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900-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奶饭疽恢敝葱醒畛钡墓谟畔日撸每寺膊退睾习斓乃姆交底呐杪ブ挥幸桓鏊姆交堤峁┥璞福畛狈⑾志谷换剐枰谙嗟币徊糠郑跃腿サ鹿乓丝死退孤攴乒尽�
但是杨潮没有预料到,四方机车的效益起到了示范效应,除了自己引进的克劳斯玛菲,计划外竟然多了数家自主来投资的。
第一个是美国著名的AFC公司。他们在烟台开始建设一座大型机车厂,准备生产著名的蓝钢快车,但是克劳斯玛菲公司加上这几年把利润全都投入扩大生产的四方机车,只杨潮的计划中。中国市场就已经饱和了。
可是这些巨头看到四方机车的成功,可不愿意让克虏伯和塔尔伯特独吞这块肥肉,全世界公认中国是未来二十年内世界最大的火车设备市场,就跟美国AFC一样,不少铁路巨头都有自己的判断,哪怕是进行过行业分析的。也都要挤进来,因为他们只计算市场规模,而不计算竞争关系,就好像一条恶狗看到一块肥肉的时候,只会考虑那肉好不好吃,而不会考虑还有没有其他恶狗来分食。
AFC到中国后不久,因为一场大火而大受损失的美国铁路机车巨头利马公司,也打算开拓中国市场借此重新达到曾经的辉煌。德国机车巨头亨舍尔比利马公司更早跑来青岛跟四方机车竞争。
一时间接连四家新的巨头挺进中国市场,可以预见到,当他们投产之后,铁路机车市场会完全过剩。
同样的情况也在机床产业出现,杨潮大力鼓励的发昌机器厂这几年连续增添新型机床,已经用杨潮给的贷款买了上千台机床,这又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养活一个机床巨头自然不成问题,可是继希思公司之后,美国埃马克公司、辛辛那提机床公司相继而来,德国的恒伦公司、吉特迈等公司也相继投资,机床业的扩张比机车业还夸张,毕竟这是一个更加狭窄的市场。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其他行业,甚至杨潮很不希望引进的轻工业,德国人除了早在杨潮引资之前,就尝试在青岛开办的德华缫丝厂外,还建立了德华毛纺厂,德华皮具等德华系统轻工业这几年发展竟然相当不错。
德华系可不是一家私人企业,而是一个叫做德国殖民协会的组织建立的,这个组织是一个鼓吹殖民扩张的社会团体,1881年成立,全名是西德意志殖民及出口协会,起初是德国工业家中央联合会秘书长布伊克、军火巨头克虏伯等人的支持下成立的,带有一种浓浓的殖民扩张意识形态。
这个组织不求盈利,只求通过自己的示范,给德国工业寻找空间,德华缫丝厂就是他们在山东的第一个工业探索项目,后来由于杨潮在山东不断的发展,结果德华系也频频扩张,而且带来了十多家德国轻工业企业,有纺织、制皮等行业。
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出现在杨潮的计划之外,让杨潮的工业引进计划大受冲击。
杨潮的工业投资计划,说起来也就是靠投资拉动发展这种方式,而且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制造工业领域,集中引进大型项目,方便进行整体规划。杨潮以为,这种引进方式,既有利于国力的提高,也更容易控制,因为重、制造工业的产品销售往往都比较集中,无论是火车机车还是机床生产,杨潮都完全可以给他们制造市场。
比如要给第一批60个企业提供市场,杨潮可以引入第二批200个企业,而几年后要为这些企业寻找市场,杨潮就会引入更多的企业,如此慢慢滚动变大,直到完成工业化,可是一旦失控,就是资金链断裂,然后经济崩溃,经济转入漫长痛苦的转型中。
当然这种靠投资拉动的滚动,显然不是一种渐进积累的健康方式,因此格外的脆弱,以后世天朝的组织能力和控制能力,尚且不断的引起通货膨胀,现在这个时代的组织能力,那几乎是难以想象。
所以这种投资方式,迟早会崩溃,但是如果在崩溃之前,突然出现一个巨大的市场呢?
什么样的市场最大?战争!
