改态度。兄弟们,你们说该怎么办?”
“宣战!”
“开战。”
“要尊严,不要和平。”
学生们一时群情激奋,潘训知道他的观点在哪里最受欢迎,知道他的市场在哪里。
学校,而且必须是大学,只有这些血气方刚的青年人,接受了新学堂正规教育的学生,他们才觉醒了爱国情怀和民族尊严。
“大家说的对,我们要尊严。请大家相信,只要我潘训一天在总理的位置上,我就会为国人争一天尊严。你们这所大学是嘉庚先生建的,期间我也提出过一些意见,现在我很满意,我看到的是一群朝气蓬勃的热血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脊梁。”
潘训当了总理后,依然是主抓教育,全国铺开了义务教育,并且新建了十多所大学,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初步建立了起来,虽然规模还不够大,但是却足够完整。
“作为民族的脊梁,你们一定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要向国家合理表达你们的意见。我希望你们在大选的时候,能够投出你们宝贵的一票,正确的一票。”
这才是潘训的最终目的,拉票来了。(。)
第四百一十四节 大选()
潘训很聪明,他的观点除了在报纸上宣扬,中国的大学更是一个个走过,因为大学生一般都超过了十八岁,基本上都拥有投票权,最关键的是,这是一群政治热情高涨,愿意参与政治的群体。
大街上的人倒是很多,可是看热闹的有,投票的未必有多少。参考三年前的全国议员选举,整个国家人口超过五亿,合格的选民绝对超过三亿,可是最后登记投票的人不足三千万,全国加起来都不到三千万。
大多数老百姓害怕投票会惹来麻烦,死活都不会去投票,最后一个无锡的议员仅仅发动了一千多个工人,最后竟然就当选了国会议员,而他所代表的人口却是一百万人,这投票率实在是太低了。
中国现在虽然大学数量还不多,全国加起来,教育部承认的正规大学不过三十所,比如北京的北大、清华,天津的北洋大学、南开大学,山东的烟美大学、山东大学、青岛大学等等。
其中来源复杂,有国外援建的,美国人援建了四所大学,毕竟的清华,山东的烟台的烟美大学,上海的沪美大学,广州的广美大学,德国人建立了三所,青岛的青岛大学,青岛海洋大学和胶州大学;有自建的大学,比如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洋公学,武汉大学等;还有一些教育局实现理想筹建的,比如天津的南开大学,陈嘉庚建立的厦门大学等等。
另外还有十多所师范学校,每一个省都建立了一个,为各省培养教师人才。
这些都是潘训要去走动的,因为这些学校里上学的,至少有20多万学生是合格的选民,拉拢到这些票,可以带动更多票,也许能够带动一百万票也说不定。加上报纸上的宣传,潘训觉得自己还是有希望的。
没错,潘训一回国。就立刻表明了自己要参选的态度,他竞选的口号也打了出来,那就是为国人讨尊严。
潘训的手段十分成功,调动起了社会上一大批的热血青年。一个个被南洋事件刺激的,对海外华人遭遇十分关注,一个个海外华人的黑幕都被翻了出来,尤其是对拒不废除排华法案的美国敌视情绪都被鼓动起来,甚至连几所美国人建立。美国教授任教的大学都不例外。
报纸上甚至大肆呼吁政府要向美国施压,甚至不惜一战,这让美国政府都惊动了,他们以为中国进行战争动员呢,但弄清楚他们就不在乎了,知道这是竞选,什么话都能说,什么话都敢说,他们美国不也这个德性。
潘训突然杀出,让米青和李富安都有些措手不及。此前他们都只把对方当成最大对手,眼里只有对方,对潘训横冲出现打为惊讶,可是为时已晚,选举日就要到了,而潘训因为最近的南洋问题,是大大的漏了一把脸,那名头都把政府总统都盖过了。
而且两人都没有想到潘训有这么大能量,米青和李富安手里都有大量资本,米青不用说了。人家是总统,过去长期在富强党内做宣传部长,在报界的人脉广博。李富安呢,则是有一大群资本家支持。尤其是东北山东的重工业资本家,有钱好办事,当然嗓门高。
可是这两人没想到潘训悄然间竟然也掌握了雄厚的资本。
时间已经很紧了,当潘训回国的时候,距离投票就已经只剩下一个月了,可这一个月。他炒起来的舆论太高涨了,大有铺天盖地之势,借这股势头潘训聚拢了大量的人气。
此前李富安就有些不自信,因为他的理念是继续推动工业化,如果他当选将在全国推广工业建设。但是米青的理念却是,继续推动全国提高工人工资,一旦她再次当选,将会立法推动最低工资制度,强制将工人最低工资提高到一两。
李富安知道,各地的精英,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精英会支持他。但是那些没有什么追求,只求三餐温饱,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普通工人肯定支持米青,因此李富安之前就知道自己跟米青竞争就不占优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