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900-第1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以说英国人这一招非常恨,让杨潮现在都不得不投鼠忌器,一旦强行收回海关,英国撤出所有的官员,可以立刻就让中国的海关瘫痪。
即便是李富安手里,也没有足够的人员储备,一次将海关接收,最多他只能控制住东海关和沪海关,其他海关将完全失控,接着就会开始无法控制的走私,海关系统彻底崩溃。
英国人也是看重了这一点,所以态度依然强硬,根本就不怕中国人敢玩横的。
海关是英国的外交牌,杨潮也得出一张对应的,那就只能是德国牌,与控制中国海关,和打输跟德国的战争之间,显然英国人会做出明智的选择的。
“德国人不是也想雇佣华工吗,答应他们,人数不限,但是跟法国一样,华工都必须在我们的管理之下,绝对不能上战场,只在后方的工厂和农场劳动!”
持续了一个月时间,陆征祥都无法跟英国人达成什么实质性的谈判成果,杨潮立刻让他开始跟德国谈合作的事情,就先从派遣华工开始。(。)
第三百一十七节 美国账户开张()
德国人口6600多万人,比法国的3900万和英国的4500万人都多得多,但是还比不上这两国之和,更不用说美国参战之后对德国人力的压倒性优势了。
为了腾出更多人力,德国一方面在占领的波兰、白俄罗斯等地征集劳动力,为此他们假惺惺的在这些地区组建了傀儡政府,但是这些国家的工人却不是那么好用,工作态度消极,效率极低。
而在法国工作的华工,工作态度却十分端正,比法国工人、农民都更勤劳,让法国人可以不断的将自己的青壮年抽调出来,送上前线。
德国人经过评估,认为法国人的方式非常好,而且德国人在青岛经营了十多年,德资工厂中有大量的华工,不管技术水平如何,工作态度却都没的说,加班加点从来没有怨言,甚至不给加班工资都能让他们加班。
清末开始华人劳工之所以大量出国,除了人口太多,劳动力过剩之外,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华人劳工纪律好,服从性好,是列强最欢迎的劳动力,因此才大量招募华工到他们的殖民地工作。
只是德国人的要求始终没有得到杨潮的首肯,而现在杨潮答应了他们,而且是无限制的供应劳动力,让德国人可以将他们的劳动力大量抽调出来,武装起来,送上前线。
劳工通过飞艇不断的涌入德国,当第一批十万人到达德国之后,美国人坐不住了,第一个找上了中国。
“美国人真有意思,订购军火?这算是政治妥协吗。”
收到美国人希望从中国订购军火的要求后,杨潮亲自接见了来谈判的小摩根。
小摩根向杨潮提出了一份长长的军火订单,从防毒面具到火炮、机枪,甚至还有一千艘坦克。总价值达到5亿美元。
这可是一笔大订单,但是美国人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贵国停止向德国供应劳力。”
杨潮笑着摇摇头:“生意归生意,附带政治条件的生意。可不是好生意。”
摩根叹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华工不断的前往德国,这是对美国的威胁。”
杨潮摇头:“贵国应该很清楚,我对美国十分友好。绝没有威胁美国朋友的意思,我甚至一直希望跟美国结成同盟。华工问题不是政治问题,如果非要当成政治问题的话,那也不是针对美国的。”
摩根道:“当然,本国政府十分清楚。否则就不是订单,而是抗议照会了。只是英国政府是不可能同意中国取得德国殖民地的。”
其实美国人又如何能接受,只是他们不愿意付出直接冲突的代价罢了,从心里讲,他们也不想让中国的势力抵达太平洋中部。
杨潮叹道:“英国人不允许中国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附近拥有殖民地,可是他们在中国领土上就有殖民地,贵国不觉得英国人太过于贪婪了吗?”
摩根顺着杨潮点点头,他突然觉得,这才是杨潮真实的目的。
“难道贵国购买德国殖民地,只是为了平衡英国殖民地?”
杨潮带着惊讶道:“难道国际社会不是怎么认为的吗?”
摩根摇摇头。
杨潮叹道:“看来大家都误解了中国的用意。我们并不是威胁任何人。如果我们没有受到别人威胁的时候。也绝对不会威胁别人。中国是一个平和友好的国度,除非是捍卫自己的利益,我们不想对任何人造成威胁。”
摩根半点都不信,看看现在的俄国和日本,中国人平和才怪。
但是他从杨潮的话中听到了一些可能性,试探道:“我可以不可以这么理解,如果大英帝国不在中国周边威胁中国,中国也不会在太平洋地区威胁大英帝国?”
杨潮道:“当然!”
摩根又道:“如果大英帝国不在中国周边驻兵,是不是中国也不会在萨摩亚等地驻军?”
杨潮耸耸肩:“当然!”