这就是杨潮的打算,在一战之前,推动三波投资拉动的滚动式重工业发展,在整体崩溃之前,让欧洲的战争开始给中国输血,这样也就活了。
杨潮的第二波项目是从美国和德国总共引进了200家企业,类似中国一五计划中的156大型项目,除了给第一批企业制造市场之外,也是建立一个初步的工业体系。
按照杨潮的计划这200个项目,将在1911年开始逐步投产,全部投产基本在1912年,然后从1912年开始,在制造一次更大规模的投资拉动保证这200个项目的发展,到1914年的时候,就该整个欧洲战争给第三波工业项目提供市场了,杨潮就可以抽身而退,等到了战后,也就基本上让中国工业化了。
但是现在美国人和德国人自主投资的项目,比杨潮合作引进的项目多得多,杨潮只从美国引进了50个大项目,但是美国人自己涌进来100多个,在德国引进了150个大项目,德国人自己涌进来200多个,总共加起来打到了600多个大型工业项目,其中杨潮仅仅的不过200项,比杨潮计划的第二波投资拉动规模大了三倍。
虽然这些计划外的企业,杨潮可以不管他们的死活,完全可以让他们经营不下去而破产,但是他们破产对市场的冲击,是杨潮承受不起的。
本来投资拉动就是在走钢丝,一旦受到冲击,经济崩溃,杨潮不但不能在一战前建立一个大型重工业体系,反倒很可能在一战之前就崩溃,根本就没有机会窃取一战的胜利果实。
所以杨潮不能不管这些盲目来投资的资本,但是如果要为这些远超自己计划中的资本提供市场,杨潮下一波投资的规模就必须是计划中的三倍,而杨潮手里的黄金,完全无法支撑下去。
“除非欧洲提前爆发战争,或者日本和俄国在打一场日俄战争。”
杨潮心中暗叹着,发现好像只有战争能够缓解自己目前的困局了。
当然如果轻工业能够爆发式的增长,也能解决一部分机器制造业的市场。
“轻工业才是重工业的市场,可是我们的轻工业发展太慢了啊。状元公,你的效率还是不够高啊。”
杨潮不由向张謇叹息道,当然不可能有战争,所以重工业的市场,还得看轻工业发展,所以杨潮不断的走访张謇等资本家。
但是结果却很不理想,山东的纺织业不但无法为制造业提供更多的市场,反倒是自己困难重重。(。)
第一百六十八节 东北危机(上)()
张謇他们的困境,还得怪到杨潮头上。
1907年世界经济危机开始,从哪年开始,生意就不好做了,各国都在向中国市场倾销,可是由于海关被英国人把持,又有协定关税的条约,中国政府没有权力提高税率来保护自己的市场。
因此两年前开始,张謇他们的经营就开始举步维艰,一直靠着杨潮的无息贷款苦苦支撑,好容易经济危机慢慢过去,各国国内的市场慢慢恢复,他们的倾销情况也慢慢变少,但是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又爆发了。
正是上海黄金投机引起的英国经济危机。
上海黄金投机造成的金融危机,不可能不影响到中国,毕竟是在中国发生的,而且现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大市场,国外的危机也会波动到中国来。
比如黄金投机引起了英国经济危机,但是第一波受冲击的就是张謇等人,英国经济危机中,受损失最大的就是庞大的纺织业,还有日本人也受到波及,英国人、日本人在中国疯狂倾销纺织品,即便有杨潮的铁路运价优惠,张謇他们抵挡起来也十分吃力,去年一年时间,几乎没有扩张,以张謇、荣氏、周氏、杨氏四家几乎同时选择保守经营。
这四家中,张謇是杨潮请来的,荣氏是想涉足纺织业看到杨潮在报纸上的贷款条件后自己找上来的,周氏就是周馥家族,他儿子周学熙创办的,杨氏则是无锡资本家,他们在无锡开有纱厂,也是得知杨潮保护工业资本,在东营开办分厂。
四家现在加起来有纱锭一百万锭,已经占到中国纺纱业的起初,但只是日本纱锭数的三分之一。
“可以兴办织布厂吗,发昌机器厂已经可以仿制英国织布机了,你们每家现在才有多少织机。我知道大生厂有一百多台,其他三家怕是都没有百台吧。”
杨潮邀请四大纺织业家族吃饭,不断地鼓励他们,贷款给他们都没有问题。可是问题是这些人胆子太小,不敢办啊,张謇倒是敢,可是兴致不高,因为总不赚钱对他的救国理念影响很大。实业救国,实业都在亏钱,还怎么救啊。
“现在是大环境不好。而且你们也要在管理上下点功夫,状元公的厂子管的就不容荣家的好。大家努努力,这几年把织布机扩张到千台以上。还可以做成衣吗,设计制造精美的,标准化的儒服。从纺纱到服装,把产业链拉长,现在你们四家加起来,才二十来万工人。这远远不够啊,没有两百万工人,哪里称得上工业化。日本的纺织工人三百多万,英国人更是有七百万人靠纺织业吃饭。我们中国是个大国,如果纺织业都吸收不了这么多人口,什么时候才能工业化啊。”
杨潮鼓动之下,几家开始答应各自建立一个千张织机的纺织厂,一张织机可以供应一千个人穿衣,这也不过是一百万人的生产力罢了,没有个几十万纺织机。是无法满足全中国的穿衣需求的,当然前提是农村的妇女不在自己织布。
打击农村个体纺织业,杨潮一时半会还做不到,除非用强制手段。但是如果能用高工资将这些妇女吸引到工厂,同时拉长产业链,纺纱、织布、制衣一起上,几年之内山东纺织业容纳一百万工人还是做得到的。
提振纺织业的目的,第一是解决就业,第二是给重工业提供市场。张謇他们不采购机器,发昌机器厂就没有订单,就不会采购新的机床,机床厂就没有生意。