摩根得到了他想要的,他觉得这是解决中英冲突的一个机会。于是很快结束了谈判,接着将此事汇报给了美国政府,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一个调停的方法。
很快美国政府就向英国政府提出,跟中国进行非军事谈判。劝说英国将萨摩亚那些地方交给中国,但是要求中国保证不再这些地方驻兵,尤其是不能驻扎海军舰队。
英国人老实说是不太愿意答应的,他们善于趁着欧洲大陆混战的时候,拓展他们的海外利益,这些地方都已经被英国吃下了。让他们吐出来,太难了,所以他们拒绝。
美国人接着建议英国人英国人放弃在中国的殖民地,换取中国放弃萨摩亚等殖民地。
可是英国人还是认为用贫瘠的萨摩亚等地,换取经营了八十年的香港,还有威海等地不划算。
他们倒是愿意让出威海,让中国人放弃萨摩亚等地,他们倒是愿意接受中国人占领马利亚纳群岛,毕竟那里距离美国占领的关岛和菲律宾更近,中国人在哪里存在实力,是对美国人的威胁,对保持美国跟英国同一个战壕十分有利。
但美国人也不傻,他们用军事订单,换取中国放弃向德国派遣华工失败会,立刻转向用订单换取中国放弃马利亚纳群岛,放弃对美国殖民地的威胁,当然这是不可能的,美国人也不认为中国人会同意,但是马利亚纳群岛非军事化,却是可操作的。
对于这一点,杨潮没有拒绝的理由,向美国人保证,不会在马利亚纳群岛驻扎军队,也不会设置军事基地,只会派出一些警察维持治安,对美国人保证,中国在马利亚纳群岛,只需要经济利益,不谋求军事力量。
此举让美国人感受到了安全,他们甚至取得了杨潮的私下保证,那就是一旦他们取得萨摩亚等殖民地,而英国人又不在亚洲驻兵的话,他们也不会在太平洋驻军。
美国人认为,中国人不向海外扩张的承诺,还是有一定诚信的,起码他们不打算向外扩张军事力量。
于是美国人下订单了,第一批就是5亿美元。
但美国人真的只是为了马利亚纳群岛才给与中国订单的吗?
杨潮没有这么天真,美国人已经到了不依靠中国的军事工业不行的地步。
美国已经向欧洲派遣了200万士兵,英法两国的军事工业已经无法向美**队提供充足的装备了。
后世总是说美国人大发战争财,向欧洲贩卖军火云云,其实这是一个错觉,美国大发战争财不假,但是他们不是直接卖军火,而是卖原料,比如钢铁。
美国钢铁公司开战后接到的第一笔订单就有1。5亿美元,而战前他们最大的订单不过是1000万罢了。
除了钢铁,美国的汽车也打开了欧洲市场,作为唯一拥有大规模生产汽车的国度,在汽车工业上,美国没有竞争对手,摩根旗下的通用汽车凯迪拉克敞篷车都大量向欧洲出口,生产力更强大的福特也发了战争财。
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出现了21000个百万富翁,有数百万人称为富人阶层,但其中的军火巨头真的寥寥,提得起的也就是一个杜邦。
至于美国人的军事工业,连他们自己的军队都装备不起来,更不用说向欧洲贩卖军火了,在欧洲战场上的美国士兵,甚至连钢盔都是戴着法国的钢盔,机枪则由法国和英国供应,坦克全都是法国雷诺生产。
但是出于打击美国,逼迫美国退出战争的目的,德国人优先打击美军。
明明一起守一段阵地,德国人的大炮就是集中朝美军防守的区域轰击,从美军守卫的阵地突破,短短半年时间,美国人就损失了20万人,让他们不得不不停的将简单训练后的美国大兵推进战壕,跟德国人拼消耗。
因此美国人需要更多的军火来武装他们的部队。
虽然美国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实力,只要时间足够,他们肯定能生产出海量的军火,但问题就是时间不够,还不到一年时间,远远不够美国人将自己的工业转产生产军火,而英法盟友的军事工业也处在饱和状态,德国人的无限制潜艇战对商船的威胁又很大,这才让美国人不得盯上了中国。
美国人知道,中国人不但有能力生产出足够的军火,而且有能力将这些军火安全的送到战场上去。
所以美国人划拨5亿美元的军费,用来向中国采购军火,用来购买100万支中国产春田步枪,1万挺马克沁机枪,5千门重炮,1千辆坦克,以及100万支青霉素。
但这只是第一批。
杨潮知道,一旦美国人的账户打开了,这才是一个超级大市场,一个比整个欧洲都得大的大市场。
只是如此一来,中国的军事工业就有些吃不下了。
“哎,日本人的运气,总是这么好啊。”
杨潮心里叹道,感慨日本人总是能遇到发战争财的机会,二战后立刻就是朝鲜战争,接着是越南战争,现在则是美国欧战的订单。
杨潮当然不会放过美国这个大客户,产量不足的情况下,他只能让日本人分一杯羹了。(。)
第三百一十八节 启动日本工业()
在杨潮的命令下,李富安筹集了一个精干团队,以留学过日本的留学生为主力,立刻赶往日本。