生产是一根链条,环环相扣,少一环都不行,杨潮为了工业发展,是很拼的。
除了鼓动张謇他们办纺织业,杨潮还利用铁路公司的网络,铁路所到之处,立刻就鼓励当地商人开矿,河南的煤矿还是不少的,山西煤矿更多,这都给山东的机器制造业提供了大量市场,让杨潮稍微送了一口气。
不过张謇他们运气也算不错,自从他们重新咬牙逆势扩张后,过了年之后,英国虽然还没有挺过经济危机,但是中国市场却恢复了。
而且因为英国纺织工业大受打击,虽然短时间内冲击了中国市场,但是随着破产的增多和倾销的商品消耗殆尽,英国人退出了一部分市场,这一部分市场,就被有备而来,刚刚扩张的张謇他们吃下了。
英国纺织工业大受打击之后,印度棉花和棉纱价格就变得低廉,张謇他们开始大肆进口印度棉花。产品在江南一带开始畅销,强占英国商品市场份额的同时,利润也开始增加,三月份,张謇的纱厂开始盈利,五月份,盈利就超过了十万两,张謇的信心也终于来了。
不断增加的纺织厂的布匹,物美价廉,沿着铁路攻城略地,几家扩充的意愿十分强烈,发昌机器厂的纺纱机、织布机订单不断,他们的工人已经增加到了八千人,拥有各型机床三千台,已经是山东最大的华人机器厂了。
山东的洋人企业就更不用说了,有杨潮启动的第二轮投资潮,他们这些重工业比轻工业利润更丰厚。
烟台钢铁厂四十万吨钢产量完全无法满足铁路修建、工厂建设的订单,美国人不断的扩充规模的同时,在莱芜跟杨潮合资的新工厂也已经动工,美国人加班加点的建设下,几个月场房就已经有了雏形,他们打算在今年年底投产,两年内产量达到四十万,三年内达到六十万。
詹天佑终于修通到了到西安的铁路,火车从西安可以直接开到烟台,西北的货物大量出口,詹天佑计划今年年底修通粤汉铁路,并且开建川汉铁路。法国人已经初步完成了成昆铁路的测量,也打算在明年年底之前,完成铁路线规划。英国人挺过危机后,则开始筹建滇缅铁路。山东各地的电气化支线,也在西门子的设计下,开始施工。
受到铁路大发展的有力行情,美国机车厂和四方机车厂的订单也不断,而且四方机车厂已经开始生产柴油机车,并且和西门子联合生产电力机车。
这些生产企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美国、德国新建的机床厂的发展。
山东重工业在投资的拉动下,掀起的这一波投资热潮,据统计,就在今年年底,山东重工业产值,竟然可以跟日本重工业比肩。两年后将超过日本两倍以上,三年后全部投资企业投产后,重工业超过日本三倍。
这自然很让杨潮欣喜,但忧心更重了,因为杨潮知道,日本重工业不行,不是日本人不努力建设,而是日本市场就那样,日本是以轻工业为主的,是复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他们的经济更健康。
不过更健康的日本经济,去年也受到英国经济危机冲击,陷入了又一轮经济危机之中,尽管有政府的大力救助,可还是有大批纺织厂破产,工人失业。
前年,就是因为1907年经济危机,日本人为了开拓中国市场,甚至不惜威胁清政府,这一次他们倒是没有威胁,除了倾销之外,没有采取不合适的手段。
那是因为日本人的水泥工业被山东刺激的一年翻一倍的速度在增长,日本已经把水泥这种他们可以资源自主的产业当成了支柱性产业,三井、三菱等财团无一例外,全都介入这项利润丰厚的产业中。
正因为山东进口了大量的水泥,日本人才没有在纺织品问题上,跟杨潮撕破脸。
但是纺织品在山东和北方市场上竞争不过杨潮大力支持的山东纺织业,日本人却成功的开拓了另一个市场。
东北市场几乎被日本人独霸,他们仗着大连的管理权,虽然名曰自由港,可是日本人却大肆排挤其他国家,东北市场几乎一家独大,美国、英国都插不进来,俄国人的经济实力不够,威胁不到日本。
东北市场可不容小觑,日俄战争中,美国人之所以帮助日本,就是想在东北分一杯羹,因为东北此时算是中国比较富裕的地区,仅次于江南。因为这里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因此基本上所有百姓都是拥有地产的农民,因为家家都有足够的荒地开垦,所以有能力出卖农产品,同时他们也需要穿衣,又有钱,因此是最好的纺织品市场。
靠着独霸东北两千万人口的大市场,日本人也慢慢走出了经济危机。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东北攫取的利益太大了,日本人突然打起了东北的主意,他们悄无声息的在大连驻兵,并且调去了一队巡洋舰,竟然是要把大连当成他们的军港!
无论是张之洞,还是杨潮,都无法接受日本人的做法,当即就强硬的表态,要求日本人从大连撤兵,尤其是杨潮,甚至大胆的在报纸上表示,日本这是在挑起战争!
中日关系立刻急转直下,中国各地都出现了反日活动,抵制日货运动,再一次开始。
而俄国人也不甘寂寞,他们此时也跳了出来,对日本驻兵大连,表达了强烈的态度,也向日本发出了战争威胁。
从3月到5月,短短两个月时间,东北形式骤然紧张,仿佛随时会爆发一场中俄联合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