他们要在日本也成立一个战时工业局,杨潮打算将美国订单中的步枪中的大多数订单,都交给日本人来做。
日本不缺技术工人,甚至也不缺机器设备,缺乏的只是市场而已。
尽管这几个月大量的日本技术工人在政府的鼓励下来中国打工,让杨潮最后投产的5000家大型工厂的技术力量一下子得到了加强,终于可以全速生产了,这批工厂是战争第二年的时候才依次投产,到了今年才全部投产,但是工厂好建,人才难得,本来这些工厂是计划从德国招募技术人员的,但是欧洲战争让德国人不可能到中国来工作。
所以技术力量始终很不足,生产能力无法彻底启动,现在好了,日本的熟练技术工人,填补了德国人的空缺,加上自己培养的技术能力,让工厂拥有了充足的人力,开始全速运转起来,为美国生产大量的装备。
日本人很幸运的分到了一杯羹,当然只是残羹剩饭罢了,杨潮是不可能让他们发战争财的,订单统一由战时工业局分配,采购价和出售价之间的差额极大,比如每只步枪给日本人十两银子加工费,转手卖给美国人就是50两,这不算贵了,当年日俄战争的时候,杨潮可是卖过80两银子的。
只挣一份辛苦钱,可是日本人还是很满足的,材料是工业局提供的,他们只负责加工,能挣到10两银子,可以养活几万工人,何乐不为。
不过就算让这些工厂直接参与发战争财,他们也没有能力,首先日本严重缺乏外汇,没有中国提供的材料。他们根本就开动不起工厂,所以对此他们只会认为是一种扶持。
不但日本的工厂满足,日本政府更是大量促成,积极配合李富安对日本工业的管制。高度服从的日本人很快就将工业调整到了战时模式,开始不断的生产出各种军事物资。
于是就业率开始上升,日元开始稳定,日本人开始一点一点积攒外汇,向着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的道路前进。
虽然中国报纸上出现了很多对政策的批评声音。被几次战争胜利鼓动起来的民族主义,要求灭亡日本,他们不断的翻出甲午战争来说事,拿出旅顺大屠杀来说事,他们说的没错,这些东西本就是杨潮让富强报最先开始带动的,那时候是为了战争,现在则被其他报纸引用。
报纸上对政府对日本的优待十分不满,民族主义往往有一种狭隘的情绪,但是很多传统文人也对此表示不满。他们认为日本战败了竟然没有割地,应该占领四岛中的至少两岛作为赔偿,这是开疆拓土的封建帝王思想在作祟。
当然也有表示支持的,中国亲日分子还是很多的,比如在北大任教的鲁迅先生就表示,把日本赶尽杀绝没有意义,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而且日本国土狭小,土地贫瘠,物产不足。完全没有强行占有的意义。
同样有传统文人赞同,他们认为存亡继绝乃是大恩大义,日本应该永生永世感谢****,没错这些人把****都搬出来了。他们认定日本人会像朝鲜人那样感激中国。
但是民族分子不满,表示日本虽然没有资源,没有土地,但是不灭了日本如何告慰那些死难的生灵。什么存亡继绝,他们更不稀罕,历史功底强悍的还表示。存亡继绝是对内的,齐桓公存亡继绝当然能得到诸侯国的感恩,可是汉存匈奴有五胡乱华之祸,唐存突厥也有五代十国之变。现在姑息日本,将来必成大患。
杨潮对此并不在意,相反还饶有兴致的每天翻看报纸,文人能独立思考比什么都重要。
“霸道?”
看到一个个传统学者以齐桓公的事情说事,杨潮觉得还是靠点谱的,传承几千年的历史谁说是没有用的,一味学别人,今天学日本,明天学美国,后天学苏俄,没有什么前途。
中国历史中可资学习的东西多了,春秋争霸未必不能套用,现代这个时代,在灭国开疆确实已经没有意义了,而且日本的疆土,确实没有什么值得开拓了,最重要的是吞并了日本,可就多了几千万文化独特,自我认同极强的日本民族,中国的民族就够多了,在加一个大民族,难道要学奥匈玩多元帝国?
所谓霸道,谋的不是统治,而是控制,成本要低的多,但却能更大程度上让别人为我所用。
美帝为什么不灭了日本,除了因为殖民统治的成本太高,还有就是他们要利用日本来牵制苏联,后来用来牵制中国。
中国不需要日本来牵制美国,因为日本就在中国的卧榻之侧,用日本牵制美国,那就要武装日本,这是养虎为患啊,没有可供牵制的对象,就要有自己撸袖子抡胳膊上的勇气,像英法那样,既没有胆量打击苏联,就想到准许德国武装对抗苏联,最后只能让自己受伤。
但是日本真的没有用吗?
那倒未必,日本听话,这就是最大的用处,中国建立东亚的霸主地位,当然靠硬实力,但之后维持霸业,还是更多要使用软实力的。
这时候,日本这个民族就比较有用了,他们这次失败,肯定会产生一股反思潮,而日本人的反思往往比较奇特,往往不愿意从本质上分析问题,而是只看表面,西方压倒东方后,他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